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ing Spatial Patterns of Phenology in Cropland of China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被引量:14
1
作者 WU Wen-bin YANG Peng +3 位作者 TANG Hua-jun ZHOU Qing-bo CHEN Zhong-xin Ryosuke Shibasak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SCD 2010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This study used time-series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GIMM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sets at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8 km and 15-d interva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 This study used time-series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GIMM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sets at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8 km and 15-d interva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ropland phenology in China. A smoothing algorithm based on an asymmetric Gaussian function was first performed on NDVI dataset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anomalous values caused by atmospheric haze and cloud contamination. Subsequent processing for identifying cropping systems and extracting phenological parameters, the starting date of growing season (SGS) and the ending date of growing season (EGS) was based on the smoothed NVDI time-series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 became complex as moving from north to south of China. Under these cropping systems, the SGS and EGS for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 varied largely over space, and those regions with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generally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advanced SGS and EGS than the regions with single cropping patterns. On the contrary, the phenological events of the second growing season including both the SGS and EGS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ropping systems and phenology in Chinese cropland we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geo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everal anthropogenic factors, such as crop variety, cultivation levels,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s, could profoundly influence crop phenological status. How to discriminate the impacts of biophysical forces and anthropogenic drivers on phenological events of cultivation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 for furthe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LOGY ndvi time-series cropping systems the starting date of growing season (SGS) the ending date of growing season (EGS) spatial pattern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bmesoscale curr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2
作者 LI Jianing DONG Jihai +1 位作者 YANG Qingxuan ZHANG X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474-485,共12页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ies of submesoscale curr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re investigated by employ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a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1k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bmes...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ies of submesoscale curr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re investigated by employ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a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1k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bmesoscale current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mainly due to the mixed layer instabilities and frontogenesis. In horizontal, submesoscale currents are generally more active in the north than those in the south, since that active eddies, especially cyclonic eddies, mainly occur in the northern area. Specifically, submesoscale currents are highly intensified in the east of Dongsha Island and south of Taiwan Island. In temporal sense, submesoscale currents are more active in winter than those in summer, since the mixed layer is thicker and more unstable in the winter. The parameterization developed by Fox-Kemper et al.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vertical velocity,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could reproduce the vertical velocity if mixed layer instability dominates there. This study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mesoscale dynam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ESOSCALE CURRENTS spatial-seasonal variability South china Sea (SCS)
下载PDF
Seasonal characters of regional vegetation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West China in recent 20 years 被引量:13
3
作者 ZHANG Jie ZHANG Qiang +1 位作者 YANG Lihua LI Dongl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78-86,共9页
Using NDVI data of NOAA-AVHRR in recent 20 years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West China, the vegetation activity is discussed by adopting the EOF and REOF decomposed func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 Using NDVI data of NOAA-AVHRR in recent 20 years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West China, the vegetation activity is discussed by adopting the EOF and REOF decomposed func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of vegetation activity in different seasons reflects an advanced and prolonged growth period of veget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limate warming, but the vegetation evolvement has much inconsistency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seasons. There are four notable regions, eight sub-areas for vegetation evolvement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nine sub-areas in autumn. The vegetation activity in most sub-areas is increasing. The most notable region is represented by Lhaze st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wo other marked stations are represented by Altay station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engshui st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But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NDVI makes clear that the trends of the other two sub-areas, Turpan station in Xinjiang and Huashan st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descending. I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vegetation evolvement that temperature ascends in most of the regions and descends in the east region in some seasons. But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for vegetation evolvement is that precipitation is ascending in the west and descending in the east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china ndvi seasonal character climate change spatial character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的植被生长季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宏 李晓兵 +2 位作者 莺歌 王丹丹 龙慧灵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32,共12页
在近几年里,大尺度的植被生长季监测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NOAA/NDVI数据为研究植被生长季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章综述并分析比较了基于NDVI估测植被生长季开始、结束、长度等特征参数的方法:NDVI... 在近几年里,大尺度的植被生长季监测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NOAA/NDVI数据为研究植被生长季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章综述并分析比较了基于NDVI估测植被生长季开始、结束、长度等特征参数的方法:NDVI阈值、时间序列分析、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型与NDVI相结合、主分量分析、利用曲线进行拟合等方法。受不同因素影响,各方法有不同的应用局限性,因此,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较常用的四种方法:阈值法、滑动平均法、最大变化斜率、曲线拟合模型模拟了锡林浩特1991~1999年的草原生长季,最后利用野外实测的草原返青期验证了监测结果。结果表明: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基于阈值可得到较好的草原返青期;基于曲线拟合模型能适用于大尺度上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但存在问题是拟合曲线很难接近于实际曲线,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是选择合适的曲线估测模型,监测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 ndvi 时空变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东北森林物候期监测 被引量:128
5
作者 于信芳 庄大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7,共7页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东北主要森林树种的NDVI时间序列特征,表明不同树种的同一遥感参数时间序列基本形状近似,在关键物候期和变化振幅上存在差异,这为根据遥感参数时间序列曲线监测森林物候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将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重构成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影像.基于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研究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了东北森林物候期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树木在第100天~150天开始生长,到第260天~290天逐渐停止生长,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40天~180天.通过与部分物候观测数据的比较验证,表明基于MODIS NDVI数据获取的树木生长始末日期与调查资料具有可比性,获取的森林物候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森林物候 分布格局 中国东北
下载PDF
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新悦 冯禹昊 +1 位作者 曾辉 唐志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利用690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和1982-2014年GIMMS NDVI 3g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偏互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滞后分析方法,探究华北及周边地区33年来生长季(5-10月)NDVI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33年来,研究区植被生... 利用690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和1982-2014年GIMMS NDVI 3g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偏互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滞后分析方法,探究华北及周边地区33年来生长季(5-10月)NDVI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33年来,研究区植被生长季活动整体上显著增强,生长季NDVI由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44升至2010年以来的0.49;生长季NDVI在研究区中部区域快速增长,而在西北部荒漠地区下降。2)研究区生长季NDVI的上升得益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其中降水的影响更大;研究区NDVI与气温在大部分地区正相关;除研究区东南部地区外,NDVI与降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3)在15天的时间分辨率尺度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生长季内NDVI对温度的响应无明显滞后,或存在1期(15 d)滞后,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2期(15~30 d)滞后,因此从总体上看,华北及周边地区植被生长对温度的响应比对降水的影响更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格局 气候因子 ndvi 小波分析 时滞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植被覆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对气候的响应——多年平均结果 被引量:28
7
作者 谢力 温刚 符淙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1-187,I001,共8页
文中利用 1982~ 1993年的 12a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 ,并结合同期的温度、降水数据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 (EOF)分析了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温度、降水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 ,发现在多年平均意义上 ,在中国大尺度研... 文中利用 1982~ 1993年的 12a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 ,并结合同期的温度、降水数据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 (EOF)分析了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温度、降水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 ,发现在多年平均意义上 ,在中国大尺度研究区域 ,归一化植被指数所表现出的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具有 :(1)植被的空间分布与降水空间分布更吻合 ,植被季节生长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更近似 ;(2 )植被与温度在季节生长变化上存在e指数关系 ;与降水存在幂指数关系 ;(3)植被季节生长与温度存在同期相关 ;与降水存在滞后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季节变化 植被覆盖 空间分布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时空特征 EOF 温度 生长变化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II.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8
作者 郑彬 谷德军 +2 位作者 李春晖 林爱兰 梁建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并探讨锋面降水与季风降水的可能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全区旱涝型、西南涝(旱)东北旱(涝)型、东南涝(旱)西北旱(涝)型。各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对应着不同的低层环流形势。统计结果显示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分布形式与季风降水的分布形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 被引量:49
9
作者 罗庆 李小建 杨慧敏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格局演化 空间自相关 半变异函数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东北三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明 柴旭荣 张连芝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以2012—2014年SPOT-VGT旬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数据源,借助Dong模型和遥感物候学的方法,对东北三省森林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多数森林生物量在50~150Mg/hm^2之间,平均生物量密度为93.47 Mg/hm^2... 以2012—2014年SPOT-VGT旬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数据源,借助Dong模型和遥感物候学的方法,对东北三省森林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多数森林生物量在50~150Mg/hm^2之间,平均生物量密度为93.47 Mg/hm^2,总量为3.24×109 Mg.从空间分布上看,平均生物量密度最高的区域出现在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长白山地区,大于100Mg/hm^2;北部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大兴安岭地区的生物量密度较低,约为40~100Mg/hm^2;以防护林网为主的吉林省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密度最低,小于40Mg/hm^2.东北三省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水热条件的下降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遥感物候 SPOT/ndvi 空间格局 东北森林
下载PDF
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柯伟 胡建宇 杨小怡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47,共7页
使用QuikSCAT月平均数据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受季风影响该海域海面风场以季节性变化为主,包括年循环和半年周期循环,并且季风对各区域的影响强度也有所不同。通过计... 使用QuikSCAT月平均数据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受季风影响该海域海面风场以季节性变化为主,包括年循环和半年周期循环,并且季风对各区域的影响强度也有所不同。通过计算各网格点风速时间序列的方差及季节性循环所占的比例可以得知,纬向风和经向风方差的空间分布形式不同,最大值分别发生在长山山脉以南和以东海面;与经向风相比,纬向风年周期循环所占的比例从南到北空间变化很大,从80%下降到10%,而在东海南部海域则以半年周期变化为主。选取5个代表性区域进行比较,可见海面风年变化形式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面风场 矢量经验正交函数 季节性 空间差异
下载PDF
50年来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谢静晗 李飒 肖钟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77-2987,共11页
利用来自世界臭氧与紫外辐射数据中心的中国区域6个地基观测站点数据,对多传感器再分析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1971~2020年中国区域臭氧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呈现轻微的... 利用来自世界臭氧与紫外辐射数据中心的中国区域6个地基观测站点数据,对多传感器再分析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1971~2020年中国区域臭氧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年平均臭氧总量在1978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最大值(347.5±53.8)DU和最小值(291.9±29.5)DU,在1971~1978年、1978~1993年、1993~2020年,这3个时段年平均臭氧总量在整个中国区域分别是增长、减少、增长.月平均臭氧总量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正弦曲线形态,在3月和10月分别出现峰值(约338DU)和谷值(约285DU).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东北部地区,该值可达360DU以上.中国区域50a月平均臭氧总量同样呈现纬向条带状分布.此外,时间变异系数和空间变异系数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相似,夏季最小,接着依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大.即臭氧总量的变化和空间差异在夏季都最小.50a期间,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1971~1978年,臭氧总量的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增加了56DU,约为16%;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增加了12DU,约为5%.在1978~1993年,减少量和减少率也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度地带性.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减少了93DU,约为22%;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减少了11DU,约为4%.在1993~2020年,西北地区出现最大增长,增长量为18DU,约为6%;东南地区出现最小增长,增长量为4DU,约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时序变化 季节变化 空间特征 中国区域
下载PDF
不同数据源归一化植被指数在中国北方草原区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如如 胡中民 +1 位作者 李胜功 郭群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10-1919,共10页
中国北方草原区生产力在区域碳水循环、农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广泛应用于生产力的计算,然而目前来源众多的NDVI数据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的一致性仍未可知。本研... 中国北方草原区生产力在区域碳水循环、农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广泛应用于生产力的计算,然而目前来源众多的NDVI数据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的一致性仍未可知。本研究利用2000—2015年3个来源NDVI数据集(MODIS NDVI、GIMMS NDVI和SPOT NDVI)并以国际上公认的数据准确性较高的MODIS NDVI为基准对比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原区NDVI时空动态的一致性,并选取适宜的NDVI产品揭示研究区NDVI长期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整个中国北方草原区以及部分草原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带荒漠草原)GIMMS NDVI和MODIS NDVI 2套数据集无论是数值范围,还是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具有较高一致性(二者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带荒漠草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7、0.51、0.74),而SPOT NDVI数值远高于其他2个数据集,尤其是在青藏高原草原区,SPOT NDVI数值每年较另外两套数据集约偏高0.15,表明该区域使用SPOT数据应慎重。部分温带草原类型(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GIMMS NDVI和SPOT NDVI数据集在年际波动以及变化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60),但温带草原区3种数据集NDVI数值范围整体相差不大,小于0.06。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进一步采用时间序列最长且与MODIS NDVI一致性最好的GIMMS NDVI分析了研究区NDVI的时空动态,发现1982—2015年中国北方草原区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25%的区域达显著水平(p<0.05),主要集中在温带草原区;高寒草原区NDVI大部分区域变化不显著且有一定比例的区域NDVI呈显著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以为模型数据集选择和预测中国北方草原区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原区 植被指数 GIMMS ndvi MODIS ndvi SPOT ndvi 趋势分析 空间格局 年际动态
原文传递
1999-2013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演变格局 被引量:59
14
作者 丁明军 陈倩 +2 位作者 辛良杰 李兰晖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80-1090,共11页
耕地复种是中国普遍的农业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必要。本文基于1999-2013年1 km×1 km旬SPOT-NDVI数据和3期耕地数据,利用S-G(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重建了农作物生长NDVI曲线;基于二次差分算法及... 耕地复种是中国普遍的农业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必要。本文基于1999-2013年1 km×1 km旬SPOT-NDVI数据和3期耕地数据,利用S-G(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重建了农作物生长NDVI曲线;基于二次差分算法及相关阈值限定,提取了各时相复种指数;分析了1999-2013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复种指数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其中种植制度上43.48%的耕地实行一年一熟,56.39%的耕地实行一年两熟,仅有0.13%的耕地实行一年三熟。2 1999-2013年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整体上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加约为1.29%(P<0.001);但空间差异明显,复种指数显著降低(P<0.1)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2.12%,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交界地区,安徽中部,四川的成都平原,江西的鄱阳湖平原,湖南的北部和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16.40%的耕地复种指数显著上升(P<0.1),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部,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西部,河北、山东和天津交界处,山东的山东半岛和湖北的江汉平原。3耕地复种指数年际变化率与地形起伏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起伏度增强,复种指数上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复种指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复种指数 时空演变 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利岗 梁川 +1 位作者 周宏飞 吴洪相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33-1441,共9页
依据中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REOF)、主成分分析、分形理论及地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降水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和"... 依据中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REOF)、主成分分析、分形理论及地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降水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和"东西相反"型为主(对总体方差贡献分别为35.8%和20.4%);降水趋势自西向东逐渐减弱,有西部增加、中部地区小幅增大而东部地区趋于干旱的可能。新疆地区对全区降水波动方差贡献率达70.4%。新疆地区及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变异函数曲线符合球状模型,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符合指数模型;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0.01%~1.62%。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变异性最强,新疆地区次之,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最弱,90年代以后新疆地区最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次之,青海-河西-河套地区最弱。新疆地区、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及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降水分别在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及东北-西南方向异质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荒漠区 降水 空间结构型 空间变异性 EOF/REOF KRIGING
原文传递
1961~2017年中国不同长历时暴雨与总降雨事件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孔锋 薛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62-2277,共16页
长历时强降雨事件所导致的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安全建设和发展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不同长历时强降雨事件空间演变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1961~2017年中国545个日值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从雨量和雨日2个属性,分析不同长历时暴... 长历时强降雨事件所导致的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安全建设和发展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不同长历时强降雨事件空间演变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1961~2017年中国545个日值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从雨量和雨日2个属性,分析不同长历时暴雨和总降雨事件的总量特征、变化趋势和年际变率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中国不同长历时暴雨和总降雨事件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量级较高的不同长历时暴雨和总降雨事件在空间分布上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且空间高低分异特征逐渐趋于减小。在华西秋雨的影响下,华西地区总降雨雨日相比同纬度其它地区较高。(2)中国不同长历时暴雨雨量和雨日主要在东南地区呈增加趋势,西北地区增减不明显。总降雨雨量变化趋势在东南和西北呈增加趋势,而在两者中间过渡带呈减少趋势,且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减少趋势地带向东南和西北地区扩张。不同长历时总降雨雨日变化趋势则呈南方减少北方增加态势。(3)中国历时2 d的暴雨雨量和雨日年际变率在农牧交错带及其毗邻地区最大,而历时3 d以上的暴雨雨量和雨日年际变率则呈东南大-西北的分异格局。中国不同长历时总降雨雨量和雨日年际变率整体上呈南高-方低的分异格局,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年际变率较大的地区向中国南部地区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历时暴雨 长历时降雨 空间格局 变化趋势 年际变率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