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沉降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元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43
1
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4 位作者 徐雷 李燕燕 廖迎春 王启其 张子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46-2553,共8页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kg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kg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平均含量分别为46.47%、46.35%、46.79%、46.6%,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凋落物中的N含量,且随着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凋落物C的分解系数依次为0.739、0.744、0.936、0.708,周转期为4.26a、4.26a、3.46a、4.41a;而N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458、0.543、0.776、0.565,周转期为6.26a、5.44a、3.91a、5.20a。N1处理表现出促进N释放的作用,但对C释放影响不明显;N2处理促进了凋落物C、N元素的释放,而N3处理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也明显降低了凋落物的C/N比,N1、N2、N3处理使C/N比分别比N0下降8.59%、14.20%和17.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 凋搭物分解 c动态 N动态
下载PDF
Dynamics of soil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t aggregate scales in a chronosequenc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Zhe HUANG Yong-zhen +2 位作者 HE Xin-xin YE Shao-ming WANG Sheng-q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136-150,共15页
Successiv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ould markedly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inorganic phosphorus(Pi).However,how different chronosequence phases of Chinese fir planta... Successiv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ould markedly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inorganic phosphorus(Pi).However,how different chronosequence phas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exerting influences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il Pi fractions in aggregate-scale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aggregate-related Pi fractions encompassing occluded-P(O-P), aluminum-bound P(Al-P), iron-bound P(Fe-P), and calcium-bound P(Ca-P) in topsoil(0-20 cm) from different stand aged(9-, 17-, and 26-y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and one nearby abandoned land(CK) in Rongshui County,Guangxi, China. In this study, soil aggregates were classified into micro-aggregates(< 0.25 mm), small macro-aggregates(1-0.25 mm), medium macroaggregates(2-1 mm), and large macro-aggregates(> 2 mm) by one wet-sieving process. As the primary aggregate fractions correlated with better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the large macro-aggregates took the highest proportion in all aggregate sizes regardless of various stand 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Besides, the 17-yr plantations of Chinese fir displayed the highest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CK, all four soil Pi fractions from three different stand 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generally showed increasing trends.Irrespective of chronosequence phases, Al-P was mainly carried by small macro-aggregates. O-P showed the opposite tendency to Al-P, which had the lowest content in small macro-aggregates. Fe-P and Ca-P showed an even distribution in all aggregates.The contribution rates and stocks of each Pi fraction exhibited close relevance to the content of soil aggregates. As revealed from the results, planting of Chinese fir before 17-yr was beneficial to prompt the formation of large macro-aggregates and the level of soil P. But after 17-yr, successive monoculture planting of Chinese fir would reduce the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and render the losses of soil P. The dynamics of soil total phosphorous(TP) and Pi fractions contents we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stand 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but less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aggregate sizes. As the major carriers for soil P stocks, the large macro-aggregate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cycles and reserves of soil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Soil aggregates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下载PDF
Effects of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on leaching resistance of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3
作者 YU Li-li GAO Wei CAO Jin-zhen TANG Zhen-zho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aching resistance of active ingredient-copper in ammoniacal copper quat-type D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aching resistance of active ingredient-copper in ammoniacal copper quat-type D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percentages of leached copper from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with different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ere obtained after leaching tests by analyzing the copper retention in treated wood. The fixation mechanism of copper in the treated wood was determined with the help of SEM and FTIR spectra, while the valence conversion of copper after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as studied by UV spectroscopy.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leached copper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fter microwave post-treatment over time. This development was reinforced by allowing even more time for the treatment as well a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ower of microwave post-treatment. The leaching resistance of copper in wrapped sample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unwrapped sample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Compared with air-dried samples, the valence conversion in the samples with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changed slightly,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cannot impair the natural decay resistance of ACQ-D treated wood. SEM and FTIR spectra showed the presence of crystal particles formed by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copper and wood ingredients in wood cell walls and wood pits. Only a small amount of copper reacted with cellulose, while lignin and hemicellulose were the major bonding sites for copper in wood. Giv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had a slight effect on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parallel to the grain and on the erystallinity of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ammoniaeal copper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type D (ACQ-D) COPPER leaching resistance microwave post-treatment
下载PDF
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木材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牛慧敏 张振 +3 位作者 邱勇斌 沈汉 徐金良 何贵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4×5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8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 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4×5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8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遗传控制方式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树干碳含量在杂交组合间均差异显著(P<0.05),含碳率在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父母本配合力分析显示,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树干碳含量的母本效应均大于父本效应,C25-3母本效应最大,B109-3父本效应最大;杂交组合各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杉木高世代育种工作仍需注重亲本的选配。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树干碳含量与生长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按10%的入选率,联合选择出3211和3215两个速生高固碳的杂交组合,单株材积较对照(CK)增加30.91%以上,树干碳含量较CK增加26.95%以上,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弱相关或负相关,筛选出3218和3216两个木材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木材基本密度较CK增加2.1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遗传力 配合力 生长性状 木材基本密度
下载PDF
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5
作者 向明珠 李佳君 +5 位作者 黄海梅 李昌航 肖纳 尤业明 招礼军 黄雪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3-1564,共12页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重点探究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阔叶林后土壤P组分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造后的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林,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土壤全P比杉木林和米老排林更容易转化为速效P。(2)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氯化钙提取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米老排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酶提取P、盐酸提取P和柠檬酸提取P的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红锥林。(3)RDA结果显示,调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组分的关键因子分别是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综上认为,将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有利于森林土壤P的储存和供应,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的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策略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阔叶树种 根际土壤 磷组分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山区针叶林单木分割方法研究
6
作者 黄冰倩 曹霸 +1 位作者 岳彩荣 周全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34-39,48,共7页
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样地数据,探索创新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模式,提升森林资源外业调查效率,更新资源调查数据,保证数据的现势性。考虑到研究区为山地林区,地面起伏较大,选取了一种基于改进加密三... 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样地数据,探索创新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模式,提升森林资源外业调查效率,更新资源调查数据,保证数据的现势性。考虑到研究区为山地林区,地面起伏较大,选取了一种基于改进加密三角网滤波算法进行滤波和分类,并对比分析了分水岭、点云分割、层堆叠种子点三种不同的单木分割方法,完成了研究区单木位置、树高、冠幅等林木参数的提取研究,优化了激光雷达林木参数反演的技术流程。从30个样地中抽取10个样地,对比样木实测值与单木分割的估测值,结果表明:层堆叠种子点算法分割效果最优,F评分在64.61%~85.29%之间;点云分割算法居中,F评分在56.00%~80.60%之间;分水岭算法分割效果最差,F评分在45.57%~69.45%之间。同一种方法中,不同样地分割效果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样地地形、树木结构形态等因素有关;样地中林木分布存在树木遮挡或树木分布结构不规则时,一定程度会降低单木分割精度。因此,根据不同林分情况,建立适用性较强的无人机激光雷达森林参数反演模型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单木分割方法 滤波 杉木 森林结构参数
下载PDF
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 被引量:63
7
作者 王润辉 胡德活 +3 位作者 郑会全 韦茹萍 黄越茂 蔡维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50,共6页
对19年生和17年生2块杉木无性系测定林开展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研究,其中,19年生测定林包括38个参试无性系,17年生测定林包括102个参试无性系。2块测定林数据分析结果均显示: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 对19年生和17年生2块杉木无性系测定林开展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研究,其中,19年生测定林包括38个参试无性系,17年生测定林包括102个参试无性系。2块测定林数据分析结果均显示: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无性系重复力达中等偏上至较高水平,遗传变异系数各性状间差异较大;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与基本密度存在弱负相关。不同选择方法的结果表明,指数选择能整体提高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综合的遗传增益,达到比单性状选择更好的选择效果,是多性状改良较理想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材性 多性状指数选择
下载PDF
酚类物质对杉木幼苗^(15)N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龙池 廖利平 +2 位作者 汪思龙 黄志群 高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5-532,共8页
应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幼苗N素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结果发现香草醛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的混合物 (浓度比 1∶1)明显抑制了杉木幼苗的生长和对15NO-3 离子的... 应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幼苗N素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结果发现香草醛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的混合物 (浓度比 1∶1)明显抑制了杉木幼苗的生长和对15NO-3 离子的吸收 ,10mmol·L-1的香草醛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分别下降了 2 5 .3%、13.5 %、5 .7% ,15N吸收量分别减少了 38.5 %、48.1%、46 .5 % ;10mmol·L-1的混合物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3.5 %、36 .0 %、2 1.8% ,15N吸收量分别减少了 34 .3%、5 8.4%、49.3%。同时还发现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的混合物 (浓度比 1∶1)加重了对杉木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这说明两种酚类物质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香草醛和混合物影响了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N素养分的分配 ,增加了根系中N素的分配率 ,而减少了茎、叶中N素的分配率。香草醛等酚类物质浓度较高时能够抑制杉木幼苗养分的吸收和地上部分养分的分配 ,导致杉木缺乏生长所必须的养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物质 杉木幼苗 养分吸收 香草醛 对羟基苯甲酸 ^15N同位素 养分分配 化感作用
下载PDF
33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被引量:46
9
作者 何宗明 李丽红 +3 位作者 王义祥 邹双全 岳永杰 王小国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98-303,共6页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碳贮量分别是福建柏人工林的1.19倍和1.20倍。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11~20 a阶段达最大值,为 5.576t/hm^2·a^(-1),而杉木人工林最大值(5.817t/hm^2·a^(-1)较早出现于6~10 a阶段。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32至33 a碳净固定量为9.907 t/hm^2·a^(-1),折算成 CO2为36.326 t/hm^2·a^(-1),是杉木人工林的1.54倍,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碳当年归还量分别为3.769 t/hm^2·a^(-1)和1.647 t/hm^2·a^(-1),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75倍和1.3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 碳吸存 福建柏 杉木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成熟期杉木人工纯林生长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潘建华 孙杰 +3 位作者 郑林水 陈惠明 叶慧群 吴礼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5,共5页
为解决成熟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受抑制问题,选择生态疏伐、卫生伐等2种处理对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抚育间伐,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60块标准地中杉木生长量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卫生伐与对... 为解决成熟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受抑制问题,选择生态疏伐、卫生伐等2种处理对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抚育间伐,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60块标准地中杉木生长量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卫生伐与对照比较,树高因子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胸径、单株材积因子生长影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且生态疏伐的影响较卫生伐影响大。由此可见,给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以足够的生长空间,虽然对林分树高因子生长没有影响,却能有效地促进林木胸径生长,增加单株材积,获得更多优质、高产、高效的木材,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杉木 成熟林 生长量 抚育间伐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66
11
作者 侯振宏 张小全 +1 位作者 徐德应 于澎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103,共7页
该文在建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数据库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各器官分配比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林龄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Chapman-Richards生长方程表达;利用... 该文在建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数据库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各器官分配比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林龄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Chapman-Richards生长方程表达;利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蓄积量数据计算的各龄级生物量比实测数据更能代表林分的实际平均生长情况;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因器官而不同;杉木人工林平均生产力的变化趋势落后于连年生产力近十年,因此使用平均生产力并不能真正代表杉木人工林每年的实际生产力变化情况。此结果为第二次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以提高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生物量 各器官分配比例 生产力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的贝叶斯法估计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雄清 张建国 段爱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8-542,共5页
以江西杉木人工林为例,以Korf型、Richards型和Hossfeld型3种模型为基础,通过广义代数差分法(GADA)分别建立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以Richards型为基础的杉木林分断面积预测精度最高,以Richards型模型为最优模型,分别基于贝... 以江西杉木人工林为例,以Korf型、Richards型和Hossfeld型3种模型为基础,通过广义代数差分法(GADA)分别建立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以Richards型为基础的杉木林分断面积预测精度最高,以Richards型模型为最优模型,分别基于贝叶斯法和传统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发现,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预测精度相当且预测值的可靠性比传统法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法 传统法 林分断面积 杉木
下载PDF
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杉木兼容性林分蓄积量模型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雄清 张建国 段爱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的研究,为改善杉木的经营管理、揭示杉木的生长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单木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和基于林分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本研究通过组合预测法把单木模型和林分模型... 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的研究,为改善杉木的经营管理、揭示杉木的生长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单木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和基于林分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本研究通过组合预测法把单木模型和林分模型组合起来,使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一体化。利用组合预测法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组合,分散单项模型的预测误差,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基于江西杉木固定样地数据,并利用最优加权法计算组合预测模型中各模型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法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比单项模型(单木模型、林分模型)预测精度高,同时组合预测法可提高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模型的兼容性,保证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的一致性,为杉木林分蓄积量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蓄积量 兼容性 组合预测法 杉木
下载PDF
杉木第2代育种群体优良基因型的RAPD遗传变异(英文)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梅 施季森 +1 位作者 李发根 甘四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0-55,共6页
利用RAPD标记研究选自杉木第2代育种试验林、拟纳入高世代育种的182个优良基因型的遗传变异。2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31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45条(78.8%)。聚类分析表明,182个优良基因型可聚为11类。AMOVA分析表明,96.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 利用RAPD标记研究选自杉木第2代育种试验林、拟纳入高世代育种的182个优良基因型的遗传变异。2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31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45条(78.8%)。聚类分析表明,182个优良基因型可聚为11类。AMOVA分析表明,96.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第2代育种试验林内,而试验林间的遗传变异虽然显著(Φst=0.032,P<0.001),但比例较低(3.2%)。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第2代育种群体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显示了进一步育种的良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优良基因型 遗传变异 RAPD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8
15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5 位作者 王强 裘秀群 陈秋凤 李燕燕 黄玉梓 廖迎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7-444,共8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为氮源,每月以溶液方式对林地进行喷施。通过2 a的处理后发现,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各处理土壤pH值、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交换性钙和土壤交换性镁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则不断上升。各处理中,不同层次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模拟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效养分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热处理条件对杉木颜色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唐荣强 鲍滨福 李延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459,共5页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板材为试件,在170,190和210℃分别处理2,3,和4 h,对杉木板材颜色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比较了杉木心边材颜色差异,探讨了杉木热变色的原因。结果表明:杉木心材经热处理后明度L*和黄蓝色品值b*均变小,随着温...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板材为试件,在170,190和210℃分别处理2,3,和4 h,对杉木板材颜色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比较了杉木心边材颜色差异,探讨了杉木热变色的原因。结果表明:杉木心材经热处理后明度L*和黄蓝色品值b*均变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L*和b*下降幅度逐渐增大,色差ΔE增大;心材明度变化率α和ΔE随热处理条件变化规律与边材分别相似,且两者有很强的相关性,但边材b*随温度升高是先增后减。温度对杉木颜色变化影响大于时间,在210℃时,时间的影响显著。在相同处理工艺下,热处理条件对边材影响大于心材;杉木心边材存在差异性可能与心边材中木质素含量和抽提物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学 杉木 热处理 颜色
下载PDF
杉木檫树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姜培坤 蒋秋怡 +2 位作者 徐秋芳 钱新标 张钦相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本文分析了杉木、檫树根际土壤的几种有机化合物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杉木还是檫树其根际土壤各类有机物总量都不同程度高于相应全土;杉木根际土壤的C/N比檫树根际土壤平均高出1.68,H/F低0.23,总糖、可溶性还原糖和... 本文分析了杉木、檫树根际土壤的几种有机化合物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杉木还是檫树其根际土壤各类有机物总量都不同程度高于相应全土;杉木根际土壤的C/N比檫树根际土壤平均高出1.68,H/F低0.23,总糖、可溶性还原糖和有机酸含量杉木根际土较高,而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檫树根际土高;土壤总酚量在两种根际上间无明显差异,而游离酚量杉木根际高于檫树根际;杉木连栽造成土壤有机质、全氮和H/F的降低和总酚量、游离酚量的升高。除了二栽杉木根际土游离酚含量比头栽高外,其余物质含量在头栽根际上和二栽根际上间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檫树 根际 土壤 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杉木檫树根际土壤磷素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1 位作者 钱新标 张春桃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42-246,共5页
檫树根际土壤的全磷、有机磷和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杉木根际土。两种林木根际土的无机磷总量无显著差异,但无机磷的组成有很大不同,表现在杉木根际土闭蓄态磷比例很高(占无机磷的61.48%),而檫树根际土明显低(仅占39.69... 檫树根际土壤的全磷、有机磷和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杉木根际土。两种林木根际土的无机磷总量无显著差异,但无机磷的组成有很大不同,表现在杉木根际土闭蓄态磷比例很高(占无机磷的61.48%),而檫树根际土明显低(仅占39.69%)。檫树根际土Fe-P,Ca-P的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根际土。杉木、檫树根际土中的有效磷都和Al-P,Ca-P显著相关,Al-P的含量都偏低,特别是杉木根际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檫树 根际 土壤磷素
下载PDF
矮生杉木的解剖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奋学 黄华宏 +2 位作者 童再康 朱玉球 何福基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9-623,共5页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矮生的原因,以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为材料,对其生长特性、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生杉木在枝条年生长量方面极显著低于正常杉木,其中矮生杉木主干、主枝年伸长量均值分别为25.5...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矮生的原因,以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为材料,对其生长特性、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生杉木在枝条年生长量方面极显著低于正常杉木,其中矮生杉木主干、主枝年伸长量均值分别为25.54和24.59 cm,正常杉木相应均值分别为89.61和57.52 cm;在枝皮率方面,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的均值分别为76.50%和37.70%,差异极显著;在管胞平均面积方面,矮生杉木(241.901 6μm2)极显著小于正常杉木(308.894 6μm2),然而,矮生杉木的平均管胞密度(3 375个.mm-2)却极显著高于正常杉木(2 456个·mm-2);矮生杉木的枝条单位长度的叶片数量(主干为14片·cm-1,主枝为10片·cm-1)极显著多于正常杉木(主干和主枝均为7片·cm-1);但两者在栅海比(衡量植物生长势的一个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杉木 矮生机制 解剖特性
下载PDF
无性系杉木木材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赵承开 高建亮 +1 位作者 朱林峰 赵林艳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5-168,共4页
对金洞林场杉木无性系19年生(不含苗龄)的木材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优良无性系木材的基本密度、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分别是0.279 g.cm-3、2.90%、5.10%和7.85%;整个无性系的基本密度、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 对金洞林场杉木无性系19年生(不含苗龄)的木材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优良无性系木材的基本密度、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分别是0.279 g.cm-3、2.90%、5.10%和7.85%;整个无性系的基本密度、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分别是0.301 g.cm-3、3.28%、5.26%和8.27%;而对照CK的基本密度、径向干缩木材基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分别是0.275 g.cm-3、2.80%、5.10%和8.00%.研究证明:杉木优良无性系不但木材产量高,而且木材质量也并不比当地实生苗差.选用杉木优良无性系造林,不但能增加木材产量,而且材质也不会因速生而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性系 杉木 木材 物理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