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nier的内涵分析和译名建议
1
作者 于谦 王宏 +4 位作者 贾建军 王韫玮 王福 高建华 高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70,共7页
名词术语规范化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创建科技话语体系、争取国际科技话语权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Chenier(及与之相关的Chenier Plain)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海岸沉积地貌类型,但是其译名并未统一。自1970年来以来,Chenier的中文译名先后... 名词术语规范化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创建科技话语体系、争取国际科技话语权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Chenier(及与之相关的Chenier Plain)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海岸沉积地貌类型,但是其译名并未统一。自1970年来以来,Chenier的中文译名先后出现了4大类、8种,以贝壳堤相对常见,这种情况不利于中文语境下术语的统一表达和高效传播。本文首先详细说明了Chenier的内涵,即位于高潮滩、沿岸、蚀余、粗颗粒天然堤。然后对上述译名进行分析和评述。虽然“贝壳堤”的使用相对最为广泛,但是Chenier既可能主要由贝壳物质组成,也可能以硅质砂砾为主,从而引发矛盾。基于内涵和术语的翻译定名特点,本文建议将Chenier翻译成潮滩堤,Chenier Plain即为潮滩堤平原。考虑到物质组成,潮滩堤(Chenier)可以分两种,一为砂质潮滩堤(SandyChenier),一为贝壳潮滩堤(ShellyChenier),后者可以简称为贝壳堤,以及对应的贝壳堤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nier 贝壳堤 潮滩堤
下载PDF
渤海湾海面变化
2
作者 王福 胡云壮 +12 位作者 田立柱 施佩歆 李建芬 陈永胜 李勇 商志文 姜兴钰 袁海帆 杨朋 文明征 赵琰琳 杨怡 王宏 《华北地质》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各类分量的贡献。我们通过地区性相对海面变化研究,着重对地区性和区域性分量或做了定量评估、或进行了半定量推理分析,并做了具体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这些研究表明,距今10~7 ka时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9 mm/a,同期渤海湾西岸相对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5.6 mm/a。这一较快的上升造成了包括渤海湾在内全球沿海平原海岸线后退(以及渤海海盆-渤海湾可能的数道沿岸堤被淹没)。但是,7 ka至今,全球与冰融水等效海面(ice-equivalent sea level,ESL)的平均上升速率降至~0.64 mm/a;5 ka以来,甚至不再上升。7 ka以来,渤海湾西岸相对上升速率是~0.46 mm/a;5.5 ka之后,进一步减弱到~0.18 mm/a。上述全球和渤海湾西岸海面变化,显示出明显的“二段式”上升特点。以~7 ka为转折点:之前与之后的上升速率相差一个数量级。对于渤海湾西岸而言,叠加在这个长达~7000年的明显减速但仍缓慢上升背景上的,是均衡掀升分量与下沉(新构造下沉+沉积自压实下沉)分量的相互抵消。于是,全球性海面的缓慢上升、区域性均衡调整造成的掀升与局地下沉,这三者的复杂博弈,形成了长达~7000年的、经常受高潮水影响的渤海湾西岸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洼地周期性交替的沿海地形地貌格局。1870 CE至今的150余年间,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1.7 mm/a,近10余年来更加速至3.7 mm/a,渤海湾同时期I堤海岸线向海侧的前凸岸段平均蚀退1~3 km。【结论】我们推断1870CE以来的全球气温上升-海面上升与渤海湾同时期海岸线蚀退可能具因果关系。21世纪全球变暖及因此引起海面~6~8 mm/a上升的预测,是1870 CE至今全球加速升温-海面加速上升的必然延续。从地质学角度,这将导致渤海湾今后的“可容空间”逐步增加,为海岸线-潮间带蚀退、盐沼湿地退化提供条件,从而将可能导致持续了~7000年的贝壳堤障壁岛-潟湖盐沼地貌过程的终止,转入与7 ka之前相似的海面上升加速时的沿岸堤-沿海低地模式。以上基于全球研究及渤海湾实际调查结果做出的推断,将对渤海湾泥质海岸带的中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海面变化 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过程终止 海面加速上升 可容空间增加 海岸线蚀退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黄骅古贝壳堤濒危酸枣独特性分析
3
作者 尚国丽 刘颖 +1 位作者 刘孟军 王玖瑞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目的】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酸枣种质可作为筛选枣抗盐碱砧木的重要资源,但已处于濒危状态。对这些酸枣种质的挖掘研究,可为其合理利用、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黄骅古贝壳堤36个酸枣类型和来自8个省份的枣属57个种质... 【目的】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酸枣种质可作为筛选枣抗盐碱砧木的重要资源,但已处于濒危状态。对这些酸枣种质的挖掘研究,可为其合理利用、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黄骅古贝壳堤36个酸枣类型和来自8个省份的枣属57个种质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通过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揭示贝壳堤酸枣的特殊性。【结果】20对SSR引物从93份材料共获得13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9个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将93份材料可分为9类,I类包含了黄骅古贝壳堤酸枣全部36个基因型,多样性值分别为Na=5.40,Ne=3.18,I=1.30。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得到的9个亚种群与聚类结果相对应。在Q≥0.6、Q≥0.8和Q≥0.9时,黄骅古贝壳堤酸枣种群的基因型数分别占97.4%、92.1%和86.8%。黄骅古贝壳堤酸枣虽然表现出遗传多样性,但它与其他居群遗传成分交流较少。【结论】黄骅古贝壳堤的野生濒危酸枣种质资源独特,应加强保护和评价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古贝壳堤 酸枣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下载PDF
MIDDLE AND LATE CARBONIFEROUS CHENIER DEPOSITS IN ORDOS REGION
4
作者 陈昌明 汪寿松 +3 位作者 黄家宽 陈志明 柯保嘉 陈安宁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0年第12期1011-1013,共3页
Ordos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was subjected to erosion at the late stage of Caledonian movement when the platform was uplifted. Later, Variscian movement made this region subside and... Ordos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was subjected to erosion at the late stage of Caledonian movement when the platform was uplifted. Later, Variscian movement made this region subside and the paleo-North China Sea and Qilian Sea transgressed onto Ordos, from both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during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nier DEPOSITIONAL system FINE-GRAINED coal-bearing series isolated sand body large scale COAL and coal-generated gas accumulation province.
原文传递
Flora characteristics of Chenier Wetland in Bohai Bay and biogeographic relations with adjacent wetlands
5
作者 Yanyun ZHAO Zhaohua LU +1 位作者 Jingtao LIU Shugang HU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620-628,共9页
A key step towards the restoration of heavily disturbed fragil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s is determin- ing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involved. This study determined and char- acteri... A key step towards the restoration of heavily disturbed fragil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s is determin- ing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involved. This study determined and char- acterized the community of higher plants in the Chenier wetland of Bohai Ba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field surveys, quadrat approache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This community was then compared to other adjacent wetlands (Tianjin, Qinhuangdao, Laizhouwan, Jiaozhou- wan, and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located near the Huanghai and Bohai Seas using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PCoA). Results showed a total of 56 higher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52 genera from 20 families in Chenier wetland, the majority of which were dicotyledons. Single-species families were predominant, while larger families, including Gramineae, Compositae, Leguminosae, and Chenopodiaceae contained a higher number of species (cache〉6 species). Cosmopolitan species were also dominant with apparent intrazonality. Abundance (number of species) of temperate species was twice that of tropical taxa. Species number of perennial herbs, such as Gramineae and Compositae, was generally higher. Plant diversity in the Chenier wetland, based on the Shannon- Wiener index, was observed to be between the Qinhuang- dao and Laizhouwan indices,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other wetlands using the Simpson index. Despite these slight differences in diversity, PCoA based on species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wetland flora suggest that the Bohai Chenier community was highly similar to the coastal wetlands in Tianjin and Laizhouwan, further suggesting that these two wetlands could be important breeding groun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lant ecosystem in the Chenier wet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chenier coastal wetland floristicgeography RESTORATION
原文传递
渤海湾西岸的第一道贝壳堤的年代学研究及1千年来的岸线变化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宏 张金起 +4 位作者 张玉发 李建芬 李凤林 Mark Van Strydonck Veerle Hendrix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14,共8页
取自堤下部的 1 4 C平均校正年龄表明 ,渤海湾西岸沿现代海岸线展布的第一道贝壳堤 ( 堤 )的初始年龄约在 90 0~ 70 0 cal BP/AD10 5 0~ 12 5 0 ,堤的发育延续至 18、19世纪。以往 1 4 C数据因取样位置不当 (一般取自堤的中部 ) ,不... 取自堤下部的 1 4 C平均校正年龄表明 ,渤海湾西岸沿现代海岸线展布的第一道贝壳堤 ( 堤 )的初始年龄约在 90 0~ 70 0 cal BP/AD10 5 0~ 12 5 0 ,堤的发育延续至 18、19世纪。以往 1 4 C数据因取样位置不当 (一般取自堤的中部 ) ,不能用于支持文献中关于该堤起始时间的判断 ;但是这批数据连同文献中获自岸外残存贝壳碎屑堆积层的数据 ,暗示隋、唐贝壳堤存在的可能性。近 1千年来该地区贝壳堤的发育反映了海岸线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贝壳堤 年代学 海岸线变化 碳同位素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形态、结构及多成因过程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宏 李建芬 +2 位作者 张玉发 张金起 李凤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6-287,共12页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的横截面呈上凸形态,堤的底板向海倾斜。年轻贝壳堤可分为底部-下部(前缘基足)、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底部-下部为形成于水下的(潮间带至潮下带上部)贝屑质砂坝。中部为障壁岛,岛后为泻湖环境;当岛后泥质充填迅速时,...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的横截面呈上凸形态,堤的底板向海倾斜。年轻贝壳堤可分为底部-下部(前缘基足)、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底部-下部为形成于水下的(潮间带至潮下带上部)贝屑质砂坝。中部为障壁岛,岛后为泻湖环境;当岛后泥质充填迅速时,障壁岛可转化为沿岸堤。上部为风成沙丘。水下砂坝→障壁岛→沿岸堤→风成沙丘反映了贝壳堤多成因的、复杂的形成过程。障壁岛-泻湖体系是渤海湾西岸沿海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多成因过程 渤海湾西岸 形态 结构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的细分及其年龄序列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宏 张玉发 +4 位作者 张金起 李建芬 李凤林 Mark Van Strydonck Veerle Hendrix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0-327,共8页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积物的合适层位获得一批经过校正的1 4 C年龄。II 1堤和II 2堤的起止时间分别约为公元前 10~ 5世纪、公元前 3世纪— 3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贝壳堤 放射性碳年代学 渤海湾西岸 古海岸线
下载PDF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宏 陈永胜 +8 位作者 田立柱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范昌福 姜兴钰 苏盛伟 王海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05-1411,共7页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牡蛎礁 气候变化 相对海面变化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被引量:15
10
作者 苏盛伟 商志文 +1 位作者 王福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82-1395,共14页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全新世贝壳堤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贝壳堤的底板形态,发现底板多向海倾斜,经多处水准测量获得的前、后缘底板平均高差为1m。堤底板的前、后缘位于形成时的平均大潮潮差的垂直范围内。底板...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全新世贝壳堤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贝壳堤的底板形态,发现底板多向海倾斜,经多处水准测量获得的前、后缘底板平均高差为1m。堤底板的前、后缘位于形成时的平均大潮潮差的垂直范围内。底板的高差,或依实测值、或依高差平均值补足至1m,由此确定底板的高度误差范围。当对应当时的平均大潮差时,再进一步补足至±1.5m的垂直范围,堤底板遂成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经过对96个14C数据的考订,补正了贝壳堤的时空分布,重新肯定了Ⅱ堤的2道支堤和隋唐堤的存在,提出Ⅰ堤二分的可能,揭示了风暴潮再搬运造成的Ⅰ堤中部老于下部—底部的年龄倒置原因。该研究是重建贝壳堤平原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探讨贝壳堤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时空分布 贝壳堤底板 海面变化标志点 渤海湾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的风暴潮沉积 被引量:17
11
作者 丁东 任于灿 +1 位作者 李绍全 周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4,共10页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具有形成风暴潮灾的环境和条件。风暴潮作用在河口淤积区、蚀退型海岸和相对稳定型海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其沉积物也会因不同的岸段而有差别。本区风暴潮沉积有别于其它的沉积物。
关键词 黄河 三角洲 风暴潮 沉积 贝壳堤
下载PDF
青岛汇泉湾海滩地貌与沉积物变化特征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潇潇 周旻玥 +6 位作者 韦龙明 王然 陈雪峰 孙积悦 孙明行 肖方源 蒋杨权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6-272,共7页
2010和2011年两次对青岛汇泉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观察、取样,按照泰勒标准筛制对样品进行筛分与统计并作图分析,探讨了2种环境下的沉积物分布规律:在正常潮汐流作用下,在高潮线附近发育一个纵向沙堤,从岬角由近到远,沙堤的宽度与高度... 2010和2011年两次对青岛汇泉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观察、取样,按照泰勒标准筛制对样品进行筛分与统计并作图分析,探讨了2种环境下的沉积物分布规律:在正常潮汐流作用下,在高潮线附近发育一个纵向沙堤,从岬角由近到远,沙堤的宽度与高度由大变小并逐步消失,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经过风暴流的改造作用后,原有沙堤被破坏消失,出现横向沙脊韵律地形,从岬角由近到远,沙脊规模先由小到大,然后再逐步变小。在横向上由岸到海,两种环境下形成的海滩表层沉积物均出现细→粗→细→粗→细的复杂变化。通过滨海潮间带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沙堤的纵向变化规律是在岬角地形背景条件下,不仅受沿岸流的控制,也受岬角物质供给的控制,具有双重控制特点;而在强大风暴流的改造下,海滩形貌被改造,原有沉积物经过搬运、再沉积,形成条形横向沙脊韵律地形;潮间带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存在一个砂砾混合带,是潮汐进流与退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 表层沉积物 沙堤 沙脊 潮汐流 风暴流 汇泉湾 青岛
下载PDF
南海北部长湾风暴潮贝壳堤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为 李平日 +2 位作者 谭惠忠 许刘兵 黄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29-1838,共10页
南海北部长湾贝壳堤是一典型的风暴潮成因贝壳堤。该贝壳堤的横向、纵向露头和钻孔所显示的地层结构、层理特征、粒度特征、14C测年、物质组成、贝屑种属生境及当地风暴增水高度和地壳升降幅度表明:①贝壳堤由风暴沉积组成,是风暴潮增... 南海北部长湾贝壳堤是一典型的风暴潮成因贝壳堤。该贝壳堤的横向、纵向露头和钻孔所显示的地层结构、层理特征、粒度特征、14C测年、物质组成、贝屑种属生境及当地风暴增水高度和地壳升降幅度表明:①贝壳堤由风暴沉积组成,是风暴潮增水期间海岸沉积物堆积的结果,由于堆积在平均高潮面之上,增水退却后不受正常天气下波浪的影响得以保存;②理想剖面由下而上分4个部分:潮滩堆积、激浪带堆积、增水面下波浪堆积和增水面上波浪爬高堆积,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分别代表贝壳堤向上增长的各个阶段的沉积环境和风暴作用方式;③风暴潮贝壳堤与非风暴潮贝壳堤不仅在发育过程,而且在沉积结构、粒度特征、贝屑种属、堆积部位、堆积高度及环境意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风暴潮增水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下载PDF
渤海湾沿岸贝壳堤对潮滩有孔虫海面变化指示意义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建芬 商志文 +4 位作者 姜兴钰 陈永胜 王福 田立柱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78-1583,共6页
通过对渤海湾沿岸有贝壳堤发育和无贝壳堤发育的2类现代开放潮滩有孔虫组合的对比,研究了该2类潮滩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的海面指示意义。5个有孔虫组合带被MHWST(平均大潮高潮位)、MHW(平均高潮位)、MHWNT(平均大潮低潮位)和MSL(平均海面... 通过对渤海湾沿岸有贝壳堤发育和无贝壳堤发育的2类现代开放潮滩有孔虫组合的对比,研究了该2类潮滩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的海面指示意义。5个有孔虫组合带被MHWST(平均大潮高潮位)、MHW(平均高潮位)、MHWNT(平均大潮低潮位)和MSL(平均海面)分隔,分别对应潮滩的高盐沼、低盐沼、潮间带上部、潮间带中上部和潮间带中下部5个不同亚环境。不同亚环境沉积物因其所含的有孔虫群的独特性,均可作为高精度海面标志物,误差为各亚带高差的1/2。沿岸贝壳堤可对潮滩有孔虫的属种组成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从高潮位向低潮位逐渐降低。在MHWNT潮位之下,有孔虫组合不再受到沿岸贝壳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贝壳堤 泥质潮坪 海面指示意义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西汉先民用海的新发现及对“西汉海侵”的启示 被引量:9
15
作者 商志文 陈永胜 +4 位作者 姜兴钰 王福 李建芬 施佩歆 王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8-1481,共14页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迄今所发现的距现代海岸线最近的、被海相层覆盖的西汉先民用海遗址。全新世中期海退以来,渤海湾西岸至少有5道主要的贝壳堤——岭地古海岸线,它们的初始年龄分别是6.6~6.2ka cal BP、5.5 ka cal BP、3.3 ka cal BP、2.4~2 ka cal BP和0.9ka cal BP(即4650~4250 BC、3550 BC、1350 BC、450~50 BC和1050 AD)。每一道堤——岭岸线在其形成发育期,均构成当时的海、陆界线:界线向海一侧是古海区、向陆一侧是高水头海水影响的低地。上古林——齐家阜堤——岭岸线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期,岸线后的大面积洼地直至东晋——北魏时期曾频繁地被高水头海水淹浸,穿港路西汉遗址则直接被海相层覆盖,二者共同为"西汉海侵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遗址 西汉海侵 堤—岭古岸线 海水淹浸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渤海湾巨葛庄贝壳堤与下伏泥层有孔虫组合的海面变化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建芬 苏盛伟 +5 位作者 商志文 姜兴钰 陈永胜 王福 田立柱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84-1589,共6页
根据巨葛庄贝壳堤及下伏泥层的有孔虫研究,讨论了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各类沉积环境的海面意义,以此作为海面标志点重建的古海面误差范围为±0.225~±0.625m。结合该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顶板的年龄数据,重建了3900~3300cal BP... 根据巨葛庄贝壳堤及下伏泥层的有孔虫研究,讨论了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各类沉积环境的海面意义,以此作为海面标志点重建的古海面误差范围为±0.225~±0.625m。结合该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顶板的年龄数据,重建了3900~3300cal BP时的海面高度为-2.955^-2.71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海面标志物 沉积环境 有孔虫 渤海湾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植被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艳云 胡相明 +1 位作者 刘京涛 孙景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7-180,185,共5页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汪子岛、大口河两地区进行了植被调查分析。详查结果表明,两地区共有植物32种,隶属于13科29属,且以旱生中旱生以及耐盐碱植物分布为主。沿靠海,滩脊,向陆断面方向,物种数不断增加,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辛普森指数和Sh...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汪子岛、大口河两地区进行了植被调查分析。详查结果表明,两地区共有植物32种,隶属于13科29属,且以旱生中旱生以及耐盐碱植物分布为主。沿靠海,滩脊,向陆断面方向,物种数不断增加,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辛普森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也逐渐增加。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不同,大口河地区物种数远低于汪子岛地区,同时,沿从西往东方向,两地区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性逐渐减少。而在时间尺度上,8月份降水充沛,温度适宜,表现为不同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植被特征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鲁北沿岸贝壳堤的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夏东兴 王德邻 +1 位作者 吴桑云 赵奎寰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1年第3期19-24,共6页
本文通过对鲁北沿岸现代贝壳堤岛的分析认为:贝壳堤发育在冲淤变化不大的粉砂淤泥质岸段,暴风浪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完整的贝壳堤体系应包括海岸贝类生长带(潮滩下部和潮下带)—潮滩侵蚀带—贝壳堤—堤后泻湖;贝壳堤贝壳^(14)C测年资料... 本文通过对鲁北沿岸现代贝壳堤岛的分析认为:贝壳堤发育在冲淤变化不大的粉砂淤泥质岸段,暴风浪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完整的贝壳堤体系应包括海岸贝类生长带(潮滩下部和潮下带)—潮滩侵蚀带—贝壳堤—堤后泻湖;贝壳堤贝壳^(14)C测年资料应当慎用,也不宜把古贝壳堤看成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确切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贝壳堤 地质学
下载PDF
粤东海山岛全新世硬壳灰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2 位作者 丘学林 沈建伟 詹文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53,共9页
粤东海山岛南部海积平原发育有大面积的全新世碳酸盐岩,分布范围极广,从陆上一直延伸到海域中。通过实地地质调查以厦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该区发育的碳酸盐岩贝壳碎屑含量高,经大规模机械分选和搬运,大多数贝壳碎屑的粒径大于2... 粤东海山岛南部海积平原发育有大面积的全新世碳酸盐岩,分布范围极广,从陆上一直延伸到海域中。通过实地地质调查以厦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该区发育的碳酸盐岩贝壳碎屑含量高,经大规模机械分选和搬运,大多数贝壳碎屑的粒径大于2.0mm,肢结茂好,密实。硬度大,岩层以低角度向海倾斜,倾角小于15°。根据其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性,本文将该处碳酸盐岩定为硬壳灰岩,而非前人所定的海滩岩或贝壳堤岩。据^14C测年数据,自下而上获得典型地质剖面上3个层位的年龄分别为3080±90、1920±75和1330±60aBP,可以确定该处硬壳灰岩形成于中全新世末期至晚全新世,对应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期。海山岛的硬壳灰岩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进的滨浅海环境,指示相应时期古海面潮间带至潮下带的高程。沿山麓分布的硬壳灰岩指示相应时期的潮闾带,它与发育于海拔8~9m高处的海蚀剥槽共同指示古海岸线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壳灰岩 碳酸盐岩 全新世 海山岛
下载PDF
渤海湾贝壳堤现状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福 商志文 +10 位作者 李建芬 姜兴钰 文明征 施佩歆 田立柱 陈永胜 杨朋 胡云壮 李勇 袁海帆 王宏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年第4期293-316,共24页
贝壳堤是沿岸堤的一个分支,其在全球广泛分布,作为地学术语最早出现于1891年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地形图中,Chenier术语来源于墨西哥湾北部路易斯安那州平原的海堤,因上面长着高大橡树而得名。渤海湾西岸分布着5至6道、断续绵延数十至上百... 贝壳堤是沿岸堤的一个分支,其在全球广泛分布,作为地学术语最早出现于1891年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地形图中,Chenier术语来源于墨西哥湾北部路易斯安那州平原的海堤,因上面长着高大橡树而得名。渤海湾西岸分布着5至6道、断续绵延数十至上百公里的贝壳堤,是大自然馈赠该地区的重要地质遗迹,不仅在研究海岸带古环境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在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渤海湾贝壳堤研究的历史沿革和近年来在贝壳堤调查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湾贝壳堤保护建议:(1)积极推进贝壳堤博物馆和野外观测站建设,包括将天津市滨海新区青坨子核心区的裸露、半裸露贝壳堤点开辟为免费参观点,将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在搬迁后残破的倪家大坟Ⅲ堤做进一步管护和开放;(2)改变河北省黄骅市后唐堡贝壳堤目前仅用栏杆围起来的被动保护局面,与附近学校联合,开辟为认识海洋的学生实习基地;(3)作为整个渤海湾(甚至全国)最后一处较为完整的自然存在的贝壳堤,建议提升山东省无棣县汪子岛保护区的地位,加强该处贝壳堤-泻湖盐沼系统的保护与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环境变化 海岸带 生态保护 渤海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