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东部山区獐潜在适宜分布及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炳莲 杨雨佳 +3 位作者 马帅 苗润泽 陈旭升 朱洪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基于在吉林省东部山区野外调查获得的96份獐(Hydropotes inermis)的位点数据及16份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獐潜在适宜分布区及连通性,构建生态廊道,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现实指导。结果表明:M... 基于在吉林省东部山区野外调查获得的96份獐(Hydropotes inermis)的位点数据及16份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獐潜在适宜分布区及连通性,构建生态廊道,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现实指导。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精度较高,AUC值高达0.9以上,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獐主要分布于珲春市、敦化市、白山市和集安市等海拔偏低且坡度平缓的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多为草本覆盖层。对獐潜在适宜分布区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包括植被类型-草本覆盖层、海拔、植被类型-灌溉农田、人为干扰和坡度等。以MaxEnt模型分析的獐适宜区分布情况为研究基础,构建的9条生态廊道多为水源丰富,且远离人群居住的区域。生态廊道是实行生境适宜性恢复的相关措施,廊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关键作用,相关部门可依据其重要性,为实施物种保护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 Ent模型 东部山区 适宜分布 生态廊道
下载PDF
圈养獐的行为训练和体温测量
2
作者 孙文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0-456,共7页
圈养獐(Hydropotes inermis)在日常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过程中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额外的身体损伤,且獐的正常体温范围缺乏相关报道。2020年4月—2021年1月,对上海动物园11只成年獐开展了体温测量正强化行为训练,最终测得8只獐(3♂,5♀)... 圈养獐(Hydropotes inermis)在日常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过程中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额外的身体损伤,且獐的正常体温范围缺乏相关报道。2020年4月—2021年1月,对上海动物园11只成年獐开展了体温测量正强化行为训练,最终测得8只獐(3♂,5♀),共计310个体温数据。测得成年獐的体温为(39.0±0.5)℃,其中,雄獐体温为(39.0±0.3)℃,雌獐体温为(39.0±0.5)℃。雌獐体温夏季(7—8月)极显著高于秋冬季(11—12月)(p<0.0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正强化行为训练降低了獐对人的警戒性,有利于对獐开展常规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训练 体温测量 上海动物园
下载PDF
麝、獐、麂和鹿间线粒体DNA的差异及其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明 盛和林 +3 位作者 玉手英利 增田隆一 永田纯子 大泰司纪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4-191,共8页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异为10.28%,属于业科间的差异,与形态研究结果一致。麝、獐、麂和鹿的系统进化中,麝约在600万年前与鹿科分歧,而鹿科的三个亚科是在350~500万年开始分歧;麝、獐、麂和鹿共同组成一单系群.在600万年前具有一共同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黄麂 水鹿 线粒体DNA DNA差异 系统进化
下载PDF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恩迪 滕丽微 吴咏蓓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3,共5页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蒿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蒿草甸、藨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m之间的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选择 江苏盐城保护区
下载PDF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獐栖息地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恩迪 滕丽微 吴咏蓓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8-372,共5页
本研究通过1999年3月至2000年11月期间的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獐在产仔前期、产仔期以及产仔后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理想状况下獐的潜在栖息地和实际栖息地的范围及分布进行了比较... 本研究通过1999年3月至2000年11月期间的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獐在产仔前期、产仔期以及产仔后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理想状况下獐的潜在栖息地和实际栖息地的范围及分布进行了比较。理想状况下3个不同时期獐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61.0km2、267.5km2和338.5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东台市琼港镇南的新东乡滩涂;而实际在各个时期獐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44.75km2、36.00km2和54.50km2,仅为潜在栖息地的1/7左右。通过比较獐的潜在栖息地与实际栖息地的综合适宜性指数发现,整个研究地区适合獐生存的栖息地非常少,最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而不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却达到40%,其余大部分均是次适宜的栖息地。由于獐的栖息地受到道路和居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大量适宜栖息地丧失。为了有效地保护盐城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獐种群,建议减少对滩涂的各种开发活动,保护现有的适宜栖息地,引导当地居民合理利用滩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GIS) 盐城保护区及周边地区
下载PDF
舟山群岛春秋季獐栖息地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鲍毅新 张龙龙 +2 位作者 孙波 魏德重 沈良良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43,共9页
2008年3月和2008年11月,在舟山群岛以獐的足迹、粪便和卧迹等新鲜活动痕迹为依据,对獐春、秋季栖息地利用特征进行研究。共设置样方420个,对样方内生境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 2008年3月和2008年11月,在舟山群岛以獐的足迹、粪便和卧迹等新鲜活动痕迹为依据,对獐春、秋季栖息地利用特征进行研究。共设置样方420个,对样方内生境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评估。结果发现,獐春、秋两季的栖息地利用特征是(1)隐蔽和食物因子:春、秋季利用阔叶林、农田和山坡地,秋季对灌木林也有较高的利用率,而对农田的利用率下降;春、秋季乔木盖度、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较低处(≤50%)利用率较高,但春季对乔木盖度较高处(>50%)也有较高的利用率;(2)地形因子:春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处(<100m)利用率较高;秋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100m)的南坡利用率较高;(3)水源因子:春季利用水源距离较近(<200m)的区域;秋季对水源距离较近(<200m)和较远(>600m)区域的利用率均较高;(4)干扰因子:春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近处(<100m),秋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远(>200m)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春、秋季獐栖息地利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乔木盖度、坡度、坡向、海拔和人为干扰5个因子是主要的区分因子。舟山群岛人为干扰剧烈、次生乔木和灌木较为发达以及草本植物不发达等一系列特点,造成了舟山群岛獐特殊的栖息地现状。本研究将对制订适合于海岛的动物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了解海岛生境下獐不同季节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利用 季节变化 舟山群岛
下载PDF
舟山群岛獐的食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光普 张恩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30,共9页
利用野外观察、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投喂实验等方法对舟山群岛獐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的獐所食植物共有137种,隶属于6 1科115属,其中豆科植物在取食种类和取食频次上均多于其它科植物。尽管獐对植物科和种的选择在四季间... 利用野外观察、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投喂实验等方法对舟山群岛獐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的獐所食植物共有137种,隶属于6 1科115属,其中豆科植物在取食种类和取食频次上均多于其它科植物。尽管獐对植物科和种的选择在四季间没有显著差别,但取食科和种的数量依然从春天到冬天呈递减趋势,并且冬天与其它3个季节差别较大。獐的食物中,每个季节都含有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禾草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且其食物组成在季节间亦无显著差异;除木本植物外,獐对其它3类植物的选择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獐在冬天较多选择木本植物,而其它季节较多选择草本植物,但木本植物和非禾草类草本植物在四季食物组成中均占较高比例,而禾草类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食性研究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食物组成 禾草类 野外观察 显微组织 豆科植物 蕨类植物 草类植物 取食 冬天 季节 高比例 差别 四季 节间 投喂 粪便
下载PDF
圈养獐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7
8
作者 马飞雁 余晓俊 +3 位作者 陈珉 刘超飞 张志明 叶建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4,共7页
2008年3~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只獐(12雌,12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 2008年3~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只獐(12雌,12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08:00和16:00~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 Aanalysis)和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间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下载PDF
舟山群岛獐的分布 被引量:16
9
作者 郭光普 张恩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7,共10页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采用访问和样线法对浙江舟山群岛 2 5个岛上的獐的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獐在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纬 3 0°2 6′以南 ,东经 1 2 2°2 4′以西 ,且集中在西南诸岛上。较大岛屿獐的分布比例较高 ,1 0k...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采用访问和样线法对浙江舟山群岛 2 5个岛上的獐的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獐在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纬 3 0°2 6′以南 ,东经 1 2 2°2 4′以西 ,且集中在西南诸岛上。较大岛屿獐的分布比例较高 ,1 0km2 以上的岛屿 81 2 5 %有獐分布。并且其周围小岛獐的分布比例也较高。所调查的 5个距离舟山本岛 3km范围内的小岛均有獐分布。獐所分布的岛屿随着离大陆和本岛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獐主要栖息在山丘上 ,但夜里常到农田觅食。2 1 47%有人居住岛上有獐分布。对獐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离本岛和大陆的距离及岛屿面积 ;其次是人类活动 ,主要是偷猎 ;淡水水源影响不大 ;分布与岛屿形状无关。獐可以在岛屿之间迁游 ,从而影响分布。獐在舟山地区可能是原有分布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分布
下载PDF
基于Geomatics的南京东郊野生动物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以露牙獐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明阳 周奇 +1 位作者 黄文奇 刘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70-75,共6页
以南京东郊中型哺乳动物露牙獐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09年47个物种痕迹点和江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8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在空间信息技术Geomatics支持下,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潜在生境预测模型。通过ArcGIS空间... 以南京东郊中型哺乳动物露牙獐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09年47个物种痕迹点和江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8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在空间信息技术Geomatics支持下,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潜在生境预测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构建露牙獐景观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在快速交通网络的囚笼效应作用下,保护对象露牙獐的潜在生境呈高度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在影响露牙獐潜在生境的生态环境因子中,距公路距离(41.9%)、距铁路距离(17.8%)、距居民点距离(14.7%)3个因子的贡献率占74.4%;在研究区域,露牙獐有3个呈大陆-岛屿复合种群关系的栖息地,4条栖息地的源间联接通道,3个位于山间谷地和鞍部的战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安全格局 露牙獐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 南京东郊
下载PDF
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苏北沿海地区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宏发 郑向忠 陆厚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1-167,165-167,共7页
结合查阅历史资料,访问当地群众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獐在江苏沿海的历史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有大量适合獐生存的草滩,尤其是1128年黄河夺淮后,使江苏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形... 结合查阅历史资料,访问当地群众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獐在江苏沿海的历史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有大量适合獐生存的草滩,尤其是1128年黄河夺淮后,使江苏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形成了大面积的适合獐生存的草滩。1855年黄河北归以后,滩涂淤涨减少,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人类对滩涂围垦和开发的强度日益增加,獐分布面积日益减少。近20年来,獐的分布区开始破碎。目前,江苏沿海獐的分布已分裂为4个面积不足100km2的小区,如没有有效的措施保护獐的栖息地,该地区獐的灭绝将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变迁 沿海地区 分布 栖息地 人类影响
下载PDF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范围与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鑫 裴恩乐 +5 位作者 袁晓 蔡锋 沈国平 张恩迪 徐桂林 陈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5,共10页
本文对重引入后野放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獐进行无线电遥测跟踪研究,确定其在公园内286个斑块内的有效活动位点,分析其活动范围,并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结果显示,以最小凸多边形法得到的重引入獐... 本文对重引入后野放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獐进行无线电遥测跟踪研究,确定其在公园内286个斑块内的有效活动位点,分析其活动范围,并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结果显示,以最小凸多边形法得到的重引入獐的活动范围面积从24.94 hm^2至83.24 hm^2不等,均值为58.74 hm^2;以固定核空间法得到的面积从11.23 hm^2至41.52 hm^2不等,均值为26.93 hm^2。野放后的獐偏好选择面积为1-2 hm^2的较大斑块和距离水源较远的栖息地。在植被因子的选择上,野放后的獐倾向选择野草地为主、乔木和灌木密度适中、乔木高度10-15 m、草本高度30 cm以上的栖息地,避免选择乔木高度低于5 m、草本高度过低(<5 cm)和无草本植物分布的栖息地。建议在今后重引入项目实施中,在郊野公园或者其它城市绿林地内为獐营造植被盖度和密度适中、隐蔽性良好、斑块面积适中的栖息地,并补种高草本,促进物种重引入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引入 活动范围 栖息地选择 郊野公园
下载PDF
獐在上海地区重引入的社会价值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铁 陈珉 +2 位作者 张恩迪 张志明 叶建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144,共3页
上海地区在长期的工农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严重缺乏。近年来上海市加紧生态保护与恢复性建设工作,期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重引入大型哺乳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因其较强的... 上海地区在长期的工农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严重缺乏。近年来上海市加紧生态保护与恢复性建设工作,期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重引入大型哺乳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因其较强的适应性、极广的食性和对湿地环境的偏好而成为重引入的适合物种。而任何物种的重引入不仅要经过科学论证,还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才具有可持续性,但已有的重引入项目中鲜有此类研究的报导。为此我们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此衡量獐在上海重引入的社会意义和上海市居民的支持程度。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獐的重引入具有4909万元的社会价值,并受到92.4%的上海居民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hydropotes inermis) 重引入 社会价值 条件估价法 支付意愿
下载PDF
对一未知动物材料Cytb基因分析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彦 顾蕾 +2 位作者 毕春明 束峰珏 张锡然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4-35,共2页
采用通用引物L1472 4、H15 149和PCR直接测序技术对一未知动物材料的Cytb基因进行分析 ,获得了 4 2 5bp的DNA序列 ,比较发现与獐亚科的獐只存在 2个碱基差异 ,NJ和UPGMA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一致 ,均表明其首先与獐聚类 。
关键词 CYTB基因 分子进化树 基因分析
下载PDF
獐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及引物筛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龙龙 鲍毅新 +2 位作者 于华会 许婧 孙波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35-341,共7页
利用正交试验L_(16)(4~5)对影响獐(Hydropotes inermis)ISSR-PCR反应的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及模板DNA浓度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同时对退火温度进行梯度PCR反应,以建立适合于獐ISSR-PCR反应的最... 利用正交试验L_(16)(4~5)对影响獐(Hydropotes inermis)ISSR-PCR反应的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及模板DNA浓度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同时对退火温度进行梯度PCR反应,以建立适合于獐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最终确定獐25μL ISSR-PCR反应体系为:Taq酶1.25 U·25μL^(-1)、Mg^(2+)浓度2.5 mmol·L^(-1)、引物浓度0.3μmol·L^(-1)、DNA模板量350 ng·25μL^(-1)、dNTP浓度0.15 mmol·L^(-1)。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成功筛选出10条用于獐相关研究的ISSR引物并确定了各自的最佳退火温度,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獐的物种鉴定与分类、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和生理病理学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开展其它大型资源动物如黑麂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ISSR 引物筛选
下载PDF
英国惠普斯耐德獐的育幼行为(英)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恩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3-183,共11页
1993年5~8月在英国惠普斯耐德野生动物园半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獐(Hydropotesinermis)的单亲育幼行为。描述了母幼獐建立关系,母獐的探访和育幼行为,授乳行为,舔犊行为以及母幼间距离等。研究结果表明,母獐昼夜间仅探访幼兽4~5次... 1993年5~8月在英国惠普斯耐德野生动物园半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獐(Hydropotesinermis)的单亲育幼行为。描述了母幼獐建立关系,母獐的探访和育幼行为,授乳行为,舔犊行为以及母幼间距离等。研究结果表明,母獐昼夜间仅探访幼兽4~5次。初生獐寻找乳头时往往寻错位置,找向母獐的前胸和颈区。在幼獐出生后的早期,哺乳行为的启动是由母獐启动的,但幼獐一周龄后即为启动者。平均哺乳时段为48.2±10.2s。母獐的舔犊行为常与哺乳同时发生,舔犊的位置最常见于幼獐的头部(62.7%),其次是肛殖区(13.9%),再是背部(8.4%)、胁部(7.2%)、胸部(5.6%)和颈部(2.1%)。此外,还讨论了母兽对不同性别的幼獐的投资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行为 育幼行为 野生动物园
下载PDF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内獐在冬季各种生境中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小龙 张恩迪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2001年2月至3月,用样方法并结合访问当地群众对獐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生境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獐在当地主要的小麦和油菜田、棉花田、白茅草地、湿滩涂等四种生境中都有分布,但它们涉足四种生境的目的... 2001年2月至3月,用样方法并结合访问当地群众对獐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生境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獐在当地主要的小麦和油菜田、棉花田、白茅草地、湿滩涂等四种生境中都有分布,但它们涉足四种生境的目的不同。具体情况为:在白茅草地中休息,到夜间穿过棉花田到小麦或油菜田中取食,白天有时为了避开过多的人类活动而跑到湿滩涂上的大米草滩中躲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分布 麋鹿自然保护区 江苏大丰
下载PDF
反捕食不能充分解释獐的集群行为(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立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08,共7页
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獐 (Hydropotesinermis)的集群行为并检验了集群是动物反捕食对策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 ,我们则可以做三个预测 :(1)集群大小应与植物覆盖度成负相关 ;(2 )集群动物比单独活动的动物有更多的时... 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獐 (Hydropotesinermis)的集群行为并检验了集群是动物反捕食对策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 ,我们则可以做三个预测 :(1)集群大小应与植物覆盖度成负相关 ;(2 )集群动物比单独活动的动物有更多的时间取食 ;(3)集群动物与单独活动的动物相比 ,用于警戒的时间较少。结果表明 ,獐的集群在交配季节最大而在产仔季节最小 ,獐在短草期比在高草期倾向于形成较大集群。因此 ,本研究支持了第一个预测。但是 ,集群的獐和单独活动的獐在取食和警戒时间分配上并无差异。因此 ,本研究不支持第二和第三个预测。时间收支 (timebudget)分析显示 ,在非交配季节 ,带幼仔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但走动频繁。在交配季节 ,与单独活动的雌性相比 ,与雄性在一起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 ,而单独活动的雄性却比与雌性在一起的雄性花较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寻找雌性。鉴于獐集群行为的复杂性 ,本研究认为 ,獐并不只因反捕食而集群 ,其它社会和生态因子在决定獐的集群行为中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捕食 集群行为 集群大小 时间收支
下载PDF
上海地区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鑫 裴恩乐 +5 位作者 袁晓 徐桂林 沈国平 张恩迪 蔡锋 陈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野生动物的规律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重引入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6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活动规律、强度和... 野生动物的规律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重引入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6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活动规律、强度和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獐活动规律的影响。松江浦南林地3只野放獐的活动强度平均为144.88 m/h,昼间活动强度略低于夜间,从夏季到次年春季活动强度依次降低,春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獐在松江浦南林地每日清晨(5:00~8:00时)和黄昏后(18:00~21:00时)出现活动高峰,午后(13:00~15:00时)存在小活动高峰,只有秋季存在凌晨活动小高峰,夏季和秋季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明显。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3只野放獐活动强度平均为69.90 m/h,昼间活动强度略高于夜间,冬季活动强度显著高于春季。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活动高峰出现在接近正午时段(9:00~11:00时),尤其是冬季的雄性。人工投食、游客干扰等人为活动已经对野放獐的活动规律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引入 活动强度 活动节律 无线电遥测
原文传递
獐的警戒行为模式及逃跑起始距离的适应性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鑫鑫 陈珉 +5 位作者 王会 裴恩乐 袁晓 沈国平 蔡锋 徐桂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30,共6页
为了掌握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警戒行为特征并为重引入项目提供管理依据,以人为干扰源观察獐的警戒反应,发现其警戒模式包括听(hear)或扫视(scan)、盯视(stare)、走开(walk away)、跑开(runaway)、吼叫(bark)和压脖(stretch)。利用... 为了掌握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警戒行为特征并为重引入项目提供管理依据,以人为干扰源观察獐的警戒反应,发现其警戒模式包括听(hear)或扫视(scan)、盯视(stare)、走开(walk away)、跑开(runaway)、吼叫(bark)和压脖(stretch)。利用逃跑起始距离对上海松江野化圈养(自主采食)獐、上海华夏圈养(人工饲喂)獐和江苏盐城野生獐警戒性进行比较,得出人工饲喂獐警戒性最小,野生獐警戒性最大。野化獐警戒性提高,表明可通过降低人类活动和种群密度、扩大区域面积等途径野化提高獐警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戒模式 逃跑起始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