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ding the Sea and Chasing the Wave Chinese Ceramics Sold to Europ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I)
1
作者 Wang Zhiqiang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12年第11期26-29,共4页
正Orders from Europe: Features of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Chinese porcelain was first imported to Europe by Portuguese traders. However, the glossy ware was not supposed to be profitable and was bought as ballast for... 正Orders from Europe: Features of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Chinese porcelain was first imported to Europe by Portuguese traders. However, the glossy ware was not supposed to be profitable and was bought as ballast for silk, lacquer ware, spice, and other dearly carg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ding the Sea and Chasing the Wave chinese Ceramics Sold to Europ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I
下载PDF
Chinese Music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5年第1期22-26,共5页
关键词 chinese Music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下载PDF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映占 张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时期 鸡足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书写维度及价值探论
4
作者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现出书写群体对边地宁夏从疏离到欣赏的情感转向。二是文化空间维度,以塔林佛寺文庙反映儒释道三教相交融的文化氛围。三是心理空间维度,以历史遗迹抒怀古思今之情。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重要研究价值在于贺兰山文学景观的审美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变迁过程就是其逐渐与中原文化不断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主题诗词 地理空间 文学景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明清人情小说西行之传播价值嬗变
5
作者 李颖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中国古典小说西行滥觞于明清人情小说。从18世纪初《好逑传》走进英语受众至今,该流派作品的英译传播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该流派中有18部作品已走入英语世界,英译本达77种。其英译传播活动以西方人发起为主,大致经历了道德教化、信... 中国古典小说西行滥觞于明清人情小说。从18世纪初《好逑传》走进英语受众至今,该流派作品的英译传播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该流派中有18部作品已走入英语世界,英译本达77种。其英译传播活动以西方人发起为主,大致经历了道德教化、信息猎取、价值鉴赏三个阶段,总体呈现外热内冷的局面。作品在中西交流史中的价值随着中西关系和传播环境的变化而嬗变,从实用主义逐渐走向学术鉴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以时间为轴,通过历史分析法综观明清人情小说英译传播情况,揭示其流派价值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嬗变的经历和原因。同时,以史为镜,旨在通过发掘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供需契合点来提升明清人情小说英译传播效果,并为中国其他文学类型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情小说 英译传播 传播价值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用药规律分析
6
作者 彭心蕾 程红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530-1534,共5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方剂,经筛选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软件集成算法,...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方剂,经筛选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软件集成算法,明晰核心用药,总结辨治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93首,涉及中药81味,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茯苓、人参、生姜、陈皮、半夏、白术、甘草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多归脾、肺、胃三经,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物组合28组,聚类分析得到潜在处方4首。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妊娠恶阻从“脾、肺、胃”入手,用药以温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治法以补中益气、燥湿化痰为主,用药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为现代中医药临床治疗妊娠恶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恶阻 用药规律 清时期 中医古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下载PDF
明清海禁时期朝鲜华商贸易形态的历史嬗变
7
作者 黄文波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3-41,150,151,共11页
明清海禁时期,朝鲜华商的商贸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出现了一些形态上的变化。首先是在海禁严厉时期,正常的朝鲜华商贸易形态较宋元时期极大地萎缩,出现了特殊的商贸活动和商人形态,如依托官方贸易的官宦商人、开展走私贸易的非法商人等。... 明清海禁时期,朝鲜华商的商贸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出现了一些形态上的变化。首先是在海禁严厉时期,正常的朝鲜华商贸易形态较宋元时期极大地萎缩,出现了特殊的商贸活动和商人形态,如依托官方贸易的官宦商人、开展走私贸易的非法商人等。其次是特殊的朝鲜华商贸易形态产生了反噬作用,促使明朝间断开放民间贸易、清朝完全开放边市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中朝之间正常的华商贸易形态。总的来说,朝鲜华商贸易形态的嬗变,与明清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时期 海禁政策 朝鲜王朝 华商 贸易形态 嬗变
下载PDF
明代土司应调从征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保靖土司”征调为例
8
作者 汪益民 张玉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107-110,共4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持续增强并逐渐升华。土司作为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精英通常也是其对应民族的军事精英,所参与的少数民族应调从征为中央政权组织的多民族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持续增强并逐渐升华。土司作为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精英通常也是其对应民族的军事精英,所参与的少数民族应调从征为中央政权组织的多民族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佐证。以保靖土司为个案研究,对明代土司应调从征进行了梳理,认为保靖土司参与中央政府各种性质的应调从征中,彰显出了超强的军事实力和对中央政权深刻的国家认同,自觉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的转变,加速了“西南蛮夷”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调从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保靖土司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明代土兵军事征调研究——以“保靖土兵”为个案
9
作者 汪益民 张淑敏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4-167,共4页
明代土兵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其军事征调的足迹早已踏遍全国各地,进而维护国家稳定和抵御敌国侵犯,从而,形成自觉的中华民族认同,彰显出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的转变。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土兵 军事征调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西中药材的方志文献研究——以《山西通志》为例
10
作者 张凡 杨继红 +3 位作者 毛海飞 卫瑜 张丽宏 闫培瑛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91-595,共5页
通过网上查阅国家图书馆数字古籍、数字方志等古籍特藏文献数据库和实地查阅山西省图书馆等方式,查询明清时期《山西通志》中有关中药材的记载发现,现存《山西通志》共10种,记载山西地产药材187种。通过系统梳理历史上山西地区中药材的... 通过网上查阅国家图书馆数字古籍、数字方志等古籍特藏文献数据库和实地查阅山西省图书馆等方式,查询明清时期《山西通志》中有关中药材的记载发现,现存《山西通志》共10种,记载山西地产药材187种。通过系统梳理历史上山西地区中药材的品种、产地及分布等情况,为山西道地药材、优势中药材品种的挖掘、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史料依据,为构建“晋药”品牌体系,实施晋药品牌战略,提升山西省道地中药材影响力,为中药材领域的宏观经济决策、市场研判提供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时期 山西 中药材 方志 山西通志
下载PDF
明清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学媒介及其意义
11
作者 赵子涵 张龑真 +1 位作者 赵婉星 孙可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2期76-78,共3页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的集大成时期,受社会背景影响,这一时期文人大多通医,医文结合也随之达到高潮。文章借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两部分,整理分析医文结合的传播价值。口头文学使书面文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书面文学将口头文学承载的信息更...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的集大成时期,受社会背景影响,这一时期文人大多通医,医文结合也随之达到高潮。文章借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两部分,整理分析医文结合的传播价值。口头文学使书面文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书面文学将口头文学承载的信息更稳固地保存了下来。书面与口头相结合丰富了涉医文学的传播途径。文学媒介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使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得到了传播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文学 中医药文化 传播途径
下载PDF
明清时期新安方歌的知识建构研究
12
作者 范庆芬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涌现了一批医学普及启蒙派医家,不少医家采用歌诀语类著述,其中方剂歌诀简称“方歌”被广泛流传。通过选取新安几位主要代表医家的方歌进行话语分析,并与中医经典《伤寒论》语言进行对比,从语类的阶段性及认知模式中找...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涌现了一批医学普及启蒙派医家,不少医家采用歌诀语类著述,其中方剂歌诀简称“方歌”被广泛流传。通过选取新安几位主要代表医家的方歌进行话语分析,并与中医经典《伤寒论》语言进行对比,从语类的阶段性及认知模式中找出新安方歌建构知识的特点。研究发现“以方论证”方歌注重药性、药效和药理,说明病邪可被驱逐、调和、疏导或压制;“以证论方”方歌注重病因病状与药效的关联。两种语类都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及将类似药方或症状形成框架性比较,以帮助记忆或创新。新安方歌体现了方歌知识建构的特点,可为当代中医科普类读物编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时期 新安医学 方歌 知识建构 中医科普读物
下载PDF
浅析中医外科明清三大流派辨治脱疽之异同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豪 陈奕 李少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9期46-48,83,共4页
中医外科明清三大流派关于脱疽的辨治各具特色,正宗派认为其发病与寒湿、情志、饮食、房劳、外伤、药邪、误治等有关,全生派认为与气血亏虚、寒凝阻络有关,心得派认为与饮食、房劳及消渴等有关。内治方面,正宗派体现了“治疮全赖脾土”... 中医外科明清三大流派关于脱疽的辨治各具特色,正宗派认为其发病与寒湿、情志、饮食、房劳、外伤、药邪、误治等有关,全生派认为与气血亏虚、寒凝阻络有关,心得派认为与饮食、房劳及消渴等有关。内治方面,正宗派体现了“治疮全赖脾土”及整体观,全生派体现了阴阳辨治、因人制宜、阳和通腠及以消为贵,心得派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扶正及标本兼顾。外治方面,正宗派有膏药、油膏、箍围、掺药、结扎、切割、针灸、浸渍及熏法,全生派反对滥用针刀,酌情使用切割法,心得派提倡灸法,慎用切割。三大流派均指出脱疽病位在手足且疼痛剧烈,病情复杂,症状重,疗效及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科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脱疽
下载PDF
明代华商出海贸易的厉禁与弛禁
14
作者 吕铁贞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154,共9页
明代华商出海贸易的规制置于海禁的基本框架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厉行海禁时,华商出海贸易被严禁;海禁松弛时,华商可以有条件地出海贸易。明代中后期随着中外环境的变迁,在不同利益主体的长期博弈下,最终促成“隆庆开海”,与之相适... 明代华商出海贸易的规制置于海禁的基本框架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厉行海禁时,华商出海贸易被严禁;海禁松弛时,华商可以有条件地出海贸易。明代中后期随着中外环境的变迁,在不同利益主体的长期博弈下,最终促成“隆庆开海”,与之相适应出现了详细的规制。效率更高的制度对效率偏低制度的替代、转换的过程是制度变迁的实质,只是不同的制度何时变迁、如何变迁受诸多变量的推动与影响。明代华商出海贸易法制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帝国的自我修复能力,授权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私人海外贸易,缓解了内外危机,延续了明帝国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商 海外贸易 法制构建
下载PDF
“大一统”视域下明代西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5
作者 赵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3,共8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并形成了对历代中央政权、正统、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认同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融合与携手前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量。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在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一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维护明朝的“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明清时期芜湖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
16
作者 刘静 许霞 +1 位作者 李笑男 孙广瀚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8期225-228,共4页
以明清时期的芜湖城区史料为研究对象,探究地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明清时期,芜湖地区中医药事业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其一,地方重视医士的培养,教育获得途径多样,且医者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其二,医士大力编撰医学书... 以明清时期的芜湖城区史料为研究对象,探究地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明清时期,芜湖地区中医药事业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其一,地方重视医士的培养,教育获得途径多样,且医者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其二,医士大力编撰医学书籍,分享个人临证经验;其三,官民结合建立医卫机构,投身于地方防疫工作、医药慈善事业中;其四,中药贸易空前繁荣,本地药号鳞次栉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湖 鸠兹 中医药 地方医学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元明清蒙古族汉诗研究的力作——评《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17
作者 多洛肯 姚丽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年、著作流播、交游考论进行了清晰深入的考证;三是厘清古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发展脉络,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整体历史角度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发展进程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该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与汉族在不断交融碰撞中共同书写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下载PDF
基于《中华医典》挖掘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晨明 方邦江 +1 位作者 邬鑫鑫 林玲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5期2215-2219,共5页
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挖掘的方法,对明清医家的用药频度、用药组合和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探索治疗眩晕的核心组合以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眩晕的方剂,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 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挖掘的方法,对明清医家的用药频度、用药组合和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探索治疗眩晕的核心组合以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眩晕的方剂,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2首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包含中药219味,得到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21味,频次≥18次的药物组合14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10组,演化得到新方剂5首。结论:明清医家在眩晕的病机认识方面,因痰致病的思辨占比较多,因此在辨证施治上,治痰为重,兼以护脾益气,调养肝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中华医典》 清时期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下载PDF
Overview of the plagu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9
作者 Qiu-Hua Li Yue-Hai Ma +2 位作者 Ning Wang Ying Hu Zhao-Zhe Liu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0年第3期136-144,共9页
The plagu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15511644 C.E.)was long lasting,affected a wide range of the population,and had serious consequenc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he medical system in place at the time an... The plagu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15511644 C.E.)was long lasting,affected a wide range of the population,and had serious consequenc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he medical system in place at the time and the measures institut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lague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C.E.),local chronicles,and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consult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duration,geographical area,and other dimensions of the epidemic.Because of the abnormal climate,wide range of natural disasters,and the impact of war,the epidemic spread over a wide area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government’s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affected by war and other factors,resulting in poor control of the outbreak.However,in terms of the medical system in plac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some of the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were historical and progressive.Some outstanding physicians such as Wu Youke(15821652 C.E.)appeared during this period.His theory of pla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stilence deterrence in later generations.In the late Ming Dynasty,rich experienc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accumulated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plague.These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also have a significant,positive guiding influence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gue in the present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ming dynasty PLAGUE INFECTIOUS DIS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下载PDF
The Tragedy of Women Rebels: Figures of Women Rebels in th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0
作者 Ying Zheng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7期634-640,共7页
In the volume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a lot of well-known figures of women rebels, who have been highly spoken of by many later critics for their braveness in breaking the conventio... In the volume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a lot of well-known figures of women rebels, who have been highly spoken of by many later critics for their braveness in breaking the conventional and unfair rules made for women in that male-centered society. In the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literary figures marks the awaren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of women. Bu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wo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m, Miss Du Liniang (杜丽娘) in Tang Xianzu's drama The Peony Pavilion (牡丹亭) and the women in the Women's Kingdom (女儿国) in Li Ruzhen's novel Flowers in the Mirror (镜花缘), tries to figure out and distinguish the superficial gender dependence and the real but hidden role of "the other" in these characters. It purports to convince that such processes of rebellion are none the less women's tragedies, for they serve only to show Chinese women's unchangeable position of "the second sex" in the traditional male-centered society of old China, but merely in some new and different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work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omen rebels SELF-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sex"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