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ly Controlled Study on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7
1
作者 幺远 段红梅 +6 位作者 闫慧敏 甄小芳 潘宇琛 姚瑶 陈黎 靖学芳 陈海伦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09年第5期347-352,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IM). Methods: Sixty CIM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the treated group and the co...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IM). Methods: Sixty CIM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the treat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with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dripping of ganciclovir 10 mg/kg per day, for a treatment course of 14 day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0% in the treated group and 97.1% in the control group, showing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The efficacy in the treated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fever clearance time (3.0 ± 1.5 days vs 4.9 ± 3.9 days ) and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cervical lymph node swelling (0.8 ± 1.0 score vs 1.5 ± 1.2 score), show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0.05). T-cell subsets were marked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 in four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Using Chinese herbs for clearing heat, removing toxin,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solving stasis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CIM.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hows a certain effect on immune re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Epstein-Barr virus Chinese medicinal therapy
原文传递
B细胞活化因子与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王君 谭自明 +1 位作者 张美 罗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48-1053,共6页
目的分析B细胞活化因子(BAFF)与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提供思路。方法该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4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将该院同期收治... 目的分析B细胞活化因子(BAFF)与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提供思路。方法该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4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将该院同期收治的4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查阅两组患儿电子病历档案,收集性别、年龄、临床特征、脑脊液BAFF、血清BAFF等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轻度组、中重度组患儿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FF与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临床特征为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癫痫发作、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占比高于对照组,临床特征为发热、恶心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脑脊液BAFF及血清BAF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经评估,病情程度为轻度28例,中重度17例;轻度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mRS评分低于中重度组,白蛋白、脑脊液BAFF及血清BAFF水平高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病情程度患儿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oint-biserial相关性分析显示,脑脊液BAFF及血清BAFF与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0.524、-0.562,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脑脊液BAFF与血清BAFF呈正相关(r=0.437,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脑脊液BAFF、血清BAFF预测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均>0.7,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BAFF与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对预测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 B细胞活化因子 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
3
作者 李利 刘梅 毛国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90 d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148例IM患儿中发生肝功能损伤71例,发生率为48.0%。在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年龄、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表现出肝肿大、脾大、眼睑浮肿和皮疹的患者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血清EBV DNA转阴时间较肝功能正常组延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相较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肝功能损伤患儿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类患儿免疫应答反应强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肝功能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8例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黄博 董艳迎 宋琳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8-683,共6页
目的分析3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住院IM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348例IM患儿,男185例、女163例,年龄1~15岁,以4~6岁为主(49.1... 目的分析3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住院IM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348例IM患儿,男185例、女163例,年龄1~15岁,以4~6岁为主(49.1%);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6~8月份为高发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89例(83.0%)、眼睛浮肿192例(55.2%)、鼻塞182例(52.3%)。与≤3岁和4~6岁组相比,>6岁组发热比例较低,咽峡炎比例较高;>6岁组颈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3岁组;4~6岁组肝脾肿大比例高于≤3岁组;≤3岁组鼻塞比例高于4~6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4~6岁、>6岁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CD4^(+)/CD3^(+)、CD8^(+)/CD3^(+)、CD4^(+)/CD8^(+)、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并发症以肝损伤133例(38.2%)为主,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3例,15.22%)、脓毒症(27例,7.75%)。与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男性比例较低,年龄较大,淋巴细胞计数较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发生率高,以学龄前期儿童为主,早期临床表现多变不典型,肝损伤为最常见并发症。性别、年龄、淋巴细胞计数、NLR和MLR可能与肝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肝损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儿童
下载PDF
儿童脓肿型与非脓肿型颈部感染性肿块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5
作者 范萌 尹训涛 +1 位作者 刘光明 胡悦林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6,F0002,共7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脓肿型与非脓肿型颈部感染性肿块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对比脓肿型与非脓肿型患儿颈部感染性肿块的诊治及预后差异。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71例儿童颈部感染病例,根据...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脓肿型与非脓肿型颈部感染性肿块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对比脓肿型与非脓肿型患儿颈部感染性肿块的诊治及预后差异。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71例儿童颈部感染病例,根据有无脓肿形成分为脓肿组(49例)和非脓肿组(2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效果差异。结果 脓肿组患儿中,31例有发热症状,42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49例均可触及颈部肿块,21例肿块质地软,41例活动度欠佳,18例皮温升高,36例边界模糊;36例累及3个及以上颈部间隙。非脓肿组患儿中,6例有发热症状,9例CRP升高;19例可触及颈部肿块,10例肿块质地韧,16例活动度欠佳,5例皮温升高,8例边界模糊;10例累及3个及以上颈部间隙。脓肿组与非脓肿组颈部感染患儿在是否触及肿块(P=0.008)、肿块质地(P=0.027)、活动度(P=0.031)、皮温是否升高(P=0.022)、CRP是否升高(P<0.001)和病灶边界是否清晰(P=0.003)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颈部感染原因以梨状窝瘘、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畸形多见。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脓肿组(4.1%)和非脓肿组(9.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脓肿型颈部感染患儿在发热症状、CRP水平、肿块质地、肿块活动度与皮温、肿块边界不清和颈部间隙受累数量等方面与非脓肿型患儿存在显著差异,CT或MRI增强可为儿童颈部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感染性肿块 脓肿 临床表现 影像特征 儿童
下载PDF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8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陈红英 刘春艳 +1 位作者 邹艳 刘文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18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儿≤7岁者占86.5%,重症病例25例,死...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18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儿≤7岁者占86.5%,重症病例25例,死亡2例。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炎最常见,肝脏肿大者占61.5%,脾脏肿大占55.5%,眼睑及眶周水肿占25.7%,皮疹占22.5%。实验室检查:95.6%的患儿血液学指标有改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91.4%,35.1%的患儿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肝功能损害占61.5%,心肌酶学改变占19.7%,尿常规异常者占16.5%。结论小儿IM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表现复杂,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提高对本病实验室结果与临床特点的认识,可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实验室结果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岑丹阳 陈纯 薛红漫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594-596,共3页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38例儿童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岁占82.77%,夏秋季占64.70...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38例儿童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岁占82.77%,夏秋季占64.70%。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94.96%,咽峡炎93.70%,鼻塞50.84%,淋巴结肿大94.12%,肝肿大89.50%,脾肿大50.84%,眼睑水肿57.98%。3岁以下鼻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14岁,年长儿合并多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比婴幼儿高。实验室检查:82.35%的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AL)>10%,其中71.94%在病程第2周AL>10%。嗜异性凝集反应(HA)阳性者48.85%,HA阳性率<3岁(14.55%)明显低于≥3岁(53.90%),P<0.05。EBV-VCA-IgM阳性率75.81%,各年龄组间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结论IM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以夏秋季稍多。眼睑浮肿和鼻塞为IM的重要临床特点。早期及时送检EBV抗体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爽 熊域皎 +2 位作者 刘彦伶 贾蓓 黄文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2-1824,共3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39例成人I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6~30...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39例成人I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6~30岁28例(71.8%),大多预后良好,有1例重症病例,发展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症状以三联征包括发热(82.1%)、咽峡炎(76.9%)、颈淋巴结肿大(74.4%)最常见,脾脏肿大占46.2%,皮疹占41.0%,肝脏肿大者占2.5%,有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dsease,Graves’病)及其他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26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10×109个/L(66.7%),淋巴细胞比例〉35%的患者有34例(87.2%),〉50%的有28例(72%),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84.6%,转氨酶升高者占89.7%,所有病人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均升高,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Ig M抗体阳性率69.2%。结论:成人IM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较为多样,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成人 临床特点
下载PDF
80例不同年龄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姚艳青 崔红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8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将其按<3岁、3~6岁、7~14岁分成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将其按<3岁、3~6岁、7~14岁分成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结果学龄前期为发病的高发年龄段(38.75%),学龄期儿童热程明显长于幼儿组。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脾脏肿大明显。年龄越大,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越明显,学龄期儿童肝功能损害更明显。年龄越小,白细胞升高越明显,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越低。结论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临床表现与年龄有关,在临床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年龄分期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不同年龄分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瑞清 王军 +6 位作者 张玉凤 袁娟 王小燕 宋鹤 孙钊宁 孙欣荣 唐甜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8期2638-2644,共7页
目的分析总结不同年龄分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IM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根据小儿年龄分期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6~<10岁)和青春期组(≥10岁),回顾性分析2... 目的分析总结不同年龄分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IM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根据小儿年龄分期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6~<10岁)和青春期组(≥10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6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入院体征、并发症、病程中首次实验室指标,分析比较4个年龄组IM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468例IM患儿中婴幼儿组127例(27.14%),学龄前期组205例(43.80%),学龄期组115例(24.57%),青春期组21例(4.49%),4个年龄组间性别、发病季节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脾大的发生率低于其余3个年龄组(P<0.05);学龄期组热程、住院天数以及咽痛的发生率大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5);青春期组热程大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5),乏力和咽痛的发生率高于其余3个年龄组(P<0.05)。234例(50.00%)IM患儿存在并发症,发生率位居前三的是肝损害(25.85%)、继发性粒细胞减少(19.44%)和心肌损害(11.97%)。学龄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5),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01)。4个年龄组肝损害均以轻度为主,学龄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5)。学龄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5)。学龄期组、青春期组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的发生率高于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P<0.05)。364例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主要表现为Th细胞比例降低、Ts细胞比例升高、Th/Ts比值降低、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4个年龄组间Th细胞比例、Ts细胞比例、Th/Ts比值、B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学龄期组与青春期组间Th细胞比例、Ts细胞比例、Th/Ts比值、B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NK细胞比例高于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P<0.05),Th细胞比例降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P<0.001),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3个年龄组(P<0.001)。结论IM在不同年龄分期儿童的临床表现不同,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明显,学龄期儿童较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更易发生转氨酶升高及肝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年龄分期 临床特点 淋巴细胞亚群 肝损害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胡赤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67-568,共2页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 病原学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和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玲 黄斌明 +1 位作者 夏曦 江志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7期2714-271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不同病原进行相应治疗,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方法对35例EB病毒EBV-VCA-IgM、EBV-VCA-IgA阴性而诊断为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不同病原进行相应治疗,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方法对35例EB病毒EBV-VCA-IgM、EBV-VCA-IgA阴性而诊断为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n)、腺病毒抗体(ADV-IgM)、柯萨奇病毒抗体(CBV-IgM)、弓形虫抗体(Tox-IgM)、微小病毒抗体(B19-IgM)、乙肝病毒(HBsAg)等,并与同期住院的25例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临床体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5例传单综合征患者MP-IgM大于1:80阳性12例(34.3%),CMV-IgM阳性5例(14.3%)、ADV-IgM阳性2例(5.7%)、CBV-IgM阳性1例(5.7%)、微小病毒抗体(B19-IgM)阳性1例(5.7%)、乙肝病毒(HBsAg)阳性3例(7.9%),传单综合征组与传统的传单组在淋巴结肿大、心肌酶、白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改变明显(P〈0.05)。结论MP与CMV是引起传单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及早明确病原并相应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支原体治疗和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病原学 临床特征 儿童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薇 徐之良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究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病例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IM的1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IM患儿... 目的探究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病例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IM的1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IM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结果 132例患儿中,男84例,女48例,男女比例为1.75∶1.00;发病年龄以3~6岁多见;春夏季为发病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32/132)、咽峡炎(132/132)、淋巴结肿大(121/132)、严重鼻塞(96/132)、眼睑浮肿(82/132)、脾大(88/132)、肝大(57/132)、不典型皮疹(32/132);合并症以肺炎(38/132)和中性粒细胞减少(49/132)为主;抗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M的阳性率为100%,EBV-DNA拷贝数增高108例,淋巴细胞计数≥5.0×10^(9)/L 9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90例。69例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6例患儿使用更昔洛韦治疗,预后均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IM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和咽峡炎最常见,确诊该病应行EBV抗体检测,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仍存在争议,激素治疗亦需谨慎,但该病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加进 伍万 陈云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4期75-78,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帮助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院的11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本组患儿中1~8岁患病最多,共95例(80.5%);除1例疑似EB病毒相关...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帮助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院的11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本组患儿中1~8岁患病最多,共95例(80.5%);除1例疑似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综合征病例,其余大多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以三联征包括发热(98.3%)、咽峡炎(78.0%)、颈淋巴结肿大(72.9%)最常见,肝脏肿大者占55.9%,脾脏肿大占48.3%,皮疹占36.4%,打鼾和眼睑浮肿占52.5%。实验室检查:112例白细胞(WBC)计数>10×10~9/L(94.9%),淋巴细胞比例>35%的患者有108例(91.5%),>50%的有86例(72.9%),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70.3%,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占58.5%,EB病毒(EBV)的IgM抗体(EBV-CA-IgM)阳性率66.1%。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系统功能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可结合实验检验结果对IM有更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验结果
下载PDF
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东辉 郭瑜 蔡伟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8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儿,按照其临床症状和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给予患儿喜炎平注射液和阿昔洛韦,观察组患儿仅给予阿昔洛韦,比...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儿,按照其临床症状和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给予患儿喜炎平注射液和阿昔洛韦,观察组患儿仅给予阿昔洛韦,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发热),体征(皮疹、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消退时间的差异。同时,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其血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与观察组治疗后的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儿和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t=-4.24,P<0.05),咽峡炎消退时间(t=-2.69,P=0.02),淋巴结肿消退时间(t=-2.35,P=0.02),肝脾肿大消退时间(t=-2.71,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和治疗组白细胞计数(t=-1.40,P=0.20)、淋巴细胞比例(t=-1.10,P=0.30)、异型淋巴细胞比例(t=-1.80,P=0.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积极作用,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喜炎平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龙涛 苏秦 +1 位作者 肖骁 于旭旭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5期89-90,共2页
目的:总结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样,年龄越小,咽部分泌物越少,婴儿组发热、皮疹、咳嗽发生率较高,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咽峡炎、... 目的:总结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样,年龄越小,咽部分泌物越少,婴儿组发热、皮疹、咳嗽发生率较高,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均突出,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IM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临床表现、变异淋巴细胞、EBV-Ig M等综合判断,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警惕发生EBV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昱 覃立刚 田静莉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22-23,29,共3页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的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治疗情况,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的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治疗情况,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其中对照组应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免疫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57.89%,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CD3+水平高于研究组,而CD4^+、CD8^+和CD4^+/CD8^+水平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IgA、IgG、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球肾炎疗效佳,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肾小球肾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薛立军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10期1389-1390,共2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α-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α-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肝脾肿大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患儿复发率较低,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6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覃艺 邓燕艺 +1 位作者 陈虹伊 马晓红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1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儿以7岁以下儿童居多,约...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1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儿以7岁以下儿童居多,约占80.56%。本组病例除常见表现发热(85.19%)、淋巴结肿大(88.89%)及咽峡炎(97.69%)外,其它常见临床表现依次分别为:眼睑水肿(67.13%),鼻塞及张口呼吸(65.74%),肝肿大(57.41%),脾肿大(34.72%)。其中,鼻塞及张口呼吸在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而脾脏肿大则多见于年长儿。IM肝脏损害常见,尤以乳酸脱氢酶改变最为明显。EBV-VCA-lgM阳性率为75.00%。并发症发生率78.24%,并发症累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占25.93%。结论:传单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呈良性自限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临床特点 儿童
下载PDF
重症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卫 王文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引起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IBO)的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4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因重症肺炎住院治疗并最终诊断为PIBO的病例为观察组,并随... 目的探讨引起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IBO)的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4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因重症肺炎住院治疗并最终诊断为PIBO的病例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同期诊断为重症肺炎未发生PIBO的病例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发生PIBO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49例,对照组98例。观察组男33例,女16例;发病年龄≤2岁45例(91.8%),患者发热、咳嗽49例(100%),热程(12.898±5.818)d,喘息22例(44.9%)、气促19例(38.8%)。出院时肺部仍有啰音28例(57.1%)。胸部影像病初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1例(78.6%,11/14),病程中主要表现为实变19例(57.6%,19/33)。病原腺病毒26例(53.1%),肺炎支原体17例(34.7%)。入住PICU 31例(63.3%),使用有创呼吸机19例(38.8%),使用激素25例(51.0%),使用人免疫球蛋白28例(5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男(OR=2.842,95%CI:1.122~7.195)、发病年龄≤2岁(OR=4.627,95%CI=1.588~13.485)、出院时肺部啰音(OR=3.457,95%CI=1.386~8.621)、使用有创呼吸机(OR=3.865,95%CI=1.320~11.317)、合并腺病毒(OR=2.750,95%CI=1.139~6.639)是发生PIBO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病年龄≤2岁、男性儿童发生腺病毒重症肺炎时,如肺部啰音吸收较慢,肺部影像从间质改变转为实变,尤其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时,应警惕PIBO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儿童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重症肺炎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