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若曦的伤痕记忆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静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42-45,共4页
陈若曦向来是被认作“伤痕文学”的始作俑者而闻名于海内外,她的文革小说更是被视作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小说”。陈若曦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和期待,但是生活却无情地伤害了她,使她对其产生了距离。但是不可否认的... 陈若曦向来是被认作“伤痕文学”的始作俑者而闻名于海内外,她的文革小说更是被视作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小说”。陈若曦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和期待,但是生活却无情地伤害了她,使她对其产生了距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陈若曦也缺乏深刻的自省精神,她也没有超越个人的怨恨情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的“伤痕小说”的美学意义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若曦 文革 伤痕 荒诞
下载PDF
论陈若曦佛教小说的人道主义底蕴
2
作者 申明秀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2,共9页
当代台湾宗教勃兴,佛教尤盛,而佛教文学的力作当首推陈若曦的佛教小说《慧心莲》及《重返桃花源》,堪称佛教与文学有机结合的典范。表现正信的佛教与揭露佛门的丑行是这两部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而与作者始终秉持的人道主义创作情怀一脉... 当代台湾宗教勃兴,佛教尤盛,而佛教文学的力作当首推陈若曦的佛教小说《慧心莲》及《重返桃花源》,堪称佛教与文学有机结合的典范。表现正信的佛教与揭露佛门的丑行是这两部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而与作者始终秉持的人道主义创作情怀一脉相承,具体叙事中还恰当地揉进了自己从新女性主义视角对宗教的一些思考。陈若曦一生都是在不停地寻找与打造她心目中理想社会与人性的"桃花源",回到台湾后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其中亲近宗教与弘法利生成为她晚年最亮丽的一道人生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若曦 佛教小说 人道主义 慧心莲 重返桃花源 正信佛教
下载PDF
成长的历程在于抗争——论陈若曦小说中的海外华人女性形象
3
作者 曾丽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9-84,共6页
陈若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通过婚恋与情爱故事探究海外华人女性的精神求索历程。在这类移民小说中,陈若曦塑造了一系列在中西文化冲击融会下艰难成长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深厚... 陈若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通过婚恋与情爱故事探究海外华人女性的精神求索历程。在这类移民小说中,陈若曦塑造了一系列在中西文化冲击融会下艰难成长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却又置身于美国那种需要独立拼搏的西方文化中,勇敢地放弃父权社会中的爱情与婚姻,选择有尊严的独立生活来抗争,从而达成自强,遂成为她笔下女性形象的鲜明特征。小说中她们从迷茫到自立的成长历程,也是她们在异国生存中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这种身份认同,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达到融入异域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包容,进而达到接纳,促进了个人自强,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呼唤女性自主精神升华的关怀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若曦 留学生文学 抗争 海外华人女性
下载PDF
20世纪台湾视域中新疆形象的大致变迁
4
作者 刘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9-36,共8页
新疆与台湾虽相隔数千里,但同作为中国边疆,二者之间构成着互看的历史镜像关系。该文主要探讨20世纪以来台湾视域中新疆主要形象的变化轨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时代新疆形象的变化,并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新疆在台湾媒体与民众中... 新疆与台湾虽相隔数千里,但同作为中国边疆,二者之间构成着互看的历史镜像关系。该文主要探讨20世纪以来台湾视域中新疆主要形象的变化轨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时代新疆形象的变化,并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新疆在台湾媒体与民众中的形象,经历了从20世纪初期危机重重的边疆、冷战时期的传奇之地,到新时期有着丰富文化生活的现实新疆等不同形象的演变。形象的变化与观看者自身的问题和境遇相关,早期台湾与新疆分享着中国近现代的危机,加上日本殖民者对新疆的觊觎之心,故早期多关注新疆局势;冷战时期两岸的对峙及台湾当局的戒严体制,使台湾民众只能通过记忆或传奇想像认识新疆;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海峡两岸走向和平发展,台湾民众在踏入新疆之后现实地了解新疆文化生活的多元面向。还需注意的是,在不拘的变动中,新疆形象也有不变的一面,这就是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一度繁盛的文明之地,这也继续吸引着台湾民众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形象 台湾 《日日新报》 丝绸之路 陈若曦
下载PDF
论陈若曦“现代文学”阶段的小说创作
5
作者 尤作勇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8-62,共5页
陈若曦在"现代文学"阶段的小说创作在风格技巧与主题立意上呈现出了极为斑斓的色调。这里面既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稚嫩仿品《巴里的旅程》,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原型意象"疾病与疗治"的重述之作《收魂》;既有给... 陈若曦在"现代文学"阶段的小说创作在风格技巧与主题立意上呈现出了极为斑斓的色调。这里面既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稚嫩仿品《巴里的旅程》,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原型意象"疾病与疗治"的重述之作《收魂》;既有给予道德场景以一种生存论展现的《辛庄》与《燃烧的夜》,又有融合了乡土、神秘、情感等多种叙事元素的《妇人桃花》。这些小说作品显示了陈若曦在其小说创作尚未形成固定风格之时的探索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若曦 现代文学 小说创作
下载PDF
陈若曦文革题材小说研究
6
作者 尤作勇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39-43,共5页
陈若曦的文革题材小说取得了独特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文革生存经验的日常化呈现上,这样的叙述策略使得陈若曦的文革小说创作有效地摆脱了各式意识形态的形塑,取得了一种经验性叙述的特质;其次,表现在老人题材与传统道德主题的设定上... 陈若曦的文革题材小说取得了独特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文革生存经验的日常化呈现上,这样的叙述策略使得陈若曦的文革小说创作有效地摆脱了各式意识形态的形塑,取得了一种经验性叙述的特质;其次,表现在老人题材与传统道德主题的设定上。陈若曦文革小说中的老人形象所表现出的隐忍、宽容等传统道德规范成为在一个暴力充斥的年代里中华民族维系的最后希望所在;最后,表现在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叙述模式上。陈若曦在其文革小说中坚持一种"知识分子反省"的写作立场,建构了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叙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若曦 日常化呈现 老人题材 传统道德主题 高度理性的叙事模式
下载PDF
传统妇德的认同——陈若曦移民小说中的女性关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236-238,共3页
陈若曦的移民小说是指1979年她由加拿大移居美国后开始创作的一系列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反映她对政治文化传统观念的种种理解的小说。本文从几个主要人物系列的分析入手,阐述陈若曦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及她的中国传统女性观念。
关键词 陈若曦 移民小说 认同 传统 妇德
下载PDF
不“合格”的参与者——论陈若曦文革书写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8
作者 罗曼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4-48,95,共5页
陈若曦《耿尔在北京》、《值夜》等小说中塑造的文革时期归国知识分子形象,是其自身的投射,也代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入政治朝圣的台湾留美左派知识分子在目睹现实后的理想失落。因为种种不适,使她的主动参与变成积极回避,她虽身历文... 陈若曦《耿尔在北京》、《值夜》等小说中塑造的文革时期归国知识分子形象,是其自身的投射,也代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入政治朝圣的台湾留美左派知识分子在目睹现实后的理想失落。因为种种不适,使她的主动参与变成积极回避,她虽身历文革,却始终是一个没有卷入漩涡中央的旁观者,而她对文革的了解不可避免地更流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世纪60年代留美的台湾知识分子,大多卷入了当时正如火如荼的左倾潮流中,像陈若曦这样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投以炽热的目光,毅然放弃原来的一切投身祖国的人不在少数。然而由于对现实缺乏正确了解,这些知识分子对这场运动的工具性及其它黑暗面一无所知,错误期待和误读使他们的政治朝圣产生了巨大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若曦 文革书写 知识分子 旁观者 上世纪60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