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ran-Turkmenistan Relations: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Strategies
1
作者 WU Tongyu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4年第5期181-190,共10页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Turkmenistan,focusing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cultural diplomacy,and energy cooperation.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d...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Turkmenistan,focusing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cultural diplomacy,and energy cooperation.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despite challenges in security cooperation,such as regional political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uneven power distribution,Iran has adopted diverse strategies to enhance cultural identity,social cohesion,and promote economic cooperation.Iran actively seeks to repair relations with Turkmenistan by emphasizing shar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particularly the presence of cross-border Turkmen ethnic groups.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organizing cultural weeks,and establishing commemorative days.In the economic sphere,the two countries have signed significant natural gas supply agreements,strengthening energy cooperation.Iranian leaders often emphasize“blood ties”and deep cultural connections in diplomatic statements,combining cultural diplomacy with practical economic cooperation.The study’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ran’s initiatives have led to the re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space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in border regions,promoting changes in public policy.By integrating cultural identity,historical connections,and economic interests,Iran has adopted a sophisticated diplomatic approach,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more stable and enduring bilateral relations while contributing to region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anian foreign policy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ran-Turkmenistan relations
下载PDF
A Living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被引量:1
2
作者 staff reporter LI FUGEN 《China Today》 1995年第1期10-12,共3页
ALivingEncyclopediaofChineseEthnicGroupsBystaffreporterLIFUGENFinallKtherichnessanddiversityofChina'sdiffere... ALivingEncyclopediaofChineseEthnicGroupsBystaffreporterLIFUGENFinallKtherichnessanddiversityofChina'sdifferentminority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Living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下载PDF
Colourful Dances of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3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7年第2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Colourful Dances of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下载PDF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itochondrial DNA HVS-I and HVS-II of Chinese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被引量:2
4
作者 Feng Chen Yajun Deng +6 位作者 Yonghui Dang Bo Zhang Haofang Mu Xiaoguang Yu Lin Li Chunxia Yan Teng Che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5-232,共8页
We analyzed the two hypervariable segments HVS-I and HVS-II of 108 Chinese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samples for forensic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purposes, Comparing with Anderson sequence, 79 polymorphic loci in HVS-I... We analyzed the two hypervariable segments HVS-I and HVS-II of 108 Chinese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samples for forensic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purposes, Comparing with Anderson sequence, 79 polymorphic loci in HVS-I and 40 in HVS-II were found in Chinese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mtDNA sequences, and 90 and 64 haplotypes were then defined.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the mean pairwise differences were 0.9903±0.0013 and 5.7785 in HVS-I, and 0.9777±0.0013 and 3.5819 in HVS-II, respectively. By analyzing the hypervariable domain from nucleotide 1,6180 to 1,6193 in HVS-I, we defined some new types of sequence variations. We also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 population and other populations using mtDNA HVS-I sequences. According to Rst genetic distances, the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the Tu population, the Xi'an Han population, the Chinese Korean, and the Mongol ethnic group were in a clade. This indicated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re were far relations between the Tu population and other Chinese southern Han populations, Siberian, European, African, and other foreign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u population has a multi-origin and has also merged with other local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HVS-I HVS-II chinese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population genetics
下载PDF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5
作者 戴晓杭 《现代盐化工》 2016年第3期77-79,82,共4页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disrupted and distorted for several times during its history. Two cases are introduced to discuss how the Chinese culture was affected by the various factors. Some cultural legacies of China m...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disrupted and distorted for several times during its history. Two cases are introduced to discuss how the Chinese culture was affected by the various factors. Some cultural legacies of China may be lost, and the way for remedy is to keep Chinese culture open up and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DISCONNECTION han chinese unification nomadic ethnic group
下载PDF
Positive Selection of CAG Repeats of the ATXN2 Gene in Chinese Ethnic Groups
6
作者 Xiao-Chen Chen Hao Sun +8 位作者 Chang-Jun Zhang Ying Zhang Ke-Qin Lin Liang Yu Lei Shi Yu-Fen Tao Xiao-Qin Huang Jia-You Chu Zhao-Qing Yang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543-548,共6页
The ataxin-2 (ATXN2) gene is located on human chromo-some 12q24.1. In normal individuals, the coding region in exon 1 of this gene has fewer than 31 CAG repeats (Yu et al., 2005: Laffita-Mesa et al., 2012). Howev... The ataxin-2 (ATXN2) gene is located on human chromo-some 12q24.1. In normal individuals, the coding region in exon 1 of this gene has fewer than 31 CAG repeats (Yu et al., 2005: Laffita-Mesa et al., 2012). However, an abnormal expansion of CAG trinucleotide repeats results in the aggre-gation of polyglutamine (polyQ), which causes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SCA2) (Pulst et al., 1996). The expanded alleles have more than 32 repeats in the affected individuals, and generally there is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CAG repeat length and age of onset (Pulst et al., 1996). SCA2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hose major clinical feature is progressive cerebellar ataxia. Atrophies of the brainstem and frontal lobe have been frequently detec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Yamamoto-Watanabe et al., 2010). This disease has the strong effect on sensory and motor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G GENE Positive Selection of CAG Repeats of the ATXN2 Gene in chinese ethnic groups
原文传递
Ethnicity:民族抑或族群? 被引量:3
7
作者 阮西湖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32-36,共5页
为了进一步厘清"ethnicity"(ethnic group)究竟是"民族"抑或"族群"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从族体类型及其演进、古希腊文"ethno"一词的含义及其英文演变、台湾使用"族群"概念的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厘清"ethnicity"(ethnic group)究竟是"民族"抑或"族群"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从族体类型及其演进、古希腊文"ethno"一词的含义及其英文演变、台湾使用"族群"概念的背景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了"ethnicity"是"民族"而非"族群",国外民族(ethnicity)和我国民族的称谓是相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研究 ethnicITY 种族概念 民族 族群 华族
下载PDF
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俊清 李泽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三交”的机制模型,其中,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在这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旅游促进“三交”中要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融合性的关系,协调求异性与共同性、统一性的关系,统筹推进体验性与互嵌性。基于游客视角,可以从拓展旅游时空、提升游客体验、强化国家感知等方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游客体验 旅游认同
下载PDF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脉络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丰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6-36,140,共12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顺应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根植于中华文明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顺应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从“中国”“华夏”到“中华”“中华正统”观念,再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缓慢递进、一脉相承、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朴素的共同体意识,即“大一统”思想和华夷共祖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 华夏 中华正统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11
作者 丁玲辉 蔡秀清 殷生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体育 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发展
下载PDF
边境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成效与经验——以西藏勒布沟地区为例
12
作者 李志农 杨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6,共9页
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 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总结边境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统领,同时坚持外源性动力与内源性动力协同作用,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守边固边工作双向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边境民族地区 勒布沟 门巴族 “五位一体”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13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观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特点及影响
14
作者 崔明德 毛俊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葬形式多样性等四个特点。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的变化,既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又有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因素。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鲜明特征、汉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化形态,是观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丧葬仪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华语政策和族群身份对泰国印尼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
15
作者 伍丽梅 张积家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语言态度评估是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双重态度理论探讨华语政策差异与族群身份对泰国和印尼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采用语言态度问卷和IAT范式测量其对汉语和所属国官方语言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结果发现,泰国来... 语言态度评估是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双重态度理论探讨华语政策差异与族群身份对泰国和印尼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采用语言态度问卷和IAT范式测量其对汉语和所属国官方语言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结果发现,泰国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泰语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一致,对汉语的评价低于对泰语的评价。印尼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印尼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分离,在外显态度上,华裔学生对汉语的评价优于对印尼语的评价,在内隐态度上对汉语与印尼语的评价相当;非华裔学生在外显态度上对汉语与印尼语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对印尼语的内隐评价高于对汉语的内隐评价。研究表明,所属国华语政策与族群身份影响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态度 族群 华语政策
下载PDF
试论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规律性——以汉唐时期东北各族群认同发展、嬗变过程为例
16
作者 范恩实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2-31,140,共11页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上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由各族群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以汉唐时期东北各族群认同发展、嬗变过程为例,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交融史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族群兴起、发展历程与政治体演进历程之间,既有紧密的关联性...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上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由各族群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以汉唐时期东北各族群认同发展、嬗变过程为例,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交融史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族群兴起、发展历程与政治体演进历程之间,既有紧密的关联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进入史书记载的各种族称,首先往往是族类群体;与中原王朝或者其他周边强大政治势力的交往、交流是族类群体族群意识不断强化的重要动力;政治体建立以后,对于族群认同强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华夏周边区域性政权对本区域多元族群整合发挥了主导作用;政治体消亡才是族群认同嬗变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既是两个阶段,又有机衔接,从历史长时段看,已然形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正是这种历史规律性塑造了历史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交融 族群认同 历史规律性
下载PDF
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17
作者 巫达 徐天雨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121,共8页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各姓祭祀各自的先祖,外人不得参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留人开始利用宗支节祭祀“三百六十户伍”汉人祖先,这一唤醒对“汉人祖先”的记忆过程体现了早期迁徙到云南的汉族人和彝族他留人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心性与历史事实。他留人从“多族共祖”到“彝汉共祖”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是一种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再创造”。这使族群的边界得以从历史记忆的维度被消解,而代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血脉联结和家园共享,体现出他留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他留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彝族他留人的个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民族志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他留人 记忆建构 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格萨尔》多民族交融的特点与启示
18
作者 冯文开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多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多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范例,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对... 多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多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范例,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影响的特点,对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民族学者构成的研究队伍对《格萨尔》的搜集与研究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文艺政策的典范,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应该客观地描述《格萨尔》流布过程中呈现出的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科学地阐释其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启示,充分利用人文数字技术,使《格萨尔》以多模态的形式走进了中国各民族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进而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多民族 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东周白狄与华夏互融的历史进程探究
19
作者 何艳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16,共10页
东周时期,原居陕北的部分白狄逐渐东迁,散布于今山西、河北境内。东迁白狄与华夏诸国杂居并处,通过政治联姻、人才流动、朝聘会盟等方式实现政治互融。双方战争频繁,晋、魏、赵诸国运用战争手段,灭亡白狄国家,吞并白狄土地,官方的驻军派... 东周时期,原居陕北的部分白狄逐渐东迁,散布于今山西、河北境内。东迁白狄与华夏诸国杂居并处,通过政治联姻、人才流动、朝聘会盟等方式实现政治互融。双方战争频繁,晋、魏、赵诸国运用战争手段,灭亡白狄国家,吞并白狄土地,官方的驻军派官,移民垦殖,俘虏和流亡人员等,实现了政治、文化、土地、人民的彻底融合;借鉴胡狄治军方法,赵国实行胡服骑射。通过互相仿铸货币,推行相同的货币体系,白狄和华夏诸国融汇成为统一的经济贸易圈。通过胡服与华裳并行,葬俗趋同,世风互融、语言文字效仿等方面,两者形成了文化共同体。中山国形成国家观念后,通过吸纳儒家的仁义、天命等道德伦理观念,构建了儒术治国理念。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白狄与华夏交流互鉴,推动了东周时期白狄与华夏互融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白狄 华夏 迁徙 互融
下载PDF
新时期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
作者 李侃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祖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充满民族精神特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内地西藏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藏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广大内地西藏班藏族大学...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祖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充满民族精神特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内地西藏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藏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广大内地西藏班藏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充分考虑内地西藏班藏族大学生的特殊需要的基础上,开设内地西藏班的院校应通过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新媒体的辐射作用、积极营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