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在五四时期的发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大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4,共10页
萌发于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到五四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 萌发于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到五四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漱溟、梁启超等"东方文化派"提出了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国运动》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与清末民初比较,五四时期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或"民族复兴运动"思想,而且这时所讲的"民族复兴"是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而非清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时仅仅是"中华"亦即"汉族"的振兴,尤其是孙中山对什么是民族精神、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好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与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是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
下载PDF
“五四”对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项筱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7,共7页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为我们重新回顾、总结、研究"五四"和中国新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努力探寻"五四"运动对中国新音乐创作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新音乐 创作 影响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中国音乐的历史诠释 被引量:2
3
作者 田可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共3页
200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90周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导致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变革。回顾以往,关照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发展,并作出新的历史诠释,是我们重视五四运动的必然。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音乐 影响 历史诠释
下载PDF
大学时代的高君宇——纪念高君宇诞辰105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放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0-55,共6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高君宇诞辰 10 5周年。高君宇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 2年毕业 ,共在北京大学度过了 6年大学生涯。在这 6年里 ,他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迪 ,五四运动的洗礼 ,迅速地由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高君宇诞辰 10 5周年。高君宇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 2年毕业 ,共在北京大学度过了 6年大学生涯。在这 6年里 ,他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迪 ,五四运动的洗礼 ,迅速地由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章考察了高君宇在北大生活、学习、工作、斗争的史实 ,追踪他思想发展的轨迹 ,探究他成长的道路 ,以期对今天大学生们的成长有些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君宇 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革命家 大学时代 成长历程
下载PDF
遐思“五四”--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而写
5
作者 汪毓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0,共5页
"五四"这一中国近代历史现象,应将发生在1916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联系起来认识。客观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五四"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中国新音乐文化
下载PDF
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繁荣的原因
6
作者 张胜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8-190,共3页
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得以广泛传播进入其历史的繁荣期,原因在于五四前中国自由主义学理积淀为五四自由主义提供学理基础,五四时代的需要呼唤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与罗素的来华对五四自由主义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自由主义 五四运动 杜威 罗素
下载PDF
试论学衡派的文化观
7
作者 曹艳红 《嘉应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54-58,共5页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学衡》杂志,从学衡派的立足点——新人文主义出发探究其文化观,清理学衡派有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文化改造的主张进行价值重估。本文认为,学衡派借中西融合来改造文化的思想符合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学衡》杂志,从学衡派的立足点——新人文主义出发探究其文化观,清理学衡派有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文化改造的主张进行价值重估。本文认为,学衡派借中西融合来改造文化的思想符合思想史的运作规律,在当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反思,至今仍可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人文主义 新文化运动 文化建设 中国
下载PDF
白话文运动:传承还是摒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平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第4期61-70,共10页
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也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白话文运动取得的成绩,是白话文正式进入学校常规教育课程,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加速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汉语的主流文体。从当时直至现在对该运动的历史叙事,一般都将白话... 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也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白话文运动取得的成绩,是白话文正式进入学校常规教育课程,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加速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汉语的主流文体。从当时直至现在对该运动的历史叙事,一般都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比作欧洲各国自文艺复兴起民族语言文学取代拉丁语文学,同时将之比作一场文学上的革命。这种观点在两个重要方面比附失伦。首先,从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看,20世纪初白话文传承的是中国上千年的语言文化传统,相比而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民族新兴书面语历史短暂,语言资源贫乏;欧洲民族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以后,后者基本被摒弃,而文言文始终是中国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欧洲各国民族语言取代拉丁文成为主流文体,是个渐变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狂飙突进式的革命。白话文的情况与此相仿。白话文作品在元、明、清时期广为传播,自19世纪下半叶起白话文使用更为普遍。白话文运动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中国语言应用传统的传承和发展。19世纪下半叶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该发展开始加速,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白话文运动的真正意义,是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字方针,为此后汉语标准口语和标准书面语的成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汉语拼音化给出了前提条件。19世纪以来在语言文字改革问题上提出的重要主张如何落实,此方针为之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运动 传承 摒弃 新文化运动 文言 白话
下载PDF
论北一辉与吉野作造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兼析北一辉中国观的转变
9
作者 徐智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92-94,共3页
五四运动在思想层面上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儒教的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受到致命的打击,而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在旧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被唾弃,新的价值观念被期待由西方引进之际,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先驱北一辉和日本大正民主运动... 五四运动在思想层面上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儒教的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受到致命的打击,而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在旧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被唾弃,新的价值观念被期待由西方引进之际,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先驱北一辉和日本大正民主运动的理论先驱吉野作造均在此时发表了对五四运动的不同看法。通过对这两种不同认知间的对比,可以对北一辉中国观的转变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一辉 吉野作造 五四运动 中国观
下载PDF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10
作者 郑晓锋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7-66,共10页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发生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它一方面代表着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文言文化主导地位的终结,一方面预示着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开始自觉的现代性实践。然而,五四白话文运动并非突发性的文化思潮,而是晚...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发生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它一方面代表着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文言文化主导地位的终结,一方面预示着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开始自觉的现代性实践。然而,五四白话文运动并非突发性的文化思潮,而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继续和深化,并在与文学守旧派的艰苦激烈论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自此,以提倡白话文为突破口的现代文学开始了新的文学话语秩序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白话文运动 现代性 转型 话语建构
下载PDF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志武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7年第1期1-17,共17页
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儒家文化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除了儒家外是否有别的更"好"的社会秩序安排?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吗?"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的思... 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儒家文化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除了儒家外是否有别的更"好"的社会秩序安排?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吗?"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的思想,让中国走近世界一大步。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在当年打倒"孔家店"后,今天似乎又要重建"孔家店",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还缺少什么使得个人权利、个人自由难以扎根?为了理解文化的成因,本文假定人的基本生存挑战有两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又分今天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今天的需求靠提高生产力来满足,但未来的需求除了也靠提高生产力来满足外,同样重要的是要通过金融契约的交易来规避各类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换言之,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不仅今天的物质供给和精神供给都丰富,而且金融保险与证券市场也完备(Complete Markets),这样人们能利用金融契约交易把各种未来风险都规避好。当然,现实并没那么完备。特别是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不仅没有完备的金融市场,连基本的外部金融交易都没有。那么,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如何规避未来的物质风险与精神风险呢?当外部金融市场不发达或根本就不存在时,社会组织特别是"家庭"承担着最重要的经济交易(尤其是风险交易)和感情交易功能,后代以及亲戚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借贷"、"投资"、"养老"等金融品种。为了保证家庭、家族内部的这种隐性契约交易能"安全"地进行,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文化"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保证契约交易能执行的内容,儒家的"孝道"文化以及相关名分等级社会秩序的作用也在此。"家"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成员间的经济交易和感情交流。随着外部金融市场的发展,"家"的经济交易功能逐渐由市场取代,"家"则越来越以感情交流为主。于是,相关的制度性文化特别是"家"文化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像儒家"孝道"这样的"刚性"等级文化就变得无必要,取而代之的是让个性更自由、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大致如此,中国文化的变迁轨迹也将是这样。一旦文化的某种功能能由其他更受社会欢迎的东西取代,那么那项文化内涵的生命就会结束。随着经济和金融技术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内涵也会变化。所以,简单意义上的文化复古不仅是一厢情愿,且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孝道 家庭 金融发展 保险 个人权利 自由 民主 五·四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