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s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in fast response to earthquakes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2 位作者 周公威 涂毅敏 陈培善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Using the technique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the source mechanisms of 10 earthquakes with Ms5.2that occurred in China from November 1996 to January 1998 were determined rapidly. The determined resultswere s... Using the technique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the source mechanisms of 10 earthquakes with Ms5.2that occurred in China from November 1996 to January 1998 were determined rapidly. The determined resultswere sent as 'Bulletins of Source Mechanism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s' to the Seismic Regime Guards' Office,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and the relevant provincial seismological bureaus. These bulletins have played rolein the fast response to large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 fault plane soluti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吴微微 杨建思 +6 位作者 苏金蓉 杜文康 高瑜 郑钰 田宝峰 刘莎 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41-2554,共14页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强地震活跃,但在前郭-乾安震源区内,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仅2006年3月31日在距离本次地震序列以西8 km处发生过一次乾安、前郭交界Ms5.1级地震.除此之外,距离震源区90 km处,曾于公元1119年2月发生过M6.7级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孕震环境,本文利用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这些台站的分区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前郭-乾安震源区M_L≥4.5级中强地震的矩张量解.结果显示,几次中强地震均呈现逆断层兼少量走滑性质,其中NW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断层面,发震断层的优势走向集中在320°左右,优势倾角分布在38°-65°.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郑钰,待发表)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推测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层,这条断层延伸至地表的位置可能位于震源区北侧靠近124°经度隆起带附近.此外,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浅部应力场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的次级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中强地震 地震断层
下载PDF
2013年前郭M_s5.8震群矩张量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俊清 刘财 +3 位作者 雷建设 甘卫军 杨清福 张晨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18-3431,共14页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为爆发性震群,目前余震活动仍然在持续.基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前郭震群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信噪比、震源类型、台站及速度模型组合的指标选择最佳的反演方案,应用矩张量的三种反演模...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为爆发性震群,目前余震活动仍然在持续.基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前郭震群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信噪比、震源类型、台站及速度模型组合的指标选择最佳的反演方案,应用矩张量的三种反演模式,对序列中5个M_s≥5.0地震进行矩张量反演研究,获得了全矩张量、偏矩张量和纯双力偶的矩张量.使用F-test对地震的三种模式的矩张量反演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来确定最佳反演模式.结果显示,5个地震的最优矩张量解均为全矩张量模式反演获得的结果,其双力偶分量仅有20%~65%,矩心深度位于地下3~4 km处,地震在Hudson震源类型图上的投影远离双力偶震源类型区域.这些结果表明,震源类型并非典型的构造地震,推断前郭地震可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全矩张量解 F-test 前郭5.8级震群
下载PDF
山西原平M_L4.7地震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斌 李自红 +1 位作者 宋美琴 关鹏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8-605,共8页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 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 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以及利用Snoke方法和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参数为走向143°,倾向63°,滑动角-66°;节面Ⅱ走向278°,倾向36°,滑动角-128°;震源机制类型属于正断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最佳震源深度11~14 km.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94°,倾角6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16°,倾角15°;标量地震矩M 0=2.492 64×10^15 N·m,矩震级结果为M W=4.2,与M S震级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地震定位 山西地震带 山西原平
下载PDF
压裂诱发的微地震震源机制及信号传播特性 被引量:29
5
作者 唐杰 方兵 +1 位作者 蓝阳 孙成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3-649,3,共7页
随着仪器、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微地震在描绘储层内的压裂和断裂系统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在储层管理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压裂产生的脆性变形以及微地震产生机制,探讨了裂隙动态变化及产生的微地震响应特性,分析了利用... 随着仪器、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微地震在描绘储层内的压裂和断裂系统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在储层管理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压裂产生的脆性变形以及微地震产生机制,探讨了裂隙动态变化及产生的微地震响应特性,分析了利用微地震数据研究裂隙时空分布规律的可能性。主要内容包括:裂纹的产生诱发微地震,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纹尖端效应和漏泄效应是产生微地震的主要原因;微地震震源矩张量釆用特征值分解法可以分解为双力偶成分、补偿线性矢量极偶成分和各向同性成分;通过有限差分正演模拟分析了微地震信号的传播特性,微地震源特性和速度模型会显著影响微地震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破裂机制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裂隙演化
下载PDF
2014年河北涿鹿M4.3地震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冬圣 李文军 +3 位作者 王艳荣 贾炯 蔡玲玲 张从珍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第1期36-40,共5页
使用河北省遥测台网记录的三分量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2014年9月6日河北涿鹿M4.3地震的矩张量解,深度14km时得到最佳解,Variance(VR)为92.2、Double-couple(Pdc)值为88、Compensation linear vector dipole(CLVD)值为12,Resi... 使用河北省遥测台网记录的三分量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2014年9月6日河北涿鹿M4.3地震的矩张量解,深度14km时得到最佳解,Variance(VR)为92.2、Double-couple(Pdc)值为88、Compensation linear vector dipole(CLVD)值为12,Residual/double-couple(RES/Pdc)达到9.54×10^(-12),震源机制解呈右旋走滑,与格点尝试法计算结果一致,文章结合涿鹿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对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涿鹿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万永革 周公威 +1 位作者 吴忠良 黄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5期1-15,共15页
在搜集了 1 988年以来 ,地震学家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测定的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结果 ,包括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张量、P波初动解和用地形变观测反演的震源参数的基础上 ,计算了同一地震的不同反演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不同... 在搜集了 1 988年以来 ,地震学家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测定的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结果 ,包括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张量、P波初动解和用地形变观测反演的震源参数的基础上 ,计算了同一地震的不同反演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不同反演结果 P,T轴之间的夹角和不同的反演结果给出的地震矩之间的差别 ;并与哈佛 CMT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同一地震不同测定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分布较分散 ,但优势分布在 2 0°左右 ;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矩一般不超过 1倍 ,对应的震级差约为 0 .2 ;中国地震矩张量的测定结果与哈佛矩心矩张量测定结果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集中在 0°~ 1 0°。以丽江地震为例 ,讨论了地震震源参数的不同结果对地震“应力触发”中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地震矩张量 地震震源 地形变观测 地震波形 库仑破裂应力 丽江地震 夹角 搜集 计算结果
下载PDF
矩张量反演法在江苏及附近海域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康清清 顾勤平 +1 位作者 刘红桂 缪发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利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Pnl波波形资料,采用TDMT-INV时间域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尝试反演2009—2011年江苏及附近海域7次中小地震(M_L3.5以上,最大震级M_L5.3)的地震矩张量解,并通过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在震源球的下... 利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Pnl波波形资料,采用TDMT-INV时间域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尝试反演2009—2011年江苏及附近海域7次中小地震(M_L3.5以上,最大震级M_L5.3)的地震矩张量解,并通过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在震源球的下半球投影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初动方向一致较好。由此说明在研究区域用矩张量反演法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解 中小地震 时间域 Pnl波 江苏及附近海域 区域地震台网
下载PDF
2013年11月23日山东莱州4.6级地震序列初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斌 白相东 刘晨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6-52,共7页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复苏,拉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序幕,对华北地区6级地震具有指示意义。此外,该地震是1995年苍山Ms5.2级地震后,山东内陆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引起了广泛的政府和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地震 沂沭带 H值 震源机制解 4级地震异常平静 华北地区6级地震
下载PDF
2007年甘肃部分地震的震源参数反演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英 许康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57,共3页
2007年甘肃测震台网记录到ML>3.0的地震43次,本文选取了其中17例,利用垂直向PG波初动波形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给出了最佳双力偶解,并对一些地震发震背景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地震机理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地震 地震矩张量 反演 震源机制 甘肃
下载PDF
Fault geometrical model of Dujiangyan section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11
作者 Hu-Rong Duan Sheng-Lei Chen +1 位作者 Run Li Quan-Chao Ya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3期126-136,共11页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n the seismic fault plane can reflect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rther study the fine structure of fault plane. From the focal ...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n the seismic fault plane can reflect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rther study the fine structure of fault plane.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around the Dujiangyan fault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e derived the average dip angle of Dujiangyan fault is 45.1° based on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theory. In order to refine the fault geometry structure, this paper decomposed it into multiple sub-fault planes along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fault plane and forms a number of models A13, B13, A23 a, A23 b, A23 c, B23 a,B23 b and B23 c, then calculated the sub-fault’s dip of each model. In order to clarify exactly which one of the fault models is closest to the real fault model, the fault slip was carried out for each model in turn, then compared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of each model with GPS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23 c model with high dip in shallow and small dip in deep is the best model, the lengths of each subfault of Dujiangyan fault from south to north are 33 km, 21 km and 46 km, respectively. When the depth of the fault bottom is about 11 km, the dip angles are 70.56°, 67.41° and 45.55°.When the depth of the fault bottom is about 30 km, The fault dip angles are 44.55°, 29.18° and 44.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eismic moment tensor fault dip fault fine structure Dujiangyan fault
下载PDF
小震震源机制解反演芦山断层倾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虎荣 陈胜雷 +1 位作者 李闰 闫全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43-1749,共7页
断层的几何形态控制着上盘地层的变形特征,断层运动模型的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反演依赖于断层几何参数的给定,而在几何参数中,断层倾角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为探索芦山地震与地表同震位移的关系,本文以分布在芦山地震断层周围... 断层的几何形态控制着上盘地层的变形特征,断层运动模型的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反演依赖于断层几何参数的给定,而在几何参数中,断层倾角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为探索芦山地震与地表同震位移的关系,本文以分布在芦山地震断层周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为起算数据,运用地震矩张量理论反演得到芦山地震断层面倾角的平均值为42°.为了进一步精细化断层的几何结构,根据震源机制解分布的差异特征,沿断层走向与断层面宽度方向将其划分成为3×3断层模型.经计算发现断层南段、中段、北段的倾角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同一深度上,断层中段的倾角小于南段和北段的倾角,在8~12 km深度时,从南到北断层面的倾角分别为66.29°、51.10°、55.22°,在12~16 km深度时,从南到北断层面的倾角分别为44.67°、34.95°、43.40°,在16~20 km深度时,从南到北断层面的倾角分别为42.00°、29.93°、31.11°.分别采用单一平面模型(1×1)与分段分层模型(3×3)计算地表同震位移,发现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单一平面模型(1×1)而言,分段分层模型(3×3)的计算结果与GPS观测值符合性更好,由此表明本文给出的细化后断层更接近断层的真实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矩张量 断层倾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