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onsistency of Large Earthquake Moment and Strain Rate Inferred from GPS Data in North China
1
作者 Wan Yongge He Zhende +2 位作者 Shen Zhengkang Gan Weijun Wang Aij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The new GPS data can map crustal strain rates over large areas with a useful degree of precision. Stable strain measurement results open the door for improved estimate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e Kostrov’s formula... The new GPS data can map crustal strain rates over large areas with a useful degree of precision. Stable strain measurement results open the door for improved estimate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e Kostrov’s formula (1974) translates the smoothed strain rates in North China into geodetic moment rates. In North China, the ratio of seismic moment released to moment accumulated from GPS measurement is 60.6% in NS direction, 68.9% in EW direction, and 104.1% in NE shear direction. The near unit ratio points to the reliability of GPS measurements there.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seismicity and GPS measurement offers a powerful attack on earthquake haz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地震 连贯性 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震级
下载PDF
PRELIMINARY RESULTS OF EARTHQUAKE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IN WESTERN CHINA
2
作者 Gao Yuan 1, Suzan van der Lee 2, Domenico Giardini\+2, Jochen Braunmiller\+2, Zheng Si\|hua\+3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ETH\|Honggerberg, 8093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72-172,共1页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es of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 Western China using data recorded by the digital broadband stations in and near China. There are 12 broadband sta...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es of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 Western China using data recorded by the digital broadband stations in and near China. There are 12 broadband station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is paper used a kind of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method to study the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Xizang (Tibet) region of China.In this study, we first ported and tested a moment\|tensor inversion code and then applied the technique to a large (magnitude M s=7.9) earthquake in Xizang region of China. The inversion for the earthquake moment tensor is performed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by fitting long\|period observed spectra to synthetic spectra calculated. For details of the method refer to Giardini and Beranzoli (1992). As part of the project, we extended the library of synthetics by including local (>100km) and teleseismic distances (2000km<distance<9000km) which allows now the use of data from additional stations. The Xizang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t unusual and spectacular topographic features on Earth rising, on average, more than 4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high topography is the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Asian tectonic plates which is also the cause for the area’s high seismicity rate. As a preliminary study, the moment tensors were obtained for the large earthquake ( M s=7.9) of 8 Nov 1997 in Xizang region using data from five stations. The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Harvard CMT solution; for strike, dip and rake, this paper obtained 343, 76 and -177 degre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arvard CMT values are 348, 88 and 159. The moment magnitude estimate of Harvard is only 0.1 unit larger than my estimate of M w=7 4.. The fit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phase and amplitude) suggests the reasonable result. At long periods the earthquake depth is generally not well resolved. Inversions for several trial depths, however, show a clear variance minimum for centroid depths (the average depth over the entire rupture plane) of a little less than about 12km. This is rou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Harvard estimate of 16.4km. The fit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 is stable and well resolved. The test of the frequence band influence suggests that for each band the results are stable over a wide depth range. However, the results at one trial depth slightly depend on the frequency band. This research is being performed still, due to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Xizang region on geodynamics studies. Combining with more data,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ress field analysis, we will give furthe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moment TENSORS MAGNITUDE TOPOGRAPHY Western china
下载PDF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and sourc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September 27, 2003 M_S=7.9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border area of China, Russia and Mongolia
3
作者 赵翠萍 陈章立 +1 位作者 郑斯华 刘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3期255-268,378,共15页
plane with the strike of 127°, the dip of 79° and the rake of 171°. The rupture process inversion result of MS=7.9 earthquake shows that the total rupture duration is about 37 s, the scalar moment tenso... plane with the strike of 127°, the dip of 79° and the rake of 171°. The rupture process inversion result of MS=7.9 earthquake shows that the total rupture duration is about 37 s, the scalar moment tensor is M0=0.97 × 1020 N·m. Rupture mainly occurred on the shallow area with 110 km long and 30 km wide, the location in which the rupture initiated is not where the main rupture took place, and the area with slip greater than 0.5 m basically lies within 35 km deep middle-crust under the earth surface. The maximum static slip is 3.6 m. There are two distinct areas with slip larger than 2.0 m. We noticed that when the rupture propagated towards northwest and closed to the area around the MS=7.3 hypocenter, the slip decreased rapidly,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the rupture process was stopped by barriers. The consistenc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lip on the fault plane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also supports that the rupture is a heterogeneous process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b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china Russia and Mongolia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source rupture process BARRIER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4
作者 孔韩东 刘瑞丰 +1 位作者 边银菊 刘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M≥6.0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34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_(W)与能量震级M_(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_(W)和能量震级M_(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2)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6.47和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5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1.6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4)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2.25×10^(-5)和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03×10^(-6)—4.80×10^(-5),反映了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为全面反映地震的震源特性有必要进行能量震级和矩震级的联合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能矩比 矩震级 动态震源参数
下载PDF
中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井壁稳定可靠度分析
5
作者 黄佳佳 蒋明镜 王华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5-1516,共12页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环境价值,其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工程测量数据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影响钻...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环境价值,其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工程测量数据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影响钻井安全。目前未见有水合物储层井壁稳定可靠度研究。为定量评估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钻井风险,基于水合物储层钻井井壁稳定解析理论和南海神狐海域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可靠度分析方法中的改进一次二阶矩法和响应面法,研究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钻井井壁失稳概率分布特征,分析该海域井壁失稳概率及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对主要参数均值和不确定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若测量数据足够精确,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进行钻井活动的安全性较高,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也较大。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增大将使井壁失稳概率显著升高,缩窄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2)较低的钻井液温度对降低井壁失稳概率略有帮助,且能明显地扩大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3)5个主要参数的均值和不确定性对井壁失稳概率的影响次序相同,均为初始地应力>初始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比>初始黏聚力>初始弹性模量。实际工程中对初始地应力数据精确测量,能够显著提高水合物储层钻井井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井壁稳定性 可靠度 南海神狐海域 响应面法 改进一次二阶矩法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ess in western China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忠良 黄静 林碧苍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3期309-317,共9页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ess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was presented using the NEIC broadband radiated energy catalogue and the Harvard CMT catalogue from January 1987 to December 1998. Due to...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ess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was presented using the NEIC broadband radiated energy catalogue and the Harvard CMT catalogue from January 1987 to December 1998. Due to the limitation on the number of samples, reliable results are only for the western China.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verage apparent stress in Chinese mainland is 0.8 MPa; The maximum apparent stress to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2.6 MPa; And the average apparent stres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more than one time higher than its adjacent regions.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pparent stress seems to have a large-scale correl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energy release level in the 20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arent stress earthquake energy seismic moment earthquakes in china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predictable model ofregional time-magnitude to 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region 被引量:1
7
作者 邵辉成 金学申 +3 位作者 杜兴信 王平 刘晨 刘志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9年第3期321-323,2324-326,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which can combine different seismic data with the different precision and completeness, even the palaeo-earthquake data, has been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yearly seismic moment rate in the sei...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which can combine different seismic data with the different precision and completeness, even the palaeo-earthquake data, has been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yearly seismic moment rate in the seismic region. Based on this, the predictable model of regional time-magnitude has been used in Nor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The norm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even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ast strong earthquake shows that the model is suitable. The value of the parameter c is less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0.33 that is obtained from the events occurred in the plate boundary in the world.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earthquak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ast strong event is not obvious. It is shown that the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in China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ccurred in the plate boundary and the recurrence model for the continental ev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for the plate boundary events. Finally the seismic risk analysis based on this model for Nor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is given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time-magnitude predictable model yearly seismic moment rate North chinaSouthwest china probability
下载PDF
利用区域地震记录测定地震辐射能量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子博 刘瑞丰 +2 位作者 李赞 孔韩东 胡岩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637,共12页
地震辐射能量作为描述地震大小的物理量,可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重要参考.现有快速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多使用远震记录(35°≤Δ<80°),受到几何扩展和频率相关衰减校正方法的限制,利用区域地震记录(5°≤Δ<3... 地震辐射能量作为描述地震大小的物理量,可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重要参考.现有快速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多使用远震记录(35°≤Δ<80°),受到几何扩展和频率相关衰减校正方法的限制,利用区域地震记录(5°≤Δ<35°)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区域地震记录快速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方法可以测定5.0级以上地震的辐射能量,弥补了由于低信噪比和台站分布影响,导致利用远震记录只能稳定测定6.0级以上地震辐射能量的不足;(2)将该方法应用于2009-2021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6次MW>5.0地震,结果显示74%的单台区域能量震级与远震能量震级的偏差在±0.3以内;对于44次MW≥5.5地震,区域结果与远震结果基本一致,86%的事件区域能量震级与远震能量震级的差在±0.2之间;(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2×10^(-6)~8.1×10^(-5),平均能矩比为2.4×10^(-5);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能矩比整体分布存在区域特征,西域地块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青藏地块东部地震,青藏地块西部地震的平均能矩比最低,同一区域内的地震能矩比也存在差别,这表明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明显差异;(4)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地震台网的日常工作中测定地震辐射能量,为科学研究、地震应急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新的地震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辐射能量 能矩比 区域地震记录 远震记录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全球治理:中国的方案与贡献 被引量:3
9
作者 于洪君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155,共8页
当今世界正处于变乱交织的动荡期。力量对比持续改变和战略格局深刻重组,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安全格局重塑,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相互叠加;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与科技革命在某些国家无序发展,使国际社会... 当今世界正处于变乱交织的动荡期。力量对比持续改变和战略格局深刻重组,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安全格局重塑,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相互叠加;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与科技革命在某些国家无序发展,使国际社会愈加困惑茫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适时提出中国建议和方案,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了极为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和平与发展 大国关系 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安全倡议 百年大变局 中国外交 中美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大地震矩释放率和GPS应变率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甘卫军 王爱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40,共8页
GPS测量技术可以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获得高精度地壳形变速率。稳定的应变速率提供了精确确定地震活动率的机会。本文运用Kostrov(1 974)的公式将经平滑的华北地区应变速率转化为矩释放率 ,并与运用 1 30 3年洪洞地震以来的地震目录计算的... GPS测量技术可以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获得高精度地壳形变速率。稳定的应变速率提供了精确确定地震活动率的机会。本文运用Kostrov(1 974)的公式将经平滑的华北地区应变速率转化为矩释放率 ,并与运用 1 30 3年洪洞地震以来的地震目录计算的矩释放率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之比南北向为 60 6% ,东西向为 68 9% ,北东剪切分量为 1 0 4 1 %。近似为 1的比率表明了GPS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矩 震级 积累应变
下载PDF
基于Vasicek和CIR模型中的中国货币市场利率行为实证分析 被引量:84
11
作者 谢赤 吴雄伟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22-25,共4页
本文引进了一种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广义矩估计法 ,并通过MATLAB程序 ,使用中国货币市场的数据对Vasicek和CIR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 ,与以前的估计方法相比 ,得出的结果都相当显著 ,从而能更好的了解中国货币市场利率行为的特点。
关键词 Vasicek CIR模型 利率行为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广义矩估计法 中国 货币市场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10
12
作者 吴忠良 黄静 林碧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1,共9页
利用 1 987年 1月~ 1 998年 1 2月的 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 CMT目录 ,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分布 .由于资料所限 ,主要结果是针对西部的结果 .所得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平均为 0 .8MPa.青藏高原东缘的视应... 利用 1 987年 1月~ 1 998年 1 2月的 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 CMT目录 ,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分布 .由于资料所限 ,主要结果是针对西部的结果 .所得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平均为 0 .8MPa.青藏高原东缘的视应力最高为 2 .6 MPa,平均水平高于其邻近地区一倍以上 .视应力分布与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空间分布 视应力 地震能量 地震矩 地震
下载PDF
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其概率特征 被引量:122
13
作者 蔡敏 丁裕国 江志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利用我国105°E以东地区210个测站近50年(1953-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在REOF客观分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极端降水最佳采样期为1~2日。进而研究了日极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极端... 利用我国105°E以东地区210个测站近50年(1953-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在REOF客观分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极端降水最佳采样期为1~2日。进而研究了日极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拟合Gumbel分布。结果表明,L-矩参数估计方法的拟合优度比其它方法有进一步提高,近50年来,极端降水趋势虽无明显变化,但其时空差异较大。符合Gumbel分布的极端降水重现期的地理空间分布,大致特征是,东南大、西北小,两湖盆地、黄海海湾及辽东半岛也有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部 极端降水 L-矩估计 Gumbel分布 重现期 区域极值
下载PDF
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_S7.9地震震源机制及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翠萍 陈章立 +1 位作者 郑斯华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7-249,共13页
从IRI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中,选取震中距位于30°~90°的垂直向远震P波资料,反演了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S7.9地震及10月1日MS7.3强余震的地震矩张量解,研究了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参考余震的空间分布及周... 从IRI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中,选取震中距位于30°~90°的垂直向远震P波资料,反演了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S7.9地震及10月1日MS7.3强余震的地震矩张量解,研究了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参考余震的空间分布及周围断层走向,确定MS7.9地震发震断层走向127°、倾角为79°、滑动角为171°.MS7.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整个破裂过程持续了37s,释放标量地震矩0.97×1020N·m.破裂主要发生在长110km,宽30km的中地壳以上,最大位错3.6m.起始破裂处不是滑动量最大的地方.断层面上显示出两个显著的、滑动量超过2.0m的破裂区.破裂传播至MS7.3震源区附近时,滑动量迅速减小,显示出破裂传播过程的受阻停止,反映了障碍体引起的破裂过程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蒙边界地震 矩张量反演 震源破裂过程 障碍体
下载PDF
中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高文书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31,共7页
利用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出口对中国的就业有正的影响,出口依存度每增长10%,会带动就业增长0.35%;进口对中国的就业有负的影响,进口依存度每增长10%,就业会减... 利用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出口对中国的就业有正的影响,出口依存度每增长10%,会带动就业增长0.35%;进口对中国的就业有负的影响,进口依存度每增长10%,就业会减少0.19%。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有重要影响,但资本存量对就业没有明显影响。阐述了实证发现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 就业 出口 进口 广义矩 中国
下载PDF
用不完整的地震资料估计地震矩年变化率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辉成 杜兴信 金学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6-410,共5页
在充分考虑现有地震资料的不完备性和震级服从两端截去泊松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用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资料及考古地震资料计算地震矩年变化率的方法。计算了西南地区几个地震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并与地质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充分考虑现有地震资料的不完备性和震级服从两端截去泊松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用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资料及考古地震资料计算地震矩年变化率的方法。计算了西南地区几个地震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并与地质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矩年变化率 西南地区 地震资料
下载PDF
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0
17
作者 万永革 周公威 +1 位作者 吴忠良 黄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5期1-15,共15页
在搜集了 1 988年以来 ,地震学家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测定的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结果 ,包括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张量、P波初动解和用地形变观测反演的震源参数的基础上 ,计算了同一地震的不同反演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不同... 在搜集了 1 988年以来 ,地震学家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测定的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结果 ,包括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张量、P波初动解和用地形变观测反演的震源参数的基础上 ,计算了同一地震的不同反演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不同反演结果 P,T轴之间的夹角和不同的反演结果给出的地震矩之间的差别 ;并与哈佛 CMT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同一地震不同测定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分布较分散 ,但优势分布在 2 0°左右 ;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矩一般不超过 1倍 ,对应的震级差约为 0 .2 ;中国地震矩张量的测定结果与哈佛矩心矩张量测定结果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集中在 0°~ 1 0°。以丽江地震为例 ,讨论了地震震源参数的不同结果对地震“应力触发”中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地震矩张量 地震震源 地形变观测 地震波形 库仑破裂应力 丽江地震 夹角 搜集 计算结果
下载PDF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机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建营 杨建英 《辽宁体育科技》 2004年第3期56-57,共2页
“非典”和“禽流感”的爆发给人类以深刻的启示: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这正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积极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发展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新时期最迫切的需要,这一历史... “非典”和“禽流感”的爆发给人类以深刻的启示: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这正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积极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发展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新时期最迫切的需要,这一历史契机也必将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 新契机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23
19
作者 顾惠荣 贾健谊 叶加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5-297,306,共4页
东海西湖凹陷自晚白垩纪以来 ,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形成了平湖组花港组、花港组和始新统 3套含油气系统 ,其中 ,前两套为已知系统 ,后者为推测系统。两套已知系统的烃源岩现今均处于成熟阶段 ,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盖层自南而北封闭性变... 东海西湖凹陷自晚白垩纪以来 ,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形成了平湖组花港组、花港组和始新统 3套含油气系统 ,其中 ,前两套为已知系统 ,后者为推测系统。两套已知系统的烃源岩现今均处于成熟阶段 ,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盖层自南而北封闭性变差 ,其中南部的油气勘探更具现实意义。综合分析表明 :平湖组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在距今 7Ma左右 ,花港组含油气系统在距今 1 6 4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分布 东海西湖凹陷 特征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从“中国时刻”到“世界时刻”:人类命运共同体能为国际政治贡献什么
20
作者 唐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6-19,共4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有客观世界的基础,也有主观世界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视角与路径,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类存在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多样性之间共处的新方式和国际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有客观世界的基础,也有主观世界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视角与路径,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类存在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多样性之间共处的新方式和国际社会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时刻 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