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lication of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try
1
作者 张亚楠 马玉梅 《海外英语》 2014年第4X期141-142,146,共3页
Professor Wang Rongpei has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faithful in meaning and vivid in description"and put it into use.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contrast of different versions, this essa... Professor Wang Rongpei has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faithful in meaning and vivid in description"and put it into use.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contrast of different versions, this essay would 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Professor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FESSOR WANG Rongpei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ran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赏读Transplanting the Seed:Poetry and Transl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缘梅 《莆田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9-63,共5页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性 中国古诗英译 SUSAN Bassnctt
下载PDF
An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3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3年第6期34-35,共2页
Editor‘s Note: Tang poems were a zenith of ancient Chinese Iiterature, and their splendor has since been rarelyequaled. Mang Chinese still recite Tang poetrg to this day In this issue, we are pleased to publish two p... Editor‘s Note: Tang poems were a zenith of ancient Chinese Iiterature, and their splendor has since been rarelyequaled. Mang Chinese still recite Tang poetrg to this day In this issue, we are pleased to publish two poemswritten by Li Bai, a poet of the Tang Dunasty (618-907), translated by Mr. N.C Doo a Chinese Brit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try translated ancient pleased COURT 巨口 汉刀
下载PDF
西方世界的东方神奇:古诗中灵芝文化的英译
4
作者 邓中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6,34,共4页
灵芝在中国与西方世界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全球也享有盛誉。在古代诗歌作品中,灵芝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大量的文人墨客为其增添多姿多彩的的文化意象。同时,随着众多咏芝诗歌的英译,西方人士也逐步了解到独特... 灵芝在中国与西方世界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全球也享有盛誉。在古代诗歌作品中,灵芝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大量的文人墨客为其增添多姿多彩的的文化意象。同时,随着众多咏芝诗歌的英译,西方人士也逐步了解到独特的中国灵芝文化。灵芝不仅是一种菌类植物,也被看作仙草圣物,以及天人交感下的祥瑞之物、孝德文化与道家隐逸情怀的体现。灵芝诗歌文本的英译中,国外译者更侧重归化,多采用意译,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基督教化;国内译者音译与意译兼用,更体现出注重话题链的叙事性的特征,但部分灵芝意象话题链呈现出模糊与泛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灵芝文化 话题链 英译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的修辞认知探究
5
作者 邱文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 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术化修辞认知与陌生化修辞认知,说明汉语古诗英译修辞认知研究能有效指导译者翻译诗歌诗性话语的认知过程,使原诗在诗意审美上获得新生,从而实现原诗与译诗在诗学效果上的最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修辞认知 特征 维度 翻译
下载PDF
中国古诗词维译本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为例
6
作者 武云龙 阿步利孜·穆沙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40-43,共4页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之精华。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了较多古诗词,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之精华。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了较多古诗词,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深刻蕴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中,对所引用的古诗词做了很好的翻译处理,该文节选引用中的部分古诗词,分析其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不仅可以加深对维吾尔语言特性的了解,帮助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区别和联系,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中的传承弘扬与赋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翻译 维吾尔语 翻译方法 翻译技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下载PDF
古汉诗英译本的翻译反合观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跃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7-43,共7页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中译者的忠实性与反叛性、译法的正译法与反译法以及译本的文本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反合关系,尝试性提出翻译反合观,以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问题。该论题不仅揭示诗歌译本的语言反合辩证发展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拓展汉诗英译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诗英译本 忠实性与反叛性 正译法与反译法 文本性与创造性 翻译反合观
下载PDF
西方世界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嬗递
8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长江学术》 2023年第4期35-50,共16页
自1824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结集并出版了十余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本,这些经典化的作品在异国语境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形成了中西文化、美学和思想观念的碰撞。笔者对现存的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进行竭泽而渔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翻译、统... 自1824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结集并出版了十余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本,这些经典化的作品在异国语境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形成了中西文化、美学和思想观念的碰撞。笔者对现存的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进行竭泽而渔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翻译、统计和分析发现,《诗经》是爱情诗翻译的首选,唐诗成为爱情诗翻译的热门,词是雅俗共赏的译本文体。据此可以了解数十年来古代爱情诗编选在西方世界的嬗递轨迹,从独特角度捕捉诗歌海外传播的客观规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策略提供建设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爱情诗 翻译选本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 《诗经》翻译 唐诗翻译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纲要
9
作者 文军 姬洋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7-22,共6页
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持续深入,书写汉语古诗英译史显得颇为必要:鉴古以知今,以预测未来,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梳理,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数百年英译的成功要素,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汉语古诗英译领域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 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持续深入,书写汉语古诗英译史显得颇为必要:鉴古以知今,以预测未来,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梳理,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数百年英译的成功要素,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汉语古诗英译领域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章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研究思路。历时看,汉语古诗英译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发轫期(19世纪以前)、发展期(19世纪)、兴盛期(20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期(20世纪下半叶迄今),这四个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轫期的零星译介、发展期的选材多样化与翻译多彩化、兴盛期英译文本完整度和全面度在质和量上的飞跃、繁荣期译本“求全”和国内外译者队伍的壮大。此外,对汉语古诗英译的主体与环境、文本择选和译介策略等研究要点也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史 对象 范畴
下载PDF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译本的翻译策略体系比较研究
10
作者 高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词语、形式和附翻译应用层面上各具特色,每个译本的内部策略也都各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的意境拟构--基于诗歌意象叙事的考察
11
作者 邱文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4-69,共6页
诗歌意象叙事构成诗歌叙事,诗歌意象的叙事组合、意象的相互作用生发诗歌意境。诗歌意象作为叙事单元,在诗歌叙事过程中可以彰显诗歌意象构建意境的叙事特征。针对诗歌意象与诗歌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节奏和叙事进程4个关联方面,探... 诗歌意象叙事构成诗歌叙事,诗歌意象的叙事组合、意象的相互作用生发诗歌意境。诗歌意象作为叙事单元,在诗歌叙事过程中可以彰显诗歌意象构建意境的叙事特征。针对诗歌意象与诗歌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节奏和叙事进程4个关联方面,探讨汉语古诗英译中诗歌意象叙事的意境拟构,说明诗歌的意象叙事维度考察一方面有助于译者体悟到原诗意境美的生成过程,另一方面也能为译者在译诗中拟构原诗的意境提供认知路径,从而还原原诗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意象叙事 意境 汉语古诗英译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描写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文鹤 孙三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共12页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翻译策略 替换法 描写研究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共12页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法、引申义注释法、语音语法注释法、言外之意注释法、诗句背景注释法、主旨注释法、全诗背景注释法和格律注释法。汉语原诗使用"三化"策略译出之后,诗性语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种损失可以通过使用以上八种注释方法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翻译注释 注释策略
下载PDF
翁显良先生翻译观初探 被引量:9
14
作者 包家仁 梁栋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110-114,共5页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必须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显良 翻译观 古诗英译 文学翻译
下载PDF
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军羽 席欢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75-78,共4页
近10年来,各种路径的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竞相发展,出现了理论构建的高潮。其中以许渊冲为代表的诗学路径理论最成熟,贡献最大;同时,语言学路径和跨文化路径的兴起扩大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视野。然而,这三种路径都有着自身无法克... 近10年来,各种路径的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竞相发展,出现了理论构建的高潮。其中以许渊冲为代表的诗学路径理论最成熟,贡献最大;同时,语言学路径和跨文化路径的兴起扩大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视野。然而,这三种路径都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今后我们可以在各种范式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词 英译 理论 构建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诗经》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考察 ——以“国风”为例 被引量:20
16
作者 陈建生 高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36-41,共6页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Ezra Pound和James Legge的《诗经》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Ezra Pound和James Legge的《诗经》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及实例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揭示两个译者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诗经》英译本 译者风格
下载PDF
用中国英语译中国古典诗歌 被引量:11
17
作者 金惠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探讨用中国英语翻译汉语古典诗词,分析借用汉语意合手法在英语文本中再现原语诗歌中意象的作用以及汉诗意象、意合手法对传统英文诗歌创作的影响,认为这种手法应视为汉诗英译的一种突破。
关键词 中国英国 中国古典诗歌 翻译
下载PDF
古诗词英译中“双关”的处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顾正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53-58,共6页
在古诗词的英译中,译者对具有“双关”含义的古诗,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照译字面”、“选择一种 意义”、“译出双关义”、“用其它辞格”、“在上下文中体现”等方法。加以处理。
关键词 古诗词 双关 翻译
下载PDF
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宁夏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18-121,125,共5页
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将许多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在西方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林语堂的诗词翻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并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正确的诗学观保证对原作深度的理解,他所创立的翻译美学观为其翻... 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将许多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在西方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林语堂的诗词翻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并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正确的诗学观保证对原作深度的理解,他所创立的翻译美学观为其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驾驭中英双语水平则成就其翻译达到高超境界。三者结合使林语堂的诗词翻译成为中国诗词翻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诗学观 古典诗词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红军 卢颖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8-121,共4页
佛经翻译是古汉语同印欧语之间的一次大规模语言接触,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佛经翻译的“文”、“质”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直译、意译原则,指出佛经翻译在声韵、白话倾向、意象意境等方面促进了我... 佛经翻译是古汉语同印欧语之间的一次大规模语言接触,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佛经翻译的“文”、“质”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直译、意译原则,指出佛经翻译在声韵、白话倾向、意象意境等方面促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古典诗歌 “文”与“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