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pace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A Case Study of Main Urban Areas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1
作者 GAO Wei XIAO Yue +12 位作者 HE Yi GUO Zhenni LENG Qinyi LIU Hong KANG Yichen WANG Zhiye ZHU Zeliang WANG Jiamin ZHOU Xu CHAO Yi DONG Hailong MAO Xiao WANG Chensu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5期22-26,共5页
Du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s flowing into the two cities from their surrounding areas,so community renewal is imminent.Because of the similarity... Du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s flowing into the two cities from their surrounding areas,so community renewal is imminent.Because of the similarity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plac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pace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enables Chengdu and Chongqing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renewa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pace in main urban areas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Specifically,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pace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The starting time of community renewal in the two places was very close,but the duration of each stage varied.The second stage of Chengdu continued for a longer time,so its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community space was more detailed and thorough,and the emphasis and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ty space were different.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pace in both Chengdu and Chongqing went through"mechanical renewal of demolition and construction—small-scale gradual renewal",but the path of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pace in Chengdu was faster.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pace,put forward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community renewal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based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laborated the community research content based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Community spac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
作者 蒋宗珍 粟梅 陈颖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8-82,128,共6页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其质量的提升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梳理学前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不...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其质量的提升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梳理学前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不均衡、路径不明晰等,提出3条有效路径:一是构建协同共治机制,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三是构建成果共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学前教育 协同发展 路径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乐山融合路径探析
3
作者 邓健 邢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84-90,共7页
文章探讨了乐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融合路径,分析了其战略地位、产业优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回顾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及其对乐山的影响,随后深入研究了乐山的支柱产业集群,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 文章探讨了乐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融合路径,分析了其战略地位、产业优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回顾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及其对乐山的影响,随后深入研究了乐山的支柱产业集群,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与成渝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的策略。还详细讨论了乐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意义,强调了交通建设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通过产业升级和交通网络完善,乐山能够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并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 乐山融合路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铁路网络时空演化研究
4
作者 向鹏成 游昀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2,197,共9页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借助Space L空间方法,构建区域铁路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研究2000—203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铁路网络时空演化。将成渝区域铁路网络的演化划分为初步发展、快速发展、高等化完善化3个发展阶段,分析铁路网络整体结构...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借助Space L空间方法,构建区域铁路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研究2000—203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铁路网络时空演化。将成渝区域铁路网络的演化划分为初步发展、快速发展、高等化完善化3个发展阶段,分析铁路网络整体结构特征与节点特征的演化,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铁路网络空间格局分布存在差异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已演变形成以成都、重庆双核心为引领,以遂宁、南充、合川等城市为次核心的非均衡区域铁路网络;随着铁路站点与线路的增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铁路网络逐渐呈现小世界特性,核心-边缘的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第二阶段的网络化水平提升幅度高于第一阶段的网络化水平提升幅度,且区域边缘节点城市的中心性指标提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交通网络演化 复杂网络 区域交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创新与优化路径
5
作者 杨毅 许晨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强化地方政府间合作、构建横向行政协调机制,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层面的均衡发展。新时代十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合作领域、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政策执行方面创新制度体系,实践混合共力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但是未来在区域规划、利益格局、组织协同、资源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诸多阻碍因素,需要从理念重塑、外部支持与内部保障三个维度进行路径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意义重大,进一步从规划层面、执行层面、效能层面探索制度措施和协作策略,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区域协调发展 跨域治理 府际关系 协同治理 合作机制
下载PDF
以行政协同治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范例
6
作者 刘敏 李小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305,共16页
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 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行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在实证层面检验本研究的两个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发现,以机关事务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治理尺度差异,这与中央政策调控共同构成协同的内外动机,驱动成渝地区深化合作意愿,卷入区域协同;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两地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工作中亦有所披露,并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结果:推进协同地区加强行政治理协同、推进治理尺度统一具有紧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标准化执行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的行政治理协同增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互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协同卷入的奖惩机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协同还需大力推进,两地协同仍有较强的地方本位意识。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地方保护现象是长久以来中国实行区域分治所衍生的治理产物,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区域一体化思维成为协同瓶颈破局之必然要求,而基于行政尺度视角出发的行政协同治理则可能通过为地区卷入协同建构与区域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尺度,从而成为区域协同必然的路径选择。并且,协同是基于时间矢量上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牢牢把握不同阶段中区域协同“动机—路径—目的”三核心元素以寻求合理的区域协同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保护 区域协同发展 行政协同治理 区域协同新机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机关事务协同标准化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化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
7
作者 陈堂 陈光 陈鹏羽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2期85-93,共9页
数字要素赋能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新途径,然而,目前缺乏对其在地理、经济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等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要素产生的空间效应的深入研究。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 数字要素赋能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新途径,然而,目前缺乏对其在地理、经济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等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要素产生的空间效应的深入研究。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层面提供理论支持,从数字化创新环境、数字化创新技术、数字化人力资本、数字化劳动力、数字化资本等维度构建数字化要素评价体系,选取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地理、经济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建立内生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化要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化要素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禀赋差异特征和时空集聚特征,且域间集聚差异在逐步扩大,3种距离特征下“成都+重庆”中心城市产业呈现出显著的生态化、集群化和丛林化特征,其他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对中心城市的空间依赖性越来越强。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3种距离特征下,数字化要素对域内带来空间效应、对域外带来空间外溢效应,资源禀赋对域内具有空间促进作用、对域外具有空间抑制作用;在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技术创新对域外具有空间抑制作用;在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人力资本具有空间抑制作用。此外,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可以修正静态空间面板模型产生的过高空间估计误差。据此,建议加强成渝两极协同发展,形成两地产业的梯度化分工格局,实现成渝“双核”驱动相邻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要素 数字赋能 产业结构升级 距离特征 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区域创新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溢出效应
8
作者 李欣潼 戴技才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4-819,共16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网络增强了城市间通达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溢出效应。文章从高铁网络通达性切入,采用最短出行时间、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通达性指数、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铁网络通达格局演化与其产生的溢出效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网络增强了城市间通达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溢出效应。文章从高铁网络通达性切入,采用最短出行时间、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通达性指数、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铁网络通达格局演化与其产生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高铁网络提高城市通达性水平,缩小城市间通达水平差距,弱化圈层结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2)高铁网络产生显著的时空收敛效应,核心与边缘城市的时空收敛效应表现为不同模式,边缘城市2 h等时圈面积变化更显著;3)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使区域经济联系强化,非核心城市吸引力水平差距减小,但各要素趋向核心城市聚集,双核现象增强;4)邻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会促进本地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产生溢出效应;邻地第三产业经济水平提高会抑制本地的发展,呈现虹吸效应,说明成渝地区发展处于虹吸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通达性 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9
作者 曾子入 张勇 牛群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9期61-64,共4页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应性、经济成本和农民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政策完善与支持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该文旨在为成都地区乃至类似农业生态区的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玉米 大豆 间套作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区域夜间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提升路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10
作者 黄世坤 《城市观察》 2024年第2期71-80,161,162,共12页
本文构建了包括供给需求逻辑、政市关系逻辑、空间布局逻辑、竞合优势逻辑在内的区域夜间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亮点纷呈,多地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初步形成双城引领、多点开花的空... 本文构建了包括供给需求逻辑、政市关系逻辑、空间布局逻辑、竞合优势逻辑在内的区域夜间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亮点纷呈,多地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初步形成双城引领、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竞合优势,但也存在业态供给亟待丰富创新、政府作用未充分发挥,空间布局缺乏系统规划,竞合优势有待增强等问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能级提升可从四个层面着手: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形成供需适配的市场供给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展现更加积极的政府作为;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经济圈夜间经济新地理;立足资源禀赋,塑造区域夜间经济竞合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经济 成渝双城经济圈 文旅消费集聚区 区域经济
下载PDF
跨区域民营经济联动发展:理论审思与实践路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11
作者 田娇 张雷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跨区域民营经济联动发展相关研究还不多。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阻滞因素和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跨区域民营经济联动发展相关研究还不多。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阻滞因素和合作基础。从推动跨区域民营经济“四通”“四有”新发展(即实现贸易畅通,构建“有效市场”;加强政策联通,打造“有为政府”;强化精神沟通,培育“有成企业”;推动民心相通,建设“有容社会”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跨区域民营经济联动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 民营经济 成渝地区
下载PDF
都市圈接合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成渝中部地区为例
12
作者 王彬燕 田俊峰 王士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8,共8页
以典型都市圈接合区成渝中部地区为例,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度2000—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并综合应用最小二乘回归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 以典型都市圈接合区成渝中部地区为例,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度2000—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并综合应用最小二乘回归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成渝中部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耕地面积由相对稳定转向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急速扩张,热点区由分散转向集中,由重庆市主城区边缘向外围拓展。(2)都市圈接合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是政策制度因素、自然环境条件、行政边界效应、经济社会转型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行政边界效应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特色因素,其作用过程呈现中介特征。(3)行政边界效应的存在导致区域生态空间管控不力,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与供给不足并存,加剧土地利用冲突。应进一步形成推进跨区域国土空间一体化治理的综合性理论方法体系与系统性政策行动路径,这对促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与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驱动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 都市圈接合区 成渝中部地区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13
作者 尤力 崔妍 谭先丹 《当代金融研究》 2024年第4期13-24,共12页
加快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对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国内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分析成渝地区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功能定... 加快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对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国内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分析成渝地区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功能定位,系统研究成渝地区保险业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实践情况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成渝地区保险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考,建议以积极争取国家在成渝地区设立“西部保险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西部保险高地”为统领,重点在加强政策支持及环境营造、加快保险机构建设与发展、稳步推进保险产品和服务协同、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创新、加强保险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强保险人才队伍等九方面开展政策创新与协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保险业 跨区域 协同发展
下载PDF
成渝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
14
作者 冯梦黎 杨文甫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100,104,共10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成渝地区一体化作为撬动西部发展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带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大使命。基于“中心—外围”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成渝地区一体化作为撬动西部发展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带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大使命。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可对成渝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刻画和分析,深入探索进程中收入、财富和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均等化程度的实际情况、演进逻辑,充分挖掘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政策着力点。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一体化 共同富裕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成渝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研究
15
作者 张卫兵 马丽雅 黄庆 《四川环境》 2024年第3期114-119,共6页
为推进成渝地区工业绿色发展,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三个方面,构建工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评价成渝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通过与工业增加值排名... 为推进成渝地区工业绿色发展,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三个方面,构建工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评价成渝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通过与工业增加值排名前十的其他各省份相比,成渝地区的四川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重庆市相对较高,两地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四川省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与广东、浙江、河南等地还有较大差距,且明显高于重庆市。成渝地区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加工、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在高位。为此,分别从布局及结构调整、源头改造、运行管理、末端治理、成渝协同等方面提出对策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工业绿色发展 综合评价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治理:现实意义、逻辑框架及目标路径
16
作者 何玲玲 王常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5期17-23,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探讨了“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逻辑框架及精准路径。研究认为:成渝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是实现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是增强青少年体...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探讨了“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逻辑框架及精准路径。研究认为:成渝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是实现青少年体育教育协同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是增强青少年体育教育治理能力、本体定位是凸显青少年体育教育本体效能。协同治理理念重视整体协调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协同治理要素,促进多维高效发展,兼顾共享共治成果;协同治理方式,强化创新综合发展,兼备能效精准治理;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一体化治理,兼具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构成其逻辑框架。本研究针对发展困境提出精准路径:形塑协同治理目标图景、重构协同治理层级形态、完善协同治理结构系统、构建协同治理共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青少年体育教育 协同治理 成渝地区
下载PDF
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17
作者 梁桂保 李美妮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5-76,共12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运用基准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运用基准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能显著缩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人口集聚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存在以产业结构为门槛的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越过相应门槛值,人口集聚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越大;人口集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研究结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发展中营造平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产业结构 地区间经济差距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面板数据
下载PDF
成都地区建筑在地性研究基础
18
作者 鲜文卓 《城市建筑》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呈现出越来越单一的“千城一面”状态,原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逐渐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失去了其独特性。因此,如何在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场地本身的在地性建筑创作,成为一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呈现出越来越单一的“千城一面”状态,原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逐渐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失去了其独特性。因此,如何在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场地本身的在地性建筑创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符合成都地区的在地特征为导向,发掘可应用到成都地区建筑在地创作的关键因素,以期能够实现在地性表达的有效转译和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地性 成都地区 建筑 地方文化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创新协作:难点、成因及优化路径
19
作者 李培 李星 黄庆华 《当代金融研究》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产业创新协作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主体等视角探讨两大区域...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产业创新协作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主体等视角探讨两大区域产业创新协作的难点和障碍,并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和要素配置等方面分析成因。最后,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协作六大工程、加强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提升产业“四链”融合质效和打造产业创新协作共同体等优化产业创新协作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产业创新协作
下载PDF
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姚勇 宋怡轩 +2 位作者 张文超 郭旭 何永青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1-6,26,共7页
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雷电活动主要以负闪为主,年平均占比为92.7%,负闪频次占比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 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雷电活动主要以负闪为主,年平均占比为92.7%,负闪频次占比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占比最高,达76.4%,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7、8月份雷电活动最活跃;日变化呈双峰型,雷电活动主要发生在23:00至次日4:00,占比达31.7%,10:00-12:00为雷电活动谷值。雷电流幅值出现最高频次区间范围为7~17 kA,95%的雷电强度小于50 kA,90%小于40 kA。成渝地区雷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中密度高值区位于重庆西南部的永川、璧山、江津、綦江以及主城区,密度普遍大于6次/km^(2) ,次高值区分布在重庆云阳、四川内江、资阳、遂宁、南充、广元的部分地方,密度普遍大于3次/km^(2) 。研究结果对成渝地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提供了实质性的数据支持,尤其在夏季汛期需重点关注,以提高对雷电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时空分布 ARCGIS 成渝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