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黎锦熙的“统筹与救济”大学语文教育观 被引量:3
1
作者 曹凤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162,共7页
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针对当时社会教育现状,黎锦熙发表了"大学国文之统筹与救济"等系列语文论著,最早提出了"统筹与救济"的大学语文教育观,黎锦熙的"统筹"意为全国统筹国文教材,注重"大中"衔... 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针对当时社会教育现状,黎锦熙发表了"大学国文之统筹与救济"等系列语文论著,最早提出了"统筹与救济"的大学语文教育观,黎锦熙的"统筹"意为全国统筹国文教材,注重"大中"衔接,并在教学中兼顾教材的讲读与写作训练;"救济"是根据学生国文程度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整体提高国文水平。中国语文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但今天仍然存在着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问题、大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的现象,因此,高等语文教育仍然要坚定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以语用为核心的高层级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高层级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而且具有高超的交际与写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黎锦熙 统筹 救济
下载PDF
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汝建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育 语文观 对外汉语教育
下载PDF
民国初年初等学校教育的“文学”纠葛
3
作者 李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5,共10页
民初新式学校教育延续清末以日为师的整体趋势,“文学”观念受知识资源与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呈现复杂的纠葛状态。小、中、师范等初等学校,定位于普通国民教育,不同人对“文学”的意涵、性质及取舍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新学制虽... 民初新式学校教育延续清末以日为师的整体趋势,“文学”观念受知识资源与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呈现复杂的纠葛状态。小、中、师范等初等学校,定位于普通国民教育,不同人对“文学”的意涵、性质及取舍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新学制虽确定小学以上国文科以“涵养文学之兴趣”为要旨,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国文科与“文学”发生关联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国民教育中“文学”的适用性。受西学影响而出现的《中国文学史》,在编撰体例、材料取舍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些问题正是19世纪以来,“文学”概念受不同知识资源影响,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在教科中的表现,影响着教育与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子学制 初等教育 国文科 文学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董晓慧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27-30,共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课程体系中的老牌专业,一直在语言文字应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发展及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其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改变,只有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际,正视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课程体系中的老牌专业,一直在语言文字应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发展及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其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改变,只有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际,正视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定位进行重新调整,有倾向地推进相应课程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下素养教育乏力、能力培养疲弱之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汉语言文学 人才培养定位 课程改革
下载PDF
鲁迅前期写作与“现代文学”体制
5
作者 冯雪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82-91,共10页
“文学体制”理论将文学视为是由一系列标准和假设构成的社会机制和实践方式,对文学体制化过程的研究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方向。从翻译《域外小说集》,到写作《呐喊》《彷徨》,再转向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鲁迅多... “文学体制”理论将文学视为是由一系列标准和假设构成的社会机制和实践方式,对文学体制化过程的研究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方向。从翻译《域外小说集》,到写作《呐喊》《彷徨》,再转向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鲁迅多样化的写作实践及其演化逻辑,构成了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体制的绝佳案例。从体制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文学”本身的历史性、规范、假设等因素,从而摆脱“文学史”这一内部视角的局限性。从体制性批判的角度,将文学观念和体制性实践等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可以为思考“文学”在现代中国的位置、任务及其可能性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体制 现代文学 言文一致 认识装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