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o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9
1
作者 XUZhaoli CHAOMin CHENYaq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oceanographic surve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our seasons during 1997-2000 (23°30'~33°00'N, 118°30'-128°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biomass and diet biomass ...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oceanographic surve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our seasons during 1997-2000 (23°30'~33°00'N, 118°30'-128°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biomass and die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are approach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biomass is 65.32 mg/m3 in four seasons, autumn (86.18 mg/m3) being greater than summer (69.18 mg/m3) greater than spring (55.67 mg/m3) greater than winter (50.33 mg/m3). The average value of diet zooplankton biomass is 40.9 mg/m3. The trends of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both in the total biomass and the die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re similar. The high biomass region (250-500 mg/m3) is very limited, only accounting for 1%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iomass is very remarkable in the west and north parts of East China Sea coastal waters ( 29°30'N,125°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diet zooplankton depends on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crustacean. The distribution of diet zooplankton is related to the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the high-density area of young fish and larval. In spring, the central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100 kg/h) and the high-density area of young fish and larval (>100 individuals per net) are located at the same place of high-density (100-250 mg/m3)area of diet zooplankton in the middle-southern part of East China Sea or the edge of its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OPLANKTON total biomass diet biomass East china Sea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下载PDF
Nutri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emia among adults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Zumin Shi Anne W Taylor 《World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5年第2期55-59,共5页
Historically,Eastern China has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an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iron deficiency is the main cause of anemia in China. Iron fortified soysauce is used to prevent anem... Historically,Eastern China has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an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iron deficiency is the main cause of anemia in China. Iron fortified soysauce is used to prevent anemia. Findings from Jiangsu Nutrition Study suggest that diet is related to anemia in this region. However,iron deficiency is not the main cause. Micronutrients other than iron(e.g.,riboflavin)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revention of anemia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MIA diet Iron RIBOFLAVIN MAGNESIUM china
下载PDF
Tendency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3
作者 Qiuping Han Zhencheng Xu +2 位作者 Zhenyuan Guo Xibang Hu Dong Ze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7期35-38,共4页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ollution was elaborated, and the causes of the pollution were analyzed. Moreover, China's agri- cultural pollution tendency in the next few years was predicted. In order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ollution was elaborated, and the causes of the pollution were analyzed. Moreover, China's agri- cultural pollution tendency in the next few years was predicted. In order to control agricultural pollution in China, we should construct a diet structure for health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reate an ecological food chain by establishing a new concept of di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pollution diet EC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china
下载PDF
New Mesozoic Mesopsychidae (Mecoptera)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9
4
作者 REN Dong Conrad C. LABANDEIRA SHIH ChungK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720-731,共12页
The Mesozoic family Mesopsychidae Tillyard, 1917 presently consists of seven described genera and 13 species from the mid-Tri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ustralia, South Africa and Eurasia. In the present paper o... The Mesozoic family Mesopsychidae Tillyard, 1917 presently consists of seven described genera and 13 species from the mid-Tri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ustralia, South Africa and Eurasia. In the present paper one new 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fossil mesopsychids are described that add significant distributional and stratigraphic extensions to the family. This finding documents the first formal record of fossil Mesopsychidae in China. Both Lichnomesopsyche gloriae gen. et sp. nov. and L. daohugouensis gen. et sp. nov. were foun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 Formation of Inner Mongolia, whereas Vitimopsyche kozlovi sp. nov., of mid Early Cretaceous ag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This new, wellpreserved material from China reveals complete and previously unknown body features, including head, antennae, mouthparts, legs and abdomen. The delicate and long proboscides of these new taxa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feeding on externally exposed, nutrient-rich fluids of gymnospermous ovulate fructifications, and incapable of piercing surface epidermis - attributable principally to the absence of stylets. These proboscides originated, perhaps multiply, among basal Mecoptera and are functionally and structurally convergent with equivalent mouthparts borne by fossil and extant Diptera, Lepidoptera, Neuroptera and Coleopt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OPTERA Mesopsychidae plant-insect associations diet new genus new species proboscis Jurassic structural convergence china
下载PDF
“他者”眼中的“馔飨”——论朝鲜《燕行录》所见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国家形象塑造之关联
5
作者 张雨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6-110,共5页
《燕行录》中记载的中国饮食文化与作为“他者”的朝鲜使臣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关联。出使沿途所见明清中国的“馔食”,是朝鲜使臣对彼时中国形象认知的“透镜”;参加的各式“宴飨”,也是其与中国人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的饮食文... 《燕行录》中记载的中国饮食文化与作为“他者”的朝鲜使臣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关联。出使沿途所见明清中国的“馔食”,是朝鲜使臣对彼时中国形象认知的“透镜”;参加的各式“宴飨”,也是其与中国人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在其他民族语境中建构中国形象的一种认知体系。从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使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朝鲜使臣眼中中国形象的塑造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燕行使 《燕行录》 饮食文化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93
6
作者 翟凤英 何宇娜 +3 位作者 王志宏 于文涛 胡以松 杨晓光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描述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连续3d24h回顾法的食物记录数据及“称重法”记录的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数据,分析居民营养素摄入量。结果:全国23470户,68962人的膳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 目的:描述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连续3d24h回顾法的食物记录数据及“称重法”记录的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数据,分析居民营养素摄入量。结果:全国23470户,68962人的膳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平均摄入量为9.42MJ(2250.5kcal),蛋白质65.9g,脂肪76.2g,视黄醇当量469.2μg,核黄素0.8mg,抗坏血酸88.4mg,钙388.8mg,铁23.2mg,锌11.3mg。结论:我国城乡居民理论得到保障,膳食质量有所提高,钙、视黄醇、抗坏血酸等营养素摄入不足仍是膳食中的主要问题。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居民膳食质量亟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营养素 城乡居民 摄入状况 中国 营养素摄入量 抗坏血酸 膳食质量 调查结果 主要问题 摄入不足 城乡差别 农村居民 视黄醇 消费量 调味品 称重法 回顾法 标准人 蛋白质 核黄素 数据 记录
下载PDF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2 位作者 蒋日进 周永东 潘国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5-193,共9页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s hexanema)。摄食强度有明显的体长变化,同时主要饵料类群组成也有明显的体长差异,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体长大于200 mm后,鱼类成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另外,平均单个饵料的质量则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在体长达到100 mm时,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可以认为小眼绿鳍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绿鳍鱼 东海中北部 摄食强度 食物组成 体长
下载PDF
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讨 被引量:19
8
作者 余明社 谢定源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11,共4页
文章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含义、基本状况,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以湖北"杨楼子榨坊榨油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为例,探讨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措施。认为... 文章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含义、基本状况,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以湖北"杨楼子榨坊榨油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为例,探讨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措施。认为生产性保护可激发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是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应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有利其代代相传为原则。应注重传承方式创新,以技术与知识的传承为重点,突出产品的个性与差异,着重体现人而非机器的价值,需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泛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饮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下载PDF
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评估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君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7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评估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分析主要贡献食品及患肝癌的危险。方法通过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和人群食物摄入量计算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结果我国成人、2~6岁儿童、城市人群、农村人群的平均黄曲霉毒素膳... 目的评估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分析主要贡献食品及患肝癌的危险。方法通过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和人群食物摄入量计算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结果我国成人、2~6岁儿童、城市人群、农村人群的平均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别为665.43、415.39、487,64、749.14ng/(人·d),这些人群高消费者(97.5百分位)的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别为24787.20、16544.40、17358,59、29370.42ng/(人·d)。玉米和大米是我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的主要贡献食品。农村人群由于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患肝癌的危险高于城市人群。结论农村人群和2~6岁儿童、玉米和大米在控制我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降低肝癌患病率中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人群和重点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群监测 膳食 黄曲霉毒素类 食品污染 肝肿瘤
下载PDF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发育的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2 位作者 薛利建 金海卫 周永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0-276,共7页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棘头梅童鱼 食物组成 季节变化 体长
下载PDF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被引量:34
11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沈德刚 俞连福 凌兰英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3.7%:小黄鱼在不同生活时期的饵料种类和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越冬期的摄食强度最低,为弱摄食期,3月以脊腹褐虾和七星底灯鱼为主;产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中强摄食期,产卵盛期的4月以长额刺糠虾和脊腹褐虾为主,产卵后期的5月以中华假磷虾、鰕虎鱼科和细长脚[虫戎]为主;索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强摄食期,6月以四盘耳乌贼、长蛸幼体、尖牙鲈和脊腹褐虾为主,7月以蓝圆鲹和虾蛄为主,10月以细条天竺鲷带鱼幼鱼为主,11月以七星底灯鱼为主,12月以七星底灯鱼和鹰爪虾为主。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小黄鱼食物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浮游动物为主演变为目前的游泳动物为主;产卵时和刚产卵完的群体的摄食需求强烈,较以往的产卵群体停止摄食或少量摄食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黄海南部 东海北部 摄食强度 饵料组成
下载PDF
东海区鳓鱼的摄食习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日进 薛利建 +1 位作者 张洪亮 朱增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5,共8页
利用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东海区采集到的309 ind鳓鱼(Ilisha elongata)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季节鳓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鳓鱼的饵料生物种类... 利用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东海区采集到的309 ind鳓鱼(Ilisha elongata)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季节鳓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鳓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有60余种,浮游甲壳类、鱼类和不可辨认的头足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IRI%为46.54%),其次是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IRI%为30.38%)、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IRI%为12.08%)和不可辨认的头足类(IRI%为6.48%)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鳓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而无明显的叉长变化,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鳓鱼 东海 食性 食物组成
下载PDF
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瑄传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5-78,共4页
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 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译中式菜肴,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肴 英语翻译 中国 饮食文化 烹饪文化
下载PDF
东海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徐兆礼 晁敏 陈亚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3-101,共9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分别进行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饵料生物量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与鱼渔场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总生物量均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分别进行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饵料生物量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与鱼渔场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总生物量均值为65 32mg/m3,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0 9mg/m3,约占总生物量的60%,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总生物量与饵料生物量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高生物量(250~500mg/m3)区分布范围极小,一般占总调查面积的1%~4%.东海北部近海125°00′E以西,29°30′N以北水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最明显.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平面分布取决于甲壳动物丰度的分布.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与鱼中心渔场及其仔、稚鱼高密集区分布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春季鱼中心渔场(>100kg/h1)和仔、稚鱼高密集区(≥100尾/网)位于东海中南部(28°00′~29°30′N)饵料浮游动物最高生物量(100~250mg/m3)密集区内或边缘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总生物量 饵料生物量 东海 鳀鱼渔场
下载PDF
东海单角革鲀成鱼群体秋季摄食习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振华 卢占晖 朱文斌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433-438,共6页
分析了2008年秋季(11月)东海单角革鲀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体长变化,并用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单角革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26余种,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浮游甲壳类为其次要食物类群。优势饵料种类有七星底... 分析了2008年秋季(11月)东海单角革鲀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体长变化,并用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单角革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26余种,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浮游甲壳类为其次要食物类群。优势饵料种类有七星底灯鱼、细条天竺鲷、不可辨认虾(Unidentified natantia)和细螯虾。统计分析检验表明,单角革鲀的平均胃饱满系数无显著的体长变化(P>0.05),空胃率有显著的体长变化(P<0.01)。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单角革鲀体长150 mm和300 mm分别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体长小于150 mm的以磷虾为主,大于150 mm而小于300 mm则以小型鱼类和磷虾类为主,体长大于300 mm的则仅以小型鱼类为主,摄食范围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角革鲀 东海 摄食强度 食物组成 体长变化
下载PDF
中日学位论文收藏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龙利方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75,共3页
本文选择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收藏情况,并针对其收藏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国家图书馆 国立国会图书馆 学位论文
下载PDF
我国膳食中^(90)Sr、^(137)Cs、^(226)Ra、^(228)Ra、^(210)Pb 和^(210)Po含量及其所致内照射剂量 被引量:13
17
作者 诸洪达 王守亮 +4 位作者 孟玮 王道平 曾秀君 刘庆芬 刘鹏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5-92,共8页
作为1990年全国总膳食调查的放射性物质部分,本文报道了组成我国膳食的各类食品中^(90)Sr、^(137)Cs、^(226)Ra、^(228)Ra、^(210)Pb 和^(210)Po 含量的测定结果;按调查所得膳食组成和食品中核素含量,估算了我国居民(成年男子)当前这些... 作为1990年全国总膳食调查的放射性物质部分,本文报道了组成我国膳食的各类食品中^(90)Sr、^(137)Cs、^(226)Ra、^(228)Ra、^(210)Pb 和^(210)Po 含量的测定结果;按调查所得膳食组成和食品中核素含量,估算了我国居民(成年男子)当前这些核素经食入所致年摄入量和待积有效剂量当量。结果表明,每年食入所致总待积有效剂量当量约为0.24 mSv,贡献较大的食品是蔬菜、水产品和谷类,贡献较大的核素为^(210)Pb、^(210)Po 和^(228)Ra。这些结果更新了我国膳食中这些核素的资料,补充了来自饮水的数据。文中还讨论了我国膳食组成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居民摄入量和所致内照射剂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 剂量当量 中国 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放牧强度绵羊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贵河 葛剑 +3 位作者 李军 刘春阳 张英俊 汪诗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3-748,共6页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野韭(Allium ramosum)的数量减少,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马蔺(Iris ensata)的比例增加;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绵羊优先采食羊草、野韭和花苜蓿,其次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绵羊不喜食克氏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拒食马蔺。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优质牧草减少,群落演替为冷蒿、克氏针茅和杂类草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放牧强度 绵羊 食性
下载PDF
东北饮食生活中的酱文化习俗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哲 王思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12,共4页
酱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发酵类调味品,它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发酵技术酿造而成。在东北地区制酱和食酱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都会消耗大量豆酱,为家家必备的调味品。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在饮食生活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酱文化... 酱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发酵类调味品,它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发酵技术酿造而成。在东北地区制酱和食酱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都会消耗大量豆酱,为家家必备的调味品。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在饮食生活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酱文化,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品牌。文章从东北地区酱的起源、制作、食用等方面入手,全面描绘出饮食中的酱文化,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酱文化 饮食文化
下载PDF
关于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的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左旦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01-103,共3页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加强品牌的建设、强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和谐观念的宣传等方面来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以使中国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加强品牌的建设、强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和谐观念的宣传等方面来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以使中国饮食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其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饮食文化 软实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