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valued Utilization of China Fir Sawdust Extracted Essential Oil:Preparation of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s for n-Butane Adsorp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ZHU Guang-zhen,DENG Xian-lun,LIU Xiao-m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Forestry Products,CAF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for Biomass Chemical Utilization +1 位作者 Key and Lab.on Forest Chemical Engineering,SFA,Key Lab.of Biomass Energy and Material,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2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2期179-182,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the high-valued utilization of China Fir sawdust extracted essential oil.[Method] In the field of fir essential oil extraction,the processed China fir sawdust was used to prepare lo...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the high-valued utilization of China Fir sawdust extracted essential oil.[Method] In the field of fir essential oil extraction,the processed China fir sawdust was used to prepare low-valued products.The high-valued utilization of China fir sawdust extracted essential oil(CFSEEO),namely as a precursor to prepar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s(GACs),was attempted.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ltimate analysis,SEM and XRD.[Rusult] A butane working capacity(BWC)of 14.3 g/100 ml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GACs with apparent density of 0.25 g/ml.It was available to introduce the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essential oil from the China fir sawdust(CFS)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activated carbons with high BWC(12.0-16.5 g/100 ml)and high surface area(2 000-2 630 m2/g)using phosphoric acid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authors.[Conclusion] The resulting carbon prepared with the raw materials containing lower moisture exhibited a better property on n-butane ad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oil china fir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BWC Phosphoric acid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char and litter on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China fir plant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Ying Li Chuifan Zhou +2 位作者 Yunxiao Qiu Mulualem Tigabu Xiangqing M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913-1923,共11页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iochar addition(1 or 3%)to the soil of a China fir plantation with or without litter,we conducted a 90-day incubation experiment.We also studied the C and N dynamics and the microbial co...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iochar addition(1 or 3%)to the soil of a China fir plantation with or without litter,we conducted a 90-day incubation experiment.We also studied the C and N dynamic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soil.In soil without litter,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t a rate of 3%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2 emissions,while addition of 1%biochar had no effect.Biochar applic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bu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H4?concentration after 90 days.In litter-enriched soil,biochar applic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otal CO2 emissions;however,application of 3%biochar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Biochar application to soil with or without litter immediately reduced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concentration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rate,which was primarily due to sorption of DOC by the biochar.Phospholipid fatty acid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concentrations of added biochar to soil(with or without litter)altered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t the end of incubation,although the effect of biochar was not as strong as the effect of time or litter application.The effect of biochar addition alone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inconsistent over time.Litter added to soi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ungi and reduced Gram-positive bacteria.In the presence of litter,biochar applied at both 1%and 3%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the proportion of actinomycete only at day 90.Our results indicate biochar as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measure for C sequestration in the test soil of a China fir plantation,even in the presence of li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LITTER china fir CO2 productio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下载PDF
不同林龄桉树与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3
作者 陈江义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揭示不同林龄桉树与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分配及生产力特征,为南方桉树造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环江县不同林龄(2、4、6年生)桉树与杉木混交林及6年生桉树纯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林分生长量、生物量和... [目的]揭示不同林龄桉树与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分配及生产力特征,为南方桉树造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环江县不同林龄(2、4、6年生)桉树与杉木混交林及6年生桉树纯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林分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差异显著性。[结果]2、4、6年生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9.56、28.57、69.46 t/hm^(2),不同林龄乔木层生物量分配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林龄林下植被生物量以灌木层占比最高,林分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灌木层>凋落物>草本层。不同林龄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成间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乔木层生物量为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主要部分,乔木层生产力在不同林龄生态系统均为最高。[结论]混交林生态互补性优势显著提高了林分生态系统生产力,桉树和杉木混交林6年生阶段可实现木材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杉木 混交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维东 张信连 +2 位作者 刘洁生 高洁 张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赤潮 (HABs)发生的频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尽管已发展了多种控制赤潮的方法 ,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方法寥寥无几 ,寻找新的、高效、经济、无污染的赤潮防治方法仍然是赤潮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杉木粉对赤潮藻—...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赤潮 (HABs)发生的频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尽管已发展了多种控制赤潮的方法 ,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方法寥寥无几 ,寻找新的、高效、经济、无污染的赤潮防治方法仍然是赤潮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杉木粉对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的影响 ,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杉木粉能明显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 ,杉木粉对藻细胞有明显的沉降作用 ,其多酚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藻作用。这些结果提示 ,杉木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控制赤潮藻生长的新材料 ,其抑藻机制可能与杉木粉中的多酚类活性物质和杉木粉对藻的沉降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长 推广应用 木粉 防治方法 多酚类 发生 抑制作用 提取物 初步探讨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贤军 傅峰 +4 位作者 蔡智勇 乔建政 牟群英 刘元 黄泽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96,共5页
在4个不同温度和时间水平下,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高温热处理,研究了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木材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木材平衡含水率、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提高尺寸稳定性;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和... 在4个不同温度和时间水平下,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高温热处理,研究了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木材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木材平衡含水率、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提高尺寸稳定性;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杉木平衡含水率、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降低;与处理时间相比,处理温度对平衡含水率、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更大。在本研究范围,与对照材相比,通过高温热处理可以使杉木平衡含水率降低17.73%~66.74%,吸水率降低33.99%~64.00%,体积膨胀率减少36.7%~69.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科学 杉木木材 高温热处理 吸湿性 木材尺寸稳定
下载PDF
杉木屑制备高丁烷工作容量颗粒活性炭(英文)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光真 邓先伦 +3 位作者 刘晓敏 许玉 林冠烽 龚建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2,共6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高丁烷工作容量(BWC)颗粒活性炭(GAC)的制备方法。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中通过添加浓硫酸作为助催化剂,以杉木屑为原料制备了BWC高达165 g/L的产品,其表观密度为241 g/L,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平均... 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高丁烷工作容量(BWC)颗粒活性炭(GAC)的制备方法。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中通过添加浓硫酸作为助催化剂,以杉木屑为原料制备了BWC高达165 g/L的产品,其表观密度为241 g/L,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 627 m^2/g、1.574 cm^3/g、0.941 cm^3/g和2.397 n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磷酸浓度为56%,浸渍比为1.9∶1,硫酸添加量为6%,硫酸浓度为80%,干燥固化温度为300℃,干燥固化时间为3 h,活化温度为450℃,活化时间为60 min,并且浓硫酸和活化温度是制备丁烷吸附用颗粒活性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本研究可将高BWC颗粒活性炭制备时间从20-70 h缩短在5 h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 正交试验 杉木 磷酸 硫酸
下载PDF
18年生杉木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响应研究 被引量:53
7
作者 张小全 徐德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9-414,共6页
在最适温度 ( 30± 1℃ )、适宜湿度 ( 70 %± 5% )和正常大气 CO2 浓度 ( 350± 1 0× 1 0 - 6V/ V)向下 ,采用活体测定方法 ,测定了 1 8年生杉木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对光照的稳态和动态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部位和叶... 在最适温度 ( 30± 1℃ )、适宜湿度 ( 70 %± 5% )和正常大气 CO2 浓度 ( 350± 1 0× 1 0 - 6V/ V)向下 ,采用活体测定方法 ,测定了 1 8年生杉木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对光照的稳态和动态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净光合速率 ( Pn)的光响应特征有明显差异 ,从上部到下部、从当年生到 1年生至 2年生 ,针叶 Pn、饱和光强 ( PSLI)和光补偿点 ( LCP)降低 ,表观量子效率 ( α)提高。经一定时间暗处理后 ,针叶需要一定光诱导才能获得相应光强下的最大 Pn。光诱导期长短与猝发性光强以及叶龄和针叶在树冠中所处的部位有关。猝发性光照越强 ,所需的光诱导期越长 ;下部针叶光诱导期短于中部针叶 ;而 1年生针叶短于当年生针叶。不同部位针叶对稳态和动态光照的响应与针叶长期适应所处的光环境有关 ,而不同叶龄的差异除与生理活性有关外 ,也可能与所处的光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净光合速率 光响应 光诱导 叶龄 针叶
下载PDF
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的研究 被引量:107
8
作者 盛炜彤 杨承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7-385,共9页
为了防治连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本文重点论述通过间伐,增大林内透光度,降低林分郁闭度,发育林下植被,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分中,林下植被发育迅速,间伐4~5a后,每公顷... 为了防治连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本文重点论述通过间伐,增大林内透光度,降低林分郁闭度,发育林下植被,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分中,林下植被发育迅速,间伐4~5a后,每公顷生物量可达到4~5t,有效地提高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增加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并使微生物类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地维护和恢复了土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下植被 土壤性质 土壤改良
下载PDF
热处理过程中杉木压缩木材的材色及红外光谱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洁瑛 赵广杰 中野隆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了探讨热处理过程中杉木压缩木材的材色变化规律 ,以及材色和木材化学主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测定了空气介质和真空中热处理杉木压缩木材 (热处理温度范围 140~ 2 2 0℃ ,时间范围 0~ 36h)的明度 (L )、色差 (ΔE )以及红外光... 为了探讨热处理过程中杉木压缩木材的材色变化规律 ,以及材色和木材化学主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测定了空气介质和真空中热处理杉木压缩木材 (热处理温度范围 140~ 2 2 0℃ ,时间范围 0~ 36h)的明度 (L )、色差 (ΔE )以及红外光谱 .同时测定了杉木压缩木材的回复率 ,无压缩对照试材的重量损失率和抗收缩率 .该研究的结论为 :①在相同条件下 ,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 ,木材明度减小 ,色差增大 ;空气介质中热处理和真空中热处理相比 ,在处理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前一种方法处理后的木材明度更小 ,色差更大 .②就热处理过程中木材明度、色差与回复率之间的关系而言 ,两种热处理方式之间的差异不大 ;热处理中木材变定的固定程度与木材颜色的变化程度有关 .③就热处理过程中杉木压缩木材的明度、色差与对照试材的重量损失率、抗收缩率之间的关系而言 ,重量损失率或抗收缩率越大 ,对应的杉木压缩木材的明度越小 ,色差越大 .④红外吸收光谱表明 ,在热处理过程中波数在 1743,16 6 0和 16 0 5cm-1附近的羰基 (C =O)峰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 ,说明在热处理固定杉木压缩木材的过程中 ,至少半纤维素 ,甚至木素发生了化学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压缩木材 热处理 明度 色差 红外光谱 材色
下载PDF
饱水和气干状态杉木的压缩成型及其热处理永久固定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洁瑛 赵广杰 +2 位作者 杨琴玲 祈超 饭田生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2-75,共4页
该研究采用烘箱热处理和真空热处理方法 ,在热处理温度都为 180℃ ,热处理时间分别为 6,10 ,15 ,2 5h的条件下 ,研究比较了饱水状态和气干状态杉木试材的径向压缩成型特性及其在不同方式热处理条件下热处理永久固定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 该研究采用烘箱热处理和真空热处理方法 ,在热处理温度都为 180℃ ,热处理时间分别为 6,10 ,15 ,2 5h的条件下 ,研究比较了饱水状态和气干状态杉木试材的径向压缩成型特性及其在不同方式热处理条件下热处理永久固定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相同条件下 ,与气干状态杉木试材相比 ,饱水并经蒸煮的试材在压缩成型后 ,或经热处理后 ,其回复率Rs 较小 ,各项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②在热处理过程中 ,对照试材的重量损失率WL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而且 ,WL与Rs 之间呈近似线性负相关 ;③在相同条件下 ,与空气介质中热处理相比 ,真空中热处理后试材的材色变化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压缩 永久固定 热处理 木材学
下载PDF
杉木/TiO_2复合材料的抗菌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素涌 李凯夫 佘祥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1-184,共4页
近来接连发生的重大致病性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事件,使人们对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众对自身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卫生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 杉木 杉木/TiO2复合材料 光催化杀菌剂 抗菌率 抗菌性
下载PDF
基于氧传感技术测定杉木种子活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光武 许芳忠 钟泰林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共4页
为探讨氧传感技术在杉木种子活力测定中的作用,以不同批次不同活力梯度的杉木种子为材料,分别进行氧传感测定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子不能用发芽率但可用氧传感测定指标来评估其活力状况,萌发第10天试管中氧气浓度是评估杉木种子... 为探讨氧传感技术在杉木种子活力测定中的作用,以不同批次不同活力梯度的杉木种子为材料,分别进行氧传感测定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子不能用发芽率但可用氧传感测定指标来评估其活力状况,萌发第10天试管中氧气浓度是评估杉木种子活力的最佳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元二次回归方程对其田间出苗率进行预测,为杉木精量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种子活力 氧传感
下载PDF
催化活化法制备高丁烷工作容量颗粒活性炭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光真 邓先伦 刘晓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1期884-887,891,共5页
在已报道的高丁烷工作容量(BWC)颗粒活性炭(GAC)的制备研究中,其制备周期比较长。在传统的磷酸法颗粒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采用了塑化阶段加入浓硫酸来促进杉木屑组织中生物高聚物的酸催化解聚并低分子化。研究结果表明浓硫酸添加量... 在已报道的高丁烷工作容量(BWC)颗粒活性炭(GAC)的制备研究中,其制备周期比较长。在传统的磷酸法颗粒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采用了塑化阶段加入浓硫酸来促进杉木屑组织中生物高聚物的酸催化解聚并低分子化。研究结果表明浓硫酸添加量为6%时,GAC的BWC由未添加浓硫酸时的11.9 g/100mL增加到14.4g/100mL,提高了近21%;中孔孔容由0.508cm3/g增加到0.939cm3/g,提高了85%;BET比表面积由1902m2/g增加到2325m2/g,提高了22%;总孔容由1.029cm3/g增加到1.685cm3/g,提高了近64%;微孔容积由0.521cm3/g增加到0.746cm3/g,提高了43%。而且,其制备周期也从先前的20~70h缩短至5h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烷工作容量 颗粒活性炭 磷酸 硫酸 杉木
下载PDF
杉木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的抑制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士玉 王婧 李淑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122,150,共4页
为研究杉木提取物对其耐腐性能的贡献,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依次经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常温浸泡提取,得到了3种不同的提取物。以彩绒革盖菌(Trametes versicolor)、乳白耙菌(Irpex lacte-us)、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 为研究杉木提取物对其耐腐性能的贡献,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依次经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常温浸泡提取,得到了3种不同的提取物。以彩绒革盖菌(Trametes versicolor)、乳白耙菌(Irpex lacte-us)、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和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4种木材腐朽菌为供试菌,对提取物的抑菌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以柏木脑、α-柏木烯和萘为易挥发组分模型物进行了抑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3种提取物的抑菌性能不同,具有各自优势。各提取物均对采绒革盖菌有较好的抑制性能,而对乳白耙菌抑制性能较差。对比其它提取物,正己烷提取物对乳白耙菌和密粘褶菌的抑制性能更强,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绵腐卧孔菌和采绒革盖菌的抑制效果更强,而易挥发组分较少、富含多酚的甲醇提取物在质量浓度为2.5 g·L-1时与乙酸乙酯提取物同样能够完全抑制采绒革盖菌。3种模型物中柏木脑和萘类的抑菌性能明显。α-柏木烯对绵腐卧孔菌和乳白耙菌不具有抑菌性能,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有一定抑菌效果。说明杉木的天然耐腐能力是其提取物复杂的多种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心材 提取物 成分 抑菌性能
下载PDF
催化活化法制备杉木基超高比表面积颗粒活性炭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光真 邓先伦 +1 位作者 郭昊 张燕萍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传统磷酸法工艺过程中添加辅助催化剂浓硫酸,制备超高比表面积颗粒活性炭。研究浓硫酸添加量、浸渍时间以及浸渍比对颗粒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浓硫酸添加量和浸渍时间在磷酸法制备超高比表面积颗粒活性炭...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传统磷酸法工艺过程中添加辅助催化剂浓硫酸,制备超高比表面积颗粒活性炭。研究浓硫酸添加量、浸渍时间以及浸渍比对颗粒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浓硫酸添加量和浸渍时间在磷酸法制备超高比表面积颗粒活性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浸渍时间为15 h、浓硫酸添加量为6%、浸渍比为2.1∶1和浸渍时间为5 h、浓硫酸添加量为3%、浸渍比为2.1∶1时,分别制备出比表面积为2 825、2 811 m2/g的颗粒活性炭、总孔容分别为1.60、1.59 cm3/g,丁烷工作容量分别为154.8、157.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 硫酸 杉木 颗粒活性炭 丁烷工作容量
下载PDF
杉木表层密化及其变形固定处理技术──杉木表层染料水溶液渗透规律及其径向压缩变形特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广杰 刘少华 +1 位作者 曹金珍 饭田生穗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2,共5页
为了改善杉木木材表层质软、强度低、耐磨性差等力学性能及其视觉特性,通过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绝干、气干、纤维饱和点和饱水状态的杉木表层染料水溶液渗透规律,应力-应变曲线,以及杉木细胞形态变形的电镜观察,确定了杉木... 为了改善杉木木材表层质软、强度低、耐磨性差等力学性能及其视觉特性,通过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绝干、气干、纤维饱和点和饱水状态的杉木表层染料水溶液渗透规律,应力-应变曲线,以及杉木细胞形态变形的电镜观察,确定了杉木表层软化处理工艺中染料水溶液渗透的最适条件,探讨了不同含水率状态下杉木表层径向压缩特性。结果表明:1)温度90℃,常压-减压交替循环,试材含水率在气干与纤维饱和点之间时,是染料水溶液渗透的最适条件;2)径向压缩大变形区域Ⅱ是杉木早材部分变形的堆积;3)与20℃,90℃饱水状态杉木试材相反,气干状态试材在卸载时不发生瞬间变形恢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表层密化 变形固定 软化 染料 水溶液渗透
下载PDF
杉木中龄林针叶光合作用对光斑的响应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小全 徐德应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4-540,共7页
对 18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当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Pn)对不同时间和强度的猝发性辐射和模拟光斑响应的研究表明:经长时间低光或暗处理后针叶的Pn对猝发性连续... 对 18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当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Pn)对不同时间和强度的猝发性辐射和模拟光斑响应的研究表明:经长时间低光或暗处理后针叶的Pn对猝发性连续强光的响应呈S形曲线,约需10~15 min的光诱导才能达到相应光强下的最大值;猝发性辐射强度越大,所需光诱导时间越长;低光期越长,低光期辐射越小,所需光诱导期越长;但只要光斑间隔不是太长,针叶仍可保持原有的光诱导状态。针叶Pn对单个瞬时光斑的响应与光斑前的光诱导状态和光斑时间长短有关,充分诱导的针叶Pn对光斑的响应较未诱导或未充分诱导的针叶要灵敏得多,光斑时间延长可提高光诱导状态,从而提高Pn。光斑消失后Pn缓慢下降表明针叶对光斑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光后CO2固定,在瞬时光斑较多的林内,光后CO2固定可占总同化量的相当大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针叶 净光合速率 光斑 中龄林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单板层积材喷蒸热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咏兰 金菊婉 周晓燕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4,27,共4页
探讨了喷蒸热压制作杉木单板层积材的工艺。研究了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喷蒸时间和涂胶量对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蒸热压可有效缩短杉木单板层积材的热压时间,且制品性能较好。
关键词 速生杉木 单板层积材 喷蒸热压 LVL 温度 时间
下载PDF
FAS在杉木CTMP漂白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葵忠 房桂干 +3 位作者 储富祥 丁来保 胡剑民 蔡群欢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共5页
对杉木CTMP组合漂白中的FAS漂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AS漂白中m(NaOH)∶m(FAS)的最佳值为0.5,FAS适宜进行高温短时间漂白,90℃、30min时漂白效果良好。FAS与H2O2结合的两段漂白可以将浆料漂白至更高的白度,其中FAS漂白置于H2O2漂白之... 对杉木CTMP组合漂白中的FAS漂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AS漂白中m(NaOH)∶m(FAS)的最佳值为0.5,FAS适宜进行高温短时间漂白,90℃、30min时漂白效果良好。FAS与H2O2结合的两段漂白可以将浆料漂白至更高的白度,其中FAS漂白置于H2O2漂白之后,可获得更好的漂白效果,与FAS漂白置于H2O2漂白之前相比,白度可提高1~2个百分点。以FAS漂白为结束段的三段漂白,浆料色相得到改善,白度达到82.8%,且其废水污染负荷和色度较低。FAS漂白对漂白浆料强度性能无不良影响,与未漂浆相比,含FAS的三段组合漂白浆的抗张指数(28.2N·m/g)、撕裂指数(4.70mN·m2/g)和耐破指数(1.62kPa·m2/g)分别提高了100%、22%和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机械制浆 H2O2漂白 FAS漂白
下载PDF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兵 魏文俊 +2 位作者 李少守 郭浩 白秀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98,共6页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1...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1977—1981为1.09Gt,1984—1988为1.496Gt,1994—1998为2.446Gt,1999—2003为2.866Gt。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云南、广西和广东7省的杉木林碳储量约占84%-86%。幼、中龄杉木林碳储量在79%-83.90%之间,随着杉木林的演替成熟,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潜在的碳库。在垂直分布上,乔木层碳储量占9.38%-10.63%,林下植被占0.6%-0.7%,土壤占87.99%-89.02%,枯落物占0.68%-0.78%,不同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垂直分配结构基本相似。1999—2003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素现存量为2.866Gt,一个龄级期(10a)后碳储量将达到3.772Gt,并以90.63Mt·a^-1的平均积累速率递增,是一个贮存潜力大,增长速率快的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生态系统 杉木林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