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农村社会的地权分散过程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6-62,共7页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 ,地权之集中程度受两项机制所左右。一个是市场机制 ,即地价与粮价之相对变动 ,它决定积累田产的速度 ;一个是传统的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 ,它决定了田产分散的速度。这正负两种力度联合决定农村地权是集中还是分...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 ,地权之集中程度受两项机制所左右。一个是市场机制 ,即地价与粮价之相对变动 ,它决定积累田产的速度 ;一个是传统的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 ,它决定了田产分散的速度。这正负两种力度联合决定农村地权是集中还是分散 ,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其过程都是自然过程 ,没有任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村社会 土地分配周期 土地产权分配 中国 地权分散 市场机制 财产继承制度
下载PDF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研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5,共12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乡规”、“乡例” ,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权属 ,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所有权属的多重性 。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土地权属 乡规 乡例
下载PDF
传统中国的土地产权分立制度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聂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3-88,共6页
传统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与制度,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产权分立。西周分封制度之下的井田制、北魏至唐的均田制,都是在土地国有前提下土地产权分立(分割)的例证。五代至北宋土地私有化愈演愈烈,但又兴起了土地集体共同所... 传统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与制度,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产权分立。西周分封制度之下的井田制、北魏至唐的均田制,都是在土地国有前提下土地产权分立(分割)的例证。五代至北宋土地私有化愈演愈烈,但又兴起了土地集体共同所有的土地制度;明代中叶以后,永佃权与"一田两主"的土地产权分立方式又大行其道。总的来看,在土地所有权分立的条件下,"土地公有"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土地集体共同所有的方式同样影响深远;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与占有使用权("占耕")的分立,以及土地所有权本身的分割,都是民间行之已久的习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 土地 产权分立 土地公有 集体共同所有权 分割所有权
下载PDF
张载读书周原稽考
4
作者 田富强 《唐都学刊》 2021年第5期94-98,共5页
根据正史、地方志、历史遗迹与口述史料等考证,张载曾在周原南缘贤山寺读书,深受周文化影响,这对其“尽究释老”“尽弃异学”、遵守周礼、试行井田、创立独树一帜的关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张载读书周原之考,为探索关学与周文化的关系提... 根据正史、地方志、历史遗迹与口述史料等考证,张载曾在周原南缘贤山寺读书,深受周文化影响,这对其“尽究释老”“尽弃异学”、遵守周礼、试行井田、创立独树一帜的关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张载读书周原之考,为探索关学与周文化的关系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周原 周文化 井田 贤山寺
下载PDF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5
作者 罗静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3-66,共4页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着重阐述了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的演变,并剖析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演变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发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 演变 现实意义
下载PDF
清末民初土地占有形式变化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岱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1,共3页
清末民初土地占有形式的变化显示了时代特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打破了旧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正常发展。在土地的私有化即官田向民田转化的过程中,地权集中到旧有地主,新兴的军阀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和帝国主义列强手中,致使当时... 清末民初土地占有形式的变化显示了时代特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打破了旧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正常发展。在土地的私有化即官田向民田转化的过程中,地权集中到旧有地主,新兴的军阀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和帝国主义列强手中,致使当时中国农民的处境愈加艰难。在考察、分析当时土地占有形式和地主阶级构成变化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强调在当前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坚决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占有形式 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民初
下载PDF
传统中国乡村地权变动的一般理论 被引量:44
7
作者 曹树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7-125,共9页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地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学者们开始努力构造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不仅从经济制度史的角度,更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围绕"典"与"田面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次一级概念,发现并不存在从"...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地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学者们开始努力构造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不仅从经济制度史的角度,更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围绕"典"与"田面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次一级概念,发现并不存在从"私相授受"到田主承认佃户的田面、再到佃户自由转佃田面的过程,而是佃农或通过交纳押金获得永佃权(或"相对的田面权");或因改良土壤而获得田面权,又因通过转让佃权而实现田面权。同样,田面权的形成与实现的过程,也不是佃户斗争的结果,而是市场机制的运作所致。中国存在一个形式与内容基本统一的乡村土地市场。各地不同的土地交易方式,可以在同一个理论框架内得到统一的解释。中国近代关于中国农村性质的争论以及改造乡村的理论与实践,实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面权 土地产权 传统中国
原文传递
地权、租佃、市场:传统农村社会向富动力分析——以清末民初江西寻乌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温锐 陈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已有的中国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大都将清末民初赣闽边(即原中央苏区)传统农村社会定义为:地权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富;地租比率奇高;土地租佃制是最残酷的"封建剥削",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然而,研读毛泽东《寻... 已有的中国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大都将清末民初赣闽边(即原中央苏区)传统农村社会定义为:地权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富;地租比率奇高;土地租佃制是最残酷的"封建剥削",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然而,研读毛泽东《寻乌调查》及赣闽边相关史料,毛泽东视之为清末民初该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寻乌农村则是:土地占有并非高度集中而处于动态流转之中;地租率明显低于普遍认定的比率且为租佃博弈的双赢选择;土地租佃制是为当时配置农村生产要素的择优机制;总体呈现的是地权、租佃制与市场的结合及其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富动力,驱动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前行与悄然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村社会 地权 租佃 市场 向富动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