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uman Rights Legislation Practi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
1
作者 化国宇 吕圣旺 XU Chao(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1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the liberated areas,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kept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protecting human rights,promulgated a series of human right... 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the liberated areas,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kept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protecting human rights,promulgated a series of human rights laws and related administrative programs,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The contents included not only the political rights of citizens but also their economic,social,and cultural rights,with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to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The human rights legislation in the liberated areas has a wartime and class-based nature due to its social environment.It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a revolutionary party to a ruling party on the historical stage.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recting,advancing,and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t that time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the human rights legisl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istory prove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political party dedicated to fighting for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Chinese people,and on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lead China’s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o a deep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uman rights legislation in the liberated areas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Outline of china’s land Law
下载PDF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以中越边境地区为例
2
作者 王鹏程 张利国 陆汝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37-4649,共13页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驱动机制 边境安全 动态面板系统GMM 中越边境地区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交互响应
3
作者 刘少坤 覃雪华 +2 位作者 陆汝成 叶宗达 张利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34,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互解耦状态特征,为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随机森林模型、解耦模型。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 研究目的:探究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互解耦状态特征,为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随机森林模型、解耦模型。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由萌芽阶段升为初步发展阶段,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生态系统自然健康下降,但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提升。(2)在空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等级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内蒙区,等级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新疆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东北区、滇桂区和西藏区,指数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内蒙区和新疆区。(3)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4)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间的解耦关系在2000—2020年呈现出由扩张性负解耦到强解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解耦状态多变且区域差异显著,沿边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因地制宜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系统健康 随机森林模型 解耦模型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测度及交互响应
4
作者 黄学艺 陆汝成 叶宗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6-268,共13页
[目的]探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形态过程,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作用与响应机制,旨在为陆地边境地区资源高效配置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测算并刻画出经... [目的]探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形态过程,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作用与响应机制,旨在为陆地边境地区资源高效配置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测算并刻画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关系及其分布形态,最后采用P-VAR模型对两系统的交互响应关系进行阐述和验证。[结果]①2000—2020年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1834~0.2728之间,并呈“先降后升”的演化特点,各边境地区耦合协调度以单峰形态逐渐推演至双峰显化。②北部、西北及西藏边境经济发展质量对生态韧性的脉冲响应表现为负向影响,而东北、西北、西南边境生态韧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脉冲响应表现为正向影响。③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对生态韧性的贡献率逐渐升高,生态韧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西北边境两系统交互响应的贡献率高于其余边境地区。[结论]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与交互响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因此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中国陆地边境经济要素可持续利用与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测度 交互响应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来自中蒙边境花岗岩和沉积地层的证据 被引量:9
5
作者 苏茂荣 李英雷 +5 位作者 刘汇川 邵永旭 张青 周飞 曹磊 孙景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6-1203,共18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多个地块内鲜有古老结晶基底物质报道,严重制约了我们对其早期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在内蒙古北部与蒙古国接壤的乌力吉特敖包地区,发现了被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不整合覆盖的古元古代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沉积地层(乌兰敖包组)。... 中亚造山带东段多个地块内鲜有古老结晶基底物质报道,严重制约了我们对其早期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在内蒙古北部与蒙古国接壤的乌力吉特敖包地区,发现了被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不整合覆盖的古元古代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沉积地层(乌兰敖包组)。对二长花岗岩开展的LA-ICM-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结晶年龄为(1686±10) Ma,说明形成于古元古代。乌力吉特敖包二长花岗岩高钾钙碱性,过铝质(A/CNK=1.08~1.11),且含有大量白云母,属S-型花岗岩。不同于常见的显生宙以来的S-型花岗岩,乌力吉特敖包古元古代花岗岩具有正的εHf(t)值(+2.9^+6.7),但εHf(t)值远低于1.7 Ga地壳演化趋势线,且锆石原位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0~2.3 Ga,因此其应该来源于古老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乌力吉特敖包古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陆陆同碰撞的构造环境。在古元古代乌兰敖包组变质泥岩获得了一个显著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1698 Ma),且该地层被元古宙花岗岩侵入。本研究发现的乌力吉特敖包古元古代末期花岗岩和乌兰敖包组沉积地层说明:中亚造山带东缘各地块内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物质。这为我们认识这些地块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古元古代 s型花岗岩 中蒙边境 结晶基底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中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地方性知识功能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黎丽 王悦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3,共8页
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可分为基于生产的生计知识、基于行为规范的组织管理知识、基于社会互动的交往知识、基于信仰的宗教知识等四种类型。其特点则表现为原生异质性、多元融通性、体系稳定性、持久延续性。在我国陆疆危机治理... 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可分为基于生产的生计知识、基于行为规范的组织管理知识、基于社会互动的交往知识、基于信仰的宗教知识等四种类型。其特点则表现为原生异质性、多元融通性、体系稳定性、持久延续性。在我国陆疆危机治理中,应充分利用中国西北跨国民族地方性知识的普遍安居功能和特殊戍边功能,即:"居边"——保障跨国民族在边疆安居乐业、"通边"——保障边疆各族的经贸往来、"融边"——保障边疆各族的文化交流、"识边"——加深对边疆及边疆人的自我与他者认同、"和边"——保障跨国民族所在国家关系和谐、"安边"——保障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跨国民族 地方性知识 功能
下载PDF
试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东川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1993年第1期65-70,共6页
本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外向型经济的含义,提出了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四”字形宏观战略。“四”字形战略是:以我国海陆周边地区为框架,以长江流域和新亚陆大陆桥沿线为两竖,构成一个巨大的“四”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它又可改述为... 本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外向型经济的含义,提出了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四”字形宏观战略。“四”字形战略是:以我国海陆周边地区为框架,以长江流域和新亚陆大陆桥沿线为两竖,构成一个巨大的“四”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它又可改述为“四沿”战略,即沿海、沿江(长江)、沿桥(大陆桥)、沿边地区,均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文章还提出:应该大力发展我国海陆周边地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经济圈”,以推动和主导“亚太经济圈”的孕育与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发展战略 中国
下载PDF
把中国沿边地区开放开发推上新阶段——第二届中国沿边地区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8
作者 黄耀东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3年第9期37-39,共3页
本文对第二届中国沿边地区发展高层论坛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发言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第二届中国沿边地区发展高层论坛 综述
下载PDF
土地退化因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9
作者 欧德品 谭琨 +1 位作者 张书毕 闫庆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5-242,共8页
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为解决调查数据的存储与共享等问题,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已获取的煤炭矿区、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土地退化因素调查数据的特点,明确了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比... 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为解决调查数据的存储与共享等问题,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已获取的煤炭矿区、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土地退化因素调查数据的特点,明确了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比较分散、数据多种多样和数据的保密性强等特征,采用当前主流的B/S结构来满足用户的多地点办公数据上传存储需求。数据控制的后台采用J2EE主流框架SSH+Tomcat来满足用户并发量,配合Arc GIS Server和Arc Engine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该系统可实现用户管理、数据上传下载、文档在线浏览和地理数据在线浏览等功能,能满足用户的审核和数据共享等基本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 WEBGIs 西部重点矿区 土地退化因素 数据库设计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被引量:37
10
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3 位作者 刘少坤 叶宗达 韦千桃 罗金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5-274,共10页
分析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实现兴边富民具有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推演基于"三生"空间的"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实现兴边富民具有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推演基于"三生"空间的"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模型分析该地区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采用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其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广西边境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平缓转向加速波动,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生态空间收缩,城镇化水平较高和边境贸易活动频繁的中部-东南部沿线的县市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为剧烈;2)2000-2018年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稳速上升,生活功能评分最高,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波动式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双核双副"的格局特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由低水平高差距阶段迈向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状态,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多功能变化特征一致;3)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要素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边境贸易活动。需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协调发展以提升多功能整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多功能 影响因素 广西边境地区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5 位作者 张文主 陆汝成 申文金 梁高都 庞彩萍 黄继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4-105,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开发强度重心由东向西,自南向北迁移。(2)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发展类型分布呈非均衡性,西北和北部边境地区整体上强度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东北边境地区的强度水平偏低,增速缓和;西南边境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3)沿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经济、行政、交通、对外和自然条件等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其中地缘经济、交通建设和优惠政策指数等对边疆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沿边地区应统筹多要素协调发展,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外贸内需共存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利用管控,以提高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边境带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时空分异 驱动机理 空间回归模型
下载PDF
西南边境陆路口岸限定区域管理研究——以清水河口岸为例
12
作者 赵晓朋 马勇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6期52-56,共5页
为应对2013年7月《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后口岸限定区域管理中依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清水河口岸为例,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口岸限定区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口岸限定区域管理效益的建议,并从中归纳一些启示,以期提供有价值... 为应对2013年7月《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后口岸限定区域管理中依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清水河口岸为例,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口岸限定区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口岸限定区域管理效益的建议,并从中归纳一些启示,以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境 陆路口岸 限定区域 管理创新
下载PDF
加快绥芬河市对韩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作者 王毅 《对外经贸》 2018年第2期69-70,共2页
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朝着纵深发展,为两国企业拓展合作空间提供了便利条件。绥芬河市外部区域竞争纵深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应积极打造绥芬河对韩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建设绥芬河对韩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合作基地,带... 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朝着纵深发展,为两国企业拓展合作空间提供了便利条件。绥芬河市外部区域竞争纵深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应积极打造绥芬河对韩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建设绥芬河对韩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合作基地,带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绥芬河对韩跨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绥芬河大通道生命线建设良性发展,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俄日韩、覆盖东北亚的强大经济辐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绥俄亚陆海联运通道 中韩自贸区 跨境产业合作
下载PDF
中缅毗邻区金腊Pb-Zn-Ag多金属矿田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被引量:29
14
作者 陈永清 黄静宁 +3 位作者 卢映祥 夏庆霖 孙明祥 李建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5-594,共10页
跨越中缅边境的金腊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包括南腊和金厂两处铅锌银矿床,大地构造上处于保山-掸泰地块东缘,勐统-耿马-西盟元古宙-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带南段.通过对容矿围岩、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和矿石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矿石硫、铅同... 跨越中缅边境的金腊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包括南腊和金厂两处铅锌银矿床,大地构造上处于保山-掸泰地块东缘,勐统-耿马-西盟元古宙-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带南段.通过对容矿围岩、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和矿石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矿石硫、铅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与同类岩石相比,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普遍富集Pb、Zn、Cu、Au、Sn、W等成矿元素,其中钾长花岗斑岩与Pb-Zn-Ag矿化关系最密切.(2)铅同位素表明,矽卡岩型致密块状矿石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皆低于热液充填型角砾状矿石和似层状硅化白云岩型矿石,意味着形成于岩体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石相对形成于远离岩体的热液充填型角砾状矿石和似层状硅化白云岩型矿石含有更低的放射性成因铅.(3)铅-锌-银矿化主要经历了两个成矿期:矽卡岩化成矿期和中低温热液成矿期,前者主要形成铅-锌-铜(金)矿化,后者主要形成铅-锌-银矿化;中低温热液成矿期又可划分为两个成矿阶段:中温成矿阶段(200~290℃)和低温成矿阶段(140~200℃),前者主要形成交代充填型硅化角砾岩矿体,后者主要形成层间破碎带充填型硅化矿体.(4)金腊铅锌矿床、保山-镇康地块某些铅锌矿床和昌宁-孟连火山岩带的铅锌矿床,虽然产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但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却具有类似的特征,而且矿化皆与喜马拉雅期侵位的花岗岩密切相关.这表明:虽然上述矿床产出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但成矿皆与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银多金属矿化 地球化学 硫铅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中缅邻接区
原文传递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立法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化国宇 吕圣旺 《人权》 CSSCI 2021年第3期8-15,共8页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与发展人权保障理念与思想,颁布了一系列人权法令及与之相关的施政纲领,并付诸实施。其内容既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尤其是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解...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与发展人权保障理念与思想,颁布了一系列人权法令及与之相关的施政纲领,并付诸实施。其内容既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尤其是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解放区人权立法因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具有战时性、阶级性的色彩,在历史阶段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过渡的特征。解放区的人权立法对于当时的民主法治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促进和宣传作用,也为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人权立法积累了经验。这一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致力于为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政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人权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解放区人权立法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中国土地法大纲
原文传递
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6
作者 梁书民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18,共6页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主张推行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最低容积率控制,严格限制土地密集...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主张推行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最低容积率控制,严格限制土地密集型开发项目的审批,发展山区的交通和农业机械化,放宽对流动人口入籍的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镇化 位序-规模规律 建成区人口密度 耕地保护
原文传递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 被引量:21
17
作者 董蓬玉 徐鹏 +2 位作者 刘晓强 刘宏 何国忠 《医学与社会》 2017年第2期45-48,共4页
西南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多样性,传染病防控在肺结核、登革热、艾滋病、寨卡病毒病等新老传染病交织和跨境传播的双面夹击下,形势极其严峻。虽然在边境防控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努力下,西南边境地区重点传染病得到了一定... 西南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多样性,传染病防控在肺结核、登革热、艾滋病、寨卡病毒病等新老传染病交织和跨境传播的双面夹击下,形势极其严峻。虽然在边境防控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努力下,西南边境地区重点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卫生机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边境疫情复杂多样、边民防控意识不强、传染病防控能力不高、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使西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陷入困境,传染病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西南边境 流行 防控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生态状况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孟紫琪 龙凌波 +2 位作者 佘倩楠 程丹阳 刘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37-3346,共10页
研究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状况演变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覆盖、高程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关键数据源,利... 研究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状况演变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覆盖、高程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关键数据源,利用生态等级指数法,对10个省级行政单位56个城市的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深入探讨了高程分异及海陆梯度对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生态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5年间,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生态状况基本稳定,呈现逐步恶化、局部改善的特征.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生态状况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大陆沿海地区生态等级指数高程分异显著,海拔<10 m的地区生态状况相对较差,海拔<30 m的区域在研究时段内生态状况的恶化趋势最为明显;研究区生态状况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且海拔>400m区域的生态状况在研究时段内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大陆沿海地区生态等级指数在海陆方向上亦存在梯度特征,自陆向海呈现高-低-高模式,距海10 km处生态状况变化最为显著,且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等级指数 时空演变 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海陆梯度 高程分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