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ysipelas in Childre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1
作者 Issam Taha Ilham Tadmori +1 位作者 Widade Kojmane Moustapha Hida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3年第6期914-920,共7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biological profile, 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erysipelas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biological profile, 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erysipelas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f 12 months, we identified 20 cases of erysipelas, with an incidence of 2%, and a female predominance of 65% of cases. Age average patient age was 6 years, and the average consultation time was 5 days. The Diagnosis of erysipelas is mainly based on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erythema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signs, which were present in all cases. Satellite lymphadenopathy was observed in five cases, and fever was present in all patients. The therapeutic approa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jectable antibiotics in children, using amoxicillin-clavulanate dose of 80 mg/kg/day in three d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SIPELAS fever Antibiotic Therapy child
下载PDF
Amebiasis as the Cause of Pediatric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2
作者 Elda Skenderi Admir Sulovari +3 位作者 Gjeorgjina Kuli-Lito Myrvete Jaku Irena Dautaj Briseida Doga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2年第2期58-64,共7页
Amebiasis is a parasitic infection caused by the protozoa Entamoeba histolytica. It is capable of causing a spectrum of illnesses from asymptomatic infection, to dysentery and invasive extra-intestinal conditions, the... Amebiasis is a parasitic infection caused by the protozoa Entamoeba histolytica. It is capable of causing a spectrum of illnesses from asymptomatic infection, to dysentery and invasive extra-intestinal conditions, the most common of which is liver abscess. Here is presented the case of a 14-month old boy presented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which after work-up was diagnosed as amebic liver abscess. Although amebiasis is more preval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creasing phenomena of migration and tourism has transformed it into a global health issue.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while valuating a child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BIASIS ABSCESS LIVER fever child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i>Streptococcus pyogenes</i>Carriage in Population Vulnerable to Scarlet Fever during 2015-2017 in Shanghai, China
3
作者 Mingliang Chen Chi Zhang +3 位作者 Dechuan Kong Hao Pan Xi Zhang Min Chen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8年第11期89-97,共9页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arriage of Streptococcus pyogenes in population vulnerable to scarlet fever and to compare their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Pharyngeal swabs were coll...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arriage of Streptococcus pyogenes in population vulnerable to scarlet fever and to compare their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Pharyngeal swabs were collected from 120 - 150 students in each of the three districts in Shanghai in May and December during 2015 to 2017, while emm typing and detection of 12 superantigen genes were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isolates. During 2015-2017, the average carriage rate in students was 5.7% (135/2,371),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or districts. The carriag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children from the three age groups, with 2.4% in 3 - 4 years, 5.4% in 5 - 9 years, and 9.1% in 10 - 14 years. Eight emm types were found, including emm 1, emm 4, emm 12, emm 22, emm 75, emm 89, emm 70 and emm 241, among which emm 12 accounted for 60%, and emm 1 27.5%. The predominance of emm 12 was found in each year, but the proportion of emm 12 was lower in 10 - 14 years (43.3%) than in 3 - 4 years (86.7%) and in 5 - 9 years (73.3%) (P = 0.002 and 0.003). Superantigen genes of speB, speC, speG, ssa and smeZ were found in almost all the isolates. The average carriage of S. pyogenes in population vulnerable to scarlet fever was 5.7% in Shanghai, highest in 10 - 14 years (9.1%), while emm 12 was the predominant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RLET fever CARRIAGE Rate child EMM type SUPERANTIGEN
下载PDF
罕见病研究:GPAA1基因突变导致糖基磷脂酰肌醇生物合成缺陷15型
4
作者 陈秋蓉 张朕杰 +2 位作者 卢一岫 袁孙碧歆 李冀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76-1281,共6页
6岁男性患儿,因发育迟缓6年,反复发热、抽搐5年就诊。患儿3月龄时发现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岁起出现反复发热、抽搐,伴间断口腔溃疡及扁桃体化脓,发热期间查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热退后正常,脑电图提示癫痫,基因检... 6岁男性患儿,因发育迟缓6年,反复发热、抽搐5年就诊。患儿3月龄时发现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岁起出现反复发热、抽搐,伴间断口腔溃疡及扁桃体化脓,发热期间查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热退后正常,脑电图提示癫痫,基因检测提示GPAA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最终该患儿诊断为糖基磷脂酰肌醇生物合成缺陷15型(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biosynthesis deficiency 15,GPIBD15)、周期性发热。该患儿抗癫痫效果不佳,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发热有效。该文报道了中国首例GPAA1基因突变导致GPIBD15患儿,对该病基因、临床特点、诊疗等进行归纳总结,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磷脂酰肌醇生物合成缺陷15型 GPAA1基因 癫痫 周期性发热 儿童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佐治对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患儿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邬涛 陈凯 蔡丹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9期99-101,106,共4页
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佐治对改善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患儿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儿童医院的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患儿采... 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佐治对改善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患儿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儿童医院的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加以安宫牛黄丸佐治。比较两组患儿的体温控制效果、治疗前后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儿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佐治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患儿可有效控制患儿体温,改善患儿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损伤,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宫牛黄丸 儿童 脑出血 中枢性高热 预后
下载PDF
PCT、HsCRP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爱华 付汉东 +1 位作者 沈红园 魏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FUO)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FUO患儿血清PCT和HsCRP含量,并根据最后诊断探讨其价值。结果 244例FUO患儿中,感染性疾病(152例,...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FUO)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FUO患儿血清PCT和HsCRP含量,并根据最后诊断探讨其价值。结果 244例FUO患儿中,感染性疾病(152例,62.30%)、结缔组织病(34例,13.93%)、肿瘤性疾病(20例,8.20%)是其主要原因。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PCT[(31.65±7.26)μg/L]、HsCRP[(17.52±6.43)mg/L]比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1±0.28)μg/L、(1.87±0.31)mg/L]显著升高(均P<0.01);非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PCT[(0.52±0.51)μg/L]、HsCRP[(1.96±0.45)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患儿血清PCT[(43.24±8.34)μg/L]、HsCRP[(26.74±7.05)mg/L]最高,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次之[分别为(6.72±1.65)μg/L、(15.05±2.79)mg/L],病毒感染无明显变化[分别为(0.34±0.26)μg/L、(1.89±0.66)mg/L];同时,PCT和HsCRP联合检测阳性诊断率(92.63%)比单独PCT(84.21%)或HsCRP(68.42%)检测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血清PCT、HsCR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FUO的早期诊断率,有助于区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对FUO患儿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儿童 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下载PDF
儿童发热过度治疗的伦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曼 赵萌 +2 位作者 房夏玲 王娇 刘小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第1期131-132,共2页
由于部分患儿家长对儿童发热相关知识及处置方式的不了解、面对儿童发热的负向态度及一些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原因。很多情况下针对儿童发热多采取过度治疗,以至于造成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功能,导致激... 由于部分患儿家长对儿童发热相关知识及处置方式的不了解、面对儿童发热的负向态度及一些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原因。很多情况下针对儿童发热多采取过度治疗,以至于造成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功能,导致激素、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分析此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医院多进行发热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采用网络、多媒体宣教方式;建立医德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儿童发热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发热 认知误区 过度治疗 伦理思考
下载PDF
发热危险度评分在门诊无明显感染灶发热婴幼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怿东 周剑峰 +2 位作者 柴建农 徐咏梅 夏小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评估发热危险度评分对指导门诊处理无明显感染灶急性发热儿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发热时间、生活状况、每日退热药应用次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建立发热危险度评分表,前瞻性评... 目的评估发热危险度评分对指导门诊处理无明显感染灶急性发热儿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发热时间、生活状况、每日退热药应用次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建立发热危险度评分表,前瞻性评估并随访体温t〉38℃无明显感染灶的3个月~5岁急性发热儿童839例,计算该评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839例患儿中发热危险度评分0分者94例,均无严重疾病,皆居家治疗,其中使用口服抗生素24例(25.54%);评分1~3分者474例,诊断严重疾病141例,留观或住院治疗112例(23.63%),其中使用抗生素248例(52.32%);评分1〉4分者271例,诊断严重疾病167例,危重症17例,全部住院或留观治疗,其中使用抗生素250例(92.25%)。0~3分组和≥4分组严重疾病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发热危险度评分≥1分对严重疾病的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17.70%,阴性预测值100%,阳性预测值41.34%;评分≥4分对严重疾病的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69.10%,阴性预测值100%,阳性预测值6.27%。结论发热危险度评分可为门诊3个月~5岁无明显感染灶急性发热儿童的病情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评价研究 儿童
下载PDF
小儿细菌性肺炎的高效识别模型及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卢一丽 单小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8-313,共6页
背景目前国内尚缺乏对发热就诊的肺炎患儿是否为细菌感染做出快速判断的简易方法,容易引起漏诊及抗生素的滥用。目的建立预判发热就诊的肺炎患儿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简单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 背景目前国内尚缺乏对发热就诊的肺炎患儿是否为细菌感染做出快速判断的简易方法,容易引起漏诊及抗生素的滥用。目的建立预判发热就诊的肺炎患儿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简单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以发热就诊的肺炎患儿5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原因将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133例)和非细菌感染组(405例)。从538例患儿中随机选取54例作为验证集(细菌性肺炎13例,非细菌性肺炎41例)。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建立5个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模型〔F1=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F2=CRP2×PCT、F3=CRP×PCT2、F4=性别权重×就诊季节权重×喘息症状系数×(CRP×PCT)、F5=性别权重×就诊季节权重×喘息症状系数×(CRP×PCT2)〕,绘制其诊断细菌性肺炎的ROC曲线,确定最优模型。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就诊季节、寒战发生率、呼吸加快发生率、喘息发生率、呕吐发生率、腹泻发生率、哭闹发生率、干啰音发生率、湿啰音发生率、发热持续天数、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CRP水平、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CRP诊断细菌性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CI(0.955,0.979),临界值为48.5 mg/L,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93.6%;单独PCT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为0.974,95%CI(0.959,0.989),临界值为0.5 g/L,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84.0%;F1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为0.983,95%CI(0.973,0.993),临界值为17.4,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96.3%;F2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为0.981,95%CI(0.971,0.992),临界值为241.1,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0.6%;F3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为0.983,95%CI(0.973,0.993),临界值为6.3,灵敏度为94.0%,特异度为96.3%;F4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为0.987,95%CI(0.980,0.996),临界值为1.1,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5.6%;F5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为0.988,95%CI(0.981,0.997),临界值为0.2,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4.3%。根据单独CRP、单独PCT、F5的临界值,对验证集患儿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单独CRP诊断验证集患儿细菌性肺炎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7.6%,正确率为92.6%;单独PCT诊断验证集患儿细菌性肺炎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7.6%,正确率为94.4%;F5诊断验证集患儿细菌性肺炎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7.6%,正确率为96.3%。结论对于因发热就诊的肺炎患儿,可以通过F5模型〔F5=性别权重×就诊季节权重×喘息症状系数×(CRP×PCT2)〕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若结果大于0.2,可诊断细菌性肺炎,建议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细菌性 发热 儿童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琼 解玲芳 戴新娟 《护理学报》 2011年第2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中药足浴对不同发热程度患儿退热效果的差异,总结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优病例标准,提高疗效。方法 120例外感发热患儿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中药足浴对不同发热程度患儿退热效果的差异,总结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优病例标准,提高疗效。方法 120例外感发热患儿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腋温超过37.5℃时,观察组予2 000 mL中药煎剂足浴30 min,药液温度37~40℃,体温复升则重复足浴1~2次;对照组予冰力降温贴贴于患儿额头,如体温不降可隔4 h再用1次。比较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情况、治疗效果,以及观察组内37.5~38.0℃、38.1~39.0℃、39.1~40℃3个亚组患儿治疗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0.5 h、1 h,观察组体温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 h观察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对腋温39.0℃以下外感发热患儿体温控制较好,对39.1~40.0℃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最大。结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且可适用于各种发热程度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外感发热 体温 中药足浴
下载PDF
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认知及需求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常鹏环 金瑞华 +4 位作者 郑洁 韩祺 胡少芬 李舵 张佳 《中华护理教育》 2013年第5期231-233,共3页
目的调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发热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对528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的常... 目的调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发热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对528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的常规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儿童高热惊厥等急救知识及物理降温知识知晓率较低;高学历和文教卫生工作者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知晓率高;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的需求较高;大多数家长选择阅读宣传小册子和上网学习获取发热相关知识。结论积极开展学龄前儿童发热知识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对低学历的和非文教卫生工作者家长的宣教,并开发适合家长的学龄前儿童发热的健康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学龄前(3~6) 发热 家长 认知
下载PDF
特殊部位新型隐球菌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珏 陈菲燕 +2 位作者 肖燕 周东风 金润铭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腹腔淋巴结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儿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加深对该病的理解,为临床医师提供借鉴。方法病例总结和文献综述。结果患儿平素健康,无免疫力缺陷。因持续发热半月余伴腹痛、咳嗽、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入院。影...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腹腔淋巴结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儿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加深对该病的理解,为临床医师提供借鉴。方法病例总结和文献综述。结果患儿平素健康,无免疫力缺陷。因持续发热半月余伴腹痛、咳嗽、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入院。影像学发现腹腔多个淋巴结肿大,采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情不能缓解,经验性给予抗真菌(氟康唑)治疗,症状好转。行腹腔镜下淋巴结活检术,病理检查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继续抗真菌治疗,临床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临床上出现持续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明显而中毒症状不重的患儿,在考虑可能存在恶性淋巴瘤、结核菌感染的同时,要高度警惕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可能并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而微创手术活检或针刺取材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这类疾病的可靠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发热 腹腔淋巴结肿大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发热家长评价表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怿东 周剑峰 柴建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102-4105,4109,共5页
目的探讨适合家长的、对无明显感染灶的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4年12月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发热患儿家长237例为研究对象。制定儿童发热家长评价表,对家长及医师... 目的探讨适合家长的、对无明显感染灶的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4年12月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发热患儿家长237例为研究对象。制定儿童发热家长评价表,对家长及医师进行培训,家长按儿童发热评价表内容自评,然后决定就诊或与结对医师取得联系。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和家长复诊原因。其中一般情况包括入组前后发热事件、使用抗生素情况、治疗情况(居家治疗、静脏滴注)、复诊情况、严重疾病发生情况、危重疾病发生情况、最后诊断。结果 237例患儿中,51例未能完成随访予以剔除,剩余186例。患儿入组前共发生发热事件336例次,其中严重疾病19例次(5.7%),未发生危重疾病;最后诊断前3位分别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81例次(53.9%),支气管炎67例次(19.9%),幼儿急疹32例次(9.5%)。患儿入组后共发生发热事件592例次,其中严重疾病65例次(11.0%),未发生危重疾病;最后诊断前3位分别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6例次(60.1%),支气管炎102例次(17.2%),幼儿急疹69例次(11.7%)。患儿入组前后发热事件中使用抗生素、治疗、复诊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6例次复诊患儿中,因为儿童发热家长评价表中A原因复诊114例次(26.8%),B原因108例次(25.4%),C原因101例次(23.7%),D原因78例次(18.3%),E原因25例次(5.9%)。结论儿童发热家长评价表能够较好地帮助家长正确处理无明显感染灶的儿童急性发热,减少不必要的医院就诊、抗生素使用和静脉滴注,又能保证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儿童 评价
下载PDF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永宏 桂金贵 汪俊兰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3期283-284,共2页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并随设青霉素组5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红或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优于...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并随设青霉素组5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红或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用药后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热毒清口服液对风热型疗效更好。结论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小儿 风热 风寒 热毒清口服液
下载PDF
岭南特色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海朋 陈争光 +1 位作者 刘改萍 黄雪纯 《四川中医》 2020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观察岭南特色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4月~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门诊接治的120例外感发热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岭南特色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4月~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门诊接治的120例外感发热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岭南特色推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治疗依从率、体温、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G、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gM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岭南特色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外感发热 岭南特色推拿
下载PDF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16
作者 黄肖梅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扑热息痛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8mg/(kg·次)顿服;扑热息痛组予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 目的:探讨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扑热息痛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8mg/(kg·次)顿服;扑热息痛组予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顿服。结果:布洛芬组60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t= 2. 75,P< 0. 01),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t= 3. 23、5. 01,P均< 0. 01)。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但布洛芬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 发热 儿童
下载PDF
317例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励之 王颖超 殷小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 (FUO)的病因 ,诊断方法和思维方式。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符合FUO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 317例。结果  317例中明确诊断有 2 98例 ,确诊率为94.0 %。感染性疾病 16 0例 (5 3 .7%... 目的 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 (FUO)的病因 ,诊断方法和思维方式。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符合FUO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 317例。结果  317例中明确诊断有 2 98例 ,确诊率为94.0 %。感染性疾病 16 0例 (5 3 .7% ) ,非感染性疾病 138例 (4 6 .3 % ) ,两者之比为 1.15∶1。最终确定诊断的方法分别为 :临床综合诊断 140例 (4 7.0 % ) ;血清和骨髓细菌培养检查 6 4例 (2 1.5 % ) ;组织活检 37例 (12 .4% ) ;影像学检查 35例 (11.7% ) ;尸体解剖 11例 (3 .7% ) ;骨髓形态学确诊 6例 (1.9% ) ;回顾性诊断 5例 (1.7% )。结论 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大部分FUO病例可以明确病因诊断 ,病理学检查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极少数病人最终只能依赖尸检明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原因不明 诊断 儿童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警惕小儿伤寒及副伤寒伴血小板减少的误诊 被引量:2
18
作者 祝大丽 李艳红 +1 位作者 符宗敏 谢怀平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10期8-9,共2页
目的充分认识伴血小板减少的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以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伴血小板减少的伤寒、副伤寒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占同期伤寒、副伤寒病例总数的20.51%(16/78)。16例均有发热,... 目的充分认识伴血小板减少的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以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伴血小板减少的伤寒、副伤寒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占同期伤寒、副伤寒病例总数的20.51%(16/78)。16例均有发热,伴乏力及食欲缺乏13例,腹痛6例,头痛5例,咳嗽4例;肝大及肝功能异常9例,出血倾向及相对缓脉各3例,双下肢皮肤出血点、肝脾大及腹水1例。血小板计数30×109/L、60×109/L、74×109/L及83×109/L各1例,余12例为(88~92)×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有9例,10×106/L 7例。初诊误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可能1例。确诊后均予抗感染、补液及对症等处理,除1例因疗效不佳放弃治疗外,余15例预后良好。结论伤寒、副伤寒患者可出现一过性轻度血小板减少或轻度出血倾向,随原发病治疗可好转,嗜酸粒细胞明显下降或消失是伤寒、副伤寒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儿童 血小板减少 误诊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下载PDF
0~3岁儿童家长对儿童发热知识需求的调查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田艳原 左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13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了解0~3岁儿童家长对儿童发热知识的需求,为组织和开展儿童发热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16名0~3岁发热儿童家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发热相关知识需求问卷调查,了解家长一般情况及对发热知识的了解程度、需求程度和健... 目的了解0~3岁儿童家长对儿童发热知识的需求,为组织和开展儿童发热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16名0~3岁发热儿童家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发热相关知识需求问卷调查,了解家长一般情况及对发热知识的了解程度、需求程度和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结果家长对儿童发热知识了解得分均较低在2.38以下,其中得分最低的是小儿高热惊厥时在家中紧急抢救的措施,为1.28±0.48,家长对高热惊厥儿童发热期间的注意事项得分也仅为1.32±0.93;基础知识中,家长需求最高的知识为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措施,得分2.54±0.62,应对措施中,给发热患儿降温的几种方法项得分最高为2.17±0.62;家长健康教育需求途径得分最高的三项是通过与医护人员沟通获得、通过固定热线电话获得和通过提供健康教育手册。结论护士应及时补充完善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知识,引起家长对儿童发热的重视,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程度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门诊 发热知识 家长 调查
下载PDF
小儿布洛芬栓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宇根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21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布洛芬栓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2017年9—12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与治疗组100例。对照组予以右旋布洛芬口服混悬液治疗,治疗组予以小儿布洛芬栓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布洛芬栓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2017年9—12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与治疗组100例。对照组予以右旋布洛芬口服混悬液治疗,治疗组予以小儿布洛芬栓治疗。比较两组首次用药后5 min、15 min、30 min和120 min时的体温及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用药后5 min、15 min、30 min和120 min时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布洛芬栓退热迅速持久,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儿童 布洛芬 治疗结果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