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识解理论视角下The Sound and the Fury汉译本中的认知偏离
1
作者 陈度梅 《武陵学刊》 2024年第5期98-104,共7页
翻译偏离通常源于语言的文化差异、译者的识解能力和方式的局限。兰盖克(Langacker)2019年最新提出的识解理论五维度,为认识The Sound and the Fury四个汉译本中的认知偏离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汉译本中的偏离现象虽遵循认知规律,... 翻译偏离通常源于语言的文化差异、译者的识解能力和方式的局限。兰盖克(Langacker)2019年最新提出的识解理论五维度,为认识The Sound and the Fury四个汉译本中的认知偏离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汉译本中的偏离现象虽遵循认知规律,但深层原因主要涉及译者的视角差异、场景选择、信息突显、动态性表达及想象性再现等多个层面。在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框架和识解方式,以及他们与源语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知互动对意义的动态构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解理论 the sound and the fury汉译本 偏离现象
下载PDF
文学翻译过程中概念整合的多重性——以The Sound and the Fury汉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度梅 张云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2年第4期99-108,共10页
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多重概念整合呈现动态性。源语文本心理空间、原文作者心理空间、译者心理空间和目的语读者心理空间在多重概念整合中作为输入空间,共同影响文学翻译结果的产生。本文以《喧哗与骚... 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多重概念整合呈现动态性。源语文本心理空间、原文作者心理空间、译者心理空间和目的语读者心理空间在多重概念整合中作为输入空间,共同影响文学翻译结果的产生。本文以《喧哗与骚动》两个汉译本为例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概念整合的多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心理空间 多重概念整合 《喧哗与骚动》 威廉·福克纳
原文传递
试析钱学森术语译名的“中国味”
3
作者 李璇 卢华国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第1期36-42,共7页
“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术语研究和实践,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味”体现了钱学森对术语定名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其术语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术语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然而,钱氏术语译名的“中国味”还有待进一步... “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术语研究和实践,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味”体现了钱学森对术语定名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其术语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术语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然而,钱氏术语译名的“中国味”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内涵。文章从形、音、义三方面出发,结合钱学森术语翻译实例,考察钱氏术语“中国味”在术语翻译中的体现及其适用限制,以期详明“中国味”的内涵,丰富术语翻译理论,为构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味 术语翻译
下载PDF
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段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民族志诗学强调在书面转写和翻译中,声音和形式再现是表现北美土著印第安部落口头文本中独特、本质的艺术魅力和传达他文化丰富文化含义的重要形式。民族志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志考察方法是实现这种文化翻译的重要前提。据此,我国少数民... 民族志诗学强调在书面转写和翻译中,声音和形式再现是表现北美土著印第安部落口头文本中独特、本质的艺术魅力和传达他文化丰富文化含义的重要形式。民族志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志考察方法是实现这种文化翻译的重要前提。据此,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对外翻译也是一种民族志实践,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加强民族志意识,运用民族志方法,在译本中充分体现民族志信息,生动展示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所特有的语言和修辞的审美特性。同时,翻译研究领域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对民族志诗学理论也具有拓展和深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声音再现 形式再现 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对外翻译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谈许渊冲诗译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云霞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0-32,共3页
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关键词 许渊冲 古诗词翻译 意美 音美 形美
下载PDF
刘重德译诗探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玉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9-62,共4页
刘重德先生在译诗的实践中所遵循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 )原则以及他所探索和倡导的关于现代诗翻译的“三同”的主张 ,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古诗英译 现代诗英译 音律 三美 三同
下载PDF
诗无达诂 译尽其能——评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五种英译本 被引量:17
7
作者 熊德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66-72,共7页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传到世界各地。其英文译本几近二十余种,各家译本竞显风流。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更加有效促进地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汉英对比研究 诗词翻译 “三美”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闻音预见母题——兼谈佛经故事对中土想象力的触媒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64-66,共3页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 ,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 ,人所能达到的 ,动物也能达到 ;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 ,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 ,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 佛经故事 汉译佛经 闻音预见 母题 声音预兆 小说史 人格化 政治性
下载PDF
“三美论”观照下陇东红色歌谣英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闫晓茹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86-90,共5页
陇东红色歌谣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具有诗词的音韵美。如果不考虑曲调因素,陇东红色歌谣文本就是诗歌文本,包含了音、形、意三个层面,为“三美论”提供了实践和检验的机会。遵循“以诗译诗”的原... 陇东红色歌谣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具有诗词的音韵美。如果不考虑曲调因素,陇东红色歌谣文本就是诗歌文本,包含了音、形、意三个层面,为“三美论”提供了实践和检验的机会。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尽可能传达原歌谣唱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译文具有文学和美学价值,以便英语读者能获得与汉语读者相同或类似的审美体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红色歌谣 英译策略 意美 音美 形美
下载PDF
英汉双语转换中音美与形美的缺失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卫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1-72,共2页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因而在翻译中,原文的形式美制约着译文的形式美,导致某些审美品质的缺失。文章主要介绍了双语转换中形美与音美的缺失现象,简要分析了产生缺失的原因和弥补办法。
关键词 双语转换 音美的缺失 形美的缺失
下载PDF
书名汉译英可识别性关联传递与音意并行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文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55-60,共6页
翻译中存在一个中文原书名派生多个英译名的普遍现象,这会引起书名可识别性功能传递的欠缺,并造成书名信息的缺失、原语与目的语间关联线索断裂、中国文化的深度传播与研究在海外受到局限、翻译资源浪费和图书管理不便等问题。因此,在... 翻译中存在一个中文原书名派生多个英译名的普遍现象,这会引起书名可识别性功能传递的欠缺,并造成书名信息的缺失、原语与目的语间关联线索断裂、中国文化的深度传播与研究在海外受到局限、翻译资源浪费和图书管理不便等问题。因此,在汉译英的书名翻译中不应单纯使用译意法或译音法,而应考虑译音译意并行,以译音为主,译意相补,这既有助于资源的系统化利用,也便于译本更好地与现代图书管理体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名汉译英 可识别性 信息传递 关联 音意并行法 汉语拼音
下载PDF
意美、音美、形美——陆游《钗头凤》英译赏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天慧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39-141,共3页
本文通过从"意"、"音"、"形"三个方面赏析陆游《钗头凤》的两种英译版本,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特点以及创造性,探讨中国诗歌的翻译艺术。
关键词 诗歌翻译
下载PDF
论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以《喧哗与骚动》译本为个案
13
作者 徐晓梅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72-74,共3页
本文结合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选取分析美国意识流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译本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旨在唤起对译本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重视,推动文学翻译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陌生化 《喧哗与骚动》 再现 文学翻译
下载PDF
汉译文本的审美效果
14
作者 许曦明 王冠芬 《长沙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82-84,共3页
本文讨论汉译文本审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调美学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力求译本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音美、意美、形美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汉译文本 美学 音美 意美 形美
下载PDF
《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15
作者 李方木 丁志强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1期56-59,64,共5页
《喧哗与骚动》不仅是福克纳而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该作品的李文俊译本是我国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成功典范。李文俊翻译福克纳作品的历程与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发展历程高度契合。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涵盖的传播者、传播内... 《喧哗与骚动》不仅是福克纳而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该作品的李文俊译本是我国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成功典范。李文俊翻译福克纳作品的历程与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发展历程高度契合。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涵盖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来看,李文俊译本的翻译者具有多重身份,在翻译作品时兼顾时代语境与读者接受因素,并借助纸质媒介与出版社的力量对接受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李文俊译本已经成为《喧哗与骚动》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李文俊译本 外国文学作品译介 文学传播
下载PDF
再现中国古典诗歌“音象美”的英译策略
16
作者 林岚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9-91,136,共4页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为再现原诗"音象美",应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同时,应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可译性 音象美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17
作者 关向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法的侧重点在于目的语读者,而异化法侧重点在于源语作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两者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文中还探讨了在中、英诗歌互译过程中,归...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法的侧重点在于目的语读者,而异化法侧重点在于源语作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两者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文中还探讨了在中、英诗歌互译过程中,归化法用于转译双语诗歌中的"意美",异化法用于转译诗歌中的"形美"和"音美"。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欧美文化的强势地位,在翻译我们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时,应采用异化法,以保留我们的文化瑰宝,提高汉语文化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意美 形美 音美 诗歌翻译
下载PDF
浅谈古诗英译的局限性及其处理
18
作者 李恩光 孙菲菲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7-90,共4页
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韵律严谨、形式独特,其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即使用现代汉语也很难完美地再现出来。而中英文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对等翻译中要做到意美形美音美三者兼顾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分别从"三美&quo... 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韵律严谨、形式独特,其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即使用现代汉语也很难完美地再现出来。而中英文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对等翻译中要做到意美形美音美三者兼顾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分别从"三美",即"意美、形美、音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古诗英译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就其局限性提出了处理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局限性 “三美”
下载PDF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看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艳珍 李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6-80,共5页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扛鼎之作,小说的语言呈现出非理性的、不受制于任何逻辑思维秩序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式特点。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给读者阅读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困难。但是,小说的译者李文俊在翻译该小说却...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扛鼎之作,小说的语言呈现出非理性的、不受制于任何逻辑思维秩序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式特点。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给读者阅读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困难。但是,小说的译者李文俊在翻译该小说却尽力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特色,做到了"译照原文",但又不是简单的把原作模糊混乱的语言死译过来,做到了"乱中有序"。文章拟从多元系统理论解释李文俊采取该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该翻译特点在译文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喧哗与骚动》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浅谈中国古诗词翻译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一帆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8-73,共6页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可译性 ,并对如何把古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在翻译中再现出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举例分析 ,显现不同译文的特点 ,指出中国古诗词并非不可译 ,古诗词的“意美”、“音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翻译的。
关键词 古诗词 可译性 意美 音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