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Bearing Mothers and Feeding Practices of Under-Five Children in Kori Chiefdom, Sierra Leone
1
作者 Victoria N. Blango Samuel B. Weekes +1 位作者 Kadijatu B. Sheriff Alpha Sesay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22年第6期526-540,共15页
Introduction: The use of proper feeding practices is key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Generally, breastfeeding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make up the diet and therefor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H... Introduction: The use of proper feeding practices is key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Generally, breastfeeding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make up the diet and therefor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However, the degree to which mothers adhere to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regarding breastfeeding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is key to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Again, the adherence to this dietary recommendation is contingent on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hild-bearing parents, especially the mothers. Here in this study,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long with the feeding practices of children not more than five years old in rural Sierra Leone. Metho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2017 on representative mothers with children within 0 - 5 years old. A total of 10 communities and 200 respondents were randomly covered in the Kori Chiefdom of Moyamba District, Sierra Leone. The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 includ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ersonal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in Microsoft Excel and SPSS and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simple graphs. Results: A large number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married teenage mothers with 1 - 2 children and living under extreme hardship by the United Nations (UN) standard. Also, most of the mothers were illiterate and started breastfeeding their children within the very hour of birth. Because complementary feeding was started all too early,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last for not more than two months for most of the respondent mothers. Also, because rice is by far the most widely eaten the staple food in Sierra Leone, complementary food was mostly powdered rice mixed with salt and oil. Hardly was protein food supplement used as complementary food, probably due to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poor rural women. Conclusion: The study has thrown sufficient light on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dopted feeding practices of children in poor rural Sierra Leone. In this sense, the study has laid the basis for sufficient for in-depth correlativity studies on the factors driving feeding practices of children and how it in turn impacts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in poor rural Africa. From here, practically adoptable recommendations can be advanced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institutions,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individuals of th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Bearing Mother Infant/Young Child Feeding Practice Socio-Economic Factor Kori chiefdom
下载PDF
Extent of Reduction of the Fallow Period and Its Impact on Upland Rice Production in the Nongowa Chiefdom of Kenema District in Eastern Sierra Leone
2
作者 Alie Kamara Osman Sidie Vonu +2 位作者 John Lansana John Lansana Foday Saidu Sesay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第11期805-812,共9页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is the common practice for upland rice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Sierra Leone and it has been blamed for the loss of forest vegetation across the country. Shortening of the fallow period in th...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is the common practice for upland rice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Sierra Leone and it has been blamed for the loss of forest vegetation across the country. Shortening of the fallow period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Sierra Leone has implications on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remaining tropical rainforest.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undertaken to assess: 1) the extent of reduction of the fallow period in the Nongowa Chiefdom of Kenema District;2) the causes of reduction in the fallow period;3) farmers’ perception of the relevance of fallow perio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reduction of fallow period on crop production. The study revealed a drastic reduction of the fallow period in the chiefdom with a mean of 3.8 years which falls far below the country mean fallow period of 8.8 years as estimated by FAO. Farmer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uction of the fallow period was as a result of land scarcity due to competing land uses such as large scale commercial agriculture, logging, mining, charcoal burning and expansion of settlements. Farmers agreed that a fallow period of at least 10 years is necessary for upland rice production. Farmers were aware of the impact of reduction of the fallow period on upland rice production and were able to estimate rice yields based on the age of the fallow. Also, farmers have attempted to adapt to the constraints posed by shorter fallow periods by selection of rice varieties to suit the length of the fallow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fting Cultivation SLASH-AND-BURN Fallow Period Upland Rice Farming Nongowa chiefdom Eastern Sierra Leone
下载PDF
The "Proto-State"/"Chiefdom" Controversy and the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3
作者 Chen Shengqian Li Guanghu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3年第4期54-70,共17页
"Proto-state" and "chiefdom" are two major theories used in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 is much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about their academic signif... "Proto-state" and "chiefdom" are two major theories used in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 is much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about their academic significance. In several respects, the questions answered by the two theories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ne is emic, of the other etic, and their research paths are respectively humanistic and scientific. The chiefdom theory derives from anthropology;it is evolutionist and its theories are constructed by analogy. Its strong point lies in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but when used i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the logic employed is deductive reasoning. The protostate theory comes from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thus is historicist. Its strong point lies in understanding cultural meanings, and the research logic it employed is inductive reasoning.The two theories represent research paths that are complementary but not interchangeable.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to find the truth of history, but also to understand and inherit its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fully combine the two theories in build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archa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o-state chiefdom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rchaeological theories
原文传递
场、坝与卫、司——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军政中心与市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世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50,共15页
关于清代西南地区集场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自从施坚雅以来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对西南地区的坝子社会,近年来亦有所关注。明代在西南边陲地区一直实行州县与卫所、土司并行的管理体制,虽然自明末至清中叶陆续实行撤卫并县和改土归流的... 关于清代西南地区集场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自从施坚雅以来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对西南地区的坝子社会,近年来亦有所关注。明代在西南边陲地区一直实行州县与卫所、土司并行的管理体制,虽然自明末至清中叶陆续实行撤卫并县和改土归流的改革,但卫所和土司的影响依然长期存在。从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叙永来看,场的起源不仅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也与帝国向西南扩展过程中的卫所、土司有直接关系。卫所和土司往往建立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坝子上,场的发展也首先在这些地方兴起。在此后即清代的发展中,场的发展甚至是代表帝国扩展的政治力量与代表市场化的商业力量相互借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 土司 川滇黔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震中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4-90,共7页
近年来新出土的《容成氏》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 近年来新出土的《容成氏》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人口学的等等知识。将酋邦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与聚落形态学理论相结合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但理论贵在创新。因而,结合中国考古新发现,从中国的材料出发,创建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才是最上乘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依据近年来对山西襄汾陶寺和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发现,将早期文明与初始国家出现的时间,划定在龙山文化时代,应该说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与此相关,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划分为邦国—王国—帝国,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更约定俗成更合理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献 酋邦 社会分层 聚落形态 邦国 王国
下载PDF
从中国文明化历程研究看国家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伯谦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为找到自己真正的古史,学界开启了从考古学上探索中国文明化的历程。由酋邦,到王国,再到帝国,构成了古代中国从文明、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是阶级斗... "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为找到自己真正的古史,学界开启了从考古学上探索中国文明化的历程。由酋邦,到王国,再到帝国,构成了古代中国从文明、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的强制性机构,但它也具有随着社会复杂化而提出的社会管理和保持社会运转的职能。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也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国家也必然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甚至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应该将之放在中国所处的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放在中国社会所处的特定文化格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酋邦 王国 帝国 文明化 国家起源
下载PDF
权力的起源:一个比较法文化的考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喻中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5,共7页
权力是法学基本范畴之一,借鉴历史学、人类学的成果与研究范式,其起源可以用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来解释:一种是以北美易洛魁人为代表的氏族——部落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国“五帝”为代表的酋邦模式。从比较法文化的立场上看,权力起源... 权力是法学基本范畴之一,借鉴历史学、人类学的成果与研究范式,其起源可以用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来解释:一种是以北美易洛魁人为代表的氏族——部落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国“五帝”为代表的酋邦模式。从比较法文化的立场上看,权力起源的不同模式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权力形态和法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法 法律文化 权力起源 理论模式 酋邦模式
下载PDF
国家起源:一种途径还是两种途径 被引量:7
8
作者 杨美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0-83,共4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国家起源研究的代表作,但它只谈到了国家起源的一种途径,即"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国家。但就从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看,表明还有另一种国家起源的途径,即...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国家起源研究的代表作,但它只谈到了国家起源的一种途径,即"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国家。但就从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看,表明还有另一种国家起源的途径,即在氏族和公社继续存在的条件下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氏族 酋邦
下载PDF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演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徐祖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7-31,共5页
我国史前社会在黄帝时期就已进入酋邦阶段 ,并开始结成松散的酋邦联盟。随着原始政治经济的发展 ,联盟所跨地域延及整个黄河中下游。联盟内的政治权力结构具有宝塔型的集权的特点。由于酋邦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原始政治有了明显不同于氏... 我国史前社会在黄帝时期就已进入酋邦阶段 ,并开始结成松散的酋邦联盟。随着原始政治经济的发展 ,联盟所跨地域延及整个黄河中下游。联盟内的政治权力结构具有宝塔型的集权的特点。由于酋邦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原始政治有了明显不同于氏族部落时期的新发展 ,酋邦联盟最高首领职位的禅让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禅让制和世袭制冲突和斗争的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前国家王权时期的一些政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社会 国家起源 原始政治 酋邦联盟 禅让制 世袭制
下载PDF
巴人始祖、方国考辨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7-100,共4页
作者在所著《巴风土韵》论巴人族源的基础上,对巴人的始祖和方国作了进一步的考辨。作者认为,巴人的始祖是西部的伏羲,非东部的太。先秦时,伏羲与太是两位不同的古帝;汉儒把伏羲与太混为一谈,引起了一些误解。商代,巴人有巴方和... 作者在所著《巴风土韵》论巴人族源的基础上,对巴人的始祖和方国作了进一步的考辨。作者认为,巴人的始祖是西部的伏羲,非东部的太。先秦时,伏羲与太是两位不同的古帝;汉儒把伏羲与太混为一谈,引起了一些误解。商代,巴人有巴方和虎方两个方国,巴方在陕南,虎方在鄂北,后者是从前者分衍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人 始祖 方国 伏羲 太嗥
下载PDF
中国考古学中“古国”“方国”“王国”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沄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5-12,2,共8页
中国五位顶尖考古学家苏秉琦、严文明、张忠培、李伯谦、王巍在运用考古学材料进行国家起源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建树。由于新材料层出不穷,故而应不断仔细观察和检测材料,反复比较不同的个案,对深思熟虑得到的结论,进行坦诚直率的讨... 中国五位顶尖考古学家苏秉琦、严文明、张忠培、李伯谦、王巍在运用考古学材料进行国家起源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建树。由于新材料层出不穷,故而应不断仔细观察和检测材料,反复比较不同的个案,对深思熟虑得到的结论,进行坦诚直率的讨论,才能切实推进到一个新水平。考古材料作为社会发展的物化表现,在认识和理解上有相当多的客观困难。因而,应重视已有材料的片断性和残存性;努力在年代上求得一致的看法;充分估计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下,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会有不同的物化表现;在比较不同的考古案例时应参照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逐步细化。应进一步加强推动国家动力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国 方国 神王之国 王国
下载PDF
尧舜时期社会形态新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海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9,共9页
尧舜时期处于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论及国家"公共权力"的标志:军队、监狱、赋税、法律等,在尧舜时期或未出现,或处于萌芽阶段。"部落联盟"、"酋邦"等学说,并不符合尧舜时期的... 尧舜时期处于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论及国家"公共权力"的标志:军队、监狱、赋税、法律等,在尧舜时期或未出现,或处于萌芽阶段。"部落联盟"、"酋邦"等学说,并不符合尧舜时期的历史实际,"方国"、"邦国"等学说仍需进一步的检验。把尧舜时期定为"前国家阶段"应是可取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舜 公共权力 部落联盟 酋邦
下载PDF
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被引量:2
13
作者 滕海键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1-4,共4页
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处于"古国"阶段,当时已经产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驾于(氏族)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郭大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其社会已进入了"原始文明"或"早期国家"... 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处于"古国"阶段,当时已经产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驾于(氏族)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郭大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其社会已进入了"原始文明"或"早期国家"阶段。于建设先生用"神本社会"来界定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如果把西方的"酋邦"理论与红山文化的考古实证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应把红山文化界定为"酋邦"社会更为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社会性质 古国 酋邦
下载PDF
金朝开国史的特殊性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秀莲 《黑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9-41,共13页
金朝开国历史是指女真人从氏族部落到酋邦到国家的演进过程,金朝开国历史本体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资料文本形成的特殊性,即"正史"撰写所产生的误区,阻碍了对金史的研究。这要求其研究方法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 金朝开国史 历史本体 历史方法论 半酋邦半国家
下载PDF
西藏传说时代的“绝地天通”事件与苯教的制度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林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8,共8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西藏古代的一个类似中原地区的"绝地天通"传说, 通过比较, 认为这个传说中的事件象征着在吐蕃"王政时代"——"十二小邦"阶段, 苯教开始从原始宗教走向制度化宗教。与中原神话中重黎接管了... 本文主要探讨了西藏古代的一个类似中原地区的"绝地天通"传说, 通过比较, 认为这个传说中的事件象征着在吐蕃"王政时代"——"十二小邦"阶段, 苯教开始从原始宗教走向制度化宗教。与中原神话中重黎接管了司守天地的职能以后能够沟通天地的只有巫师一样, 吐蕃在止贡赞普割断了他通天的光绳后, 以王家葬仪为代表的仪式便逐渐成为制度化、规则化的权威法度, 并渲染着那远离了普通民众的神性, 通神和代神传谕的能力成为一种"专利", 成为一套由神巫和部落联盟首领掌握的宗教仪式体系和知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史 绝地天通 酋邦 制度化宗教
下载PDF
尧舜时代社会组织探析
16
作者 马兴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8,共7页
无论是从文献资料还是从考古资料来看,族邦是尧舜时代的基层组织,其内部体现为家族-宗族式组织结构;族邦联合体是在族邦基础上产生的更高一级的组织,是尧舜时代的社会组织。尧舜时代是一个族邦林立的时代,可以将其称为族邦时代或族邦社... 无论是从文献资料还是从考古资料来看,族邦是尧舜时代的基层组织,其内部体现为家族-宗族式组织结构;族邦联合体是在族邦基础上产生的更高一级的组织,是尧舜时代的社会组织。尧舜时代是一个族邦林立的时代,可以将其称为族邦时代或族邦社会;族邦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现象,产生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族邦社会的这些特征表明,尧舜时代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酋邦理论比古典文化理论更能反映尧舜时代的特征,尧舜时代已处于酋邦晚期,但将尧舜时代称为族邦社会更符合中国的实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舜时代 族邦 族邦联合体 酋邦
下载PDF
酋邦轮回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
17
作者 何艳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7-130,共4页
学者们对于五帝时代存在纵向观和横向观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以社会人类学的酋邦概念来重新审视文献中的五帝时代,可知五帝时代应该是中国酋邦轮回时代史迹的历史沉淀。酋邦轮回是中国酋邦时期即五帝时代最普遍的现象... 学者们对于五帝时代存在纵向观和横向观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以社会人类学的酋邦概念来重新审视文献中的五帝时代,可知五帝时代应该是中国酋邦轮回时代史迹的历史沉淀。酋邦轮回是中国酋邦时期即五帝时代最普遍的现象,因此酋邦轮回应该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主要路径,酋邦轮回的结束,酋邦宗主权世代固定在某一氏族内部传承并为其他酋邦所承认,应该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酋邦轮回 酋邦宗主权 中国早期国家
下载PDF
青藏高原青铜时代的酋邦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18
作者 汤惠生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0-34,共5页
青藏高原在青铜时代时已经发展到一个酋邦社会。史书称其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也就是父子联名命名制度的变体。其社会结构呈现出与游牧的生活方式相呼应的分枝性社会结构:大豪、中豪、下豪。与此相应的考古资料便是季节性的石... 青藏高原在青铜时代时已经发展到一个酋邦社会。史书称其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也就是父子联名命名制度的变体。其社会结构呈现出与游牧的生活方式相呼应的分枝性社会结构:大豪、中豪、下豪。与此相应的考古资料便是季节性的石圈石围遗迹、等级分明并且象征游牧生活的墓葬遗迹,以及其它堆积很薄的居住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铜时代 酋邦 社会结构 石构建筑
下载PDF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
19
作者 曹彩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5,共5页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当时,社会结构分化,出现了掌管宗教祭祀大权和社会政治大权的特权阶层。等级制度的确立,出现了专职祭祀人员,因而进入了复杂的酋邦社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社会复杂化 酋邦理论
下载PDF
略论巴与蜀的文化关系
20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第2期13-22,共10页
巴与蜀是先秦时期西南地区两个强大的宗主国,古蜀国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朝代,巴国有廪君蛮、板楯蛮等。因为该地区由多个族群构成,所以既有崇拜白虎的氏族,也有畏惧白虎和射杀白虎的部族。古代巴、蜀的... 巴与蜀是先秦时期西南地区两个强大的宗主国,古蜀国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朝代,巴国有廪君蛮、板楯蛮等。因为该地区由多个族群构成,所以既有崇拜白虎的氏族,也有畏惧白虎和射杀白虎的部族。古代巴、蜀的社会结构与政权模式,与中原王朝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应是一种酋邦式的形态;由于长期小邦林立,因而在文明早期阶段经历了由部落联盟到酋邦社会的演进,形成了共主的政治局面。秦并巴、蜀之后,曾采取很多重要措施以加强统治,将北方和中原的很多东西输入了巴、蜀地区,促使并加快了巴蜀区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融合。秦人一方面十分强势地改变了巴蜀地区的治理模式与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巴蜀文化习俗的宽容。巴蜀文化经过历代传承,吸纳和融入了许多新的因素,迄今仍充满活力,显示出鲜明而浓郁的地域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西南夷 部族联盟 酋邦 地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