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Diagnosis Could Lead to Innovation in Medical Sciences 被引量:9
1
作者 吕爱平 陈可冀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11期811-817,共7页
Chinese medicine (CM) pattern diagnosis (Bianzheng 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s another patient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has been incorporated with biomedicine dia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 ... Chinese medicine (CM) pattern diagnosis (Bianzheng 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s another patient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has been incorporated with biomedicine dia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has proven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ine and CM is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CM pattern diagnosis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diagnosis in biomedicine, and it must take an active role in innovation for medical science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discuss how CM pattern diagnosis lead to innovations in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and new drug discovery. Scientific basis of CM pattern in innovation of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CM pattern based clinical trial design, CM pattern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 innovation of clinical study, CM pattern based indication finding, and CM pattern ba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innovation of new drug discovery have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diagnosis innovation in medical sciences
原文传递
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创新探索
2
作者 沈存 张琳 +3 位作者 崔瑾 孙雪艳 刘梦超 赵文景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6期13-16,共4页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学习中,西医内科学亦为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但西医内科学教学面临与中医课程交叉、课时压缩、学生基础薄弱等相应问题,增加了该课程的学习难度。随着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的临床...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学习中,西医内科学亦为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但西医内科学教学面临与中医课程交叉、课时压缩、学生基础薄弱等相应问题,增加了该课程的学习难度。随着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也必须掌握西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疾病。为了贯彻国家“新医科”建设,提高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水平,提升本科生分析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教研室总结出内科专业主讲教师+教学秘书责任制、现代化教学手段+问题/病例切入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床旁教学等不同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相关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的西医内科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有益建议,提高本科生的西医内科学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 本科生 西医内科学 教学创新 “新医科”建设 医学教育
下载PDF
基于新医科理念构建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
3
作者 陈光宇 李亮 谢梦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2期37-40,共4页
为提高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医、药、膳、化、工相互渗透,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实用型现代化中医人才。此研究分析总结了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四新及新医科”理念,构建、探索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体系,以期... 为提高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医、药、膳、化、工相互渗透,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实用型现代化中医人才。此研究分析总结了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四新及新医科”理念,构建、探索中医药膳学实训教学体系,以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实用型、现代化中医类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膳学 四新建设 新医科 实训教学体系
下载PDF
神魂之铸--论新版中医国家标准“病证理法相贯”规则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4
作者 朱邦贤 严世芸 +6 位作者 周强 董全伟 李明 程磐基 包来发 娄月丽 杨丽娜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 目的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国家标准 中医术语研究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病证理法相贯 标准知识体系 标准规则体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中药制剂设计学》教学改革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芳 向志芸 +3 位作者 周维 李培培 李平 蒋豪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3-14,共2页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笔者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中药制剂设计学这门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药制剂设计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浅析中医院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模式创新 被引量:3
6
作者 秦文君 闫成明 张小丽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年第10期53-55,共3页
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造成很大威胁,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慢性病的定义及特征,阐述了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的优势,结合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提出中医院应充分利用中医的独特优势,优化自身发展模式,并积极与社区、家庭、养老... 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造成很大威胁,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慢性病的定义及特征,阐述了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的优势,结合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提出中医院应充分利用中医的独特优势,优化自身发展模式,并积极与社区、家庭、养老机构深度合作,不断创新慢性病防治模式,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中医院 中医药学 分级诊疗 模式创新
下载PDF
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薛晓娟 郑文科 +2 位作者 黄明 王益民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能力和体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做好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能力和体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做好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针对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现状、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重点任务、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政策措施、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前景等5个部分进行了思考和阐述,为更好地进行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开发与研究,提升中医药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工程科技 智能诊断 疗效标准 创新平台
下载PDF
基于宋金元医学文献数据挖掘的带下病诊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潘扬 张大伟 张朱青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02-3209,共8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宋金元医学文献中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为中药临床应用和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从宋金元医学著作中筛选涉及带下病的52部古籍,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组方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宋金元医学文献中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为中药临床应用和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从宋金元医学著作中筛选涉及带下病的52部古籍,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组方规律研究,提取新方组合,总结其带下病的诊治规律。结果纳入方剂262首,涉及306味中药,方剂多小而精简,以丸散剂为主;赤白带下病(54.2%)较多,其次为白色带下病(26.0%),其归经侧重不同,但总归肝脾肾三经,药性以温、寒、平,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以补虚类药物为主;支持度≥27的中药药对组合为5对,无监督熵聚类分析得到13首新处方。结论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带下病病因多与虚、寒、热有关,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核心药物以补血扶正的四物汤组成为基础,为后世临床治疗带下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医学文献 带下病 诊治规律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下载PDF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章节与新版中医国家标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周强 李明 +8 位作者 董全伟 程磐基 包来发 娄月丽 蒋小贝 鲍颖洁 杨丽娜 朱邦贤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5期1-6,23,共7页
目的比较《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章节(简称"ICTM")与新版中医国家标准(简称"新版国标")的差异,推动ICTM和新版国标的应用。方法编制ICTM与新版国标的映射关系表,通过数理统计、文本比对、... 目的比较《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章节(简称"ICTM")与新版中医国家标准(简称"新版国标")的差异,推动ICTM和新版国标的应用。方法编制ICTM与新版国标的映射关系表,通过数理统计、文本比对、文献分析等方法,从收录范围、编码规则、分类体系方面分析和比较ICTM和新版国标的差异。结果收录范围方面:ICTM与新版国标共有的疾病名术语为169个,排除无效码后,实际共有141个;两者共有的证候名术语为196个,排除无效码后,实际共有175个。编码规则方面:ICTM中采用Y、Z标示"其他特指"术语和"未特指"术语,并有单独一列标示有效码、无效码等规则;新版国标以"."表示术语分类层级,通过代码末尾的"."标示术语的类目属性。分类体系方面:新版国标比ICTM的疾病及证候分类体系更丰富,且基本涵盖了ICTM的证候分类体系。结论 ICTM和新版国标收录的术语量有显著差异,且ICTM没有收录治法部分的内容。在术语编制、术语分类、术语定义等方面,新版国标与ICTM是基本涵盖或相互映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 传统医学章节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中医标准化 中医国际化 中医证候名术语 中医疾病名术语
下载PDF
形制之变(一)——新旧中医国家标准疾病部分异同解读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明 周强 +8 位作者 董全伟 程磐基 包来发 娄月丽 蒋小贝 鲍颖洁 杨丽娜 朱邦贤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解读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简称"GB95")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简称"GB97")新旧版本中疾病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 目的解读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简称"GB95")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简称"GB97")新旧版本中疾病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中医国标的应用。方法编制新旧国标的中医疾病名术语映射关系表,通过数据统计、文本比对等方法,从其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分类体系、定义格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根据其疾病术语及分类体系对编码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了较为简便、便于扩充和有更大术语容量的编码方式,所有病证名术语均为一码一义。(2)新版国标制定了中医疾病名术语的命名原则,所有的疾病名术语遵循一词一义的原则,通过术语定义确定其内涵及临床诊断依据;取消术语名中的括号,将原GB95、GB97中用括号所标识的信息通过上下层级及可选用词(即同义词)的方式表示。(3)与GB97相比较,新版国标术语编号单独成行,新增了术语英译名和注。(4)《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收录了疾病名术语1 369个,其术语名称完全相同,相互对应。(5)新版国标弃用了原GB95临床分科的分类方式,形成了以中医病因、病机、病位等为基本要素,既与WHO ICD-11疾病分类思想相衔接,又具有中医学术理论支持,与中医临床路径相统一的疾病分类体系;同时将GB97中的"症状性名称"改为"临时诊断用术语"。(6)新版国标的术语定义格式规定,中医疾病名术语应包含该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特征性症状及所属类目等要素;将术语分为具有类目属性的术语和具体术语两大类,还对疾病名术语的定义描述词进行规范表述。结论与旧版国标相比较,新版中医国标对疾病名术语的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分类体系、定义格式等进行了优化,使其能更好地适用于中医医疗质量评定、健康管理、卫生统计等工作,也更加合乎我国当代医学信息管理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国家标准 中医疾病名术语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 中医标准化
下载PDF
形制之变(二)——新旧中医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异同解读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明 周强 +8 位作者 董全伟 程磐基 包来发 娄月丽 蒋小贝 鲍颖洁 杨丽娜 朱邦贤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解读新旧版本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的证候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中医国标的应用。方法编制新旧国标中医证候名术语映射关系表,通过数据统计、文本比对等方法,从其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 目的解读新旧版本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的证候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中医国标的应用。方法编制新旧国标中医证候名术语映射关系表,通过数据统计、文本比对等方法,从其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分类体系、定义格式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①编码方式方面,新版国标将旧版国标最长6位编码的方式更改为不定长度,扩大了代码的容量,使得新版国标的层级关系更加明显,并用代码末尾的点对证候的类目属性进行了标识。②在命名规范方面,新版国标彻底弃用了旧版国标中证候名术语带有标点符号的命名方式,统一采用一词一义。③在编写体例方面,新版国标新增了可选用词项,兼顾了不同地域对证候名术语的使用习惯。④在收录范围方面,新版国标整合统一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中的证候名术语,对相同术语进行合并,对于不同的术语根据新版国标的分类体系调整其所属类别,并补充定义;同时,弃用、新增了若干术语,最终收录证候名术语2060条。⑤在分类体系方面,新版国标很好衔接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传统医学章节的证候名术语分类体系,同时也进一步整合了旧版国标的相应分类体系。⑥在定义格式方面,新版国标制定了详细、统一的中医证候名术语定义格式与规范,并按照定义规范对所收录证候名术语的内涵及其应用场景做出了界定。结论新版中医国标相较旧版国标,在证候名术语的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分类体系、定义格式方面,更加合乎我国当代中医医学信息管理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国家标准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中医证候名术语 中医证候分类体系 中医诊断 辨证论治 中医标准化
下载PDF
学贯中西 超越包容 卓尔不群——记国医大师陆广莘研究员的医学人生和学术成就
12
作者 海霞 《中医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研究员的成长过程、学术成就和医德医风。方法:从陆广莘拜师学医、临床实践、科研主张、学术观点、医德医风等方面,讲述了陆广莘的名医成长之路,评述了其诊疗思想、学术观点、科研成就等。结果... 目的:探讨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研究员的成长过程、学术成就和医德医风。方法:从陆广莘拜师学医、临床实践、科研主张、学术观点、医德医风等方面,讲述了陆广莘的名医成长之路,评述了其诊疗思想、学术观点、科研成就等。结果和结论:陆广莘堪称当代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他关于中医药的论述,对当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广莘 国医大师 中医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 改革和发展
下载PDF
形制之变(三)——新旧中医国家标准治法部分异同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明 周强 +8 位作者 董全伟 程磐基 包来发 娄月丽 蒋小贝 鲍颖洁 杨丽娜 朱邦贤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解读新旧版本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的治法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中医国标的使用。方法编制新旧版本国标治法部分的术语映射关系表及治法名与证候名对应关系表,通过数理统计、文本比对等方法,从命... 目的解读新旧版本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的治法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中医国标的使用。方法编制新旧版本国标治法部分的术语映射关系表及治法名与证候名对应关系表,通过数理统计、文本比对等方法,从命名规范、证候名与治法名对应关系、编写体例、分类体系、收录范围、定义格式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新版国标的治法部分(简称"新标准")在命名规范方面弃用了旧版标准中术语名称带括号的方法;在证候名与治法名关联程度方面,新标准对治法名定义涉及的证候名术语进行修订和完善,使病证与治则治法的匹配度更高;在编写体例方面,新标准新增了英文翻译、可选用词项等;在收录范围方面,新标准新增了"治未病法""急下存阴""小针刀疗法"等94条术语;在分类体系方面,新标准解决了旧版标准中治则类、治法类、疗法类术语混搭的问题,改为治则、治法、疗法3大类术语分列;定义格式方面,新标准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术语定义格式。结论新版中医国标相较旧版国标,在治法部分的命名规范、证候名与治法名对应关系、编写体例、分类体系、收录范围、定义格式等方面更加合乎中医医学信息管理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国家标准 中医治法名术语 中医证候名术语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中医治法分类体系 中医标准化
下载PDF
中医疫病门诊预检分诊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凌励峰 胡展华 彭敏 《蛇志》 2022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目的研究自拟中医预检分诊指标筛查疑似疫病患者的漏诊率,医患满意度。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2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4381例发热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889例(2014年4月~2016年4月)、观察1组2668例(2016年5月~2019年4月)和观... 目的研究自拟中医预检分诊指标筛查疑似疫病患者的漏诊率,医患满意度。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2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4381例发热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889例(2014年4月~2016年4月)、观察1组2668例(2016年5月~2019年4月)和观察2组824例(2019年7月~2022年7月)。对照组给予传统发热伴流行病学史调查的预检分诊方法,观察1组给予自拟中医预检分诊指标预检分诊方法,观察2组给予优化中医预检分诊指标预检分诊方法。比较3组中医疫病发热患者的漏诊率和医患满意度。结果观察1组泄泻、手足口病、痄腮与湿温漏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泄泻、手足口病、湿温漏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痄腮漏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医务人员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医预检分诊指标体系的培训和应用可降低疑似疫病发热患者的漏诊率,提高医患满意度,值得在各中医医院感染科预检分诊点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预检分诊 预检询问指标 中医流行病学 中医方法学
下载PDF
“新医科”视角下中医药学“专创融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宁 陈波 +3 位作者 潘雯婷 杨志虹 殷海 杨孝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5-18,共4页
在“新医科”背景下,面向未来技术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中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中医药教育与“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创融合”定位不明、内容创新性欠佳、教学主体认知不足等,该文以中医... 在“新医科”背景下,面向未来技术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中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中医药教育与“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创融合”定位不明、内容创新性欠佳、教学主体认知不足等,该文以中医药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为例,剖析该课程特点,从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学”、搭建“专创课程”实践平台“做”、立足“双创”基地“创”、建立健全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有机融于课程建设当中,打造“实践+竞赛+项目落地”的赛教创结合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建设当中,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专创融合” 中医学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创客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