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thermal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nsights from borehole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yin Tang Shu-chun Yang Sheng-biao H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29-442,共14页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is one of the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PRMB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its tectonic evoluti...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is one of the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PRMB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it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or unraveling its poorly studied source-rock maturation history.Our investig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based on apatite fission-track(AFT)thermochronology analysis of 12 cutting samples from 4 boreholes.Both AFT ages and length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PRMB has experienced quite complicated thermal evolution.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results unraveled four successive events of heating separated by three stages of cooling since the early Middle Eocene.The cooling events occurred approximately in the Late Eocene,early Oligocene,and the Late Miocene,possibly attributed to the Zhuqiong II Event,Nanhai Event,and Dongsha Event,respectively.The erosion amount during the first cooling stage is roughly estimated to be about 455-712 m,with an erosion rate of 0.08-0.12 mm/a.The second erosion-driven cooling is stronger than the first one,with an erosion amount of about 747-814 m and an erosion rate between about 0.13-0.21 mm/a.The erosion amount calculated related to the third cooling event varies from 800 m to 3419 m,which is speculative due to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magmat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Hydrocarbon potential Apatite fission-track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Cooling event Heating event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Erosion amount and rate Oil-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西斜坡上乌尔禾组油藏成藏模式新认识
2
作者 熊婷 刘宇 +4 位作者 陈文利 仲伟军 贾春明 姜涛 尚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2018年,在精细刻画古地貌的基础上划分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沉积相,以“沟槽控砂、相控储集层”的成藏模式部署上钻沙探1井首获突破。但由于沉积相和储集层研究不足,沙探1井钻遇的储集层规模未达预期,成藏模式还需要进... 2018年,在精细刻画古地貌的基础上划分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沉积相,以“沟槽控砂、相控储集层”的成藏模式部署上钻沙探1井首获突破。但由于沉积相和储集层研究不足,沙探1井钻遇的储集层规模未达预期,成藏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沉积相和储集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湾凹陷发育小拐扇和沙门子扇2个沉积体系,沙门子扇规模更大,发育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相;上乌尔禾组从下至上分为3段,其中,乌二段薄砂层、乌一段上砂组下部和下砂组上部砂砾岩为主要的储集体;上乌尔禾组发育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储集层;通源断裂为油气输送提供优势通道。建立了“断裂通源、扇控储集层、裂缝控产”成藏模式,发现了沙湾凹陷西斜坡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层-地层油藏,拓展了上乌尔禾组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湾凹陷 二叠系 上乌尔禾组 勘探历程 退覆式沉积 成藏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方向
3
作者 李勇 徐凤银 +3 位作者 唐书恒 王延斌 孟尚志 徐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9,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历经30余年的不断探索,已在盆地东缘形成了超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规模的浅层煤层气产业基地,并于2019年后逐步实现了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盆地深层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在系统梳理盆地煤层(岩)气... 鄂尔多斯盆地历经30余年的不断探索,已在盆地东缘形成了超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规模的浅层煤层气产业基地,并于2019年后逐步实现了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盆地深层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在系统梳理盆地煤层(岩)气勘探开发历程和开发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盆地煤层(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形成的关键勘探开发技术,提出了煤层(岩)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主体经历了勘探开发探索(1991-2002年)、典型区带勘探开发突破(2003-2008年)、浅-中层煤层气规模勘探开发(2009-2018年)和深层煤岩气规模勘探开发(2019年至今)4个阶段,煤层(岩)气产量和深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②受控于沉积环境、埋深、构造、水文条件、应力场等地质因素,煤层(岩)气从浅层向深层形成孔渗物性变差、游离气含量增加、含水量降低等储层特征演化,生产特征由排水采气转变为开井见气;③深层煤岩气勘探思路由有利区向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区转变,形成了地下-地面一体化的大井丛井网设计技术,研发了“密切割+大排量+组合支撑剂+前置酸+变黏滑溜水”极限体积压裂技术体系,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煤岩气排采理念和排采技术。结论认为:①浅层煤层气需要围绕“高产老区稳产、低产低效区盘活、未动用区效益建产、非主力层系接替”4个方面推动规模效益开发;②深层煤岩气继续强化“煤系组合-煤层结构-煤体结构-煤岩类型”4个层次差异,完善“地应力-天然裂缝-人工裂缝-井型与方位-井网井距”五位一体井网设计,攻关“立体勘探、有序开发、多气协同、效益产出”开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浅层煤层气 深层煤岩气 勘探开发历程 地质认识 开发技术 技术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4
作者 刘俊田 谢佃和 +3 位作者 刘源 陈建国 贾国强 王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50—80年代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局部勘探为主,大规模油气勘探始于90年代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六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梳理了三塘湖盆地石油地质研究与认识、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基于钻井、...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50—80年代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局部勘探为主,大规模油气勘探始于90年代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六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梳理了三塘湖盆地石油地质研究与认识、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基于钻井、地震、储量及产量等数据分析,将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地质普查、砂岩油藏勘探、火山岩油藏勘探、致密油勘探4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勘探思路、科技创新、勘探技术、重大勘探成果为主线,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及认识,形成了侏罗系低渗低压砂岩油藏、火山岩油藏和凝灰岩致密油藏的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推动了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同时期望指导三塘湖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低渗砂岩油藏 火山岩油藏 致密油 勘探历程 勘探启示
下载PDF
柴北缘尕丘凹陷大煤沟组烃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目标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约如 鞠俊成 +3 位作者 曾岩 孟凡秋 汪国文 张坤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0,80,I0002,共16页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尕丘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有效性,选取尕丘凹陷及周边地区典型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岩石热解峰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干酪根镜检类型指数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开展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烃...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尕丘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有效性,选取尕丘凹陷及周边地区典型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岩石热解峰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干酪根镜检类型指数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开展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烃源岩展布和埋藏热演化史、油气源、运聚及保存等条件,明确有利勘探目标区。结果表明:尕丘凹陷发育有机质丰度为优质等级、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的烃源岩;烃源岩总面积为750 km^(2),厚度为50~400 m;尕丘凹陷北部洼陷主体烃源岩埋藏经历两次抬升,目前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马北、绿梁山、圆丘等构造和地区聚集成藏;北部洼陷近洼地区发育的背斜、断背斜等构造圈闭为研究区有利勘探目标。该结果为尕丘凹陷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尕丘凹陷 大煤沟组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史 有利勘探目标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其启示 被引量:53
6
作者 王招明 杨海军 +2 位作者 齐英敏 陈永权 徐彦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2012年位于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上的古城6井奥陶系获高产稳产天然气流,发现了塔里木盆地继塔中、塔北之后的又一个碳酸盐岩增储上产领域。古城低凸起的勘探经历了由海相碎屑岩勘探向奥陶系坡折带台缘礁滩体勘探,再向奥陶系台内层间岩... 2012年位于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上的古城6井奥陶系获高产稳产天然气流,发现了塔里木盆地继塔中、塔北之后的又一个碳酸盐岩增储上产领域。古城低凸起的勘探经历了由海相碎屑岩勘探向奥陶系坡折带台缘礁滩体勘探,再向奥陶系台内层间岩溶领域勘探的3个阶段:①1995—2003年,以东河砂岩海湾岩性圈闭、志留系超覆岩性圈闭与上奥陶统浊流沉积体为主要目标的海相碎屑岩勘探阶段;②2003—2006年,以坡折带台缘礁滩体为主要目标的勘探阶段,古城4井见到了油气发现的曙光;③2007—2009年深化了层间岩溶勘探认识,突出地震攻关,优选有利区带,打破常规超前部署三维地震为油气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2009—2012年,精细研究,部署古城6井,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古城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质条件优越,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为油气勘探带来了3点重要启示:①地质认识的突破,是获得勘探突破的前提;②攻克瓶颈技术,部署三维地震,是获得勘探突破的重要保障;③解放思想、坚持探索是实现新区勘探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城低凸起 勘探发现 古城6气藏 勘探历程 勘探前景 勘探启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42
7
作者 陈磊 杨镱婷 +5 位作者 汪飞 芦慧 张译丹 王鑫 李艳平 李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518,共14页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勘探历程回顾 勘探阶段划分 成藏模式 勘探启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6
8
作者 张越迁 张年富 姚新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从八十年代初大规模投入油气勘探以来,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成果,发现了三个中一大型的油 气田以及多个含油气构造。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也由“源控论”飞跃到了“梁聚论”。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的勘探历程为 线索,从研究... 准噶尔盆地腹部从八十年代初大规模投入油气勘探以来,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成果,发现了三个中一大型的油 气田以及多个含油气构造。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也由“源控论”飞跃到了“梁聚论”。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的勘探历程为 线索,从研究油气运聚特征入手,剖析成功与失利的原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对目前的勘探现状和勘探技术,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应继续发挥“源控论”和“梁聚论”的指导作用和今后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勘探 勘探史 生油层 构造控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74
9
作者 王小军 杨智峰 +3 位作者 郭旭光 王霞田 冯右伦 黄立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13,共12页
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剖析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系统总结长期研究形成的页岩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展望了准噶尔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方向。勘探实践表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是中国陆相页岩... 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剖析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系统总结长期研究形成的页岩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展望了准噶尔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方向。勘探实践表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是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典型代表,具有咸化湖盆、多源混积、源储一体和“甜点”分散的地质特征。芦草沟组页岩油的赋存方式为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类型,整体为源内聚集或近源成藏。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形成页岩油“甜点”的配套地震预测技术和页岩油高分辨率测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西部具备高成熟和高产页岩油的地质条件,为准噶尔盆地陆相湖盆页岩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吉木萨尔凹陷国家页岩油勘探开发示范区,以期对中国陆相湖盆页岩油的勘探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勘探历程 地质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53
10
作者 张才利 刘新社 +3 位作者 杨亚娟 喻建 韩天佑 张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263,共11页
在系统总结梳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将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及周边构造油气勘探阶段(1907—1969年),侏罗系古地貌石油勘探阶段(1970—1979年),三叠系三角洲和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油气勘探阶段(1980... 在系统总结梳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将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及周边构造油气勘探阶段(1907—1969年),侏罗系古地貌石油勘探阶段(1970—1979年),三叠系三角洲和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油气勘探阶段(1980—1999年),大型岩性油气藏油气勘探阶段(2000—2012年),致密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阶段(2013年至今)。在50余年的勘探实践中,形成了多项地质理论,如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成藏理论、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成藏理论、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理论和盆地东部多层系成藏理论,推动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庆油田 勘探历程 成藏理论 勘探启示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致密油气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49
11
作者 田军 王清华 +1 位作者 杨海军 李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勘探历程 盐下冲断带 缝洞型碳酸盐岩 超深层油气 勘探经验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晓智 王立宏 +1 位作者 郭建刚 丁靖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5期1-6,共6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历史回顾,确定了山前勘探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难点:构造存在多解性、储层质量变化大与规模难以预测、高陡构造地震处理准确偏移成像难度大、钻井技术要求高。并针对主要难点提出了解决对策:...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历史回顾,确定了山前勘探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难点:构造存在多解性、储层质量变化大与规模难以预测、高陡构造地震处理准确偏移成像难度大、钻井技术要求高。并针对主要难点提出了解决对策:正确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解释山前复杂改造、开展地表—井下—地震储层与孔隙建模有效预测砂体结构与质量、利用有效构造建模指导速度建模与叠前偏移成像、开展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与钻井压力检测及快速防斜打直配套钻井技术攻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历程 勘探难点 勘探对策 山前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十六 四川盆地元坝大气田的发现与勘探 被引量:50
13
作者 郭旭升 郭彤楼 +1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4,共8页
元坝气田是目前我国探明的储量规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气田发现于2007年,至2013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 086.92×108 m3。元坝气田是由多个礁滩岩性圈闭组成的大型圈闭群,圈闭的总含气面积为286 km2,主要含气层段为上二叠统长... 元坝气田是目前我国探明的储量规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气田发现于2007年,至2013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 086.92×108 m3。元坝气田是由多个礁滩岩性圈闭组成的大型圈闭群,圈闭的总含气面积为286 km2,主要含气层段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和白云质(含白云质)灰岩,气藏埋深约7 000 m。生物礁具有"早滩晚礁、多期叠置、成排成带"的发育特征。烃源岩主要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龙潭组)及大隆组泥岩和泥灰岩。盖层为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和泥岩。气田经历了早期岩性油藏、中期深埋裂解和后期抬升改造的复杂成藏过程。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勘探过程以及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它对我国超深层碳酸盐岩和成熟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海相地层 飞仙关组 长兴组 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史 勘探启示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十二 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油气田的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38
14
作者 周新源 杨海军 +2 位作者 韩剑发 王福焕 韩杰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4期67-77,共11页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古潜山及内幕背斜,潜山背斜具有古隆起控油,岩溶斜坡油气富集及准层状油气藏等特征。油气田区域性盖层为中—上奥陶统、下石炭统、上三叠统泥岩,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及泥灰岩,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石灰岩顶面之下200m范围内的潜山岩溶缝洞型储集体与内幕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体。通过缝洞系统预测评价、酸压储层改造、稠油掺稀开采等技术攻关,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了复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理论与配套技术,实现了轮南奥陶系油气产量储量的快速增长。论述油气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油气田 奥陶系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油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技术 勘探启示
下载PDF
潮水盆地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敏芳 孙斌 +2 位作者 孙粉锦 陈刚 杨三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6,共5页
为查明河西走廊北部潮水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从煤层分布特征、煤岩煤质特征、煤岩演化程度、煤层等温吸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层气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潮水盆地煤岩演化程度低,处于低煤阶褐煤—气煤演化阶段;煤层... 为查明河西走廊北部潮水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从煤层分布特征、煤岩煤质特征、煤岩演化程度、煤层等温吸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层气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潮水盆地煤岩演化程度低,处于低煤阶褐煤—气煤演化阶段;煤层兰氏压力高(5.95~6.90MPa),利于煤层气的解吸。通过进一步的现场解吸实验,测试了该区A1、A3井煤层的含气量(分别为0.25、0.56m3/t),并从生气条件、保存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得出导致其煤层含气量低的主要原因为:①盆地发育拉张性正断层,成为煤层气逸散的通道;②盆地西部缺少区域性盖层,直接盖层为砂岩,导致煤层气散失;③缺少生物气的补充。最后,综合评价了各构造单元的勘探潜力,认为红柳园坳陷生物气特征明显且顶板盖层封盖性好,可作为该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水盆地 侏罗纪 煤层气 低煤阶 生物气 含气量 勘探潜力 红柳园坳陷 河西走廊
下载PDF
长庆天然气勘探取得的突破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杨华 席胜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2,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目前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1 18× 10 12 m3 ,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长庆油田作为盆地勘探的主体 ,在 30余年的天然气勘探历程中 ,经历曲折和挫折 ,终于取得了令...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目前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1 18× 10 12 m3 ,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长庆油田作为盆地勘探的主体 ,在 30余年的天然气勘探历程中 ,经历曲折和挫折 ,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靖边下古生界气田 (长庆气田 )的发现 ,即是解放思想 ,重新认识 ,改变构造成藏的认识 ,提出风化壳古地貌成藏认识的结果 ;榆林气田和苏里格气田的探明 ,则是解放思想 ,提出上古生界大面积含气背景下 ,存在高渗储层而坚持勘探的成果。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是勘探者解放思想 ,对盆地特征重新认识 ,应用勘探新理论 ,改变勘探思路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庆气田 榆林气田 苏里格气田 天然气勘探 勘探成果 勘探史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二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的发现与勘探 被引量:82
17
作者 何自新 郑聪斌 +1 位作者 王彩丽 黄道军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2期37-44,共8页
靖边气田发现于1989年,它是我国首次在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与探明的非常规隐蔽性大型岩溶古地貌气藏。200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909.88×108m3。而后通过气田的开发及扩边勘探,又使气田面积向东延伸扩大,落实三级储量1011.4... 靖边气田发现于1989年,它是我国首次在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与探明的非常规隐蔽性大型岩溶古地貌气藏。200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909.88×108m3。而后通过气田的开发及扩边勘探,又使气田面积向东延伸扩大,落实三级储量1011.4×108m3。气田主力产层由奥陶系马家沟组五1层溶斑白云岩与粗粉晶白云岩组成,具有沉积稳定、成层分布、低孔隙低渗透、低丰度、大面积、中低产、埋藏深、非常规、隐蔽性强的特点。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历程、气藏的地质特征,以及在稳定地台区寻找海相碳酸盐岩气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相油气田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 靖边气田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七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的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37
18
作者 周新源 杨海军 +2 位作者 李勇 王月华 曾昌明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3期55-62,共8页
和田河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巴楚凸起南缘的玛扎塔格构造带,含气面积143.45km2。气田发现于1997年9月,是塔里木盆地已探明的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田,1998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108m3。气田由七个气藏构成,... 和田河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巴楚凸起南缘的玛扎塔格构造带,含气面积143.45km2。气田发现于1997年9月,是塔里木盆地已探明的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田,1998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108m3。气田由七个气藏构成,气源为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古油藏油裂解气和过成熟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主力产气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以及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它们与各自上覆的石炭系不同泥岩段构成良好的区域性和区带性储盖组合。论述了气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总结了应用油气晚期成藏理论取得油气突破的勘探实践与认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和田河气田 奥陶纪 石炭纪 海相地层 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史 勘探启示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探测技术攻关历程及效果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建文 张异彪 +14 位作者 陈华 刘俊 何玉华 施剑 李斌 袁勇 梁杰 张银国 雷宝华 王建强 吴淑玉 吴志强 闫桂京 陈春峰 肖国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共17页
南黄海盆地是迄今为止中国近海唯一未发现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具有陆相中-新生界和海相中-古生界2套油气勘探层系。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大、分布广,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古生界的地震探测技术攻... 南黄海盆地是迄今为止中国近海唯一未发现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具有陆相中-新生界和海相中-古生界2套油气勘探层系。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大、分布广,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古生界的地震探测技术攻关经历了地震地质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突破与应用3个阶段。在第1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以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岩石物性分析为先导,以物探船不断更新和地震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为手段,以大量理论模拟、针对性室内物理模拟和持续海上试验为方法,通过采集参数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为特征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突破了技术瓶颈。应用该技术,在原来为空白反射的崂山隆起发现了海相中-古生界3套可连续追踪对比的地震反射标志层组,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建立了地层层序,揭示了残留盆地构造特征,预测了油气远景区,优选出高石稳定带为有利区带,圈定了重点构造,锁定了钻探目标,为南黄海盆地新层系油气勘查突破创造了条件,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对拓展中国海域找油空间、加快海域深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条件海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探测 技术攻关 中-古生界 勘探历程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三台地区石炭系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20
作者 贺凯 李培俊 +1 位作者 何贤英 汪建高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21-423,共3页
通过油源对比可以确定北三台地区石炭系油气主要来源于阜康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及博格达山前坳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北三台凸起北坡为燕山运动Ⅰ幕单期成藏,南坡为燕山运动Ⅰ幕及燕山运动Ⅲ幕-喜马拉雅运动期两期成藏;储集层的好坏主要... 通过油源对比可以确定北三台地区石炭系油气主要来源于阜康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及博格达山前坳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北三台凸起北坡为燕山运动Ⅰ幕单期成藏,南坡为燕山运动Ⅰ幕及燕山运动Ⅲ幕-喜马拉雅运动期两期成藏;储集层的好坏主要受古风化壳的影响,上部淋滤带的厚度约100 m,其储集物性明显好于中、下部;油气以侧向远距离或近距离沿不整合面运移为主,成藏模式均为“新生古储”式;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构造圈闭控制,北三台北坡保存条件较好,油源供应充足,应为今后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北三台油田 生物坳陷 石炭纪 油气藏 勘探方向 成藏条件 构造圈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