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TH,CENTRAL & SOUTH COASTAL REGIONS
1
作者 Wu Zhe geograph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19-24,39,共7页
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in the north,middle aud south coastal regions or China since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reform and open
关键词 s NORTH CENTRAL sOUTH coastal reg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DP THAN
下载PDF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2
作者 Zhao Ming Li Zhukun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6年第10期42-42,共1页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he total area is 3.6 million sq km and thepopulation is about 300 million, accountingfor a third and a quarter of the whole countryrespectively. The area is very rich in naturalresources, so it is called an "Economic goldbelt" and "Gold corridor". Aerial remote-control survey indicates that along thecontinental bridge from Lianyungang to theAla Mountains within China’s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In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ause analysis of persistent summer drought during the 1920s in eastern China
3
作者 Meng LUO Jinming FENG +2 位作者 Zhongfeng XU Jun WANG Li D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5期966-982,共17页
In the late 1920’s,a mega-drought in China resulted in widespread crop failure and famine.Suffici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drought belonged to a dry period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922 to 1932.To understand ... In the late 1920’s,a mega-drought in China resulted in widespread crop failure and famine.Suffici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drought belonged to a dry period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922 to 1932.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this persistent drought period,we combined various data,including observations,tree ring proxy data,reanalysis data,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and numerical downscaling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1922-1932,most regions in eastern China suffered from a persistent drought that lasted for six years,and the maximum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y reached−1.5 tim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Given its spatial coverage,duration,and strength,the 1920s drought was unique for the 20th century.The 1920s drought was primarily caused by internal variability.Strong easterlies in lower latitudes,strong monsoon circulation,and abnormally high geopotential heights at middle and upper level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1920s drought conditions in eastern China;these drought conditions could be further attributed to the joint impact of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1920s eastern china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18
4
作者 尹延鸿 张训华 +1 位作者 温珍河 郭振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5,共7页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地层。对于沉积盆地用等厚度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法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以现今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划分依据。板块内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种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对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内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的西部及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由日本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海弧后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内由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各地块又可划分出盆地、隆褶带、隆起区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最低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凸起和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图 中国东部海区 地质构造单元 划分
下载PDF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翟荣新 刘彦随 梁昊光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66,共5页
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值比重是49.5︰3.2︰29.7︰17.6,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 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值比重是49.5︰3.2︰29.7︰17.6,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变动趋势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率;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地区间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也是未来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布局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结构 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东部沿海国内旅游发展的动态实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毓 孙根年 薛佳 《旅游论坛》 CSSCI 2010年第6期782-788,共7页
以1995年-2008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了东部沿海10个省市国内旅游动态发展状况,即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10省区国内旅游发展具有较高的时间同步性,国内旅游波动周期"同涨同落";... 以1995年-2008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了东部沿海10个省市国内旅游动态发展状况,即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10省区国内旅游发展具有较高的时间同步性,国内旅游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东部沿海10省区划分为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政策推进、资源开发、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区域响应,分两个时段分别统计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出国内旅游发展的地区响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旅游 时间同步性 区域响应 东部沿海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克让 张豪禧 尹思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3-31,共9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最后根据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外部强迫因子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讨论了一般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灾害 环境 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背景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城乡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彦随 卢艳霞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共4页
对沿海地区2010年、2020年两个时段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提出了基准增长和高增长两种情景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高增长情景下的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1 056.9×104hm2,2020年为1 153.4×104hm2。1996~2... 对沿海地区2010年、2020年两个时段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提出了基准增长和高增长两种情景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高增长情景下的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1 056.9×104hm2,2020年为1 153.4×104hm2。1996~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17.45×104hm2,为了确保建设用地的最大规模不突破,需要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使建设用地挖潜比率2010年达到3.7%、2020年达到9.3%。最后,从保障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安全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土地优化利用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 土地利用策略 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1996—2011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江海旭 李悦铮 田东娜 《旅游论坛》 2013年第4期30-35,共6页
基于历年统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旅游业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增加值已位居海洋产业体系第一位。选取26个与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滨海地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存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江... 基于历年统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旅游业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增加值已位居海洋产业体系第一位。选取26个与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滨海地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存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江苏、浙江得分最高,其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广西和海南得分居最后两位,其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最低。希冀各滨海地区认清自身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制定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既定目标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旅游 区域差异 主成分分析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中国沿海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韩增林 蔡先哲 郭建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4,共6页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考虑陆域、海洋以及陆海复合经济系统间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与索罗余值方程组合模型,并通过中国内地沿海11个省份2006—201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来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要素源于...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考虑陆域、海洋以及陆海复合经济系统间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与索罗余值方程组合模型,并通过中国内地沿海11个省份2006—201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来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要素源于资本与科技进步,劳动力贡献率较低。"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陆海整体科技进步贡献率下滑2.1%,资本贡献率下降0.6%,劳动力贡献率上升2.8%;(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与R&D经费、R&D科技人员和国家政策规划促进有关,部分沿海省份的陆域与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化不同步;(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存在区域差异,可分为陆域科技贡献、海洋科技贡献和陆海科技综合贡献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CD生产函数 索罗余值方程 科技进步贡献率 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 被引量:23
11
作者 顾朝林 赵晓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12,共5页
本文通过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开发的作用研究,概括了中国传统区域发模式──“内陆均富”和“沿海先富”及其存在问题,运用西方现代区域发展理论构造了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新型区域开发模式。
关键词 中国 区域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婚进东部沿海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研究
12
作者 郑信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婚姻形式流迁至东部沿海地区。在以实地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婚进东部沿海农村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妇女的嫁入途径、原因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情况,并指出她们...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婚姻形式流迁至东部沿海地区。在以实地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婚进东部沿海农村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妇女的嫁入途径、原因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情况,并指出她们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进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妇女 东部沿海农村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米莹 蔺雪芹 +1 位作者 王岱 崔惟佳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6-486,共11页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地,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对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模型与DEA窗口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工业碳排放效率测度体系,并测度分析2...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地,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对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模型与DEA窗口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工业碳排放效率测度体系,并测度分析2003—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3—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总体较高,呈现波动上升态势;②2003—2019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低效率城市数量减少,中效率、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高效率集聚区由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南、浙北以及粤东、粤西转向两广交界、龙岩—丽水一线;③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类型以中效率低碳排放量、高效率低碳排放量、低效率低碳排放量为主,2019年以中效率低碳排放量、高效率低碳排放量、中效率中碳排放量为主;④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工业集聚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业规模、工业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东部沿海各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工业发展特征各异,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效率 时空演化特征 影响因素 TOBIT模型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基于DTR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定量估算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中立 徐涵秋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9-845,共7页
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热岛强度定量计算的难点问题,将气象学上的温度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概念引入遥感城市热岛强度定量评估中,通过对热红外影像的日夜温度差计算,得到基于遥感的DTRMODIS.结果显示:DTRMODIS从200... 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热岛强度定量计算的难点问题,将气象学上的温度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概念引入遥感城市热岛强度定量评估中,通过对热红外影像的日夜温度差计算,得到基于遥感的DTRMODIS.结果显示:DTRMODIS从2001年的10.61℃减小至2013年的9.47℃,12年间缩减了1.14℃,表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热岛强度不断增加.同时,利用基于气象站气温数据的DTRWS对DTRMODIS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二者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利用遥感热红外影像估算研究区DTR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TR 城市热岛强度 遥感 中国东部沿海
下载PDF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1978-2018 被引量:47
15
作者 贺雪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9-65,191,共8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来讲,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庄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富人群体,这个富人群体使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极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保持了相对均质,一方面,中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来讲,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庄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富人群体,这个富人群体使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极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保持了相对均质,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城,留下的农村获利机会形成了一个数量不大、但结构位置却极为重要的"中坚农民"群体;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负担不重且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群体正在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坚农民"和"负担不重的人"是理解当前中西部农村治理秩序的关键。同时,中西部农村开放性的结构既为农户逃离结构性力量提供了机会,但也使村庄由于社会结构均质化程度高而可能面临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的后果往往表现为严重的子辈对父辈的代际剥削。此外,限制城市资本下乡的政策,可以让进城失败的农民落叶归根,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中西部地区农村 东部沿海地区农村 区域差异 城市化 经济分化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热岛变化及其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林中立 徐涵秋 陈弘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95-1704,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揭示我国东部沿海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热岛变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2001—2013年这3个城市群的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揭示我国东部沿海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热岛变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2001—2013年这3个城市群的热岛效应与区域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3个城市群的热岛斑块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空间上逐渐相连接,形成热岛城市带; RHII(区域热岛指数)不断升高,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升高0. 051、0. 070、0. 101,其热岛状况不断加剧.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建成区边缘的城郊过渡带是地表温度增加最为显著的区域.总体而言,城市群的扩展是其区域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表征城市扩展变化的夜间灯光亮度平均值差值与表征热岛变化的地表温度平均值差值之间存在对数关系,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部沿海 城市群 城市热岛 夜间灯光数据 遥感
下载PDF
中国近海水面舰艇航行安全风险综合区划方法研究
17
作者 陈建 翟宇梅 王学亚 《测绘科学与工程》 2020年第4期67-72,共6页
针对水面舰艇航行的环境风险问题,基于中国近海的海面风场、海浪和能见度资料,统计其高值频率、概率极值、平均值、气候变化趋势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互反判断矩阵计算大风、大浪、低能见度风险指数,并对三者的综合风险进行区划,为... 针对水面舰艇航行的环境风险问题,基于中国近海的海面风场、海浪和能见度资料,统计其高值频率、概率极值、平均值、气候变化趋势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互反判断矩阵计算大风、大浪、低能见度风险指数,并对三者的综合风险进行区划,为中国近海水面舰艇航行活动规避自然风险提供参考。该方法可根据相关设计标准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对高值频率等指标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和赋权,能有效区分不同季节和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差异、综合考虑不同类型风险影响。区划结果表明:对于水面舰艇航行安全,夏季环境风险偏高的海区主要是热带气旋高发区;冬季风险偏高的海区主要是盛行大风区;秋季以上两种大风浪区同时存在,但以热带气旋影响为主;春季风险偏高的海区则是较低能见度和较大风浪的综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水面舰艇航行 环境风险区划 层次分析法 互反判断矩阵
下载PDF
东部三大经济区城市流动人口的多维度社会融入及其地区差异 被引量:24
18
作者 夏贵芳 朱宇 +1 位作者 林李月 柯文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及其35个城市流动人口各维度社会融入指标和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地区流动人口的融入状况在各个维度不均衡,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社会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制度维度融入程度最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心理维度融入居前列,但社会维度融入位列最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维度融入程度最高,公共服务维度融入不足。此外,就整体而言,三大地区流动人口的工作强度大、交往对象固化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意愿多数仍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三大地区都存在落实居住证/暂住证制度和流动人口享有城镇医保等方面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并共同制约着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流入城市。为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中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地区差异 东部三大经济区
原文传递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逸 吴健平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92,共4页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较之其他两地区发展最为成熟,发展极辐射大。同时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发展核心城市集中于沿江地区或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三大经济区 区域经济 空间自相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