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1
作者 黄泰涵 蒋勇 +6 位作者 郑笑傲 刘昊 傅晓雪 蒋艳 肖羽蝶 卿鹏 石红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1-76,共6页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金毛管鼻蝠Murina chrysochaetes、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及宝兴宽吻蝠Submyotodon moupinensis.结合文献记录,贡嘎山地区现共有翼手目动物3科7属15种,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型为主.本次调查进一步丰富了贡嘎山地区翼手类动物资源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蝙蝠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贡嘎山
下载PDF
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探讨
2
作者 陈报阳 聂海燕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1-564,共14页
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 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对中国翼手目物种资源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影响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的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可划分为5个分布型11个分布亚型,并推断出:(1)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区是中国翼手目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翼手目主要分布中心;(2)陇南山地-秦巴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山地为3个次级分布中心;(3)台琼海岛、天山地区、东北地区和太行山区形成4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中心。本研究探讨了中国翼手目的地理分布格局、区系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后续翼手目的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入研究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格局 翼手目 中国 动物区系
下载PDF
皖南山区洞栖性蝙蝠的本底资源现状调查
3
作者 凌化矾 任毅 +4 位作者 刘嵩 姜贺 孙浩 吴孝兵 潘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2022年6—8月,基于竖琴网、雾网、抄网等工具,对安徽省皖南山区洞栖型翼手目(Chiroptera)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发现翼手目动物4科4属17种,其中,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8种,占比47.05%;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占比11.7... 2022年6—8月,基于竖琴网、雾网、抄网等工具,对安徽省皖南山区洞栖型翼手目(Chiroptera)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发现翼手目动物4科4属17种,其中,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8种,占比47.05%;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占比11.76%;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1属6种占比35.29%;长翼蝠科(Miniopteridae)1属1种,占比5.88%。从动物区系来看,东洋型共有12种,占比70.59%,南中国型(1种)和季风型(4种)较少。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在安徽省洞栖蝙蝠物种丰富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此外,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皖南山区洞穴型蝙蝠的濒危等级、保护现状、区系特点进行了概述。本次调查能够为安徽省后期开展的翼手目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山区 野生动物调查 翼手目(蝙蝠) 洞穴
下载PDF
金黄鼠耳蝠在广东首次发现
4
作者 陈创杰 何向阳 +5 位作者 付橙 邓瑾 邱源 黄泽双 刘佩莹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0,共7页
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 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颅全长18.70 mm,颅高7.29 mm,额部明显隆起,后部高且呈球形,吻部宽短,泪骨有明显突起,吻部至额部较平缓。以上特征与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该标本与金黄鼠耳蝠聚为一支。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标本为金黄鼠耳蝠,为广东省蝙蝠分布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金黄鼠耳蝠 广东省 新记录
下载PDF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5
作者 莫韵铮 陈坤豪 +6 位作者 黄泽锋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王晓云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3,共8页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卡氏伏翼 湖南省 福建省 新记录
下载PDF
爪哇伏翼在广东分布的新记录
6
作者 黄泽双 肖金海 +6 位作者 何向阳 邓瑾 曾金阳 邱源 刘佩莹 陈创杰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25,共6页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的一半,翼和尾膜深棕色;头骨粗壮,吻突宽平;颧弓窄而短,无眶上突,矢状嵴和人字嵴微弱;齿式:2.1.2.3/3.1.2.3=34。上述标本与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爪哇伏翼在广东省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爪哇伏翼 广东省 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下载PDF
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分布名录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太福 张佩玲 +4 位作者 吴涛 龚小燕 张佑祥 王本忠 刘志霄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15-221,共7页
基于最新的分类系统,对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名录进行了整理统计。结果表明:湖南省境内现已知翼手目5科16属33种,以洞栖性种类为主,其中31种(94%)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16种进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基于最新的分类系统,对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名录进行了整理统计。结果表明:湖南省境内现已知翼手目5科16属33种,以洞栖性种类为主,其中31种(94%)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16种进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依据动物地理区划,东洋界种占据主导地位(79%),广布种次之(15%),而古北界种较少(6%)。文中还对一些蝙蝠种类的中文名及拉丁学名进行了更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物种名录 分布型 湖南省
下载PDF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bat assemblages in flooded and unflooded Amazonian forests
8
作者 Maria Joo Ramos PEREIRA Joo Tiago MARQUES Jorge M.PALMEIRIM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Tropical rainforests usually have multiple strata that results in a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opportunities foranimals. We investigated if this stratification influences the way bats use the vertical space... Tropical rainforests usually have multiple strata that results in a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opportunities foranimals. We investigated if this stratification influences the way bats use the vertical space in flooded and unflooded forests of theCentral Amazon. Using mist-nets set in the canopy (17 to 35 m high) and in the understorey (0 to 3 m high) we sampled four sitesin upland unflooded forests (terra firme), three in forests seasonally flooded by nutrient-rich water (varzea), and three in forestsseasonally flooded by nutrient-poor water (igapo). Using rarefaction curves we found that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understorey andcanopy were very similar. An ordination analysis clearly separated the bat assemblages of the canopy from those of the understorey inboth flooded and unflooded habitats. Gleaning carnivores were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the understorey, whereas frugivores wereabundant in both strata. Of the frugivores, Carollinae and some Stenodermatinae were understorey specialists, but several Stenodermatinaemostly used the canopy. The first group mainly includes species that, in general, feed on fruits of understorey shrubs,whereas the second group feed on figs and other canopy fruits. We conclude that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in bat communities occurseven within forests with lower canopy heights, such as Amazonian seasonally flooded forests, and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bat spec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diet and foraging behavio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AZON bats chiroptera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FLOODPLAIN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Microclimate of Underground Systems on the Occurrence of Hibernating Bats
9
作者 Grzegorz Kly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3年第1期36-45,共10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croclimatic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ground systems and the hibernation sites of particular species of bats. The distribution of hibernating bats was analysed in five selected zones desi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croclimatic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ground systems and the hibernation sites of particular species of bats. The distribution of hibernating bats was analysed in five selected zones designated Ⅰ-Ⅴ. These zones have a similar relative humidity, diverse temperature ranges inside the system, as well as air flow rates. A multi-year research programme highligh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hibernating bats of various species and the microclimate of these particular zones. What is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are the sites with an air flow in their zones exceeding 0.02 m·s^-1, then i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air flow determines more intensive settling of wintering bats (zones Ⅲ, Ⅳand Ⅴ). The zone Ⅱ-tourist zone with periodic air flows and often visited by humans is the least used by hibernating b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optera MICROCLIMATE AIRFLOW hibernating bats.
下载PDF
大墓蝠在广东省分布的再发现
10
作者 李彦男 梁晓玲 +4 位作者 谢慧娴 邓汶圃 何敏怡 余文华 吴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墓蝠属(Taphozous)在全世界共有14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分布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Kitchener et al.,1993)。该属在我国仅分布2种,即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墓蝠...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墓蝠属(Taphozous)在全世界共有14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分布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Kitchener et al.,1993)。该属在我国仅分布2种,即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前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澳门和香港(蒋志刚等,2015),为广布种;后者文献记录甚少,标本稀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墓蝠 黑髯墓蝠 广东省 再发现
下载PDF
福建省两种管鼻蝠新纪录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泽锋 廖雅晴 +6 位作者 王晓云 张惠光 蔡斌 雍凡 崔鹏 余文华 吴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类鼻孔呈管状的树栖型蝙蝠,常栖息于人类活动较少且植被较好的森林内,捕捉相对困难,生物学基础资料匮乏(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Yu et al.,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菲氏管鼻蝠 艾氏管鼻蝠 福建省 武夷山国家公园 新纪录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在西藏首次发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敏怡 邓汶圃 +5 位作者 李彦男 谢慧娴 梁晓玲 岳阳 吴毅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2019年7月、2021年7月,分别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和墨脱县开展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4只菊头蝠(1♂,3♀)。该批标本体型较大,前臂长60.13~63.04 mm(61.70 mm±1.31 mm,n=4)。头部具发达鼻叶,鞍状叶两... 2019年7月、2021年7月,分别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和墨脱县开展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4只菊头蝠(1♂,3♀)。该批标本体型较大,前臂长60.13~63.04 mm(61.70 mm±1.31 mm,n=4)。头部具发达鼻叶,鞍状叶两侧中部微凹,呈提琴状,与联接叶几乎等高,上端“T”型连接处有一小凹陷;体毛细密柔软,背毛棕褐色,腹毛浅棕色。头骨狭长,颅全长25.36~26.11 mm(25.85 mm±0.35 mm,n=4),矢状嵴发达;鼻隆近圆形,眶间距狭窄,颧弓发达;上颌门齿较小,几乎不见,上下犬齿发达,齿式为1.1.2.3/2.1.2.3=30。上述特征与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相吻合,该结果也得到基于cyt b和Rag2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学证据支持;鉴定为马铁菊头蝠,为西藏自治区分布新记录。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该地区哺乳动物资源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马铁菊头蝠 西藏自治区 新记录
下载PDF
中管鼻蝠在安徽分布的新记录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冰 朱华琼 +6 位作者 廖雅晴 陈中正 王晓云 张余才 储俊 余文华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8-694,共7页
为摸清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1年9月在该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3只蝙蝠(1♂2♀)中等体型,耳廓圆滑,耳屏尖长,鼻孔呈管状向外延伸。背毛长而蓬松,基部灰黑色,逐渐过渡为棕褐色;腹毛稍浅... 为摸清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1年9月在该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3只蝙蝠(1♂2♀)中等体型,耳廓圆滑,耳屏尖长,鼻孔呈管状向外延伸。背毛长而蓬松,基部灰黑色,逐渐过渡为棕褐色;腹毛稍浅,毛基部棕灰色,毛尖过渡至灰白色。脑颅较平,矢状嵴与人字嵴可见,颧弓平直;齿式为2.1. 2.3/3.1. 2.3=34。上述特征与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支持该鉴定结果。本次中管鼻蝠的发现为安徽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中管鼻蝠 安徽省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下载PDF
中国翼手目动物区系分类与分布研究进展、趋势与前景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志霄 张佑祥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693,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大陆学者已发表6个新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台湾学者也发表了4个管鼻蝠新种,区系面貌渐趋明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与方法日趋...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大陆学者已发表6个新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台湾学者也发表了4个管鼻蝠新种,区系面貌渐趋明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与方法日趋深化和综合;物种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我国翼手目动物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总体上,中国目前的翼手目动物调查与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一些隐蔽种仍有待揭示,今后在中国广大区域内特别是边境区域还很有可能发现新种或某些蝙蝠物种新的分布;已知的一些物种可能要进行新的分类修订和新的描述;需要绘制新的分布图和进行新的区划研究,还需尽快建立专门的翼手目物种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在翼手目动物的区系分类、分布与多样性研究方面可望形成新的强势,在α、β、γ分类研究水平上都将有许多新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区系 分类 分布 研究进展与趋势 中国
下载PDF
广州市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毅 张成菊 +1 位作者 梁智文 易祖盛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4-17,共4页
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对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区有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小黄蝠(Scotophilus... 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对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区有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i)、彩蝠(Kerivoula picta)等7种翼手类物种.分析了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和分布特征,其中东洋界种类占优势(71.42%),小黄蝠为优势种,东亚伏翼分布最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翼手类(蝙蝠) 物种多样性 区系特点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广东省大陆翼手目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剑 邹佩贞 +2 位作者 温彩燕 陈建荣 吴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0,共4页
广东省大陆翼手目动物共有 37种 ,隶属 6科 15属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按照模糊聚类分析初步划分大陆翼手目动物为四个地理省 ,即粤北山地省、粤东低山丘陵省、粤西山地丘陵省、沿海台地平原省 ,翼手目物种分布表现了明显的热带——... 广东省大陆翼手目动物共有 37种 ,隶属 6科 15属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按照模糊聚类分析初步划分大陆翼手目动物为四个地理省 ,即粤北山地省、粤东低山丘陵省、粤西山地丘陵省、沿海台地平原省 ,翼手目物种分布表现了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过渡性 ,大耳菊头蝠 (Rhinolophusmacrotis)、水鼠耳蝠 (Myotisdaubento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翼手目 动物区系 地理区划 地理分布 物种多样性 物种组成
下载PDF
河南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翼手类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牛红星 卢全伟 +2 位作者 王理顺 路纪琪 瞿文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0-93,共4页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对河南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翼手类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标本采集、鉴定分类,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查明该地区现有翼手类8种,隶属2科5属,其中6种为河南省新纪录.另外,还对栖息环境和冬眠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河南太行山 翼手类 区系 冬眠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在模式产地外的发现--广东和江西省新纪录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晓云 张秋萍 +7 位作者 郭伟健 李锋 陈柏承 徐忠鲜 王英永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管鼻蝠(Murin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为森林性小型蝙蝠,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西伯利亚、韩国、日本直至澳大利亚南部(Corbet and Hill,1992)。Simmons(2005)记录世界上管鼻蝠属... 管鼻蝠(Murin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为森林性小型蝙蝠,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西伯利亚、韩国、日本直至澳大利亚南部(Corbet and Hill,1992)。Simmons(2005)记录世界上管鼻蝠属有17种,之后陆续发表了17个管鼻蝠新种(或亚种提升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广东省 江西省 新纪录
下载PDF
哈氏管鼻蝠在广东的新发现及南岭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毅 陈子禧 +5 位作者 王晓云 黎舫 胡宜峰 郭伟健 余文华 李玉春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护区蝙蝠分布新纪录.经对13种树栖蝙蝠统计分析,其中管鼻蝠属(Murina)4种、鼠耳蝠属(Myotis)3种,2属共计7种,占53.85%;金背伏翼属(Arielulus)、伏翼属(Pipistrellus)、假伏翼属(Hypsugo)、毛翼蝠属(Harpiocephalus)、扁颅蝠属(Tylonycteris)和斑蝠属(Scotomanes)等6属各1种.列为易危(VU)等级的有渡赖氏鼠耳蝠(M.ruforniger)和大黑伏翼(A.circumdatus)2种,列为近危(NT)等级的有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等5种,列为无危(LC)等级的有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等4种,列为数据缺乏(DD)等级的为哈氏管鼻蝠(M.harrisoni)和水甫管鼻蝠(M.shuipuensis)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管鼻蝠 南岭 多样性
下载PDF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栖息生态学 被引量:7
20
作者 龚小燕 黄太福 +3 位作者 吴涛 张佑祥 彭清忠 刘志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549-7556,共8页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00 m的范围之内,离地面的高度通常在2—6 m之间,约74%的个体采用腹部贴壁倒挂的姿势栖息;体温变化范围在3.57—20.25℃之间,个体体温均略高于其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月份之间的体温、栖点温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仅60.1%的个体栖息在"安全性高"的栖点,栖息在"安全性中"和"安全性低"栖点的比例分别达22.7%和17.2%。加强对地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蝙蝠物种、生物多样性及洞穴资源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和蝙蝠种群的干扰与破坏,将有助于保护该珍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栖息生态学 洞栖性蝙蝠 溶洞 翼手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