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in Doppler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1
作者 ZHAO Guang-na SHI Mu-zh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9-12,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electivity factors of Doppler radar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Method] Judg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ity factors, by dint of the new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electivity factors of Doppler radar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Method] Judg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ity factors, by di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in Harbin from 2002 to 2007, the features of the reflectivity factors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were summarized. [Result] The cloud formed by the cold front was in banded form in general. However, there was void in the cloud and its intensity was uneven. Most fast moving cold front was long and narrow banded echo and basically the radial velocity turned from northwest wind to southwest. With the changes of month, the feature of the reflective rate also changed. In winter, the cold front cloud was in layer form. The feature of the reflectivity factors was weak and in large area. However, the structure was loose and there was space in the echo. Among them, there were several strong echoes. Strong convection cell echo formed in the two sides of the cold front, and it moved with the entire cloud belt. When the dry cold front moved, regional strong convective current formed, mainly by convective cloud and small echo area. Generally, the changes of the wind direction can not be expounded from the radial velocity. However,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vection cell was distinct, 'three-body scattering', 'side lobe echo', and 'weak echo', as well as features of super convection cell.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positive ro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oppler radar in the surveillance of weath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generation doppler radar echo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Reflectivity factor china
下载PDF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被引量:218
2
作者 俞小鼎 郑媛媛 +2 位作者 张爱民 姚叶青 方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4-924,共11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夜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背景是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天气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低空的西南风急流。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并...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夜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背景是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天气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低空的西南风急流。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并且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有利于强龙卷的产生。产生该强龙卷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位于大片层状云降水区中的长对流雨带。在随后的演变中,对流雨带的南段逐渐消散,北段逐渐变宽,最终成为一个团状的对流系统,而龙卷产生自该系统南端的一个超级单体。最初的中层中气旋形成于7月8日22:49(北京时,下同),相应对流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尚没有呈现出超级单体的特征。随后中气旋迅速加强,在22:55,反射率因子形态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特征:明显的低层入流缺口和其左侧的阵风锋,入流缺口位于超级单体移动方向(东北方向)的右后侧,低层的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回波悬垂结构,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5 dBz。在龙卷产生前8min,即23:12中气旋达到强中气旋标准,相应的垂直涡度值达到2.3×10-2/s。在龙卷产生前几分钟和龙卷进行过程中,中气旋保持很强,但相应的反射率因子强度减弱,低层入流缺口渐渐消失。在龙卷进行过程中的23:29,雷达速度图像呈现出一个强烈中气旋包裹着一个更小尺度的龙卷式涡旋特征TVS,与TVS对应的垂直涡度值达5.0×10-2/s。上述导致龙卷的中层中气旋局限于4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前后共持续了1 h 49 min,相应超级单体的高反射率因子区局限在6 km以下,属于低质心的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是强烈龙卷,伴随有暴雨,但没有冰雹。文中还对此次龙卷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中气旋 TVS 超级单体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增雨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翟菁 黄勇 +3 位作者 胡雯 蒋年冲 陈晓红 曾光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9-67,共9页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新一代天气雷达、静止气象卫星和雨量等观测资料,对安徽省秋季旱期一次降水过程的增雨条件进行了分析。首先,模式预报的云降水结构与实况在总降水量及分布、云系回波特征、移动趋势方面基本一致,模式产品具有一...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新一代天气雷达、静止气象卫星和雨量等观测资料,对安徽省秋季旱期一次降水过程的增雨条件进行了分析。首先,模式预报的云降水结构与实况在总降水量及分布、云系回波特征、移动趋势方面基本一致,模式产品具有一定可信度,对云降水结构的分析表明,云中含有一定过冷云水且配合有上升气流的存在,这是有利的增雨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MM5模式结果计算了冰面过饱和度,散度差,K指数和850 hPa水汽含量,并由此得到综合增雨潜力指标,将指标与云结构、降水和卫星雷达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些指标揭示了云系中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动力、热力、微物理条件,对云系发展和降水过程有良好指示意义,与雷达卫星的观测结果较一致。最后,卫星反演产品、雷达回波以及雷达反演产品如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等特征与模式描述的云系结构特征一致,可判断作业的具体位置和时间,数值模式产品与观测资料结合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及时精确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雨 中尺度模式 新一代天气雷达
下载PDF
“07.7”鄂东南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肖艳姣 李中华 +1 位作者 张端禹 龙利民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压西侧强烈的西南气流诱发了中小尺度扰动,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不稳定,低层较干和中高层更干的水汽条件。(2)产生灾害性天气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近乎南北向的断续型对流带,强风暴A和B在其成熟阶段都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最大回波强度均大于60 dBz;风暴A在其崩溃阶段,近地面径向速度迅速增大,随其北移,造成武汉市黄陂区大风灾害;风暴B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气流辐合(MARC),是即将出现地面强辐散风的标识。(3)强回波中心高度迅速降低是地面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标识,VIL密度比VIL本身更能反映风暴的强度,特别是当因雷达扫描策略的影响导致探测不到风暴顶或风暴底时。(4)在用冰雹探测算法(HDA)探测冰雹时,要注意修改可调参数,特别是0℃和-20℃环境温度的高度,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冰雹误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冰雹 下击暴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探测数据对比分析系统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海光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0-275,共6页
我国即将建成由21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成的观测网,组网雷达数据对比分析是及时发现雷达网故障、为雷达定标提供参考,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础。为解决上述问题,研发了雷达组网数据对比分析系统。首先,针对距离衰减和波束展宽... 我国即将建成由21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成的观测网,组网雷达数据对比分析是及时发现雷达网故障、为雷达定标提供参考,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础。为解决上述问题,研发了雷达组网数据对比分析系统。首先,针对距离衰减和波束展宽对雷达探测数据的影响,提出利用相邻雷达等距离线垂直剖面内的网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为了满足实时计算需求,提出快速等距离线坐标变换算法,算法可节约85%的计算时间;针对雷达数据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三维混合插值算法,以便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数据特征,提高数据对比分析精度。系统可自动处理相邻雷达时间同步数据,统计分析等距离线垂直剖面内的数据,实现组网数据可靠性和一致性的客观评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组网雷达数据客观评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双线性插值算法 等距离线 雷达拼图 软件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