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Path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eer Cultures
1
作者 LIN Lan JIN Xiangju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24年第2期174-203,共30页
As a major branch of children’s studies and a clear manifestation of adherence to a child-oriented position,research on children’s peer cultures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ue world of children.F... As a major branch of children’s studies and a clear manifestation of adherence to a child-oriented position,research on children’s peer cultures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ue world of children.Following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this study conducts in-depth field observations in three kindergartens to explore how preschool children create their peer cultur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ildren in three kindergartens created a series of meaningful symbol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kindergarten settings during peer interaction and formed their peer cultures.The study finds that:Firstly,children’s peer cultures encompass five core themes,namely,self-presentation,friendly interaction,conflict and segregation,collective play routines,and secondary adjustments to classroom rules.Secondly,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ves,shared play among children,interpretive reconstruction of adult cultures,and inclusiveness of school cultures are inherent sources of strength,core driving force,mechanisms for the path,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peer cultures.Thirdly,children gain membership in the cultures to which they belong through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life.Fourthly,children produce peer cultur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newal of adult cultures by creatively appropriat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from the adult world.In this connection,it is essential for kindergarten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er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s peer cultures ETHNOGRAPHY children’s studies
原文传递
Fragmented People in the Fragmented Country in Midnight's Children: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gmentation”
2
作者 郑秀芳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5期185-189,共5页
In Midnight's Children,frequently seen are the words like"hole","segment","crack",and the damage and loss of bodily function such as amnesia,which is called a"phenomenon of fragm... In Midnight's Children,frequently seen are the words like"hole","segment","crack",and the damage and loss of bodily function such as amnesia,which is called a"phenomenon of fragmentation"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the phenomenon,the characters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Midnight's Children a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colonial culture exerts a long-lasting impact on its colonized people,under whose influence generations of colonized people find it hard to negotiate their dual cultural identities.This happened to India.Postcolonial Indians had fragmented identities.Furthermore,the phenomenon also reflects that India was a fragmented nation,whose nationals desired peace,unity,and prospe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dentity Midnight’ s children FRAGMENTATION HYBRIDITY
下载PDF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被引量:166
3
作者 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7-810,共14页
以424名农村儿童为被试,基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比较,在同伴关系的背景下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个体逆境信念对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同伴接纳则显著降低... 以424名农村儿童为被试,基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比较,在同伴关系的背景下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个体逆境信念对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同伴接纳则显著降低儿童的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亲子亲合对同伴拒绝与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双亲外出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差异:高亲合条件下,同伴拒绝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是在双亲外出儿童中,这些关联不再显著;(3)亲子亲合能够调节同伴接纳与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在低亲合条件下,同伴接纳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但是二者在高亲合条件下不再存在关联。结果提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紧密情感联结对于促进其心理适应具有保护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亲情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同伴 亲子亲合 逆境信念 心理适应
下载PDF
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价值、机制与促进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贺群 王小英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8-41,共4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认知改变,而同伴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儿童认知改变是由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同伴间的差异"和"积极的语言交流"。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认知改变,而同伴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儿童认知改变是由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同伴间的差异"和"积极的语言交流"。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儿童语言交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儿童同伴 合作学习
下载PDF
西方儿童个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野 杨丽珠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3年第2期12-14,19,共4页
近年来 ,在儿童个性结构研究领域 ,基于成人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五因素受到一定的挑战 ,此外该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该文从新近西方儿童的个性结构理论研究、儿童个性结构研究采用的同伴提名法、以及个性结构问... 近年来 ,在儿童个性结构研究领域 ,基于成人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五因素受到一定的挑战 ,此外该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该文从新近西方儿童的个性结构理论研究、儿童个性结构研究采用的同伴提名法、以及个性结构问卷的跨文化应用等几方面来探讨西方儿童个性结构研究领域的进展 ,并提出未来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儿童 个性结构 同伴提名法 跨文化 五因素模型 特质心理学 非言语问卷
下载PDF
民间“虎”服饰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宁宁 张竞琼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8-110,共3页
针对中国民间儿童服饰的典型代表——具有"虎"纹样及"虎"造型的服饰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虎"服饰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借鉴作用。重点分析"虎"服饰的造型特征、色彩特征... 针对中国民间儿童服饰的典型代表——具有"虎"纹样及"虎"造型的服饰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虎"服饰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借鉴作用。重点分析"虎"服饰的造型特征、色彩特征、工艺特征,并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探讨"虎"服饰的社会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指出民间童装中的"虎"形象是集功能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是实用功能与民俗文化的结合体,不仅具有一般服饰的实用功能性,并且具有独特的符号象征意义,两者共同构成了民间"虎"服饰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服饰 童装 造型 象征意义 文化特征
下载PDF
同伴交往对西南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魏勇刚 陈世联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4,共8页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八个方面考察了同伴交往对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的影响。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迪庆藏族、澜沧拉祜族,贵...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八个方面考察了同伴交往对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的影响。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迪庆藏族、澜沧拉祜族,贵州铜仁苗族、三都水族,四川凉山彝族共1 202名少数民族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同伴交往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文化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同伴交往对西南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文化认知产生影响的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些特征和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民族文化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交往 少数民族 儿童 民族文化 文化认知
下载PDF
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45
8
作者 许琪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30,共20页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着重分析了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需求是导致年轻夫妇与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住房上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在需要父母...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着重分析了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需求是导致年轻夫妇与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住房上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在需要父母分担家务和帮助照料小孩。所以,除了父母的养老需求,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选择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现代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虽然城市家庭有核心化的趋势,但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大家庭在未来依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住 传统文化 子女需求 现代化 国家政策
下载PDF
天性与文化性的角逐——兼论儿童文化的生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小翠 陈世联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年第6期23-25,62,共4页
儿童时期是人的天性和文化性角逐最直接、最激烈的时期,天性和文化性的角逐直接生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化。在儿童的天性与文化性这对"矛盾"中,单纯强调以文化"化"天性,或者单纯强调天性至上,都是不全面的。培养健全的... 儿童时期是人的天性和文化性角逐最直接、最激烈的时期,天性和文化性的角逐直接生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化。在儿童的天性与文化性这对"矛盾"中,单纯强调以文化"化"天性,或者单纯强调天性至上,都是不全面的。培养健全的儿童以及生成健全的儿童文化,必须尊崇儿童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性 文化性 儿童文化
下载PDF
从儿童到儿童文化:思想、观念与取径的转变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郑素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4,共6页
从"儿童"到"儿童文化",实则承认儿童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儿童像成人一样,他们拥有成为文化史书写主体的合理性。在具体观念上,要求我们认识到儿童是拥有文化能力的,而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或传承者。... 从"儿童"到"儿童文化",实则承认儿童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儿童像成人一样,他们拥有成为文化史书写主体的合理性。在具体观念上,要求我们认识到儿童是拥有文化能力的,而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或传承者。在方法上,倡导儿童主位的取径:将儿童世界去熟悉化,"转熟为生";以"人"的角度来把握和揭示儿童世界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化 儿童主位 儿童研究范式
下载PDF
趣味性和益智性儿童家具设计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廖霞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现在儿童家具的设计应用现状,为增加儿童家具设计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提出较新的设计理念,实现更能切合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益智性和趣味性的家具设计。方法从儿童玩具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根据不同的特点提出家具设计中对趣味性... 目的分析现在儿童家具的设计应用现状,为增加儿童家具设计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提出较新的设计理念,实现更能切合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益智性和趣味性的家具设计。方法从儿童玩具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根据不同的特点提出家具设计中对趣味性和益智性的设计方法,阐述相关的设计原则并灵活实施和运用,从几类家具设计进行具体描述,检验设计效果。结论充满趣味和益智的家具对儿童的生活有很积极的影响,使儿童的智力发育有了新的提升途径,更好地满足了儿童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家具 趣味性 益智性 设计 文化
下载PDF
学前儿童同伴文化生成路径的民族志探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兰 金香君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46,共19页
儿童同伴文化研究是儿童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坚守儿童立场的体现,对于理解儿童本真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3所幼儿园,探究儿童创造同伴文化的过程。结果发现3所幼儿园的儿童都基于各自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在与同伴... 儿童同伴文化研究是儿童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坚守儿童立场的体现,对于理解儿童本真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3所幼儿园,探究儿童创造同伴文化的过程。结果发现3所幼儿园的儿童都基于各自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意义符号,其所形成的儿童同伴文化包含五项核心主题,分别是自我展现、友好相处、冲突分化、集体性的常规游戏、对班级规则的“二次调整”。儿童“自我”的成长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内在源泉;同伴间的共同游戏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核心动力;对成人文化的阐释性再构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路径机制;幼儿园文化的包容性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外部环境要素。儿童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体参与获得了所属文化的成员资格。儿童对成人世界信息与知识的创造性使用在生产同伴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反哺成人文化,幼儿园应支持儿童同伴文化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同伴文化 民族志 儿童研究
下载PDF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指导探析——以矛盾分析法为视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卫 胥兴春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年第9期49-52,94,共5页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能指导教师更加客观地介入到幼儿同伴冲突之中。矛盾分析法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理性价值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同伴冲突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介入幼儿冲突的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能指导教师更加客观地介入到幼儿同伴冲突之中。矛盾分析法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理性价值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同伴冲突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介入幼儿冲突的时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有利于明确介入同伴冲突的目的。教师合理利用矛盾分析法,指导幼儿处理同伴冲突:相信同伴冲突中包含同一性,提供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了解幼儿冲突的特殊性,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帮助幼儿提升社会交往技能是重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同伴冲突 教师介入 矛盾分析法
下载PDF
生存·游戏·确证——论儿童文化的功能属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素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8-43,共6页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化 儿童游戏 儿童生存
下载PDF
“儿童文化”新解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素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60,共6页
"儿童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儿童文化问题实系儿童问题。儿童文化与儿童的本性是统一的。儿童文化是现实地生成的、有序的儿童"生存—意义"体系。探析儿童文化,需要从儿童文化"局内人"的角度入手。
关键词 儿童文化 “生存—意义”体系 文化
下载PDF
国外有关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概述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珊明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21,共5页
不同文化中的儿童游戏呈多样化趋势,理解儿童游戏,势必理解儿童所处文化。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和经验领域,并围绕性别差异、父母影响、游戏缺失等问题展开。
关键词 儿童游戏 文化 性别差异 游戏缺失 民族志
下载PDF
暴力语言的社会成因及其对儿童言语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凤琴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人类是通过语言与文字形成社会并维系其运转的。语言使用的文明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状况。不容置疑,暴力语言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频繁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往中,而且在公文、媒体以及各种规... 人类是通过语言与文字形成社会并维系其运转的。语言使用的文明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状况。不容置疑,暴力语言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频繁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往中,而且在公文、媒体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中也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反映出目前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综合信息。经验表明:当暴力语言泛滥并得到社会普遍容忍的时候,说明我们全社会的价值判断也出现了问题。值得指出的是,暴力语言对儿童的心理伤害,对他们言语习惯的形成以及言语行为发展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语言 普遍性 社会结构 文化因素 儿童言语行为
下载PDF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文化 儿童文化 儿童科学 教师教育课程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古代处士墓志的叙事策略及文化内涵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向奎 黄高峰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205,共6页
处士不官于朝,无吏能、政绩可写,德行自然成为处士墓志重点渲染的对象,但"德"的具体呈现因时代而异。唐代及其以前为第一时期,其模式是强调处士淡泊名利的本性和修养,品德的呈现主要在自身、家庭、友朋等私人空间,注重的是处... 处士不官于朝,无吏能、政绩可写,德行自然成为处士墓志重点渲染的对象,但"德"的具体呈现因时代而异。唐代及其以前为第一时期,其模式是强调处士淡泊名利的本性和修养,品德的呈现主要在自身、家庭、友朋等私人空间,注重的是处士个人的生活雅趣。宋及以后为第二时期,其模式是不回避对名利追求失败的记述,品德的呈现除自身、家庭外,重点在乡里社会等公共空间。这种叙事策略的变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文化心理、时代精神、民众的形象认同、社会文化建构意识等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士墓志 叙事策略 文化内涵 文化心理 子女教育
下载PDF
我国孝道文化传统下儿童权利观念发展的障碍与出路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杨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6-140,共5页
儿童权利的观念源自于西方,我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儿童权利的观念,这是因为我国孝道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儿童的压制,也在根本上成为儿童权利在我国发展的传统障碍。为了使儿童权利观念在我国孝道文化背景下获得较好的认同和发展,从外部... 儿童权利的观念源自于西方,我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儿童权利的观念,这是因为我国孝道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儿童的压制,也在根本上成为儿童权利在我国发展的传统障碍。为了使儿童权利观念在我国孝道文化背景下获得较好的认同和发展,从外部的发展路径进路而言,一是需要改造我国的孝道文化传统;二是需要强化儿童权利的"母体"观念,即权利的观念。从内部的发展进路而言,需要深刻认识儿童权利话语的限度、儿童权利概念内在的矛盾以及成人视角的限度等问题,并寻求儿童权利观念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权利观念 孝道文化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