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0岁以下学生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自然病程转归的观察
被引量:21
- 1
-
-
作者
石一宁
方严
王云
-
机构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眼科研究所
-
出处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
基金
安徽省卫生科技立项项目(编号2008B086)
-
文摘
目的对国人高度近视眼形成初期眼底退行性病变自然病程观察,即20岁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球形态下的眼底改变演化趋势。方法入选学生包括:20岁以下、屈光度-6 D(10岁以下-4 D)、眼轴25 mm(10岁以下24 mm)。并将年龄分为3组:~10岁组,~15岁组,~20岁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学生76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眼底镜、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结果 76例中,眼底改变82%为非病理性改变,病理性改变相对在较稳定的低构成15.8%。(1)~10岁组平均近视度-5.71 D,平均眼轴25.5 mm。但眼轴微小改变(1 mm)时眼底呈现明显改变:-4.5 D(-4.58±2.78),25 mm(25.10±0.71)时可无眼底表现,-8.3 D(-8.33±1.26)、26 mm(25.99±0.99)时即可呈现病理性改变,而-5.5 D(-5.50±1.12)、26 mm(25.99±1.54)时眼底也可呈豹纹状改变。(2)~15岁组眼轴的增长、近视度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与眼底演变呈较陡的线性关系,平均近视度-7.89 D,平均眼轴27 mm;但度数-6 D(可到-8 D,-5.25±3.46)、眼轴26 mm(大到29 mm,25.81±2.09)可以无眼底改变,且波动范围较大;-15 D(-15.13±3.01)、29 mm(29.10±1.87)可呈现病理性改变,发展至-8.75 D(-8.75±4.09)、28 mm(28.08±1.48)眼底仅呈现豹纹状改变。(3)~20岁组,平均近视度在高度近视-9.68 D,平均眼轴27.5 mm。但发展至-8 D(-6.73±1.78)、26 mm(24.84±1.40)时仍可以无眼底改变,-15D(-14.42±6.37)、30 mm(30.69±1.11)可呈现病理性改变,-10 D(-9.68±4.03)、28 mm(27.53±1.29)眼底仅呈现豹纹状改变。(4)3组间,~15岁组无眼底改变明显迟于~10岁组的改变,后2组中,无眼底改变时可耐受最大度数为-8 D,而眼轴分别为29 mm、26 mm;豹纹状改变时,最低眼轴均为28 mm,但度数分别为-9、-10 D;病理性改变时,最低度数均为-15 D,眼轴分别有进展为29 mm和30 mm,呈现交替性的在眼轴/度数相对稳定时、度数/眼轴增加的现象。结论 20岁以下学生的高度近视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1)10岁以内屈光度-6 D、平均眼轴26 mm时多预示病理性过程的发生,眼球对眼轴等变化的耐受程度差;(2)10~15岁之间存在着快速的眼球发育演变规律,与青春身体发育吻合,但眼轴从26 mm到28 mm、再到29 mm、屈光度从-5.25 D到-8.75 D、再到-15 D形成无改变、到豹纹状、再至病理性改变的过程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阶段,则眼球对屈光和眼轴扩张变化的耐受性随年龄的增大而加大;(3)特别是在10~18岁间、眼轴25~28 mm、屈光度-9~-10 D的豹纹状改变可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延缓豹纹状改变可能阻止进入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
-
关键词
20岁在校学生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
Keywords
chinese teenagers of 20 years old age
High myopia
Fundus pathologic change
Refraction error
Axis of eyeball
A/B-scan
FFA
1CGA
-
分类号
R778
[医药卫生—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