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地形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3 位作者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45-3955,共11页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e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e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磨基山江段中华鲟产卵场与历史产卵场相比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临江溪至虎牙滩江段中华鲟自然繁殖频率不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地形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相关的水文因子也不能满足需要。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迁徙分布和产卵后受精卵的散播与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关系,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较大地改变了葛洲坝至庙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复杂度的增加可能对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栖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质的改变则可能会对中华鲟受精卵的散播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结合中华鲟历史产卵场精确的地形数据,对“中华鲟产卵场功能分区模型假说”进行验证,并针对产卵场地形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做出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卵场 地形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FLOW FIELD AND ANALYSIS OF SPAWNING SITES FOR CHINESE STURGEON IN THE DOWNSTREAM OF GEZHOUBA DAM 被引量:8
2
作者 FU Xiao-li LI Da-mei JIN Guo-y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Th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is one of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fishery resources in Chin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zhouba Dam, the traditional migration route of the sturgeon has been blocked; ... Th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is one of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fishery resources in Chin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zhouba Dam, the traditional migration route of the sturgeon has been blocked; consequently, the length of natural spawning sites is reduced from 800 km in the past to less than 5 km at present. As an endangered species, the Chinese sturge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served aquatic species. In this article, the flow field of its spawning states in the downstream of Gezhouba Dam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using N-S equations and k-ε turbulence model. Volume Of Fluid (VOF) method with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FVM)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ater-air two-phase flow to examine the computed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ecological-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urgeon, the features of the flow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per manage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FiniteVolume Method (FVM) Volume Of Fluid (VOF) naturalspawning site three-dimensional river channel
原文传递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7
3
作者 冯广朋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刘鉴毅 段明 赵峰 闫文罡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中华鲟似cipensersinensis)为江海洄游性的软骨硬鳞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和东南沿海,1988年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每年冬季长江上游产卵场繁殖的中华鲟幼苗顺江而下,于翌年5月到达河口进行索饵肥育和生理调... 中华鲟似cipensersinensis)为江海洄游性的软骨硬鳞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和东南沿海,1988年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每年冬季长江上游产卵场繁殖的中华鲟幼苗顺江而下,于翌年5月到达河口进行索饵肥育和生理调节,然后于9月份进入海洋生长,在此期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栖息水域的平均水温为14.97—2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温度 血液 肝脏 生理
下载PDF
湖鲟微卫星DNA引物应用于中华鲟亲子关系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朱滨 常剑波 +3 位作者 谭细畅 虞功亮 吴志强 肖从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47-553,共7页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对1999年度获得的中华鲟亲鱼样本进行有效的个体区分。并且这两对湖鲟的微卫星引物在对1999年度已知亲本的同一家系中的中华鲟随机个体的分析中,表现为按照孟德尔方式进行共显性遗传。证明这2对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鉴别中华鲟人工放流个体和自然繁殖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微卫星DNA 亲子鉴定
下载PDF
从线粒体DNA控制区核苷酸序列论达式鲟、亚洲和北美洲中吻鲟的分类地位(英文)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四明 吴清江 张亚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2-639,共8页
尽管古老的鲟形目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但迄今仍有诸多谜团未解。其中 ,关于亚洲远东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中吻鲟 (Acipensermedirostris)的分类地位争论已久。长江水系的达式鲟 (A .dabryanus)和中华鲟 (A... 尽管古老的鲟形目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但迄今仍有诸多谜团未解。其中 ,关于亚洲远东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中吻鲟 (Acipensermedirostris)的分类地位争论已久。长江水系的达式鲟 (A .dabryanus)和中华鲟 (A .sinensis)及其它鲟属 (Acipenser)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年来也有异议。为了给上述争议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作者测定了线粒体DNA (mtDNA)控制区(D loop) 的核苷酸序列 ,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⑴UPGMA ,NJ和MP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以及遗传差异分析都支持了亚洲远东地区中吻鲟和北美中吻鲟为一个有效种的观点 ;⑵同样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群体遗传资料表明 ,长江达式鲟与中华鲟关系最近 ,提出了达式鲟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群的假说。最后 ,作者认为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假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吻鲟 达式鲟 中华鲟 系统学 线粒体控制区 DNA 核苷酸序列 亚洲 北美洲 分类地位
下载PDF
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酶活力的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冯广朋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黄晓荣 刘鉴毅 段明 侯俊利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71,共7页
将中华鲟幼鱼持续饥饿43 d,每隔6 d采样1次,研究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7项酶活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丙氨酸转氨酶活力波动范围为42.1-134.6 U/L,在第13天与第37天均出现显著下降;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在... 将中华鲟幼鱼持续饥饿43 d,每隔6 d采样1次,研究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7项酶活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丙氨酸转氨酶活力波动范围为42.1-134.6 U/L,在第13天与第37天均出现显著下降;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在饥饿19 d后出现下降,最低值与最高值分别为310.1±52.4 U/L与420.8±83.4 U/L;溶菌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43 d组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总抗氧化能力在饥饿19 d后下降至较低水平,饥饿13 d组显著高于饥饿37 d组;肝脏Na+-K+-ATP酶活力在饥饿前期下降,在饥饿37 d后显著升高,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乳酸脱氢酶活力在饥饿13 d后显著下降,波动范围为5.101-3.154 U/g;碱性磷酸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9-43 d的5个组显著高于饥饿1 d组。从总体上看,中华鲟幼鱼生理指标在饥饿19-25 d后产生较大变化,这可能与其新陈代谢与能量供应水平下降有关,在人工养殖与救护工作中应防止中华鲟幼鱼受到长期的饥饿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饥饿 生理 新陈代谢 能量供应
下载PDF
中华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活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冬梅 白俊杰 +3 位作者 简清 劳海华 叶星 罗建仁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8-602,共5页
为研究鱼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ystatin)的功能并探索其在水产加工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将PCR改造后的编码成熟肽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cystatin基因亚克隆到毕赤酵母整合型表达载体pPICZαA ,氯化锂法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 为研究鱼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ystatin)的功能并探索其在水产加工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将PCR改造后的编码成熟肽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cystatin基因亚克隆到毕赤酵母整合型表达载体pPICZαA ,氯化锂法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 ,构建表达cystatin的酵母基因工程菌。经甲醇诱导、SDS PAGE检测培养基上清液 ,表明中华鲟cystatin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高效表达 ,重组cystatin表达量约为 2 15mg·L- 1 。纯化后重组蛋白纯度达94 .2 %。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1μg重组中华鲟cystatin约能抑制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毕赤酵母 表达 活性 鱼类 生物防御作用
下载PDF
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动植物蛋白比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庄平 陈喜斌 +2 位作者 曾翠平 游文章 赵京扬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1-64,共4页
按单因子梯度设计的原理 ,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 ,设计出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配方 ,通过5周饲养试验和2周消化试验 ,以研究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结果表明 ,中华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1:1时 ,幼鲟的生长就能达到... 按单因子梯度设计的原理 ,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 ,设计出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配方 ,通过5周饲养试验和2周消化试验 ,以研究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结果表明 ,中华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1:1时 ,幼鲟的生长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当动植物蛋白比达3:1时 ,既能发挥中华鲟生长迅速的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动植物蛋白比 生长性能 营养需要 幼鲟 饲料配方
下载PDF
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9
9
作者 张四明 邓怀 +2 位作者 晏勇 汪登强 吴清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 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 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 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 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OPK14和OPQ08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3%。26个引物中共扩增出108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带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11.1%。个体间遗传距离变动为0.951 0-1.000 0,平均为0.974 3。 1995、1996和1997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032 7、0.0312和 0.035 4。 3年样本的综合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033 4。比较而言,中华鲟天然群体核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RAPD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遗传保护
下载PDF
Na^+、K^+、Mg^2+、Ca^2+和葡萄糖溶液作为授精-激活介质对中华鲟精子受精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甘芳 杜浩 +3 位作者 危起伟 陈细华 刘鉴毅 郑跃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以不同浓度的NaCl、KCl、MgCl2、CaCl2溶液和葡萄糖溶液作为授精介质,研究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受精效果。结果显示,适量的阳离子和葡萄糖作为激活授精介质时中华鲟卵受精率都有所提高。在实验设置浓度范围内25mmol/LNaCl溶液... 以不同浓度的NaCl、KCl、MgCl2、CaCl2溶液和葡萄糖溶液作为授精介质,研究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受精效果。结果显示,适量的阳离子和葡萄糖作为激活授精介质时中华鲟卵受精率都有所提高。在实验设置浓度范围内25mmol/LNaCl溶液、0.1mmol/LKCl溶液、1mmol/LMgCl2溶液、1mmol/LCaCl2溶液和50mmol/L葡萄糖溶液浓度下,受精率分别可达到最高值,依次为87.72%、86.82%、82.24%、89.76%、80.92%。随着实验浓度继续增加,受精率反而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作为人工配制的中华鲟精子授精-激活介质,最适NaCl溶液浓度在25mmol/L附近,最适葡萄糖溶液浓度在25mmol/L附近,最适KCl溶液浓度≤0.1mmol/L,最适MgCl2溶液浓度≤1mol/L,最适CaCl2溶液浓度≤1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精子活力 受精率
下载PDF
大豆浓缩蛋白对中华鲟幼鱼生长、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伟 文华 +4 位作者 蒋明 吴凡 赵宇江 高攀 石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共6页
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喂养(58.00±2.69)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0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 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喂养(58.00±2.69)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0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以及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逐渐降低,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FE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WG、SGR和PER在R45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逐渐降低。CHOL、TG和LDL-C含量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肌肉和肝脏水分逐渐升高,脂肪逐渐降低,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R30和R45组的肌肉和肝脏水分含量显著高于R0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R0组(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等指标,中华鲟幼鱼饲料中SPC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浓缩蛋白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幼鱼 生长 血脂 体成分
下载PDF
中华鲟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杜合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0-1016,共7页
以自然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从濒死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zhx20120301)。结合传统细菌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 以自然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从濒死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zhx20120301)。结合传统细菌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株细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mas veronii)。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导致健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死亡,并呈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再分离菌株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多粘霉素B、恩诺沙星、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幼鱼 细菌性败血症 维氏气单胞菌 致病性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德国 危起伟 +3 位作者 王凯 朱永久 陈细华 刘鉴毅 《南方水产》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不宜大规模推广,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能源消耗少,节约水资源,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低,效果差,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规格1~3kg的个体,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成鱼 工厂化养殖 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
下载PDF
两种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成熟肽cDNA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俊杰 劳海华 +2 位作者 叶星 李英华 罗建仁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0-573,共4页
Cystatin, a superfamily of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 related to cathepsins and other cysteine proteinase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animal tissues and body fluids. Although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 Cystatin, a superfamily of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 related to cathepsins and other cysteine proteinase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animal tissues and body fluids. Although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mammalian and avian cystatins, little data exist on cystatins from other vertebrates. In order to isolate fish cystatin cDNA, total RNAs were isolated from liver tissues of th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and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respectively. The cDNAs encoding the mature peptides of cystatin and the 3′ untranslated region of the two species of sturgeon were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using total RNA as a template. The amplified cDNA fragments were inserted into pGEM T Easy vector and sequenced and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deduced.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cDNAs encode 112 amino acid residues of the mature cystatin peptide. The similarity of the two sturgeon nucleotide sequence coding regions and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were 99 4% and 100%, re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indicate that the cloned cystatins were the homolog of the mammalian cystatin C.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of the functional regions are well conserved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but there is considerable divergence in large portions of the coding region of two sturgeon cystatins in a variety of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肽 CDNA 中华鲟 史氏鲟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施氏鲟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马玲巧 彭晓珍 李大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为了解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影响,按照7∶5∶4∶4的质量比例将茯苓、白芍、鱼腥草及大黄进行复方制备,在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含量比例(0.5%、1%和2%)的复方中草药,对体质量为(137.61±22.26)g的施氏... 为了解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影响,按照7∶5∶4∶4的质量比例将茯苓、白芍、鱼腥草及大黄进行复方制备,在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含量比例(0.5%、1%和2%)的复方中草药,对体质量为(137.61±22.26)g的施氏鲟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试验设1个对照组(0%添加量)和3个添加组(0.5%组、1%组、2%组)。利用生化分析、物性分析方法对施氏鲟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质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0.5%和1%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2%组和对照组,0.5%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添加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在4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0.5%组的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0.5%组天冬氨酸含量还显著高于1%和2%组。除了十七碳一烯酸在添加组中的含量略有下降外,其他脂肪酸在中草药添加组中的含量都要高于对照组。0.5%和1%的添加组可显著增加施氏鲟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的含量,但2%添加量对施氏鲟肌肉中各脂肪酸含量并无显著影响。添加组的肌肉粘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的肌肉咀嚼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添加组和对照组在肌肉硬度、黏着性、弹性和回复性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适量的复方中草药能增加肌肉粗蛋白的含量,提升部分鲜味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起到增加肌肉风味、改善肌肉品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中草药 营养成分 质构特性
下载PDF
运动功能相关的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幼鱼侧视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屈艺 庄平 +3 位作者 严娟 冯广朋 刘鉴毅 章龙珍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3,共6页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相对扭曲分析和传统多元分析在鲟鱼形态研究中的优劣。结合前期对它们的有氧游泳能力比较结果(西伯利亚鲟比中华鲟强25%),分析了鲟鱼形态的水动力功能。主成分分析比较表明,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P<0.05)。相对扭曲分析计算样本的几何信息并可视化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P<0.001)。上述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两种鲟鱼的游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西伯利亚鲟(A baerii) 侧视形态 主成分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民波 庄平 +4 位作者 沈新强 张涛 晁敏 朱江兴 王云龙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8-623,共6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分布特征 中华鲟保护区 长江口
下载PDF
野生中华鲟水族馆驯养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鉴毅 张晓雁 +5 位作者 危起伟 张辉 杨道明 朱永久 陈细华 杨德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53,共6页
2005年4月3日~7月31日期间以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 2005年4月3日~7月31日期间以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野生中华鲟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驯养 水族馆
下载PDF
中华鲟主要病害临床诊断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8
19
作者 潘连德 刘健 +4 位作者 陈锦辉 陈弟伟 杨吉平 郑跃平 徐嘉楠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抢救、暂养、养殖和放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工作中,采用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技术和方法,对中华鲟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检验、诊断、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中华鲟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了几年来的中华鲟病害临床实践,对... 在抢救、暂养、养殖和放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工作中,采用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技术和方法,对中华鲟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检验、诊断、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中华鲟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了几年来的中华鲟病害临床实践,对几种主要病害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鞭毛虫病、车轮虫病、烂鳃病、胃充气并发症和肠炎病等是常发性、暴发性疾病,是中华鲟养殖、暂养、救护过程中重点防治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细菌性败血症和车轮虫性烂鳃病危害尤其严重,通常会出现躯干部有黑点、色斑、溃疡灶等体表症状。鞭毛虫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该寄生虫经过碘液染色才可以确定病原,作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疾病 诊断 控制
下载PDF
中华鲟烂鳃并发胃充气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弟伟 潘连德 +4 位作者 刘健 陈锦辉 吴凯 杨吉平 郑跃平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2-357,共6页
采用病理解剖、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健康中华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鳃充血,鳃丝末端逐渐变黑,烂鳃症状明显。胃充气明显,导致腹部极度膨胀,造成鱼体上翻、漂浮水... 采用病理解剖、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健康中华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鳃充血,鳃丝末端逐渐变黑,烂鳃症状明显。胃充气明显,导致腹部极度膨胀,造成鱼体上翻、漂浮水面。肝、肾、脾等脏器有轻度充血病变;H.E染色的病理切片显示,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鳃组织呈"棍棒状",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鳃小片坏死而脱落,胃壁变薄、绒毛拉伸萎缩,胃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结构模糊,肝中央静脉和血窦扩张,部分肝细胞空泡化,肾组织、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研究认为患病鱼鳃小片坏死脱落,烂鳃严重,导致鱼体呼吸功能衰竭,严重缺氧。在缺氧状态下,病鱼代偿性呼吸,吞食空气,进而引发胃充气。腹面上翻,肝、肾、脾的病变又会加重病情。文中还讨论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和临床诊断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烂鳃病 胃充气 并发症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