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羊血、泽漆药对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石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3期37-38,共2页
石氏伤科的学术理论特色是理伤重痰瘀,临床用药特色是重用山羊血、泽漆为药对,治疗血肿机化、下肢深静脉栓塞、股骨头坏死等疗效显著。
关键词 山羊血 泽漆 骨伤科 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蕊 陈照娟 +6 位作者 姜秀丽 王晓玲 乌力吉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64,共5页
动物性腺激素与其繁殖活动密切相关。为探明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采集的554份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粪便样品和2013年经分子鉴定手段确定性别的雌雄性各2... 动物性腺激素与其繁殖活动密切相关。为探明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采集的554份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粪便样品和2013年经分子鉴定手段确定性别的雌雄性各20份样品,测定了其中的性激素水平。发现2016年度睾酮水平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236.21+23.31)ng/g,但9月睾酮水平与2013年11月差异不显著( P >0.05),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孕酮水平峰值出现在5月,为(398.24+39.11 )ng/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月( P <0.05),雌二醇水平在3月出现峰值,为(36.36+3.18)ng/g,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 P <0.05),7月水平最低。研究中性激素的季节变化印证了当地文献关于斑羚10月份发情,5月份产仔的记载;同时也表明采集斑羚粪便样品,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的性激素含量,分析斑羚性激素季节变化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的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睾酮 孕酮 雌二醇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中华斑羚活动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晨光 何明超 +5 位作者 苏晋芬 罗蕊 高顺勇 陆元敏 李旭 段玉宝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活动模式呈经典的双峰型,上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9: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09:00,下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9:00,2个活动高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前后,为昼行性活动。通过对中华斑羚的月活动节律研究发现,各月份间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289,d f=11,P<0.05),活动频率在7月达到峰值。对季节活动节律研究发现,4个季节间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3.328,d f=3,P<0.05),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昼夜节律分析表明,中华斑羚具有较强的昼行性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中华斑羚 药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秦岭地区中段死亡斑羚空间分布规律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奇峰 赵青侠 +3 位作者 金学林 师动 吴桥兴 杨明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4-720,共7页
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以下简称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中部与西南部(张荣祖,1997;蒋志刚,2015),在秦岭广泛分布(郑生武和宋世英,2010;周灵国,2017)。斑羚栖息于高、中山地林区,多在向阳的山坡活动(申定健等,2009... 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以下简称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中部与西南部(张荣祖,1997;蒋志刚,2015),在秦岭广泛分布(郑生武和宋世英,2010;周灵国,2017)。斑羚栖息于高、中山地林区,多在向阳的山坡活动(申定健等,2009;郑生武和宋世英,2010;边坤等,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死亡斑羚 地形因素 距离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同域分布马鹿与中华斑羚的冬夏季食物构成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夫仁 贺伟 +4 位作者 赛罕 冯中华 杨永昕 张正一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冬、夏季食物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马鹿在夏季取食22科48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5科31种植物;在冬季,马鹿取食17科32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3科23种植物。Pianka重叠指数显示,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食物重叠度为85.4%,冬季重叠度为77.6%。使用Levins指数计算,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的营养生态位分别是13.71和5.34,冬季时分别是11.08和4.02。在同一季节,马鹿取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大于中华斑羚。本研究结果表明,马鹿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变化具有适应性,但马鹿对环境的适应性高于中华斑羚;鉴于马鹿的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多,建议在对物种与栖息地的保护中侧重于中华斑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共存 食性 营养生态位 马鹿 中华斑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