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迎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光国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1期7-10,共4页
心理学自冯特始便存在两种类型,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人文的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依据"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建构了儒家关系主义理论和自我曼陀罗模型,这种含摄文化的理论解决了冯特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的难题。批判实在论和... 心理学自冯特始便存在两种类型,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人文的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依据"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建构了儒家关系主义理论和自我曼陀罗模型,这种含摄文化的理论解决了冯特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的难题。批判实在论和多重哲学典范的结合,奠定了华人本土心理学科学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华人本土心理学将迎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本土心理学 儒家关系主义 自我曼陀罗模型 多重哲学典范 批判实在论
下载PDF
中国金刚宝座塔探微 被引量:6
2
作者 郑琦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2期170-175,共6页
金刚宝座塔体现着曼荼罗的构图特征,被佛教密宗引为神圣的坛场。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金刚宝座塔在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是汉满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在传播、衍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成为中国传... 金刚宝座塔体现着曼荼罗的构图特征,被佛教密宗引为神圣的坛场。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金刚宝座塔在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是汉满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在传播、衍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宝座塔 密教 曼荼罗 中国文化 雕刻艺术
下载PDF
坛城与枯庭的传统空间叙事结构辨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欣 万博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138,共5页
在传统空间叙事结构中,坛城与枯庭("象"的层次),皆可诉诸佛教哲理("意"的层次),但却能衍生不同的空间形式("言"的层次),令人费解。运用"四方架构"的诠释工具推断,2种叙事结构可以分别诠释为:... 在传统空间叙事结构中,坛城与枯庭("象"的层次),皆可诉诸佛教哲理("意"的层次),但却能衍生不同的空间形式("言"的层次),令人费解。运用"四方架构"的诠释工具推断,2种叙事结构可以分别诠释为:佛教宇宙论进路的空间修炼与佛教本体论进路的空间修养。它们既无学理矛盾,也无境界高低之分,只是在回答不同的基本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坛城 枯庭 四方架构
下载PDF
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以《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的构造》为中心
4
作者 刘雪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3-18,共6页
日本当代神话学家百田弥荣子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兴趣,应放入日本的中国西南研究潮中流来看。其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了中国神话以"公鸡雷神"为核心的曼荼罗构造。从曼荼罗构造的提出来看,其虽然不够完美,存在不少漏洞,但是她将中... 日本当代神话学家百田弥荣子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兴趣,应放入日本的中国西南研究潮中流来看。其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了中国神话以"公鸡雷神"为核心的曼荼罗构造。从曼荼罗构造的提出来看,其虽然不够完美,存在不少漏洞,但是她将中国神话结构化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在研究方法与论证逻辑方面,百田氏的论据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样,地域跨度与时间跨度均很广,但她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不够严谨,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反面证据。在对日本相关材料进行引用的问题上,她的研究兴趣是中国神话本身,研究是脱离了日本本土立场的,也摒弃了为日本文化寻根的目标,而是将目光完整、彻底地放在了研究对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田弥荣子 中国传承曼荼罗 中国神话的构造
下载PDF
“陌生人-王”理论与17至19世纪东南亚的华人政治领袖
5
作者 余欢欢 吕振纲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4年第3期63-84,154,155,共24页
17至19世纪,东南亚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其中中国移民群体尤为显著。这一时期,郑信、莫玖和罗芳伯等华人移民群体领袖,相继成为暹罗、湄公河三角洲及婆罗洲等一些地区的外来统治者。作为“有能力的人”(Man of Prowess),这些华人政... 17至19世纪,东南亚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其中中国移民群体尤为显著。这一时期,郑信、莫玖和罗芳伯等华人移民群体领袖,相继成为暹罗、湄公河三角洲及婆罗洲等一些地区的外来统治者。作为“有能力的人”(Man of Prowess),这些华人政治领袖通过与当地人通婚,发挥了自身卓越的经济和军事才能,成功地吸引不同群体的追随者。他们在当地的统治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陌生人-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外来统治者并不是单纯依靠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来确立自己的权威,而是首先构建以本族群追随者为核心的支持基础,随后逐步赢得本土居民的拥护,最终在异国他乡确立自己的统治。这种“陌生人-王”统治模式突出了族群力量的重要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华人政治领袖在东南亚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当时东南亚地区还出现了白人及阿拉伯人等“陌生人-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东南亚本土的社会文化结构、商业世界主义和曼陀罗政治规则。这些“陌生人-王”政治领袖遵守本土的社会文化规范,并依据曼陀罗的互动规则行事,成为相互嵌入的本土曼陀罗体系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政治领袖 有能力的人 “陌生人-王” 曼陀罗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