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伟 卢家楣 +1 位作者 李玲玲 张燕燕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9-1323,共5页
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青少年生活情感的研究。青少年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 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青少年生活情感的研究。青少年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国青少年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幸福感最高,自强感最低;生活情感与学业自评、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等学校中的因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情感 幸福感 自强感 热爱感 珍爱感
下载PDF
中国当代大学生生活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伟 卢家楣 +5 位作者 陈念劬 解登峰 陈武英 于聪聪 钱飞 聂超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6-1332,共7页
生活情感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与影响因素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样本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当代大学生生活情感正向积... 生活情感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与影响因素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样本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当代大学生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自尊感最高,自强感最低;大学生生活情感的具体成分与性别、本专科学段、家庭结构等关系密切,主要受个人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情感乃至情感素质水平的途径、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活情感 幸福感 自尊感 自强感 乐观感 自立感 珍爱感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医关系论析
3
作者 桓晓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94,共6页
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特质,使得文学艺术和医学虽异途发展但又相互融合;艺术的医学中和性,医术的人文艺术性,奠定了艺医有通的基础;而艺医兼备的圣人模式促进了艺医二者互通之处的不断进行和发展,贵生、致身的哲学理念和士人重... 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特质,使得文学艺术和医学虽异途发展但又相互融合;艺术的医学中和性,医术的人文艺术性,奠定了艺医有通的基础;而艺医兼备的圣人模式促进了艺医二者互通之处的不断进行和发展,贵生、致身的哲学理念和士人重身、致身的操作实践又使之得到了强化;治国救世成为二者防治疗救功能隐喻性延伸于社会、国家层面的交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养生 圣人模式 贵生致身 发展理路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哲学“贵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艳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贵和"思想的精髓与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以和为贵"处世观的深化,"动态平衡"...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贵和"思想的精髓与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以和为贵"处世观的深化,"动态平衡"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和"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在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和为贵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动态平衡
下载PDF
中国当代研究生生活情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伟 卢家楣 +7 位作者 陈念劬 解登峰 陈武英 于聪聪 钱飞 聂超 潘发达 汪海彬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5-791,共7页
生活情感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使用《中国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对全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大城市51所高校中10056名研究生实施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当代研究生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 生活情感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使用《中国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对全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大城市51所高校中10056名研究生实施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当代研究生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自尊感最高,珍爱感最低;研究生生活情感的具体成分与性别、是否获得各类奖励、家庭结构的关系密切,影响研究生生活情感的最主要因素有价值观认同、舆论关注和自我要求。研究结果为提升研究生生活情感乃至情感素质水平的途径、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生活情感 自立感 自强感 自尊感 幸福感 乐观感 珍爱感
下载PDF
安徽省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南宁 薛甜 林平安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为了解安徽省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现状及相关因素,采用《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对安徽省不同地区的342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低于全国青少年水平,其中幸福感最高,珍爱感最低;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性别差异... 为了解安徽省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现状及相关因素,采用《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对安徽省不同地区的342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低于全国青少年水平,其中幸福感最高,珍爱感最低;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自评、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生活情感 幸福感 自强感 热爱感 珍爱感
下载PDF
李清照词中“以花自况”的人生韵味 被引量:1
7
作者 康建鑫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2-74,共3页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宗李清照的大多数作品均与词人丰盈多情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格外关注有关,即内心情感的诉求外化为对花的执着偏爱。“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不只具有“第一流”的才华,还具有“第一流”的道德和品格。词...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宗李清照的大多数作品均与词人丰盈多情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格外关注有关,即内心情感的诉求外化为对花的执着偏爱。“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不只具有“第一流”的才华,还具有“第一流”的道德和品格。词人通过咏花这一窗口来抒发她自爱、自珍、自怜、自信的人生经历,以及寄托她独有的情感世界。她不仅有咏絮之才,更有高洁之姿,其词中“以花自况”的独特人生风情,使之登上了文坛一流作家的宝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词 人生 自爱 自珍 自怜 自信
下载PDF
Yang Zhu's "Guiji" Yangsheng and Its Modem Relevance
8
作者 Yanxia Zha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3期173-188,共16页
Condemned by Mencius (ca.372-289 BCE) as selfishness (weiwo, 为我),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in China is traditionally depicted as a philosophy of egoism and hedonism. In contrast, Yang Zhu (fl.ca.370-350... Condemned by Mencius (ca.372-289 BCE) as selfishness (weiwo, 为我),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in China is traditionally depicted as a philosophy of egoism and hedonism. In contrast, Yang Zhu (fl.ca.370-350 BCE) is described as an "early liberal or individualist" hero in the Western Discuss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Yang Zhu may not be a liberal or individualist hero as portrayed by the West, but surely he should not be depicted as a promoter of egoism as Mencius did. Both John Emerson and A.C. Graham are probably right when they claimed that Yang Zhu was a revolutionary thinker of his own time; and "Yang Zhu's intervention for the Chinese thinking world had provoked a metaphysical crisis which had threatened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and set them into a new course" (A.C. Graham 1978). From my reading, Yang Zhu's influence on Chinese philosophy had been and will be even greater, although his philosophy as a whole was not practiced by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ast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Confucianism. Yet as the first person who clearly emphasized nourishing of life for individuals and the first theory that rooted morality into xing (性, human nature),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had indeed through history made a hug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nurturing life tradition, and had great potential in providing inspiration to modern moral thinking. Many discussions initiated or developed by Yang Zhu and his followers have influenced bot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profoundly. His idea of nourishing life was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Zhuangzi and later Daoist religion from life preservation perspective, but also by Mencius and Xunzi from moral cultivation perspective. As a doctrine that has shown more and more relevance to modern society, people can find many inspirations from Yang Zhu's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aim of human life? What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death? What is human natur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nourishment and individual freedom? Why nourishing one's own life should be as important as nourishing that of other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Why living a natural life is so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 Based on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Chinese sources directly related to Yang Zhu's school, especially the chapter entitled as "Yang Zhu" from the book of Liezi,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essential features of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and its relevance to modern society. As "guiji" (贵已, cherishing oneself) is the core of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what Yang Zhu's "guiji" means, why Yang Zhu's "guiji" is not "weiwo" (为我, for oneself), and how Yang Zhu's "guiji" yangsheng is relevant to moder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sheng (nourishing life) ji self wo (oneself xing (nature) guiji cherishing self weiwo (foroneself quanxing (keep one's nature intact) baozhen (protecting one's genuineness)
下载PDF
道德上的发现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从《阴影线》看康拉德的道德观
9
作者 王霞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9-81,共3页
康拉德一直致力于在其小说中揭示人类的最本质性东西——道德观。《阴影线》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康拉德的道德观:首先是道德的核心——责任;其次小说反映了自我牺牲精神的存在和作用;最后是珍惜生命,原谅他人错误。
关键词 《阴影线》 责任 自我牺牲 珍惜生命
下载PDF
告子、杨朱对老学的“为我”“贵我”转化——兼论阳子居与杨朱的区别
10
作者 陈成吒 《哲学评论》 2020年第1期18-32,共15页
告子,战国中期人,《墨子·公孟》与《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等篇中的“告子”为一人,不可分做两人看待。同时,他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无关,不可混同。杨朱则为告子传人,但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就... 告子,战国中期人,《墨子·公孟》与《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等篇中的“告子”为一人,不可分做两人看待。同时,他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无关,不可混同。杨朱则为告子传人,但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就有部分文献将他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弟子阳子居混同,目前仍有学者承袭此误,甚至具体化为阳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此说不可取。最后,从思想角度看,告子与杨朱都是老子学派传人,此点难以动摇,只是两者都对老学思想进行了诸多创造性转化:皆从老学“道”的完满、独立观念中,发现了“生”“我”。认为全生之道在于“贵生”“为我”“贵己”,且人人自爱自利,不为外物所累,不予不取,必不相争相杀,天下自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杨朱 阳子居 老子 道家 贵我
下载PDF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11
作者 张梅艳 《唐都学刊》 2022年第1期53-60,共8页
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有三:第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传统文化中积极文化因子的创造性转换,激发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第二,保持开放发展并重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思想碰撞中互动互进且持续创新发展,凸显中国特色社... 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有三:第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传统文化中积极文化因子的创造性转换,激发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第二,保持开放发展并重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思想碰撞中互动互进且持续创新发展,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感召力,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心理根基;第三,坚持树立文化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加强新科技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加快高科技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在国际上建立起中国文化交流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发展中的主动权,在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定力、彰显文化立场、积淀文化底气、真正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建构起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自信 路径选择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着眼将来
下载PDF
论魏晋玄学中主体性由“微”至“显”
12
作者 蒋玉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29,共4页
有无之辩是魏晋玄学的中心论题,魏晋玄学先后出现的贵无、崇有与独化三论,经过一轮正-反-合的过程,把老子自然哲学的宇宙论,经由宇宙本体论发展为主客一元的天人境界论。主体性在魏晋玄学中由"微"至"显",贯串始终。
关键词 宇宙本体论 天人境界论 主体性 贵无 崇有 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