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1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书评与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
2
作者 温庆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9,共11页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比较视野下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著述在价值层面的意义构建。此举隐含着现代书评以不断新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去消解时人研究的学术重构意图,希冀在“质之读者”的再构建中催生新的“辩解”。作为一种批评媒介,现代书评重提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时并非一味取悦他人。此举有助于在逻辑一致性与文化同源性的构建中,强化品评的主导性。这是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被予以典范建构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评 古代小说研究 经典构建 学术史 著述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先声——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创新与局限
3
作者 陆欣宇 黄德志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辉。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存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概括不恰当、对现代化的认知不准确等问题,应当以辩证的眼光进行看待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现代化
下载PDF
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柳宗元评述的继承与时代新变
4
作者 梁观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80,共10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柳宗元评述基本是继承和模拟中国传统诗文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诗文评类似,具有抽象化、主观化、文学化等特点。文学革命兴起后,文学史的柳宗元评述发生了变化,柳宗元成为文学革命的代表、传统的柳宗元批... 近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柳宗元评述基本是继承和模拟中国传统诗文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诗文评类似,具有抽象化、主观化、文学化等特点。文学革命兴起后,文学史的柳宗元评述发生了变化,柳宗元成为文学革命的代表、传统的柳宗元批评得到新的阐释。文学革命思潮推广的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柳宗元评述新变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展,革命者的定位与柳宗元出现疏离,部分文学史家对柳宗元评述作出变更和反思。以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文学史、评述柳宗元,为文学史的写作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中国文学史 柳宗元批评 文学革命思潮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具体应用——以四方机车车辆厂百年历程为例
5
作者 张泓林 于泳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2期116-120,共5页
四方机厂的百年历史,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在微观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上和实现“八个相统一”教学目的上具有明显优势和可行性。依托已有的章节内容,借助实践教学、VR虚拟技术等,通过历史观的价值引导、问题意识... 四方机厂的百年历史,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在微观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上和实现“八个相统一”教学目的上具有明显优势和可行性。依托已有的章节内容,借助实践教学、VR虚拟技术等,通过历史观的价值引导、问题意识的针对性引导、实践教学的认同感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四方机厂百年历程为载体,构建历史情境,可以拉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内涵,利用地方史、微观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机厂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政课教学 教学研究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6
作者 马丽梅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0,55,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之一,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之一,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并分析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路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好抓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研究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7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史 书评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刘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2期70-73,共4页
该研究致力于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并探索其演变趋势。通过多维度考察,该文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思想、艺术及社会习俗方面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限制和挑战。其积极影响体... 该研究致力于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并探索其演变趋势。通过多维度考察,该文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思想、艺术及社会习俗方面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限制和挑战。其积极影响体现在为近代思想提供智慧源泉、为艺术创作赋予独特魅力,以及为社会习俗注入深厚底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文明不断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既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该研究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近代历史 影响研究 思想文化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勇 张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从客观的自然时间作限定,能够解决文学本身意义的多元共生问题,打破之前政治话语或西方理论在文学史建构中主导一切、定于一尊的局面,有助于从全新视角审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整体构架。但是,这一概念的使用,在对附着在文学史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意义摆脱时,其自身亦进入到一种矛盾和焦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时间 文学史意义 民国文学
下载PDF
略论心态史与中国近代社会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程利 王晓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86-89,共4页
心态史研究作为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长时段的社会现象 ,弥补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只注重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缺憾 ,从而加强对社会广大民众心态的研究 ,使一些问题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社会心态 历史研究 研究方法 社会史 心态史 中国 近代社会研究 农民运动 自然经济
下载PDF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百浩 韩秀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4-35,50,共3页
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思想与观点、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如何思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城市史 城市规划 城市研究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玉 梅新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本位性 中国文学史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玉平 杨金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6-82,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 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 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 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 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批评史 学科门类 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 学科门类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五十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0,共22页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整体轮廓。《指南》的第一部分"历史与地理"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区域发展。第二部分"文类与类型"概览中国现代文学中主要文类(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类型(翻译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第三部分"文化和媒体"探讨美学、语言、区域、都市等文化概念以及视觉艺术、印刷、网络等技术媒体对文学的影响。第四部分"议题与争论"侧重介绍文学流派与思潮、性别与身体、记忆与创伤以及中文与英文学界的整体发展。结语部分涉及海外近期的关键议题、作家研究和文学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史 文学史 文学争论 文学类型 文化媒体
下载PDF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原典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 被引量:32
16
作者 陈聆群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2,共5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应该是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研究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应该以文、谱、音、像、图、物齐全 ,来构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完备史料。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研究 史料
下载PDF
我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范伯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6,共9页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烈碰撞中,出现了一个“接编—另办”模式,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多元共生的内在规律。嗣后虽用行政或半行政手段使市民大众文学出现了30年断层,但随着“引进热”又掀起了一个“重印热”,促使人们自省文学的生态平衡的必然性与“因势利导”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继承改良 借鉴革新 生态平衡
下载PDF
百年奏鸣——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2
18
作者 明言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共7页
本文就 2 0世纪中国音乐的文化属性、历史分期、形态特征、研究对象等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 :近现代音乐历史的研究 ,应当从 2 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的“断代史”研究入手 ;在研究方法上应当“由大而小”、“由泛而专”。文章... 本文就 2 0世纪中国音乐的文化属性、历史分期、形态特征、研究对象等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 :近现代音乐历史的研究 ,应当从 2 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的“断代史”研究入手 ;在研究方法上应当“由大而小”、“由泛而专”。文章指出 :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 ,如果一味地与宏观的“大历史学”、“大史学界”的研究保持一致的话 ,研究活动本身就会脱离于音乐艺术的本体属性和社会音乐生活的实际。在具体操作方法上 ,作者提出 :1、应当改变过去“大而全”的传统学科思维 ,“收窄”战线 ,把着力点放在做“主流”的音乐创作、主流音乐家的研究上面。 2、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 ,应当把宏观的近现代中国音乐的诸多问题做体系化、门类化、具体化的处理。 3、把一些交叉性的“问题史”、“门类史”拿出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音乐 历史研究 近现代音乐史
下载PDF
近三十年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莹 王泽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7,共6页
针对现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语言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诗性研究与思想性研究以及言语研究与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近30年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进行了辨析与评价,同时提出了现代文学语言与诗歌语言... 针对现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语言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诗性研究与思想性研究以及言语研究与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近30年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进行了辨析与评价,同时提出了现代文学语言与诗歌语言有待进一步展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语言 诗歌语言 语言研究 诗性
下载PDF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之转换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长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0,共9页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复兴30年来,相继出现了"现代化"、"本土现代性"、"社会与国家"、"社会治理"等四类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推动着学科不断走向新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但作为以研究本土经验为主旨的学科,尚缺乏有效回应现实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复兴30年来,相继出现了"现代化"、"本土现代性"、"社会与国家"、"社会治理"等四类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推动着学科不断走向新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但作为以研究本土经验为主旨的学科,尚缺乏有效回应现实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西方经验与理论已无力解释的"中国道路"这一世界理论难题,也还没有提出得到广泛认可的本土解释理论。展望未来,从"社会治理"着眼,在全球化视野下,向社会建设与发展维度方向拓展,可能会推动我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治理与发展取得更深入的认识,为当今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治社会与善治社会,提出有益的历史启示和理论阐释。由此可能会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引领学科在理论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 研究范式 史学理论 社会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