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汇流”:华人艺术家周文中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途径研究
1
作者 张晓茜 张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要打破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倡导... 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要打破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倡导并践行的东西方文化“汇流”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传统与现代的汇流推动东西融合、古今一体,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其次,经验与情感的汇流可以增进认知,建立好感,营造顺畅、有利的传播环境。最后,本土与国际的汇流有助于培养重视艺术传统、具备国际视野、贯通中西的艺术接班人。据此,以周文中为代表的华人艺术家借助中西方在“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共通之处,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并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其有益经验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及当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对外传播 华人艺术家 周文中 “汇流” 中美艺术交流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2
作者 贾宜凡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以及传播媒介渠道单一化、解读中华文化符号中的误解以及污名化、国际教育和学术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以及传播媒介渠道单一化、解读中华文化符号中的误解以及污名化、国际教育和学术认知的主观性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群体观念、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两个结合”视野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要从提升国际传播的软实力、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对外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21
3
作者 司徒尚纪 许桂灵 《热带地理》 2015年第5期628-636,共9页
以中外和平、友好、平等的经济、文化、外交等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合浦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发生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 以中外和平、友好、平等的经济、文化、外交等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合浦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发生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隋唐五代为其兴盛时期,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宋元时期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产生海神妈祖崇拜、传入占城稻种等,深刻改变了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明代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其由盛转衰。基于番薯、玉米等新作物传入和利玛窦来华宣传西方科技和宗教,以及澳门、肇庆2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引起中国粮食生产一场革命和某些观念文化的改变。清代前期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而新辟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线,带来以广州十三行商帮崛起、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鼎盛时期。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完全改变了中西贸易的性质,持续了2 000多年的海上丝路,自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演变 中国 中外文化交流
下载PDF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学西渐”——寻求与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 被引量:13
4
作者 唐述宗 何琼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7,共5页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翻译活动中,中译外一直处于次要的位置。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被大量译介"引进"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更是出现了严重的"逆差"现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输出"成了一个国家"...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翻译活动中,中译外一直处于次要的位置。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被大量译介"引进"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更是出现了严重的"逆差"现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输出"成了一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学西渐"作为一种文化战略,顺应时代需求,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译界学者应更加重视中译外翻译研究,认清困难、调整策略,以寻求与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译外 文化交流 文化“引进”与“输出” “东学西渐”翻译策略
下载PDF
外刊对中国文化词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夏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5,共5页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给汉英互译造成巨大困难。通过考察美国新闻期刊所采用的针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可见,他们的"异化"策略既丰富了英语词汇,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没有造成劣质译品。他们的译技和语言观可为中外...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给汉英互译造成巨大困难。通过考察美国新闻期刊所采用的针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可见,他们的"异化"策略既丰富了英语词汇,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没有造成劣质译品。他们的译技和语言观可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汉译英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刊 异化翻译 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存在与影响: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3
6
作者 葛剑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共3页
由于地理环境及自身特点,历史上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缺少传播意识与交流意愿,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影响较小。在今天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文化交流应避免历史上的情况,真正使这一战略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一带一路”建设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文化产品
下载PDF
中外合作创建孔子学院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立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中外大学合作办学建设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的主要形式,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与创新。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又承载了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重任。通过对目前孔子学院建设中所... 中外大学合作办学建设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的主要形式,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与创新。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又承载了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重任。通过对目前孔子学院建设中所遇诸多问题的分析,从国家汉办和合作大学等多角度进行思考,针对理念制度、管理环节、实施主体、整体策略、队伍建设、实施进程等层面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孔子学院 文化交流 模式创新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中外舞蹈文化交流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青弋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5-34,共10页
民国时期的舞蹈研究,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然而,本研究认为,民国时期尽管短暂,但却是中国舞蹈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不仅中国现代舞蹈建设开始起步,而且中国的传统舞蹈与民族舞蹈登上了国际舞台。民国时期的舞蹈能够获... 民国时期的舞蹈研究,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然而,本研究认为,民国时期尽管短暂,但却是中国舞蹈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不仅中国现代舞蹈建设开始起步,而且中国的传统舞蹈与民族舞蹈登上了国际舞台。民国时期的舞蹈能够获得如此成就与适时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归功于留学海外归来的舞蹈家;同时得益于外来舞蹈的影响;另外,有赖于"戏曲舞蹈"的推陈出新在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现代舞蹈家走出国门,从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这个善舞民族真正的文化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舞蹈 文化交流 民国时期
下载PDF
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学全英文教学体会与实践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光颖 李晓晨 张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7期1-2,共2页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医人的目标,中医学的教学难点包括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和教材的局限性,需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高教师英文水平,中西医对照教学,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微课教学等方式增加师生交流,...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医人的目标,中医学的教学难点包括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和教材的局限性,需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高教师英文水平,中西医对照教学,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微课教学等方式增加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医学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英文教学 留学生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及化解外交矛盾的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维新 姜丽玲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7-12,共6页
中华民族是源于原始社会各部落、胞族、族群集聚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和而不同必然有矛盾和斗争,"和合"必然处在打造之中,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中国之谓中国,就因其大,故居中央统摄四方。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坚持以"和为... 中华民族是源于原始社会各部落、胞族、族群集聚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和而不同必然有矛盾和斗争,"和合"必然处在打造之中,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中国之谓中国,就因其大,故居中央统摄四方。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坚持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在鉴别中包容,力抗邪恶,持和扬善。强国的本源是民族的自立自强,强国的外源是国家的外交,"穷国无外交",外交能强国。国家的事情,内外有别,内外和合,内外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并非平坦,增强忧患意识是客观的要求。思尽矛盾是和谐,走尽坎坷是平坦,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和合文化 化解矛盾 和谐外交
下载PDF
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福祥 徐庆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思想及孔子形象在西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及误读,在此基础上指出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结合使用音译法和综合性注释法来翻译古代典籍核心词汇,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逐步建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减少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核心词汇 文化身份嬗变 翻译
下载PDF
汉语成语英译的异化与归化译法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芙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74-379,共6页
在翻译中,归化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陌生感和异域性,异化译法则力争保留原文的异质成分。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汉语成语英译时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 在翻译中,归化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陌生感和异域性,异化译法则力争保留原文的异质成分。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汉语成语英译时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汉语成语 文化交流 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唐代服饰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功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8-80,共3页
唐代服饰美学体现了社会风气与服饰变化的互动互摄现象。在唐代服饰美学中有着很深的社会思潮痕印。唐代服饰富于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 ,造型别致 ,甚至有男性化倾向。唐代服饰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然而 ,由于唐代审美思潮变化更迭的... 唐代服饰美学体现了社会风气与服饰变化的互动互摄现象。在唐代服饰美学中有着很深的社会思潮痕印。唐代服饰富于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 ,造型别致 ,甚至有男性化倾向。唐代服饰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然而 ,由于唐代审美思潮变化更迭的特点 ,所谓“胡服”在盛唐以后就不再盛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演变 思潮性质 美感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特征变化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波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94,共5页
中国古丝绸之路完美呈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到文化贸易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中外商品交易的历史,更是中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历史。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在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商品贸易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和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 中国古丝绸之路完美呈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到文化贸易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中外商品交易的历史,更是中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历史。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在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商品贸易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和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发展。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文化贸易发展 中外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 被引量:3
15
作者 宁琦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3年第4期99-106,125,共9页
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迫在眉睫,外语人才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方面负有使命。仅仅通晓外语,对建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切实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刻理解,... 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迫在眉睫,外语人才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方面负有使命。仅仅通晓外语,对建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切实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刻理解,对域外历史、文化与现状的深入研究,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与把握。培养外语人才卓越的跨文化能力,也即准确理解中华思想文化及其世界意义的能力、熟练运用外语开展中华思想文化国际传播的能力,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外语人才 跨文化能力 中华文化素养 域外文化理解
下载PDF
从英语文学经典化到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沈弘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6
作者 裘禾敏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2,共4页
作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弘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从英语语言文学到中外文化交流史,不仅跨学科性强,而且都颇有建树。沈教授就英美文学翻译与经典化、来华传教士研究、学术创新、哲社著作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 作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弘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从英语语言文学到中外文化交流史,不仅跨学科性强,而且都颇有建树。沈教授就英美文学翻译与经典化、来华传教士研究、学术创新、哲社著作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汉译英国文学及其选集编撰是英国文学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推手,传教士研究应以史实为根据,不能贴标签,典籍英译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化 中外文化交流 学术创新 翻译与中国文化
下载PDF
中国留学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廖小健 《八桂侨刊》 2016年第2期20-27,共8页
近年中国掀起了新一波出国留学热潮,出国留学人数直线上升,且日趋平民化和低龄化。人数众多的海外学子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外部需要的与日俱增,以及国内家庭收入和留学意愿的持续提升,"留学热"将持续升温... 近年中国掀起了新一波出国留学热潮,出国留学人数直线上升,且日趋平民化和低龄化。人数众多的海外学子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外部需要的与日俱增,以及国内家庭收入和留学意愿的持续提升,"留学热"将持续升温,海外中国留学生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中外文化交流 促进作用
下载PDF
汉语中的外来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向辉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69-71,共3页
外来词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汉语中的外来词的历史与现状、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和特征,深入探讨对待外来词的态度和原则,对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外来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外来词 民族固有词 语言 文化交流 原则
下载PDF
走进新世纪的跨文化思考——关于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术讨论
19
作者 钱林森 王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0-85,共6页
探讨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深层的文化内蕴。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多元关系涉及到全面梳理与总结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其中 ,包括中外文学关系的回顾、展望及其文化观照、外... 探讨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深层的文化内蕴。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多元关系涉及到全面梳理与总结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其中 ,包括中外文学关系的回顾、展望及其文化观照、外国作家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误读的历史语境、东方各国间的文学文化交流 ,以及溶入周边文化的中国文化 ,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作家 中国文化 文化形象 文化交流 文化误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云溪 段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6,共6页
2020年8月15日至9月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平台成功举办。国内比较文... 2020年8月15日至9月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平台成功举办。国内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学者陈众议、王宁、刘建军、查明建、何成洲,程巍、陈跃红及知名作家李洱分别担任八场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围绕"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这一主题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跨文化 中外文化 互鉴 科技人文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