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a’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usiness Culture
1
《ChinAfrica》 2018年第10期63-63,共1页
China's traditional business cultureConfucian though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ay Chinese people do business. For example, "etiquette," the basic element of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ritual wors... China's traditional business cultureConfucian though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ay Chinese people do business. For example, "etiquette," the basic element of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ritual worship of, and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Later it developed into a set of moral rules based On kinship and hierarchy, and has been weaved into f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ose between ruler and subject,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brothers and friends. Not only did it play a role in solidifying patriarchal-feudal relationship, but i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living habits and customs of today and has become a force which regulate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behavior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principle that "an even temper brings wealth" has been an essential part of 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usiness culture
下载PDF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2
作者 Zhang Zhancang Mou Hong +2 位作者 Lin Siying Liu Xiaolong Xu Qingto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4期136-155,共20页
Inclusive culture is a dynamic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others. Chinese culture is among the sources of... Inclusive culture is a dynamic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others. Chinese culture is among the sources of inclusive culture. Being inheritable, open, assimilative, innovative and self–driven, this inclusive cultur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China's ideological evolution, ethnic integration, religious development, economic openness, literature and art prosperity, as well as political wisdom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clusiveness is key to th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uring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 CPC's leadership over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must be strengthened; a strong cultural confidence must always be maintained;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sustainabl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promoted; people's need for an enriched cultural life must be satisfied; and more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light of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illuminate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lusive culture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innovation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国潮产品的创新路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吕冬娜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5期13-14,18,共3页
以传统文化元素赋能的国潮产品是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文化内涵和市场潜力的新型消费品,意味着我国本土潮流产品进入现代化设计领域。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国潮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国潮产品中的设计... 以传统文化元素赋能的国潮产品是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文化内涵和市场潜力的新型消费品,意味着我国本土潮流产品进入现代化设计领域。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国潮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国潮产品中的设计理念,从文化提取、重组文化元素、融合现代元素以及注重情感共鸣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现代国潮产品设计新思路,从而不断追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点,以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传统价值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潮产品 创新
下载PDF
智能时代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场域重构
4
作者 苏德 马圆圆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3,共9页
智能时代,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场域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在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为目的的客观关系网络。其中,教育技术是基础,扩展教育空间并提升教育主体能力;教育主体是关键,通过技术和... 智能时代,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场域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在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为目的的客观关系网络。其中,教育技术是基础,扩展教育空间并提升教育主体能力;教育主体是关键,通过技术和教育空间实践教育目标;教育空间是载体,通过教育技术的嵌入支持教育主体发展。然而,当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场域重构面临学校教育空间去教育化现象、技术生态系统发展受限、教育主体技术素养与自觉传承意识薄弱等问题,需通过加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培养师生自觉传承的责任意识、优化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空间建设等途径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场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
5
作者 刘建荣 陈红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思考这一重大命题,可以从“何以可能”“何以必须”“何以实现”三个维度进行审视与建构,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着重...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思考这一重大命题,可以从“何以可能”“何以必须”“何以实现”三个维度进行审视与建构,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坚守正确政治立场,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用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锚定发展良机,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推民族复兴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结合
下载PDF
人的现代化何以可能——论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的三个向度 被引量:5
6
作者 余一凡 吕倩怡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的异化困境,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现代社...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的异化困境,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秘密并指明了人类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实现路径,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内在契合,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精神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使人的现代化成为现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被引量:1
7
作者 毛华兵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2,共9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鲜明彰显,也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置身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鲜明彰显,也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置身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题中应有之义。考察二者相结合的思维契合和时代要求,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逻辑肇始、澄明价值旨归、彰显核心要义、厘定创新理念、展望世界图景,科学构建二者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一步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诉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三重逻辑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俊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从理论逻辑分析,乡村生态振兴来源于马克思...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从理论逻辑分析,乡村生态振兴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历史逻辑分析,其扎根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生态建设的探索实践;从价值逻辑分析,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和世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乡村生态振兴 人与自然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究
9
作者 袁春梅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7-91,共5页
“两个结合”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立足时代新潮、传达中国声音的需要,是坚守文化根脉的举措。文章从教师、教材... “两个结合”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立足时代新潮、传达中国声音的需要,是坚守文化根脉的举措。文章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旨在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10
作者 梅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视阈。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向度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论研究的精神生产成果,...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视阈。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向度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论研究的精神生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代优秀精神产品的总和,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蕴含的规律性原则,体现着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使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先要对伟大精神生产成果进行谱系化传承,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引导力,在党的自我革命的推进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与学习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穿透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党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把握“马克思主义行”的多重维度探析
11
作者 于亚男 桂翔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共10页
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包括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首先在于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为苦苦寻求国家出路的近代中国人民指... 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包括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首先在于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为苦苦寻求国家出路的近代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所展示的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图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二者相融相通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的文化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确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行的现实前提。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既是深刻的历史经验,也是始终保持和激发马克思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生性思考
12
作者 李俊 邓清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开创、发展、丰富和确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开创、发展、丰富和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民族思想为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成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的历史梳理、理论渊源及经验启示
13
作者 谢瑜 刘鸿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多年中着力实施“精神育人”,历经了四个从自发到逐渐自觉的历史阶段:以思想改造为中心开展精神灌输、以树立榜样为抓手进行精神激励、以伟大事件为主题凝练精神实质、以中国精神为核心建构精神体系。马克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多年中着力实施“精神育人”,历经了四个从自发到逐渐自觉的历史阶段:以思想改造为中心开展精神灌输、以树立榜样为抓手进行精神激励、以伟大事件为主题凝练精神实质、以中国精神为核心建构精神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力量能动作用的科学观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尚精神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的理论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精神育人史可以得出三点经验启示:一是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精神育人 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14
作者 常顺利 徐菱灵 《教师教育论坛》 2024年第7期8-12,共5页
中国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相结合、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两个结合”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相结合、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两个结合”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中国教育家精神彰显了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师道文化,凝结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光辉。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道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基因 中国教育实践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向
15
作者 刘伟杰 戴祯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6-262,共7页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来源于对“为何结合”“何以结合”“以何结合”三个问题的深刻回答。从理论维度看,“第二个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开...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来源于对“为何结合”“何以结合”“以何结合”三个问题的深刻回答。从理论维度看,“第二个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出广阔空间;从实践维度看,“第二个结合”有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文化维度看,“第二个结合”能够为守护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坚强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路向,可以从巩固定力、激发活力、赓续动力三重视角探析,从而促进“第二个结合”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16
作者 黄小彤 陈静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2,共6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成的。从价值理念、思维方法、路径保障和系统兼容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有机的联系:以“民为邦本”思想为基的“人民至上”之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成的。从价值理念、思维方法、路径保障和系统兼容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有机的联系:以“民为邦本”思想为基的“人民至上”之价值理念飞跃;以“知行合一”思想为基的“实践第一”之思维方法迁升;以“革故鼎新”思想为基的“守正创新”之路径保障升华;以“和衷共济”思想为基的“和平包容”之系统性开放。新时代,阐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既能更为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也能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格局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审视和实践进路
17
作者 韩影 王浩州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0-43,共4页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势在必行。“两个结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遵循,讲好中国故事是强化“两个结合”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现实意义、建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势在必行。“两个结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遵循,讲好中国故事是强化“两个结合”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现实意义、建设目标、实践进路三部分分析探索,为“两个结合”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前沿问题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18
作者 赵荣锋 《晋阳学刊》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前,“两个结合”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主题,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丰富内涵、历史贡献;其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前,“两个结合”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主题,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丰富内涵、历史贡献;其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内容向度、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其研究特点主要包括“两个结合”研究的独特视角、基本原则、方法论析和具体结合。在已有学术贡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未来关于“两个结合”的学术研究需要强化“两个结合”的研究深度、拓展“两个结合”的研究宽度、凸显“两个结合”的研究价值,以提升“两个结合”研究的学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儒家体用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构建
19
作者 宫宇昕 李俊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被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数千年来儒家体用观因时而变,但“经世致用”一直是其核心精神,“明体达用”也逐渐成为...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被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数千年来儒家体用观因时而变,但“经世致用”一直是其核心精神,“明体达用”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作为对儒家体用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崭新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特征之“体”,阐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则、目标、路径之“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关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创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用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20
作者 马旭 许九悦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5期96-104,共9页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而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而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个结合”绝非偶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都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内在秉性上都秉承着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在价值取向上都展现出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彰显了二者之间的高度耦合性。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才能推进二者结合的深化发展、走深走实,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