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赵小蓉 赵燮京 陈先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10,共5页
采用3种稻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定位试验,对成都平原稻田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地高于翻耕覆盖处理,而翻耕不覆盖处理最差;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 采用3种稻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定位试验,对成都平原稻田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地高于翻耕覆盖处理,而翻耕不覆盖处理最差;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不覆盖处理高17.7%~75.9%,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翻耕覆盖处理高12.7%~41.0%;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最高茎蘖数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加23.8%~72.3%,均极显著优于翻耕处理;覆盖处理的小麦产量比不覆盖处理增产6.3%~19.5%,免耕覆盖处理比翻耕覆盖处理增产3.2%~8.0%。稻田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成都平原区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小麦产量 稻田 成都平原
下载PDF
叠溪古堰塞湖与成都平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4 位作者 沈军辉 许向宁 崔杰 张志龙 周辀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并将其命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再联系到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71/2级叠溪强烈地震,其诱发的众多崩滑灾害在岷江流域范围内形成了系列堰塞湖,溃决后洪水一直冲到成都平原,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一事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和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果表明叠溪古堰塞湖溃决始于15 ka B.P.;根据岷江河谷上发现的6级河流阶地,说明堰塞湖是经过多次溃决逐步消亡的,可划分为溃决瀑发阶段、溃决中期阶段和消亡阶段,叠溪下游还发现有同时期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古堰塞湖。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是古人从西北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陆通道和文化遗址的聚集地,其溃决消亡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了岷江的堵塞与改道,成为这一时期古文化地迁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岷江 叠溪 成都平原 古蜀文化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地区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苗明军 常伟 +2 位作者 孙文权 李志 李跃建 《长江蔬菜》 2014年第22期27-29,共3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成都平原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夏秋大白菜新品种,在四川成都对10个国内外大白菜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千葉、旺春综合评价最高,产量、紧实度、软叶率、净菜率、营养品质、抗病性等指标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表... 为了筛选出适合成都平原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夏秋大白菜新品种,在四川成都对10个国内外大白菜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千葉、旺春综合评价最高,产量、紧实度、软叶率、净菜率、营养品质、抗病性等指标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表现最佳,适合在成都平原夏秋季推广栽培;另外京秋56、四季下锅粑可以作为夏季小白菜或快菜推广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产量 品比试验 成都平原地区
下载PDF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吻合模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开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制度吻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制度通过一系列适时有效的制度变迁,最终达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一个帕累托改进。这种变迁行为的发生与制度主体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温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制度吻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制度通过一系列适时有效的制度变迁,最终达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一个帕累托改进。这种变迁行为的发生与制度主体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温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变化入手,对影响两个区域制度吻合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非正式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制约因素,藉此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制度的变迁提供可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吻合 农耕文化 温州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成都平原
下载PDF
在西部大开发中构建成都平原创新试验区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文楷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第3期86-89,共4页
西部大开发必须实施创新战略 ,成都平原经济圈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建设成都平原创新试验特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从而探索一条内陆城市和地区依靠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创新试验区 成都平原经济圈
全文增补中
根植地域文化,打造旅游地产——以芙蓉水城的设计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舒波 赵元欣 《华中建筑》 2010年第3期92-94,共3页
该文结合所作的芙蓉水城设计案例的介绍与剖析,阐述了成都的宜居生活在城市发展中的延续与变化,同时通过对成都地区旅游地产的缘起、发展的分析,总结出了成都旅游地产资源优势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芙蓉水城 建筑设计 成都平原 旅游地产
下载PDF
面对21世纪的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礼学 《四川地质学报》 200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扼要说明了成都平原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目标、意义 ,本区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并详细论述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在矿产资源、农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调查 多目标 深覆盖区 成都平原
下载PDF
箬竹属植物在成都平原的引种栽培适应性研究
8
作者 喻炜乾 岳琦淩 +2 位作者 何睿 冯诗涵 江明艳 《竹子学报》 2022年第3期51-62,共12页
以23种箬竹属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成都平原的引种成活率、笋期节律和新竹生长情况,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引种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除粽巴箬竹引种成活率为66.67%外,其余22种箬竹成活率均为100%;23种箬竹在成都平原... 以23种箬竹属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成都平原的引种成活率、笋期节律和新竹生长情况,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引种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除粽巴箬竹引种成活率为66.67%外,其余22种箬竹成活率均为100%;23种箬竹在成都平原的笋期节律可以划分为早笋型(出笋盛期2—3月)、中笋型(出笋盛期3—4月)和晚笋型(出笋盛期3—5月)3种类型。(2)引种翌年23种箬竹的出笋率、新竹率均值为78.34%、67.35%,不同竹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引种初期繁殖能力最强的是金平箬竹(出笋率171.34%、新竹率155.82%),最差的是胜利箬竹(出笋率5.79%、新竹率5.79%)。(3)23种箬竹引种翌年新竹平均株高、地径、单叶面积和竹丛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0.59 cm、0.46 cm、79.99 cm^(2)、3.63,对23种箬竹的单叶面积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大型叶、大中型叶、中小型叶、小型叶4种类型。(4)23种箬竹新竹的净光合速率均值为12.55μmol CO_(2)·m^(-2)·s^(-1),最高的是矮箬竹(15.78μmol CO_(2)·m^(-2)·s^(-1)),最低的是箬叶竹(6.11μmol CO_(2)·m^(-2)·s^(-1));叶绿素含量均值为3.03 mg·g^(-1),最高的是胜利箬竹(4.55 mg·g^(-1)),最低的是阔叶箬竹(2.16 mg·g^(-1))。(5)对23种箬竹的新竹率、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4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认为隶属函数均值排名前4位的竹种在引种早期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栽培适应性,分别是美丽箬竹0.843、矮箬竹0.798、金平箬竹0.710、柔毛箬竹0.703,可以作为优良的地被竹和叶用竹资源在成都平原优先种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属 引种栽培 笋期节律 新竹率 叶面积指数 成都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