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1
作者 张树焕 齐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先发国家一般强调“社会”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政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就生成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与党的历史使命紧... 先发国家一般强调“社会”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政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就生成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与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相关,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提供了前提,党进行治国理政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就特色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并联性等特征,与党的价值取向、系统观念等品质息息相关。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促使党不断进行变革,在进行自我革命提升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也在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 政党中心主义 自我革命 执政能力
下载PDF
政党引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主要类型及基本启示
2
作者 阚道远 尹小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处于现代化的“进行时”。因后发国家的特殊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先发国家现代化通常采用的“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两种主导范式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不佳,而“政党中心主义”的范式却在后发...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处于现代化的“进行时”。因后发国家的特殊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先发国家现代化通常采用的“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两种主导范式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不佳,而“政党中心主义”的范式却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凸显优势。后发国家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探索出“政党引领、两翼起飞、系统稳定”的现代化模式,并取得突出成绩。在该模式运行过程中,政党引领贯穿始终,并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风险防范化解等不同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实践,在不同维度探索出多种类型。通过对比发现,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主导政党必须重视自身建设、构建现代政权组织形式、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战略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从而有力助推国家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中心主义” 后发国家 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中国无真史说”偏见的形成与终结 被引量:1
3
作者 晁天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9,共21页
“中国无真史说”是西方的一个偏见,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它是西方人在中国相关知识不足的背景下,以西方传统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历史的产物。西方传统历史观的主流,是以特殊性、变化性作为历史的属性,而将一般... “中国无真史说”是西方的一个偏见,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它是西方人在中国相关知识不足的背景下,以西方传统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历史的产物。西方传统历史观的主流,是以特殊性、变化性作为历史的属性,而将一般性、稳定性排斥于历史认知的范围之外。16、17世纪之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并以充满活力的面貌迈入近代,中国社会则进入一个相当长的缓慢发展阶段。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态给当时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下,这种印象扩大为对立的两个极端,而中国历史的零星片段知识为西方人将中国描述为与其自身有别的“他者”形象提供了依据。19世纪在西方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以历史感见长的西方学者心目中,中国作为“没有真历史的国家”的形象最终定型。“中国无真史说”根源于西方的文化偏见,本质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只有从中华文明内在的发展逻辑入手,深刻揭示和阐释中国历史的独特道路、丰富内涵以及鲜明特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权,才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无真史说” 黑格尔 二元对立 欧洲中心主义
下载PDF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帝王 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 华夷之辨
下载PDF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法治中国建设 被引量:6
5
作者 顾华详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5-39,共15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唯一正确路径。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建设之魂,居于统领性、全局性、决定性的地位。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党集中统一、总揽全局、协...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唯一正确路径。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建设之魂,居于统领性、全局性、决定性的地位。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党集中统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深邃历史智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场。全面准确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应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法治中国建设,坚持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高质量法治推进高质量法治中国建设,确保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法治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依规治党和法治中国建设,重视充分发挥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和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充分发挥法治中国建设在治党治国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 以人民为中心 依规治党 依法治国
下载PDF
走出英语中心主义的文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宁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2期55-61,共7页
如果说从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设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算起,作为一门准学科领域的文化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50年了,虽然在本世纪初该中心由于种种原因而关闭,但并没有在实质上影响文化研究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当前文化研究已经从一个跨... 如果说从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设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算起,作为一门准学科领域的文化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50年了,虽然在本世纪初该中心由于种种原因而关闭,但并没有在实质上影响文化研究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当前文化研究已经从一个跨越学科界限的反体制和具有批判性特征的准学科领域,逐步发展演变为跨越语言和文化传统界限的一个风靡全球的研究领域,它在不同的民族/国别与当地的地方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最终产生出一种不同于原体的变体,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足资我们参考借鉴。文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跨文化研究,并以自己的研究实绩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这充分说明,传统的英语中心主义的文化研究模式应该转变成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在这方面,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应大有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英语中心主义 中国 消费文化 跨文化研究
下载PDF
文化误读的幻象——对韦伯中国观批判的反思
7
作者 钟海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91,共6页
韦伯虽然把儒家文化的宽容看成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但他也对文化多样性给予理解和同情。"西方中心论"和"资料不足"的批判没能抓住韦伯中国观的多种面向,也忽视了从"理念型"分析来解读韦伯中国观所蕴含的... 韦伯虽然把儒家文化的宽容看成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但他也对文化多样性给予理解和同情。"西方中心论"和"资料不足"的批判没能抓住韦伯中国观的多种面向,也忽视了从"理念型"分析来解读韦伯中国观所蕴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我们既要处理好摆脱"被边缘化"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对"文化误读"的判断要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多元化的文化宽容意识有利于文化平等交流,也是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中国观 文化宽容 西方中心论 被边缘化 文化误读
下载PDF
华语电影概念的起源、发展和讨论——鲁晓鹏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8
8
作者 鲁晓鹏 许维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71,共12页
"华语电影"概念不是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港台学界,而是更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书刊。它是当时华人创造的概念,用以寻求一种自主的华人电影论述方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本土电... "华语电影"概念不是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港台学界,而是更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书刊。它是当时华人创造的概念,用以寻求一种自主的华人电影论述方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本土电影导演和媒体报刊已普遍使用华语电影一词,当时新加坡已有华裔导演易水亲自拍摄使用普通话和华人方言的华语电影,易水也前后在当地报刊撰写有关华语电影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反响和讨论,之后他把这些文章和讨论结集出版成书。华语电影在当时的使用语境已类似当代华语电影的用法,即是一个复数的概念,既包含中国大陆和港台以及其他华人区域的中文电影,亦涵盖各地华人方言电影。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语电影提倡的"多种华语"是21世纪鲁晓鹏和叶月瑜提出的华语电影的先声。这不但为我们当代华语电影概念的生成深化提供了一个历史化的维度,也在厘清华语电影概念既不是美国中心主义,也不是中国中心主义的争论中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美国中心主义 中国中心主义 华语 多种华语 方言
下载PDF
华语语系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森林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7,共14页
"华语语系研究"概念的提出与探讨,主要源自史书美、王德威与石静远等美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所做的论述努力。本文将梳理他们在论述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日后学界对于华语语系的研究,可以从垂直而平行的单一语系层面,转向横向... "华语语系研究"概念的提出与探讨,主要源自史书美、王德威与石静远等美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所做的论述努力。本文将梳理他们在论述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日后学界对于华语语系的研究,可以从垂直而平行的单一语系层面,转向横向而交叉的跨语系层面,带来更为丰富繁复的思考空间与思辨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研究 中国性 离散中国人 中国中心主义 帝国间性 文学的综理会商
下载PDF
“民族国家”的迷思与现代中国的形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怀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1,共11页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形成路径,远非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认知范式,尤其不能简单适用于数世纪以来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现代中国规模之"大",既有清朝以前的历史和人口作基础,也是清朝国家对边疆的整合和有效治理的...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形成路径,远非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认知范式,尤其不能简单适用于数世纪以来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现代中国规模之"大",既有清朝以前的历史和人口作基础,也是清朝国家对边疆的整合和有效治理的结果,而现代中国结构之"强",是18世纪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辩证运动的历史产物,其产生路径迥异于西方所谓"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成 民族国家 现代中国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现代性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 被引量:5
11
作者 柴宝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共8页
现代性是指称"现代"的一种目标性价值理念,而现代化则是向这一价值理念状态变迁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现代性总体危机以来,在不同主义指导下的各种力量先后进行了各种现代化尝试,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中心主义取得了... 现代性是指称"现代"的一种目标性价值理念,而现代化则是向这一价值理念状态变迁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现代性总体危机以来,在不同主义指导下的各种力量先后进行了各种现代化尝试,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中心主义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赋予了中国现代性以新内涵,在现代化过程性要素上,中国现代性表现为"公权力主导"与党政体制、社会整合与社会自为的互动;在现代性本体论意义上,中国现代化非排他性地重构了现代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性 现代化 政党中心主义
下载PDF
津田左右吉的中国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新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家和中国文化批判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儒、道学说是无视人性、脱离现实的诡辩之学。这种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蔑视情绪贯穿津田的整个中国学研究生涯,其负面叙事也延续到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审视。他着力强... 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家和中国文化批判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儒、道学说是无视人性、脱离现实的诡辩之学。这种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蔑视情绪贯穿津田的整个中国学研究生涯,其负面叙事也延续到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审视。他着力强调日本文化的"独自发展"和"超越"的一面,试图把日本文化从儒教文化的影响下剥离出来,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优越。津田左右吉的断代且分裂的中国观的确立,依赖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体现着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结,从中可以窥见中日近代文化关系的内蕴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田左右吉 中国观 儒家 道家 日本中心主义
下载PDF
反“西方中心主义”: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的汉学视角
13
作者 靳铭吉 罗学鑫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2年第2期61-69,89,共10页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汉学家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始终保持着独具一格的研究风格。在“西方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他一方面以充分的论证回应西方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两次论争中积极地评价了中国...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汉学家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始终保持着独具一格的研究风格。在“西方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他一方面以充分的论证回应西方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两次论争中积极地评价了中国的儒学思想和近代化改革,并指出中国进步是大势所趋。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的汉学研究直至今日仍颇具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奥尔吉耶夫斯基 西方中心主义 儒学 中国进步
下载PDF
转型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美国的政治衰败:基于政党中心主义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春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66,F0002,191,共9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衰败是政治秩序发生变动的两个主要走向。在过去30年,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的政治秩序都发生了变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历了长足的政治发展,而不断探索后现代社会的美国却出现了政治衰败,中美两国在政治秩序上的差别表... 政治发展与政治衰败是政治秩序发生变动的两个主要走向。在过去30年,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的政治秩序都发生了变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历了长足的政治发展,而不断探索后现代社会的美国却出现了政治衰败,中美两国在政治秩序上的差别表现可以通过政党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作为先锋队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提高政党适应力来推动领导力的巩固和提升,并且最终推动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而坚持竞争性政党体制的美国则把两党竞争退化为政党恶斗,从而导致否决体制的出现,最终引发了美国系统性的政治衰败。政党中心主义的比较分析启发我们要持续关注政党与政治秩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政治秩序 中国共产党 转型中国 政治发展 政治衰败 美国 政党中心主义
下载PDF
中国与亚洲诸国宗藩关系的历史渊源探析
15
作者 李志亮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5-97,121,共4页
历史上,中国与亚洲诸国之间的宗藩关系是中国王朝内政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是封建君臣关系在外交上的投影与折射。它的基本轮廓肇始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及藩服制度,其基本精神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并最终... 历史上,中国与亚洲诸国之间的宗藩关系是中国王朝内政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是封建君臣关系在外交上的投影与折射。它的基本轮廓肇始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及藩服制度,其基本精神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并最终从汉唐时期的"华夷秩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外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亚洲诸国 宗藩关系 华夏中心主义 华夷秩序
下载PDF
A review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mapping in the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economic corridor countries 被引量:2
16
作者 Amin Naboureh Jinhu Bian +1 位作者 Guangbin Lei Ainong Li 《Big Earth Data》 EI 2021年第2期237-257,共21页
Large-scale projects,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 and highways,usually cause an extensive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LULCC).The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Economic Corridor(CCAWAEC),one key large-scale proje... Large-scale projects,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 and highways,usually cause an extensive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LULCC).The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Economic Corridor(CCAWAEC),one key large-scale proje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covers a region that is home to more than 1.6 billion people.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strategies and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Economic Corridor,reviewing LULCC mapping studies in this area has not been studied.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in LULCC monitoring and driving factors identifying in the study area.The review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decision-mak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Economic Corridor.To this end,350 peer-reviewed journal and conference papers,as well as book chapte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17 attributes,such as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LULCC,data collection methods,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and accuracy assessment methods.It was observed that:(1)rapid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population growth,and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major causes of LULCC in the study area;(2)LULCC has,directly and indirectly,caused several environmental issues,such as biodiversity loss,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desertification,and land degradation;(3)there is a lack of well-annotated national land use data in the region;(4)there is a lack of reliable training and reference datasets to accurately study the long-term LULCC in most parts of the study area;and(5)several technical issues still require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Finally,several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identified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land cover change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Economic Corridor accuracy assessment reference data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原文传递
President Xi Jinping Chairs the China-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CEEC)Summit and Delivers a Keynote Speech Via Video Link in Beijing,Capital of China
17
作者 Xi Jinping 《Peace》 2021年第1期2-6,共5页
Keeping up the Momentum and Working Together for A New Chapter in China-CEEC Cooperation Dear Colleagues,Ladies and Gentlemen,Friends,Welcome to the China-CEEC Summit.This Summit takes place as countries are going all... Keeping up the Momentum and Working Together for A New Chapter in China-CEEC Cooperation Dear Colleagues,Ladies and Gentlemen,Friends,Welcome to the China-CEEC Summit.This Summit takes place as countries are going all out to fight COVID-19.To meet at such an unusual moment shows our resolve to stand together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pursue shared 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peech BEIJING
原文传递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28
18
作者 黄宗智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83,7-8,共31页
本文先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战后三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进而把那些研究置于近三百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的思考的大框架之中来分析。目的是要证明中西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是怎样主宰了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们所提出和没有提... 本文先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战后三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进而把那些研究置于近三百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的思考的大框架之中来分析。目的是要证明中西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是怎样主宰了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们所提出和没有提出的问题,怎样塑造了他们对问题的解答,有时候甚至促使他们违反现有的经验证据。本文论证,在一个现代的中国,中西的相互渗透,包括对西方的选择性重新理解和对两者的调和,而不仅仅是两者间的冲突与矛盾,乃是必然的给定实际;在两者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实际层面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理论建构的层面上方才可能。正是对后者的坚持导致了不少违反经验证据的研究和论点。更有进者,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见于一系列其他相关的二元建构,诸如现代VS.传统、工业VS.农业、城市VS.乡村、市场VS.人口、市场VS.国家、形式理性法律VS.实体非理性法律、普适VS.特殊等。历史的视野要求我们把这些二元视作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不是相互排除、非此即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共产主义中国”VS.“中国” 现代化VS.革命 西方中心主义VS.中国中心主义 新保守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市场主义
原文传递
汉学、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顾明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13,共9页
"汉学主义"概念的出现与汉学或中国学以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有关,因为中西现存的少数涉及该词语的资料都赋予了它这样一种特征,认为它是汉学研究中的一种东方主义形式。因此,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和汉学都有关联。这种... "汉学主义"概念的出现与汉学或中国学以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有关,因为中西现存的少数涉及该词语的资料都赋予了它这样一种特征,认为它是汉学研究中的一种东方主义形式。因此,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和汉学都有关联。这种双重关系必然会导致两个问题:汉学主义是等同于或者近似于汉学或中国学的一种形式,汉学主义是另一种东方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事实上,汉学主义不是汉学,也不是东方主义或其他形式的西方中心主义。汉学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带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范畴,是关于知识生产的研究。确切地说,汉学主义是对相对于西方和世界的中国及其文明的知识生产的一种批判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主义 汉学 东方主义 中国学 西方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都市佛教”辨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旭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67,共6页
"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都市佛教"不同于"都市中的佛教",它是"都市中的佛教"在现代社会的... "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都市佛教"不同于"都市中的佛教",它是"都市中的佛教"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依"都市中的佛教"而得名,以都市为自己存续的基础空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有强烈的整体观念和组织观念,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都市佛教"是"人间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抑或是大陆"人间佛教"在当代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佛法在世间"的现实版。"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构成了大陆"人间佛教"的全部内容。"都市佛教"概念提出已经十年,它逐渐成为学者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并由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城镇化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和研究"都市佛教"的队伍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佛教 人间佛教 山林佛教 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