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1
作者 韦登显 《魅力中国》 2011年第10期260-260,共1页
下载PDF
朱熹家族史事考——以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所见朱槔佚信为中心
2
作者 黄太勇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今上海图书馆藏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中发现朱槔佚信三通,是朱槔随朱熹家族从婺源迁居福建后写给婺源表弟程鼎的,其中较为详细地反映出朱熹家族入闽初期的生活状况、学术转向以及与婺源韩溪程氏家族的关系等史事,可以与其它相关记... 今上海图书馆藏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中发现朱槔佚信三通,是朱槔随朱熹家族从婺源迁居福建后写给婺源表弟程鼎的,其中较为详细地反映出朱熹家族入闽初期的生活状况、学术转向以及与婺源韩溪程氏家族的关系等史事,可以与其它相关记载互补互证,对朱熹家族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家族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 朱槔
下载PDF
福建中医药谚语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利用
3
作者 叶陶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75-81,92,共8页
福建中医药谚语涵盖保健养生、防治疾病、青草药用、生长发育、医患关系等类别。应该全面挖掘其传播中医药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展示区域医药民俗、促进闽台文化认同的价值,进行整体、活态保护,活化传承利用的方式、渠道,服务民众健康... 福建中医药谚语涵盖保健养生、防治疾病、青草药用、生长发育、医患关系等类别。应该全面挖掘其传播中医药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展示区域医药民俗、促进闽台文化认同的价值,进行整体、活态保护,活化传承利用的方式、渠道,服务民众健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中医药谚语 挖掘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谚语丛话》初探
4
作者 卞浩宇 《国际汉学》 2023年第2期109-115,158,共8页
《谚语丛话》系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编写的一部有关汉语谚语的论著。全书共收录汉语谚语2720句,所有谚语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汉语谚语的数量、来源、形式、特征及用途。除此之外,在汉语谚语英译方面,作者并... 《谚语丛话》系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编写的一部有关汉语谚语的论著。全书共收录汉语谚语2720句,所有谚语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汉语谚语的数量、来源、形式、特征及用途。除此之外,在汉语谚语英译方面,作者并非只采用单一的直译法,而是根据汉语谚语本身的含义及特征选择相应译法,这也使得全书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谚语丛话》不仅对当时来华西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前汉语谚语英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亦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修道 《谚语丛话》 汉语谚语英译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汉德翻译分析——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德译本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冬瑶 金瑛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5期156-162,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即四字格词语、俗语谚语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借助目的论、外宣“三贴近”和语言自信等研究视角分析报告德译文中的典型案例,鉴赏佳译、提出建议,并总结外宣翻译策略。经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变通,在信息不受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在形式、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方便目标群体理解,译文符合目的、连贯与忠实原则,多为佳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四字格词语 俗语谚语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 对外传播 外宣翻译策略
下载PDF
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Cohesion
6
作者 Huixuan LUO Hanzhang LI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1期60-82,共23页
Mr.Fei Xiaotong once pointed out that Han people has played a central cohe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Chinese nation"i... Mr.Fei Xiaotong once pointed out that Han people has played a central cohe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Chinese nation"is itself a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The history of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The building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both a realistic subject and a historical process.Since its founding,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as been committed to pushing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e ultimate purpose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standing firmly with“Five Identities",and enhancing our identity with and pride in the Chinese nation,is to improve national cohesion of China.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critical expression for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and to push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is one of the key measures to improve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nation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 COMMONALITY national cohesion 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原文传递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器物文化研究
7
作者 蔡宗贵 《纺织报告》 2023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中国纺织文化源远流长,纺织业与农业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得以发展。进入夏朝后,我国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纺织业也初具规模。纺织业的不断成熟标志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取得了较大进步,不管是各类涉及纺织或者被挖掘出土... 中国纺织文化源远流长,纺织业与农业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得以发展。进入夏朝后,我国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纺织业也初具规模。纺织业的不断成熟标志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取得了较大进步,不管是各类涉及纺织或者被挖掘出土的文物,或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无一不在向后人证明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辉煌。中华谚语是一类流传在民间比较简练的话语,大多总结了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通常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中华谚语中包含了大量纺织器物的内容,通过谚语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纺织文化的内涵。文章通过搜寻相关文献和资料,就中华谚语中的纺织器物文化进行研究,以期为纺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器物文化 中华谚语 相关性
下载PDF
维汉谚语形式对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鸿雁 阿不都外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5-119,共5页
谚语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既是词汇学又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维汉谚语在语法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单句式、紧缩句式和复句式维吾尔谚语和汉语谚语的统计对比分析,发现维汉谚语形式特点的共通之处在于... 谚语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既是词汇学又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维汉谚语在语法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单句式、紧缩句式和复句式维吾尔谚语和汉语谚语的统计对比分析,发现维汉谚语形式特点的共通之处在于句式自足完整,形式简洁自然,兼得书面语和口语之风;不同之处在于维吾尔谚语基本遵循SOV语序,汉语则遵循SVO语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汉语 维吾尔语
下载PDF
法谚: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汉语谚语的法文化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霍存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谚 法律生活 民间形态 汉语谚语 法文化
下载PDF
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绰庵 韩红雨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69,共3页
在总结大量武术谚语的基础上,分析中华武术谚语的文化特征。认为:中华武术谚语具有伦理性、经验性、历史性、保守性等文化特征。指出: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武术谚语进行科学定位,弘扬中华文化。
关键词 中华武术 谚语 文化特征 伦理性 经验性 历史性 保守性
下载PDF
论“多元一体”民族观视域下的中华谚语史构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付建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7-122,共6页
中华谚语史研究是对中华谚语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是中国谚学发展在当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谚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说决定了我们要在"多元一体"... 中华谚语史研究是对中华谚语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是中国谚学发展在当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谚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说决定了我们要在"多元一体"民族观的指导下,树立中华多民族谚语史观,这是构建中华谚语史的学理依据和逻辑起点;有关中华谚语史研究的成果和学科观念的逐渐转变为构建中华谚语史奠定了学术基础。中华谚语史的构建研究应在分期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确定的坐标轴展开研究,即横向描写不同历史分期内中华谚语形成的系统面貌和纵向比较不同历史分期内中华谚语系统面貌的总体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民族观 中华谚语 中华谚语史 中国谚学 构建
下载PDF
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编纂与出版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安志伟 高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年第2期40-43,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外国人使用的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所以有必要集中力量编纂一批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编纂中应在作者、读者、选目、编排等方面突出外向型汉语俗语辞...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外国人使用的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所以有必要集中力量编纂一批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编纂中应在作者、读者、选目、编排等方面突出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的特点,在出版工作中也应出系列、创品牌,寻求国际合作,注重宣传效应,让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俗语 外向型汉语俗语辞典 编纂与出版
下载PDF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 被引量:16
13
作者 曹曦颖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4-96,共3页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翻译理论 英汉谚语 翻译
下载PDF
汉蒙涉“马”谚语之文化义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晋 程语诗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9-142,共4页
汉蒙谚语中都有取材于"马"的谚语,它们数量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汉蒙涉"马"谚语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是汉蒙两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体现,也是两种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独特性... 汉蒙谚语中都有取材于"马"的谚语,它们数量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汉蒙涉"马"谚语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是汉蒙两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体现,也是两种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独特性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蒙古语 汉语 文化
下载PDF
孙锦标与《通俗常言疏证》 被引量:8
15
作者 万久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7-82,共6页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美。其文献学意义和俗语词研究史料价值、南通方言研...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美。其文献学意义和俗语词研究史料价值、南通方言研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 古文献 俗语词 南通方言
下载PDF
中华武谚文化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金龙 冯雅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89,共6页
为了传承并弘扬中华武谚,丰富武术文化的认知系统,基于语言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中华武谚文化及其特征。认为:中华武谚的本质属性为文化性,并具有民族性、整体性、艺术性、教育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中华武谚文化 特征 语言文化学
下载PDF
第二语言教学中成语教学探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谢新卫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67,共4页
汉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其结构方式复杂,文化内涵丰富。汉语成语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 汉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其结构方式复杂,文化内涵丰富。汉语成语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成语 误用 对策
下载PDF
文化因素对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罗明燕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汉英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因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共性,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影响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两... 汉英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因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共性,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影响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谚语 动物形象 文化因素 影响
下载PDF
论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136,共7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华多民族谚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利益与道德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生态伦理思...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华多民族谚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利益与道德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全面认识我国的生态伦理观念提供了新视角。从当代价值看,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树立互惠共生的生态和谐观,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增强生态道德责任意识,有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 生态伦理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俄汉谚语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红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3-66,共4页
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导致了俄汉谚语的相似性 ;中俄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了俄汉谚语的差异性。俄汉谚语的良好的教育功能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 俄汉谚语 相似性 差异性 警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