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大公报》东马砂拉越版文艺副刊内容特征研究(2020—2024)
1
作者 龙其林 王若珣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18-26,共9页
《大公报》海外版文艺副刊以东马砂拉越版为代表,从游记文学、日常随笔、历史风物、当代文艺四个角度记录了香港地区及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游记文学类是对城市形象及历史的建构和表述,日常随笔类是对市民文化的反映和引导,历史风物类... 《大公报》海外版文艺副刊以东马砂拉越版为代表,从游记文学、日常随笔、历史风物、当代文艺四个角度记录了香港地区及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游记文学类是对城市形象及历史的建构和表述,日常随笔类是对市民文化的反映和引导,历史风物类是介绍历史文化的科普文章,当代文艺类是香港地区和内陆文化活力的展示窗口。在文化传播和写作上,《大公报》东马砂拉越版体现出注重美学、接轨国际的文化理念,取材上真实可信、贴近民生,处处展现文化细节,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在记录香港地区人的集体记忆、联结海外华人与现代中国、传达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意愿等方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海外版文艺副刊 文化传播 香港地区报刊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建平 李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106,共6页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报纸副刊 文化传播 媒介
下载PDF
当代中国广告传播策略中的诗语诉求 被引量:6
3
作者 梁笑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8,50,共6页
当代中国广告传播策略中的诗语诉求是指广告文案借用诗歌的体式或诗性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主题,这是媒体文化语境中广告与诗歌耦合的既偶然又必然的现象。诗体广告萌发于古代,命名于现代,发展于当代。当代的诗体广告形式多样,常见的种类... 当代中国广告传播策略中的诗语诉求是指广告文案借用诗歌的体式或诗性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主题,这是媒体文化语境中广告与诗歌耦合的既偶然又必然的现象。诗体广告萌发于古代,命名于现代,发展于当代。当代的诗体广告形式多样,常见的种类有格律体诗广告、自由体诗广告、歌谣体诗广告等。诗体广告具备诗歌和广告的双重文体特征,既有诗的一般特征,如抒情性、音乐性、精炼性等,又有广告的基本特征,如实用功利性、通俗易懂性、简洁甜美性等。本文对当代中国广告传播策略中的诗语诉求现象进行研究,借以丰富和扩展广告与诗歌的理论内涵,并为广告和诗歌的现实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媒体文化 诗体广告 审美特征 音乐性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媒介融合:发挥高校校报对大学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林东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0-22,共3页
"媒介融合"是随着当今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而形成的新的传播理论,是媒介的形态、功能、传播内容和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全面融合。高校校报是承载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新... "媒介融合"是随着当今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而形成的新的传播理论,是媒介的形态、功能、传播内容和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全面融合。高校校报是承载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才能更好发挥高校校报对大学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高校校报 大学文化 传播
下载PDF
微言微议“微视”媒体 被引量:2
5
作者 韩丛耀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6-80,共5页
微视(频)是与当下生活零距离的一种现象,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景观,乃至全民共享的文化外衣,正因此,微视进而被应用或利用为一种传播媒介。无论微视是以假装漫不经心的表象掩饰内在的执着与在乎,还是在形式上以叛逆的新萌者姿态反叛现... 微视(频)是与当下生活零距离的一种现象,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景观,乃至全民共享的文化外衣,正因此,微视进而被应用或利用为一种传播媒介。无论微视是以假装漫不经心的表象掩饰内在的执着与在乎,还是在形式上以叛逆的新萌者姿态反叛现代,它其实是某种一直存在于人们心底的情结,是对文化传统的回归,是对人的内心的追问与领悟。微视的内在本质在于察知,精神秉性在于表达,物性呈现在于媒介,与此同时,微视也以其媒介特征及优势将自己本身表达为一种自在的讯息。本文以个人之微见,对微视媒体进行一次文化根源的微议与勘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文化传播 微言 微视 微视媒体 图像 叙事
下载PDF
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创新
6
作者 廖奔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共10页
电影《红高梁》的世界性影响力和它对莫言的助力,促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的兴盛,使一批作家乐于与影视剧合作。文学从单纯文本形式的传播,跨越到现代传媒时代的结果,是为创新的艺术样式服务的社会需... 电影《红高梁》的世界性影响力和它对莫言的助力,促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的兴盛,使一批作家乐于与影视剧合作。文学从单纯文本形式的传播,跨越到现代传媒时代的结果,是为创新的艺术样式服务的社会需求剧增。这种需求带来小说与影视剧创作转换的大量实践,也给编剧理论提出新的命题。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不同的规律,我们必须敬畏这些规律,学习掌握和驾驭这些规律,然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影视艺术 影像传播 意象转换 改编语汇 文体跨越 传媒文化 文化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