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史诗中专有名词英译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丹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包含大量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有名词。本文通过对《玛纳斯》艾什玛特演唱本中马匹专有名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包含大量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有名词。本文通过对《玛纳斯》艾什玛特演唱本中马匹专有名词翻译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华史诗典籍英译既要实现语言层面的传递,也要实现文化层面的交流。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构建中国对外文学话语体系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 专有名词翻译 对外文学话语体系
下载PDF
国际图书馆界有关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立场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国新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0,共4页
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中对国际图书馆界有关合理使用原则立场的概括,以及概括所依据的主要文件;阐述了著作权保护的核心要义在于平衡权利人、权利持有人和用户的利益。
关键词 著作权 合理使用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际图书馆界
下载PDF
涉华文献回译方法探析——以《前工业城市:过去与现在》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高乾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822-825,834,共5页
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以译文或相关素材为翻译对象,以考证原文的表述为旨归,涉及源文本到译文再回到源文本的双重过程。在回译涉华文献时,译者始终要做到有理有据:一方面,符合拟译文本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考证中国文化中或历史上确... 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以译文或相关素材为翻译对象,以考证原文的表述为旨归,涉及源文本到译文再回到源文本的双重过程。在回译涉华文献时,译者始终要做到有理有据:一方面,符合拟译文本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考证中国文化中或历史上确有其人其物其事。这一过程类似"猜谜",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拟译文本的"谜面",猜测可能的"谜底",然后查找文献验证其真实性,直至找到最佳的"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译 涉华文献 专名
下载PDF
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正确处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安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34-36,共3页
中美贸易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不平衡和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偏低的储蓄率、中美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国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双方不一致的统计标准等有关。中国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美国进口、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转变贸... 中美贸易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不平衡和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偏低的储蓄率、中美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国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双方不一致的统计标准等有关。中国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美国进口、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等方式来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关贸易不平衡 原因分析 正确处理
下载PDF
香港专有名词翻译之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大方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4-42,共9页
由于历史上被割裂、地理上被分隔,加之文化发展及方言使用有别,香港在外来语使用方面有其特点,在翻译使用上一方面沿用旧译,另一方面则新译多,其中专有名词翻译方面更是与国内用语异同参半。回归祖国之后,翻译用语异同问题在与内... 由于历史上被割裂、地理上被分隔,加之文化发展及方言使用有别,香港在外来语使用方面有其特点,在翻译使用上一方面沿用旧译,另一方面则新译多,其中专有名词翻译方面更是与国内用语异同参半。回归祖国之后,翻译用语异同问题在与内地交流中的负面影响愈加突出。本文拟讨论有关香港与内地之间常见的专有名词英译汉异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回归 普通名词 专用名词 翻译 香港 人名翻译 英语 汉语
下载PDF
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三次标准化命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金伟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6-19,40,共5页
历史上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进行过四次命名,其中三次为标准化命名。三次命名存在规律性变化:一方面命名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认识广度的逐渐加深;另一方面通名类型不断丰富,名称不断规范,专名从完全翻译到按中... 历史上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进行过四次命名,其中三次为标准化命名。三次命名存在规律性变化:一方面命名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认识广度的逐渐加深;另一方面通名类型不断丰富,名称不断规范,专名从完全翻译到按中国传统方式命名再到结合历史上渔民命名。比较三次标准化命名,可见中国政府对南海主权意识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 南海诸岛 通名 专名
下载PDF
全球世界遗产的分布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飞虎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4年第3期301-302,共2页
截至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批准了129个国家的754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自然复合遗产23处.中国已有29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1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自然复合遗产4处.中国的国土辽阔,有着5000... 截至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批准了129个国家的754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自然复合遗产23处.中国已有29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1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自然复合遗产4处.中国的国土辽阔,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繁复的自然条件,具备世界遗产价值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复合遗产的资源储备丰厚,应该为全球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自然复合遗产 中国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潘志华 张璐阳 +1 位作者 陈东东 周蒙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0-45,共6页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要遵循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初步辨识了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研究框架与关键科学命题。当前,要遵循农田水分适度开发的思想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生态,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分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 研究进展 适度开发 研究框架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开展民国建筑旅游,丰富南京文化旅游内涵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继东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40-45,共6页
南京是民国首都,留有大量民国文化遗存,而民国建筑是最为著名的文化遗存之一。本文以南京中山路为线,介绍了坐落在中山路两侧的民国建筑;通过对民国建筑遗存保护现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分析,勾勒出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线路的规划,以此促进... 南京是民国首都,留有大量民国文化遗存,而民国建筑是最为著名的文化遗存之一。本文以南京中山路为线,介绍了坐落在中山路两侧的民国建筑;通过对民国建筑遗存保护现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分析,勾勒出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线路的规划,以此促进对民国建筑遗存的进一步保护和适度利用,弘扬南京地方历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民国建筑 文化遗存 保护 适度利用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进入中国的文化交流程度问题研究
10
作者 韩志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1-101,共11页
"中西文化交流程度"问题无论从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际的文化交流层面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但国内外学术界都没有研究过。"莎士比亚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经典进入中国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文章通过分析莎剧的四... "中西文化交流程度"问题无论从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际的文化交流层面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但国内外学术界都没有研究过。"莎士比亚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经典进入中国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文章通过分析莎剧的四个汉译版来阐释"莎剧作品"与中国文化交流过程,并分析其中的交流程度问题。文章认为在对以往的交流不足与交流过度的调适中,"皇家版"莎剧全集汉译本是进行中西文化适度交流的探索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莎士比亚作品 交流失度 交流适度
下载PDF
一名何以三立?——从《变形金刚》看两岸三地专有名词的不同翻译 被引量:1
11
作者 奚伟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54-57,共4页
在外国影片的译制中,角色名的翻译往往是焦点。一个好的专名翻译,不但可以精准地传达源文化族群的特点,更是能吸引目标族群的注意。但受制于文化背景和受众认知等因素,同一个角色,两岸三地的译者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去翻译,极易引起混... 在外国影片的译制中,角色名的翻译往往是焦点。一个好的专名翻译,不但可以精准地传达源文化族群的特点,更是能吸引目标族群的注意。但受制于文化背景和受众认知等因素,同一个角色,两岸三地的译者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去翻译,极易引起混乱。以《变形金刚》为例,探讨两岸三地在电影角色专名翻译上的策略差异以及乱象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名翻译 《变形金刚》 两岸三地 策略 成因
下载PDF
人名的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丽忠 李书文 齐援朝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56-59,共4页
汉语的人名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值得研究。过去学者多从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 ,文章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研究的途径以及研究的意义 。
关键词 人名 语言学 汉语 专有名词 语音学 语汇学 语义学 语法学 修辞学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经验和启示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邢中先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实现了调整手段、调整内容、调整目的和调整对象的转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启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进而在混合所有制引导下,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营经济 正名立法
下载PDF
论“中国模式”的文化特征
14
作者 黄云超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中国模式"是东方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文化的有机延续和时代体现,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中国模式"具有六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生"出来的;二、具有有机整体性;三、具有"时中"特性;四... "中国模式"是东方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文化的有机延续和时代体现,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中国模式"具有六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生"出来的;二、具有有机整体性;三、具有"时中"特性;四、具有新"王道"特征;五、具有资本精神和逻辑规范性;六、"君子"是中国模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有机整体 时中 王道 资本精神 君子
下载PDF
西方汉学著作对中国版图的误解与曲解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殿清 郑朝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105,174,共8页
西方国家经常在中国边疆、边界问题上寻衅滋事,这与西方汉学著作在西方构建的中国版图形象密切相关。这些汉学著作囿于客观局限和主观偏见,对中国版图的描述存在诸多误解和曲解。西方汉学著作在误解传承的基础上演绎出"中国本部&qu... 西方国家经常在中国边疆、边界问题上寻衅滋事,这与西方汉学著作在西方构建的中国版图形象密切相关。这些汉学著作囿于客观局限和主观偏见,对中国版图的描述存在诸多误解和曲解。西方汉学著作在误解传承的基础上演绎出"中国本部"一词,用以指代明朝中后期行省管辖的区域,继而又从西方殖民者的角度,套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曲解"中国本部"与中国其他疆域的关系,在西方刻意塑造了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的中国版图形象。由于缺乏来自中国学界客观有力的批驳,致使这些错误观念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对中国领土、疆域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因此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中国学者应促进相关学术成果国际化,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疆域的正确信息,批驳和纠正西方先前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还应揭露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局限性,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观念的合理因素,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著作 中国版图 “中国本部” 中国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66,共22页
"中国本部"是后世对西班牙文la propia China、拉丁文Sinae Propriae和英文China proper等的中文翻译。它们于16至18世纪在欧洲起源并逐步得以塑造、成型,其土壤是欧洲的血亲专属观和族性地理观,以族性本部国度和族性国度&qu... "中国本部"是后世对西班牙文la propia China、拉丁文Sinae Propriae和英文China proper等的中文翻译。它们于16至18世纪在欧洲起源并逐步得以塑造、成型,其土壤是欧洲的血亲专属观和族性地理观,以族性本部国度和族性国度"自身"为概念先导。本部概念的实质是族性本部,以民族-国家为理想归宿。欧洲作者最先把它运用于理解文化、族性混杂的中国,以减域型的方式构造出"中国本部";随后以反向的增域型途径用于理解欧洲诸国。西方作者建构"中国本部"概念的方法包括初级比附、甄别原则挪用和概念倒栽等;其所指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亲专属 族性地理 中国本部 减域型 增域型
原文传递
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7-173,共17页
1585年欧洲文献中出现族性地理概念China proper(中国本部);因华夷秩序观的影响,江户时代日语文献中一直没有族性地理思想;同期日文中称呼中国时"支那"的用法增多,且意义逐渐转变,至明治维新,受西方文献的影响,始有支那本部... 1585年欧洲文献中出现族性地理概念China proper(中国本部);因华夷秩序观的影响,江户时代日语文献中一直没有族性地理思想;同期日文中称呼中国时"支那"的用法增多,且意义逐渐转变,至明治维新,受西方文献的影响,始有支那本部等译法,日本学者逐渐展布相关概念和分类体系,对以前所持的华夷秩序观进行转换,继续建构日本中心主义的同时,对中国诸部重新分类,并逐渐突出"支那本部"即为"支那"的观念。这为日本扩张主义者利用,成为其分裂中国的指导观念。"支那本部"概念与中国历史和现实不符,所以中国学者或批判、改造或抛弃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本部 族性地理分类体系 华夷秩序 代表性 中国观
原文传递
西南边疆的形成及历史特点 被引量:8
18
作者 方铁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21-27,153,共7页
西南边疆的形成经历2000余年的过程,发展过程较为完整且典型。西南边疆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以蒙元为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改变;西南边疆长期处于中原王朝可控范围;中原王朝的统治经历从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的演变;中原王朝的深度经... 西南边疆的形成经历2000余年的过程,发展过程较为完整且典型。西南边疆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以蒙元为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改变;西南边疆长期处于中原王朝可控范围;中原王朝的统治经历从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的演变;中原王朝的深度经营与全面开发始于蒙元时期;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具有渐进融合、总体和谐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西南边疆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中原王朝 历史特点
原文传递
古代中原王朝治理东疆述评
19
作者 徐德源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82-88,155,共7页
周武王封箕子于乐浪朝鲜,始开东疆。战国时,燕将秦开东拓地,略属真番朝鲜,扩大东疆。秦始皇弱化东疆管理,以真番朝鲜为辽东郡之外徼,为不置官吏之空地。汉高祖因乐浪朝鲜与真番朝鲜其地辽远,弃守,将边界北缩到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卫满... 周武王封箕子于乐浪朝鲜,始开东疆。战国时,燕将秦开东拓地,略属真番朝鲜,扩大东疆。秦始皇弱化东疆管理,以真番朝鲜为辽东郡之外徼,为不置官吏之空地。汉高祖因乐浪朝鲜与真番朝鲜其地辽远,弃守,将边界北缩到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卫满东逃至真番朝鲜后,施计取代箕氏朝鲜,更兼并濊貊朝鲜及沃沮诸地,领有朝鲜半岛北部。其间宾服西汉。后卫氏朝鲜叛汉,汉武帝攻而灭之,在其故地设乐浪、临屯、真番、玄莵四郡,遂规复东疆。东汉魏晋世,高句丽雄踞辽海,叛服无常。隋文帝定经略辽海施策,征而未克。隋炀帝大举三征,虽危及帝位而不弃。唐高祖一度意欲放弃东疆,有识朝臣力谏而止。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坚执经略辽海施策,维护疆土,终于以武力攻灭高句丽,再次规复东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王朝 治理 东疆
原文传递
词汇、战争与东亚的国族边界:“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克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47,共12页
"中国本部"一词是从西文的"China Proper"翻译而来,指中国固有的领土,本部之外的地区则是边疆,包括满蒙疆藏等地。此一词汇的讨论要放在中国从华夷秩序到现代国际政治、国家边界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中国本部... "中国本部"一词是从西文的"China Proper"翻译而来,指中国固有的领土,本部之外的地区则是边疆,包括满蒙疆藏等地。此一词汇的讨论要放在中国从华夷秩序到现代国际政治、国家边界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中国本部"一词原为西方作家为了解清帝国而发明的词汇,用来说明华夷秩序下本土(或所谓十八省)、藩部与四夷;此一西文经翻译传到日本。近代以后,在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之际,日人为解释中华帝国疆域并合法化本身疆域扩展而运用此一词语。清末之时此一词语又传入中国,而影响国人对"中国"范围的认定。1930年代"中华民族"的意识在日人侵略下日益增强,开始有学者批评日人的语汇与观点执意凸显中国本部与边疆之分别,又进而引发顾颉刚与费孝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议。本文描写此一词汇与相关辩论的起源、演变与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部 边疆 华夷秩序 顾颉刚 费孝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