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terature Review of Effects of Organisational Culture on Foreign-Educated Returnees at Universities in Yunnan
1
作者 王敏 杨林伟 李富娜 《海外英语》 2012年第9X期11-12,共2页
I propose to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how organisational culture impacts upon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educated returnees at universities in Yunnan and how to manage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dap... I propose to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how organisational culture impacts upon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educated returnees at universities in Yunnan and how to manage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reintegration.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I review the major literature surrounding the role the foreign-trained returnees have played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I also discuss the tensions between new returnees,senior returnees,locally trained young and senior scholars,and management in the organisational context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foreign-educated returnees COMMUNICATION o
下载PDF
组织支持何以影响高校海归教师的学术创新行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
2
作者 郭华玲 王思遥 唐玉光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0,112,共10页
学术创新是推进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提升国家创新实力的关键。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组织支持影响高校海归教师学术创新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归教师对高校提供的物质资源、科研环境以及学术评... 学术创新是推进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提升国家创新实力的关键。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组织支持影响高校海归教师学术创新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归教师对高校提供的物质资源、科研环境以及学术评价方面的组织支持满意度偏低;组织支持对海归教师的学术创新行为产生直接的负效应,但是,可以通过心理需求这一中介间接提升其学术创新行为。为进一步提升海归教师的学术创新行为,高校可以为海归教师提供满足其能力需求的物质资源支持、满足其归属需求的科研环境支持以及满足其自主性需求的学术评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支持 心理需求 高校海归教师 学术创新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
下载PDF
Chinese Returnees from Overseas Study:An Understanding of Brain Gain and Brain Circul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Yuping MA Suyan PA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5年第2期306-329,共24页
Among discussions 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a persistent challenge is to understand whether education abroad can become a source of brain gain,and whether globalization can offer source countries the hope tha... Among discussions 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a persistent challenge is to understand whether education abroad can become a source of brain gain,and whether globalization can offer source countries the hope that they might enjoy the benefits of freer cross-border flows in information and personnel.With reference to China,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issues.It reveals practical factors affecting returnees’decision to return,their contribution to specific areas,and obstacles that limit their contribution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In addition,it sheds light on an emerging brain circu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long with the increased cross-border flow of academic talent from and into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returnees brain gain brain circulation
原文传递
Returnees and Diaspora as Source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被引量:2
4
作者 Anthony WELCH HAO Jie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3年第2期214-238,共25页
This paper highlights how returnees and knowledge diaspora are important sources for Chin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identifying push and pull factors that als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innovation in the highe... This paper highlights how returnees and knowledge diaspora are important sources for Chin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identifying push and pull factors that als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innov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By outlining China’s key projects and schemes for recruiting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workers,the paper argues that bringing advanced knowledge and skills back to a country of origin throug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s is neither new,nor limited to China.At the same time,the rise of a large,worldwide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is now of global importance in promoting transnational scientific and business networks that underpin bo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nd the quest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China’s size and weight,its determination to boos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it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s well as the willingness of both diaspora and returnees to contribute,constitute its advantages.However,there remain limitations to its success,notably a lack of high-quality research,reservations regarding new ideas,low awarenes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too much attention given to material rewards and quick results,corruption,and too many administrative control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urnees DIASPORA INNOVATI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原文传递
华侨华人回流创业的环境感知——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惠玲 孙伊佳 宋钲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3年第1期23-35,共13页
论文采用扎根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50个回国创业者的田野调查以及32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调查了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时对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感知水平及其适应和发展情况;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发现... 论文采用扎根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50个回国创业者的田野调查以及32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调查了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时对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感知水平及其适应和发展情况;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发现这三种环境感知对其在中国市场适应和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作用存在一些差异。基于上述调查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华侨华人 回国创业 环境感知 人才引进
下载PDF
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之谱系考
6
作者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 202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现代建筑 中国近代海归建筑师 非学院派 现代性 谱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宁波“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贺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0-95,共6页
基于全球创业观察(GEM)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宁波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为了改善"海归"高层次... 基于全球创业观察(GEM)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宁波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为了改善"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宁波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的中介机构方面,着力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海归”高层次人才 创业环境
下载PDF
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良成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39,共3页
本文分析了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政策以及创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的对策,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领导和协调;改进资助项目管理;实行创业园企业化改造;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园区;创建优良创... 本文分析了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政策以及创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的对策,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领导和协调;改进资助项目管理;实行创业园企业化改造;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园区;创建优良创业服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回国人员 创业 创业园 对策
下载PDF
当代归侨记忆的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的研究与中文版启示
9
作者 施雪琴 《八桂侨刊》 2017年第1期67-72,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的英文原作由加拿大历史学家Glen Peterson撰写,香港归侨文化人士张茂荣先生将其翻译为中文,2016年由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再版发行。原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中文报纸与档案等,考察了中国人海外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的英文原作由加拿大历史学家Glen Peterson撰写,香港归侨文化人士张茂荣先生将其翻译为中文,2016年由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再版发行。原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中文报纸与档案等,考察了中国人海外迁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政策的形成与实践,以及侨务政策对新中国归侨命运的影响,是研究新中国侨务政策与归侨群体、侨乡的一本重要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包含了新中国初期华侨回国背景,中国对华侨形象认知的历史演变与政策制定,以及新中国侨务政策带来的深远影响等内容。该书中文版的出版与再版,体现了归侨对自身集体记忆的书写与强化,反映了归侨强烈的文化认同与集体认同。同时,此书的翻译与出版也弥补了当代中国史对归侨群体研究的不足,是归侨文化人对归侨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 归侨集体记忆
下载PDF
“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ISM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柳芸芸 叶映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58,共17页
随着越来越多80后和90后“新生代海归”选择回国发展,他们的就业质量随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203名“新生代海归”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人口学背景、海外教育经历、国内求职活动三方面对其客观及主观就业质量的影响。研... 随着越来越多80后和90后“新生代海归”选择回国发展,他们的就业质量随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203名“新生代海归”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人口学背景、海外教育经历、国内求职活动三方面对其客观及主观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首先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回国时间、留学形式、留学区域、留学年限、学历、求职频率、面试次数、就业区域和单位类型影响客观层面的就业质量—即平均月薪;而独生子女、回国时间、留学形式、逆文化适应、第一份工作寻找时间、面试次数、offer次数、就业区域和单位类型等则影响主观层面的就业质量—即工作契合度、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同时,客观就业质量能够影响主观就业质量。根据上述发现,本研究使用ISM模型建立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发现社会人口学和部分海外教育经历因素在“新生代海归”的就业质量模型中发挥深层根源性作用,海外教育结果(如学历、逆文化适应等)是处于中间的关键连接因素,国内求职活动是影响就业质量的表层直接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生代海归”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海归 就业质量 留学教育 求职活动 Logistic—ISM模型
下载PDF
印尼归侨身份“边界”流变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33-40,共8页
论文基于"边界"理论,将印尼归侨身份的"边界"建构放入纵向的时间维度探讨其"边界"的生成及变化。研究发现,印尼归侨身份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遭遇他我之别时所"框... 论文基于"边界"理论,将印尼归侨身份的"边界"建构放入纵向的时间维度探讨其"边界"的生成及变化。研究发现,印尼归侨身份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遭遇他我之别时所"框定"的。在印尼,他们身份"边界"的表述核心是对祖籍国的想象与认同。归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身份的"边界"表述则在自我和他者的"意会"中贴上了"印尼"标签,唤起的仅是对跨国经历和过去生活的记忆与怀想。这一分类实践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移民关于身份的界定和选择过程,映射了不同身份的"边界"所承载的资源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 归侨研究 身份认同 身份界定
下载PDF
多层外交与救护侨胞——国民政府对战后缅甸归侨遣返危机的处置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帆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27-38,共12页
论文以二战后国民政府围绕缅甸归侨遣返交涉为中心,论述了缅甸归侨遣返的背景、遣返工作中断的原因以及国民政府对缅甸归侨遣返危机的处理过程。结果显示,国民政府的战时难侨救济和战后归侨遣返工作,是近代历史上中国政府规模最大的救... 论文以二战后国民政府围绕缅甸归侨遣返交涉为中心,论述了缅甸归侨遣返的背景、遣返工作中断的原因以及国民政府对缅甸归侨遣返危机的处理过程。结果显示,国民政府的战时难侨救济和战后归侨遣返工作,是近代历史上中国政府规模最大的救侨运动,其中缅甸归侨遣返工作,是战后归侨遣返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缅甸战后的归侨遣返工作因缅甸政局变动而一度停滞,造成归侨滞留危机。从1946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站在维护侨胞权益的立场上,充分动用多种途径,采取多层外交策略,迫使缅甸当局有所让步,达成70%遣返目标。国民政府维护侨权的坚定立场、灵活务实的多层外交策略展示了近代中国政府对华侨权益的高度重视,值得肯定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归难侨研究 归侨遣返 华侨复员 国民外交 太平洋战争
下载PDF
海归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初创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基于科技研发能力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葛宏翔 梁微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75-181,共7页
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对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社会资本与科技研发能力等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深入分析海归社会资本、科技研发能力、初创企业绩效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海归创业要素与初创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基于此,选取海归于2... 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对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社会资本与科技研发能力等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深入分析海归社会资本、科技研发能力、初创企业绩效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海归创业要素与初创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基于此,选取海归于2015—2018年间成立的26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探究海归社会资本因科技研发能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揭示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黑箱"。结果表明,海归的政策性和市场性社会资本对创业绩效存在正向影响,科技研发能力在社会资本对创业绩效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初步呈现了海归社会资本影响初创企业的绩效的路径和机制,为海归整合社会资本、培养核心能力,促进初创企业成长提供可行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 社会资本 技术研发 创业绩效
下载PDF
“建国海归”的历史地位与研究定位
14
作者 张涛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一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到中国大陆,形成了海外人才回流的一个高潮。这一群体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着鲜明的历史特色与人才群体特征,可以称之为"建国海归"。本文针对"建...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一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到中国大陆,形成了海外人才回流的一个高潮。这一群体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着鲜明的历史特色与人才群体特征,可以称之为"建国海归"。本文针对"建国海归"的社会政治背景、阶段分期和人才学类型展开讨论,初步总结其特点与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从而加深社会对这一群的认知,同时对今后的人才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海归 人才工作 留学归国人员 1949年前后
下载PDF
海归知识移民地方嵌入的维度及影响因素——以广州为例
15
作者 谢圆圆 马凌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1-345,共15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型人才成为影响区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以广州市的海归知识移民为例,从地方嵌入的理论视角,探讨其是否有效融入地方发展的状况,并在构建量表的基础上分析其地方嵌入的关键维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型人才成为影响区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以广州市的海归知识移民为例,从地方嵌入的理论视角,探讨其是否有效融入地方发展的状况,并在构建量表的基础上分析其地方嵌入的关键维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海归知识移民的地方嵌入是一个多维度过程,包括工作嵌入、社会关系嵌入、文化嵌入与情感嵌入等4个方面;(2)不同类型海归知识移民在4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嵌入水平,在情感、工作与文化层面的嵌入程度较高,与地方的社会关系嵌入的程度相对较低;(3)海归知识移民地方再嵌入的过程、模式与程度等可看作是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工作与经济以及非工作的生活与环境等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海归知识移民回流嵌入的视角对移民与地方的互动进行评估分析,可以更深入理解知识移民回流适应的多维层面,并为国家人才政策制定和地方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启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知识移民 回流 地方嵌入 广州
原文传递
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的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魏华颖 曾湘泉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86,116,共4页
根据人事部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表明,近10年来中国海外留学归国人数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有15多万人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针对我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的相关研究... 根据人事部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表明,近10年来中国海外留学归国人数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有15多万人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针对我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但目前国内针对我国海归的研究,尤其是微观角度的研究案例与成果却非常少。为此,本文采用探索性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海归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于我国当前的海归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555位海归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得出了他们的最高学历、最高学历专业、回国时间、父亲工作单位性质、回国前全职工作经验、回国意愿程度对于被访者是否就业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海归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留学人员 海归 就业
原文传递
跨国主义视角下高校海归知识移民的回流与地方嵌入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凌 谢圆圆 张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0-1445,共16页
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与世界移民研究越来越重视知识移民及其流动。本文以广州市高校海外留学回国的知识移民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从多维视角探讨其回流和嵌入母国和回流地的动态过程及结果。研究发现:(1)高校海归知识移民... 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与世界移民研究越来越重视知识移民及其流动。本文以广州市高校海外留学回国的知识移民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从多维视角探讨其回流和嵌入母国和回流地的动态过程及结果。研究发现:(1)高校海归知识移民的回流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机会和跨国比较发展优势,以及家庭关系和文化归属等;(2)回流后高校知识移民面临着工作、生活、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再嵌入;再嵌入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工作及工作环境等结构因素和日常生活等非制度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3)由于拥有较高的跨境智力资本和较强的跨地方社会关系网络,其地方嵌入过程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跨国流动背景下,他们的身份认同表现为混合文化身份的跨地方主体性,其“家”的意义建构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特征。研究指出,多地方的社会嵌入通过跨地方的社会关系使得海归知识移民产生归属感,而并不完全依附于有边界的地理空间,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地理位置所定义的“地方”,而将关注点放置于基础的工作、社会关系网络与日常的生活实践。从微观和主体视角细致探究海归人才回流嵌入的过程与结果,可以进一步完善转型期知识移民的理论和研究框架,也可以为中国人才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主义 回流 地方嵌入 高校海归知识移民 广州
原文传递
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顾虑调查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魏华颖 曾湘泉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76,共3页
截止到2011年,中国共有累计224.51万的学生出国留学,但回国人数只有81.84万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滞留在国外。这对于处于高速发展,急需人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重大的损失。如何吸引众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是我们目... 截止到2011年,中国共有累计224.51万的学生出国留学,但回国人数只有81.84万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滞留在国外。这对于处于高速发展,急需人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重大的损失。如何吸引众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是我们目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当下海外留学人员最新的回国顾虑,与其他学者1992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舆论环境、教育体制改革和政府办事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翔实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留学人员 海归 人才管理
原文传递
留美科技人才资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姬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美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积聚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由于中国留美科技人才是中国海外科技人才的主体,美国也是中国留学生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国家,在美留学科技人才的回流对于中国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引人注目,他们是... 美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积聚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由于中国留美科技人才是中国海外科技人才的主体,美国也是中国留学生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国家,在美留学科技人才的回流对于中国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美科技人才 归国人员 移民与发展
原文传递
从“印尼村”现象看华侨农场归难侨的文化再适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修雷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5-82,共8页
"印尼村"是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建立的带有印尼饮食、舞蹈、建筑等风情的聚集区,这些归难侨强调他们旅居在外的文化记忆,形成了侨居地文化在中国传统侨乡的集中展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文化再适应,是国际移民大潮下人们经历社会变... "印尼村"是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建立的带有印尼饮食、舞蹈、建筑等风情的聚集区,这些归难侨强调他们旅居在外的文化记忆,形成了侨居地文化在中国传统侨乡的集中展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文化再适应,是国际移民大潮下人们经历社会变动和文化融合过程中衍生出的课题,归难侨们在回国后展现出的异域文化色彩,是文化多元和时代选择的结果,成为侨乡文化的一种特殊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难侨 华侨农场 印尼村 文化再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