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清中后期清政府保运体系中的淮水入海入江选择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王建革
由毅
-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145,160,共1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20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环境对运河及圩田体系的影响”(18ZDA178)成果。
-
文摘
明末清初,淮水大部分在清口入黄,下游水量较少。清代中期以后,清口区域泥沙逐年沉淀淤积,黄河堤和洪泽湖湖底不断抬高,这使得淮水开始在汛期更多地从山盱五坝下泄高宝诸湖,然后进入归海与入江通道。早期的水灾并不严重时,里运河北部没有淤高,泄水面较广。然而,随着北部的淤高,泄水区主要集中在车逻坝一带。康熙乾隆时期,官方一方面维持高堰,一方面开拓入江方向的洪水排泄。不得已时,官方仍开车逻坝泄水。道光年间,官方每年长期闭御黄坝,淮水几乎处于全入运状态。运河因着黄水入运而不断被淤高,高堰因着湖蓄加强和黄河水入湖而被不断加高,大水时入江与入海水量更加增长,几乎达到泄水量的限制,盐场也常受水灾。泄水难下,官方常常叫里下河地区承受最终的水灾以保运河畅通。这其间归海与归江的技术选择涉及水环境变化,涉及一系列的工程,也涉及清政府的运河策略。
-
关键词
车逻坝
人字河
淮扬运河
-
Keywords
cheluo dam
Renzhi River
Huaiyang canal
-
分类号
TV882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