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激发新建博物馆的可持续生命力——来自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探索
1
作者 郑晶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131,共9页
我国众多国有博物馆尤其是新建博物馆,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如何激发新建博物馆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建博物馆可以通过构建展览体系与藏品体系、优化开放服务以及打造品牌形象,迅速提升品... 我国众多国有博物馆尤其是新建博物馆,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如何激发新建博物馆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建博物馆可以通过构建展览体系与藏品体系、优化开放服务以及打造品牌形象,迅速提升品牌价值,并以此为依托,激发自身的可持续生命力,获得公众的认可与喜爱。2021年建成开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新建博物馆代表之一,开拓了独特的品牌建设创新路径,后续将进一步完善学术机构、合作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经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博物馆 可持续 生命力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下载PDF
“四位一体”理念下博物馆景观的地域化表达——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
2
作者 曾健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230-231,共2页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个重大标志性建设项目。在张锦秋院士的主持下,设计团队深度参与了博物馆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全过程。依托实践,文章提出“四位一体”理念,即建筑理念延续、场地特征塑造、主题文化彰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个重大标志性建设项目。在张锦秋院士的主持下,设计团队深度参与了博物馆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全过程。依托实践,文章提出“四位一体”理念,即建筑理念延续、场地特征塑造、主题文化彰显、地域文脉传承。同时,系统化探索了博物馆景观的地域化表达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景观 地域化表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下载PDF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结构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贾俊明 车顺利 +2 位作者 王景 陶倍林 刘锋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28,共7页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家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由博物馆、大运塔和今月桥三部分组成。基于博物馆建筑功能需求,其局部存在柱网跨度大、层高大、楼层悬挑大、错层多、局部梁抬柱转换等特点,导致博物馆结构存在多项不规则;对于大运塔,其...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家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由博物馆、大运塔和今月桥三部分组成。基于博物馆建筑功能需求,其局部存在柱网跨度大、层高大、楼层悬挑大、错层多、局部梁抬柱转换等特点,导致博物馆结构存在多项不规则;对于大运塔,其为塔形建筑,建筑体型逐层收进,且高宽比接近规范限值,结构主体存在平面尺度小、楼层层高大,檐口出挑深远且构造复杂等设计难点;今月桥造型独特,为空间曲面结构。结合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特点、设计使用年限、装配式技术应用等因素,分析了各单体结构设计的难点和要点。通过结构选型优化、关键部位构造处理、整体结构计算分析等,较好地实现了整体建筑预期效果。结果表明本项目结构设计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方便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塔形建筑 空间管桁架结构 结构不规则 体型收进
下载PDF
淮安漕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译介 被引量:1
4
作者 关向峰 《高教学刊》 2016年第19期242-243,共2页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四大名都之一,历史上曾享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称。尤其在漕运史上,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早已享誉海内外。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批准了大运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四大名都之一,历史上曾享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称。尤其在漕运史上,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早已享誉海内外。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批准了大运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淮安增加了一道新的光环。对其漕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译介,打造淮安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品牌,就成为我们淮安人的一项紧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漕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译介 运河之都 中国漕运博物馆
下载PDF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中国名城编辑部 《中国名城》 2021年第7期89-91,共3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重要指示和批示,成为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和遵循的原则。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要继续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重要指示和批示,成为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和遵循的原则。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要继续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在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上,领导和专家们建议,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总结、借鉴“江苏样板”和“江苏经验”,要将大运河保护纳入城市的更新设计中,挖掘大运河文化细节,彰显各地特色和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江苏样板 江苏经验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大运河
下载PDF
基于5W大众传播模式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传播策略研究
6
作者 田德新 况芳 马倩 《中国名城》 2022年第12期84-91,共8页
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注重联通人体视听触摸等多种官能的数字信息化媒介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博物馆的功能随即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大运河文化是大运河沿线相关博物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拉斯韦尔... 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注重联通人体视听触摸等多种官能的数字信息化媒介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博物馆的功能随即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大运河文化是大运河沿线相关博物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运河类博物馆概况和其传播策略文献的梳理以及对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现场考察,发现博物馆传播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互鉴互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第一,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地域文化传播优势;第二,借力数字化传播媒介,给予观众独特互动体验;第三,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多维定位,讲好大运河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息化媒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博物馆传播策略
下载PDF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要求 被引量:15
7
作者 龚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动脉,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体现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阐释运河文化和生动展现美好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博物馆定位为... 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动脉,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体现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阐释运河文化和生动展现美好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博物馆定位为展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其展览以大运河历史变迁为时间轴,空间涵盖大运河全流域,适当突出江苏段特质,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民众的美好生活。未来博物馆将发挥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旅游贡献度,推动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特质的创新性表达,彰显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博物馆建设 中国大运河(江苏段) 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自信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游戏型教育模式构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探索——以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晶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21世纪以来,教育型游戏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博物馆也逐渐采用游戏型教育模式开展教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将中国大运河作为“百科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大运河线性、多元、活态的特征,将游... 21世纪以来,教育型游戏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博物馆也逐渐采用游戏型教育模式开展教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将中国大运河作为“百科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大运河线性、多元、活态的特征,将游戏型教育模式融入和贯穿教育空间、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设置角色扮演型的互动游戏,立体化、多方位拓展、探索和实现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同时借由可视化技术与沉浸式交互体验等媒介主导的创造性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知。以往鉴来,将游戏型教育植入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架构、设计与开发,能够深刻影响观众,并推动今后的持续沟通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青少年教育 游戏型教育 互动体验展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历史、本体与象征:“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6-141,共6页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流域、全时空、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的风采的专题博物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展览以宏观叙事方式,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展示手段,通过反映大运河历史、运河价值、运河文化...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流域、全时空、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的风采的专题博物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展览以宏观叙事方式,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展示手段,通过反映大运河历史、运河价值、运河文化的各类文物、文献、展品,向公众讲述大运河的中国故事,展现大运河的魅力和文化风采。策展团队挖掘、选择合适的文物展品并根据展品和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以此来实现展览目的。科学、直观地揭示历史,同时生动、形象地解读运河文化,这样的策展理念和实现路径,可为我国大型线性遗产的展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策展 文物展品 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探索契合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乐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5-160,共6页
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社会教育活动、休闲服务、艺术观赏的场所,也是展陈空间的衔接与延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在设计与功能上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根据运河... 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社会教育活动、休闲服务、艺术观赏的场所,也是展陈空间的衔接与延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在设计与功能上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设计打造每一处空间,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观众提供一流的参观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空间 展陈空间 公共空间 空间利用 空间设计 功能完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零展品”博物馆展品体系构建——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品征集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5-130,共6页
近年来,我国新建博物馆数量激增,但新馆藏品较难助力其发挥功能,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集多年征集工作经验,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转变思路、创新理念、探索方法,建立征集、策展联动机制,秉承综合... 近年来,我国新建博物馆数量激增,但新馆藏品较难助力其发挥功能,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集多年征集工作经验,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转变思路、创新理念、探索方法,建立征集、策展联动机制,秉承综合性、特色化、前瞻性等征集原则,从无到有地为相关展览构建展品体系,确保博物馆从零展品到顺利开放,为我国博物馆征集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了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藏品 博物馆展品 博物馆征集 博物馆展品体系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探索——以民国馆和“因运而生”展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钱钰 戴群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南京博物院在民国馆策展中首次创新实践了“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并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中将这一模式延续与深化。“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是在复原的城市(镇)历史场景中由工作人员与观众... 南京博物院在民国馆策展中首次创新实践了“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并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中将这一模式延续与深化。“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是在复原的城市(镇)历史场景中由工作人员与观众共同展开真实的活动,并融入商业行为、互动体验、非遗展示,将知识和信息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转译出来。这种平易近人的体验互动模式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活态的展示模式对后期的管理和运营有较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城市历史景观再现 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因运而生”展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基于南京博物院后勤保障探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放运营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小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4-189,共6页
后勤工作在保障整个博物馆正常开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开放的后勤工作具有前瞻性、复杂性、技能性和细节性等特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借鉴了南京博物院的模式,采用独特的专业自行管理方式保障开放运营,在运... 后勤工作在保障整个博物馆正常开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开放的后勤工作具有前瞻性、复杂性、技能性和细节性等特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借鉴了南京博物院的模式,采用独特的专业自行管理方式保障开放运营,在运营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提升专业技能,智能化管理以节能增效为目标,做好人性化、多元化的公众服务并优化开放环境,这样才能使博物馆公益主体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后勤保障 专业自行管理 开放运营 公众服务 南京博物院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甜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架构自策划初期到落地实施,全方位围绕其定位和宗旨,力求创新展览理念与展示手段,在多重视角下架构展览体系:从文化传播视角全面阐释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从观众体验视角打造新时代博物馆参观的多元体验...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架构自策划初期到落地实施,全方位围绕其定位和宗旨,力求创新展览理念与展示手段,在多重视角下架构展览体系:从文化传播视角全面阐释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从观众体验视角打造新时代博物馆参观的多元体验,从文旅融合视角尝试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综合休闲服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可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提供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旅融合 展览体系 展览策划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