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美”与“国画民学”——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与民族文化建构及其当下意义
1
作者 王宗英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2期22-35,共14页
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20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 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20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国家民族所呈现出的民族修养,亦是“国画民学”萃取的中国绘画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对中国古典画论中“传神”“技进乎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范畴,使传统画论中零散的、渗透在审美各方面的重“内美”观念或倾向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金石入画”的实践证明了“内美”与“国画民学”在当代实行的可能。对“内美”的价值追求不仅内部推动中国画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亦使得民族文化精神得以永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美” “国画民学” 文化救亡 传统文化复兴
下载PDF
商丘火神台庙会文化研究
2
作者 王化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古代庙会是祭祀和祈福的主要活动场所,承载着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记忆。地方性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担负着商品交流、民众娱乐的突出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地域性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诸如地方戏曲、杂技、宗教祭祀、文化特产等内容... 古代庙会是祭祀和祈福的主要活动场所,承载着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记忆。地方性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担负着商品交流、民众娱乐的突出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地域性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诸如地方戏曲、杂技、宗教祭祀、文化特产等内容的延续,以此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记忆。商丘火神台庙会依托纪念先祖的物质遗存,延绵多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神台庙会文化,在豫东地区的众多庙会中,其祭祖功能尤其突出,在后续的流变中兼容了不同时期的地方文化产品,且在民俗文化的呈现方面,具备突出的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丘火神台庙会 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下载PDF
论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之特征
3
作者 扎格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构建多民族国家的民俗研究体系;形成各民族学者团结奋进的研究队伍;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成果增多;构建教学科研人才三结合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传承与创新 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体系
下载PDF
主体·空间·行动:民俗主义视角下民俗体育传承的思考
4
作者 李文鸿 赖炳森 李雪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民俗主义是民俗文化脱离原生环境后,以艺术化、商业化等适应社会之变的现象.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因置身当下民俗主义之中,民俗体育传... 民俗主义是民俗文化脱离原生环境后,以艺术化、商业化等适应社会之变的现象.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因置身当下民俗主义之中,民俗体育传承应以顺应时变、扩大传承群体和生存空间为旨归,需要在传承的主体—空间—行动框架下予以思考.具体而言:传承主体是由传者、承者和支持者等构建的完整人际生态,担负承续和光大技艺的双重任务,以重新融入当下社会为前提;传承主体需要主动建构适宜生存的新空间,从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记忆等方面融入城乡文化共同体;具体行动上,传承主体应以兼职传承再嵌入日常生活,以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融入当下社会结构,以实质性传统传续化解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育 民俗主义 传承主体 空间 日常生活
下载PDF
生活结构视域中的艺术与民俗——以鲁中小章竹马为个案
5
作者 张士闪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5,共14页
鲁中西小章村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竹马表演活动,是村民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亦彰显出国家政治对于民间传统的深刻影响。借助罗姆巴赫的“生活结构”理论,分析乡村精英如何运用历史记忆在小章竹马与国家政治、地方社会之间建立关... 鲁中西小章村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竹马表演活动,是村民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亦彰显出国家政治对于民间传统的深刻影响。借助罗姆巴赫的“生活结构”理论,分析乡村精英如何运用历史记忆在小章竹马与国家政治、地方社会之间建立关联,可以揭示出这一民间传统在与时俱进中发挥的社会建构能力。小章竹马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或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混融“艺术”“民俗”等多元要素的杂糅文化形态与鲜活社会实践,也因之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处于边缘位置,其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易被低估甚或忽视。应坚决摒弃相关学术偏见与认知误区,从村民对其生活世界的感知出发,以生活结构为视域统合其艺术、民俗等多元逻辑,探究民众深层的意向结构与行动逻辑,充分释放这一个案的学术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反思与突破以西学为主导的现代学术规范的局限,探索更具解释力的学术范式,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增砖添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结构 艺术 民俗 小章竹马 民间传统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发展脉络
6
作者 郭平 张洁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基于近20年我国对非遗保护的经验探索和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属性的非遗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现阶段非遗学学科化实践在成果与经验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一门新学科走向成熟需要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与规范性,而... 基于近20年我国对非遗保护的经验探索和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属性的非遗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现阶段非遗学学科化实践在成果与经验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一门新学科走向成熟需要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与规范性,而“非遗”与“非遗学”概念的提出较晚,且相关学术史梳理多限于21世纪以后的保护实践,对中国早期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以及非遗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讨论仍显不足。基于此,文章从宏观视角梳理了非遗学在学科化过程中对于相近学科的借鉴与整合,以期推动非遗学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非遗教育 民俗学 人类学 民间艺术学
下载PDF
美国华裔小说中的中国民俗阐释与“家”的书写——以《喜福会》为例
7
作者 吴端明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2期194-195,198,共3页
美国华裔作家以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体现了早期美国华裔的精神困境与文化身份的挣扎。这些作品大都包含中国民俗的书写,是作者的一种虚实结合的与主流话语的对抗性书写,是对民俗的一种创造性阐释。作... 美国华裔作家以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体现了早期美国华裔的精神困境与文化身份的挣扎。这些作品大都包含中国民俗的书写,是作者的一种虚实结合的与主流话语的对抗性书写,是对民俗的一种创造性阐释。作品中的细节体现了民俗的演化、民俗与“家”的关系、民俗与家庭观念的代际传承与改变。旧的民俗因人的不懈努力而被突破,从而实现了变迁。作家和作品是特定的社会与时代的产物,作家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故事、通过异域色彩的民俗来讲故事,向他文化的读者打开华人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作家 民俗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岭南文化研究与广师大民族学的重要奠基者——韩伯泉先生的学术人生
8
作者 谷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8-34,共7页
韩伯泉先生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曾被前苏联社科院主任研究员鲍·李福清誉为“岭南民族文化研究之星”。本文回顾了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他将民俗学和民族文化学相结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前身... 韩伯泉先生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曾被前苏联社科院主任研究员鲍·李福清誉为“岭南民族文化研究之星”。本文回顾了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他将民俗学和民族文化学相结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前身广东民族学院)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为推动岭南文化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更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的拓荒人、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伯泉 民俗学 民族民间文学 岭南文化
下载PDF
《玉篇》涉龙字词的文化学解读
9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54-65,共12页
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文化标志,《玉篇》作为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其中含龙诸字的形音义蕴含着丰富博洽、独具特色的古代龙文化。以《玉篇》涉龙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汉字文化学的理论视域,从生命精神、社会应用与民俗信仰三个维度,... 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文化标志,《玉篇》作为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其中含龙诸字的形音义蕴含着丰富博洽、独具特色的古代龙文化。以《玉篇》涉龙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汉字文化学的理论视域,从生命精神、社会应用与民俗信仰三个维度,系统解读中华龙文化。研究显示,中华龙文化始终洋溢着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成为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和审美对象,尤为重要的是,龙还以灵虫瑞兽的身份构建了民俗信仰的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篇》 汉字文化学 生命精神 社会应用 民俗信仰
下载PDF
近现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对童装的影响解析
10
作者 武利利 常丽霞 《国际纺织导报》 2024年第3期34-37,47,共5页
针对近现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在童装中的应用,通过对儿童服饰的调查研究,结合实例从多子多福祈愿与驱灾辟邪保护民俗的运用展开分析。近现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对童装服饰设计制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原地区百姓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形成了丰富... 针对近现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在童装中的应用,通过对儿童服饰的调查研究,结合实例从多子多福祈愿与驱灾辟邪保护民俗的运用展开分析。近现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对童装服饰设计制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原地区百姓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由此演绎出大量丰富的吉祥图案以及仿生类设计,为民俗文化与服饰设计结合应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童装 吉祥纹样 多子多福祈愿民俗 驱灾辟邪保护民俗
下载PDF
体育民俗学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柯玲 邵荣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8,共4页
体育民俗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体育民俗学将以体育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和民俗体育史实为客观依据,以民俗学为基础理论,以民俗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体育的民俗精神,丰富体... 体育民俗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体育民俗学将以体育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和民俗体育史实为客观依据,以民俗学为基础理论,以民俗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体育的民俗精神,丰富体育和民俗学的学科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民俗学 民俗体育 民俗学 体育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兼与《对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反思》一文作者商榷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东升 蒋晓明 +1 位作者 凌齐 杨会荣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随着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而得以不断强化。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所引发的文化变迁进行分析,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既是其规范发展的过程,又是...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随着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而得以不断强化。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所引发的文化变迁进行分析,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既是其规范发展的过程,又是其特色逐渐褪祛或丧失的过程,提出应理性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化过程中的异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体育 竞赛化 民族民间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文化
下载PDF
民俗纪录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像重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牛光夏 毛蕾 皮永伶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民俗纪录片有两大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一是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历史认知。用民俗纪录片来整理和发掘传统民俗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来自于真正民间和乡土的民俗文化,这类民俗纪录片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昭示着一种本土文... 民俗纪录片有两大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一是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历史认知。用民俗纪录片来整理和发掘传统民俗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来自于真正民间和乡土的民俗文化,这类民俗纪录片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昭示着一种本土文化的觉醒,也彰显了一种民族精神的重振。二是文化认同视野下的现实关怀。反映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民俗纪录片,它们的关注对象从古老中国转移到现代中国,用影视纪实语言重构行进中的影像中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表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与观众的生活体验更接近,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民俗纪录片的发展进路来看,其创作要根据当前民俗学的发展趋势,在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从民俗事项到现时语境中的民俗的转换,注重和拓宽民俗主体,关注当代新民俗,真实反映当下社会发展阶段中民众的生活现状,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影像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纪录片 历史认知 现实关怀 中国民间文化 影像重构
下载PDF
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的英译 被引量:12
14
作者 魏建刚 吕自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文学 文化翻译 翻译方法
下载PDF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岳永逸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6-193,共18页
华北中部的梨区曾经"村各有庙,庙各有会"。从勾龙传说、娘娘救刘秀的传说和九龙口传说等不同庙会解释文本的演化可知,仪式实践仍遵循传统的梨区庙会是以官、民为主体的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民... 华北中部的梨区曾经"村各有庙,庙各有会"。从勾龙传说、娘娘救刘秀的传说和九龙口传说等不同庙会解释文本的演化可知,仪式实践仍遵循传统的梨区庙会是以官、民为主体的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民俗旅游乌托邦幻象的引诱下,这些共有的表述使得庙-博物馆在当地的修建成为可能,也成为目的各异的官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从民众的生活逻辑出发来理解传统民间文化,并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乃新农村建设有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新农村才会有持久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 新农村 民闻信仰 民俗旅游 乡村庙会 传说
下载PDF
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勤建 常峻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14,共11页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 ,使其成为文学的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 ,是 2 0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文学观 民俗文化批评 新文学 20世纪初期 鲁迅 周作人 国民性 民俗人性观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守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46,共6页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在新中国60年大庆前夕全部出齐。其中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由钟敬文先生任主编。本文作者作为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成员和湖北省故事集成副主编,联系故事集成这部巨著的成书经过,...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在新中国60年大庆前夕全部出齐。其中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由钟敬文先生任主编。本文作者作为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成员和湖北省故事集成副主编,联系故事集成这部巨著的成书经过,评述了故事集成按三性原则编纂所构成的鲜明特色,指出它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朝向民间文艺学的中国化、本土化,将民间故事的采录选编和学理建构融为一体,以几代学人的精诚合作,将这一新兴人文学科推向成熟的标志,作出了对中华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民间文艺学 文化长城
下载PDF
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乌丙安 吴效群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直到对它的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有政治目标的、有政策策略明确指导的工作,与民俗学的本格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取代民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系
下载PDF
民俗与生活世界 被引量:31
19
作者 户晓辉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53-60,共8页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这一概念给当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重要革新作用。本文在胡塞尔的意义上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非现成的、非物的、纯粹主(直)观的意义世界,认为民俗学真正惟一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间文学 生活世界 主观构造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毕传龙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87-93,共7页
在数字技术愈加助力人文科学研究的趋势下,借助数字化方式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存储与开发,建设人文资源数据库以辅助学术研究,日趋成为学者着力探索的新方向与新课题。该文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专业学科建设和民众文化需求三个层面... 在数字技术愈加助力人文科学研究的趋势下,借助数字化方式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存储与开发,建设人文资源数据库以辅助学术研究,日趋成为学者着力探索的新方向与新课题。该文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专业学科建设和民众文化需求三个层面梳理民俗文化资源数字化领域的理念背景和现实依据,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总结和归纳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相关学术史和问题线索,明晰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是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实现对民俗过程的数字化表达,进而指出民俗文化资源数字化下一步的发展路径:应着重处理好总体与样本、借鉴与定制、技术与理念等关系组。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推动民俗学和相关学科的资料学与方法论建设,也对推进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课题相关成果的社会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民俗文化资源 民俗过程 数字化表达 数字人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