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nea faciei in a newborn due toTrichophyton tonsurans 被引量:3
1
作者 Meihua Fu Yiping Ge +4 位作者 Wei Chen Suying Feng Xiaodong She Xiaofang Li Weida Liu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1期71-74,共4页
We report here the first case of neonatal tinea faciei caused by Trichophyton tonsurans in China's Mainland. The mother of the infant had tinea corpris and tinea capitis while the father had tinea incongnito. The ... We report here the first case of neonatal tinea faciei caused by Trichophyton tonsurans in China's Mainland. The mother of the infant had tinea corpris and tinea capitis while the father had tinea incongnito. The infections in the parents were mycologically confirmed to be due to Trichophyton tonsurans. Ttinea faciei in the infant was cured after two-week topical use of amorolfine cream. The mother ceased breastfeeding and took oral terbinafine for 4 weeks. No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infant during 12 months of follow-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ea faciei Trichophyton tonsurans NEONATAL
下载PDF
以肿胀性红斑伴疼痛为首发表现的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被引量:1
2
作者 裴丹宁 张燕 +2 位作者 王文氢 李艳佳 张国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20,共3页
患者男,35岁。面部肿胀性红斑伴疼痛1个月,丘疹及结节半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面颊、眶周及口周光滑质软的红褐色丘疹及结节对称分布,面部肿胀尤以眼周明显。皮肤镜检查:皮损中央可见数个靶样毛囊角栓。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 患者男,35岁。面部肿胀性红斑伴疼痛1个月,丘疹及结节半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面颊、眶周及口周光滑质软的红褐色丘疹及结节对称分布,面部肿胀尤以眼周明显。皮肤镜检查:皮损中央可见数个靶样毛囊角栓。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皮浅层可见干酪样坏死灶,周围大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包绕,真皮深层多发结节状肉芽组织。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治疗:口服甲泼尼龙等治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CD20 CD45RA和溶菌酶在颜面粟粒性狼疮中的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凤兰 雷明君 +2 位作者 赵宝亭 高顺强 林元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3-205,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颜面粟粒性狼疮(LMF)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2例LMF患者皮损中CD20,CD45RA和溶菌酶进行检测。结果CD20,CD45RA和溶菌酶在颜面粟粒性狼疮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T细胞介导的细... 目的进一步探讨颜面粟粒性狼疮(LMF)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2例LMF患者皮损中CD20,CD45RA和溶菌酶进行检测。结果CD20,CD45RA和溶菌酶在颜面粟粒性狼疮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占有主导地位;B细胞可能仅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参与了本病的发病过程;溶菌酶亦起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 CD45RA
下载PDF
针刺配合光动力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妮 高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49-51,共3页
报道一例经过光动力治疗后面部皮损得到明显改善的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案例。患者,女,51岁,主因面部红斑、丘疹前来就诊,行病理检查提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经过系统性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尝试采用针刺配合光动力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 报道一例经过光动力治疗后面部皮损得到明显改善的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案例。患者,女,51岁,主因面部红斑、丘疹前来就诊,行病理检查提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经过系统性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尝试采用针刺配合光动力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面部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73例儿童毳毛面癣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闫玮 符美华 +2 位作者 梅嬛 陈伟 刘维达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22-725,共4页
目的:明确儿童毳毛面癣常见致病菌种及易感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的73例儿童毳毛面癣患儿的临床资料。皮损部位刮取鳞屑及毳毛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27℃恒温培养2周,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明确儿童毳毛面癣常见致病菌种及易感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的73例儿童毳毛面癣患儿的临床资料。皮损部位刮取鳞屑及毳毛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27℃恒温培养2周,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皮肤癣菌62株,其中须癣毛癣菌38株(61%),犬小孢子菌12株(19%),石膏样小孢子菌10株(16%),紫色毛癣菌2株(3%)。62例患儿有动物接触史,45例患儿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史。患儿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部分患者口服特比萘芬片,治疗4~8周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毳毛面癣的优势致病菌是须癣毛癣菌,其次依次是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发病因素与接触动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波段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荣利 高妮 +1 位作者 高琳 李凯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年第5期279-282,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波段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中心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的98例患者,根据治疗分为2组,其中强脉冲光M22 590(590~1 200 nm)治疗... 目的分析不同波段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中心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的98例患者,根据治疗分为2组,其中强脉冲光M22 590(590~1 200 nm)治疗组48例,双波段强脉冲光M22vascular(530~650 nm、900~1 200 nm)治疗组50例,治疗间隔1个月,共5次。通过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变化及临床照片,评价患者治疗有效率、安全性及有效性。此外,通过对皮肤红斑、色斑、光泽度改善程度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M22 590 58.33%,M22vascular 8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患者毛细血管扩张、色斑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毛囊性丘疹积分在M22 590和M22vascular组治疗后有下降,但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相较于M22 590组,治疗后M22vascular组患者毛细血管扩张、色斑积分显著降低(P <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M22 590组(P <0.05)。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波段强脉冲光治疗效果及满意度优于普通宽光谱强光,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薛文群 陈同绘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患者被随机分成强脉冲光(IPL)联合果酸治疗组和IPL治疗对照组。治疗组:22例,每次先行果酸治疗,2周后IPL治疗,果酸、IPL治疗间隔均4周,分别治疗5次;对照组...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患者被随机分成强脉冲光(IPL)联合果酸治疗组和IPL治疗对照组。治疗组:22例,每次先行果酸治疗,2周后IPL治疗,果酸、IPL治疗间隔均4周,分别治疗5次;对照组:22例,单纯采用IPL治疗,4周1次,共5次。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完成治疗后1个月,观察皮损积分治疗前后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合患者治疗前及完成治疗后1个月的面部VISIA检测数据变化,对包括皮肤纹理、色斑、红色区的改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1个月,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积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囊性丘疹积分治疗前后对照组变化不显著,而治疗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皮肤VISIA结果显示,两组在色斑、红色区项目上的绝对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纹理项目分值仅治疗组有下降(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包括面部光滑度及色斑等改善,治疗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IPL联合果酸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IA
下载PDF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
8
作者 胡亚红 苗国英 +3 位作者 张西克 郑凤兰 高顺强 王琪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3-784,787,共3页
目的观察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MD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染色(AgNORs)情况和应用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30例LMDF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进行检测,同时予氨苯砜及转... 目的观察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MD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染色(AgNORs)情况和应用氨苯砜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30例LMDF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进行检测,同时予氨苯砜及转移因子注射液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LMDF患者治疗前AgNORs的测定值[(6.35±0.4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7.85±0.49)%]和其治疗后[(7.74±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好于治疗2个月时。结论 AgNORs测定可以反映LMDF的免疫状况,氨苯砜联合转移因子治疗LMDF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DF) AGNORS
下载PDF
犬小孢子菌致皮肤癣菌病162例回顾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杨虹 高志琴 +3 位作者 陈健 李民 戴鹤骏 杨连娟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2011—2012年期间上海地区犬小孢子菌致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真菌学检查确诊162例为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资料、病程、动物接触史、家庭成员感染情况、用药史及治疗情况。结果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15岁)39例,平... 目的回顾分析2011—2012年期间上海地区犬小孢子菌致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真菌学检查确诊162例为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资料、病程、动物接触史、家庭成员感染情况、用药史及治疗情况。结果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15岁)39例,平均年龄6.3岁,男16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0.70:1,头癣21例(85.7%为白癣)、面癣11例、体癣7例。成人患者(〉15岁)123例,平均年龄36.6岁,男20例,女103例,男女比例为0.19:1,体癣91例、面癣28例、头癣4例。家庭成员同时患病16例(8对)。139例(85.8%)有确切的动物接触史,宠物为可能的传染源(猫、犬等)。结论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在年龄性别分布和临床类型上具有特殊性:儿童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以头癣为主;而成人患者以体癣为主,21—40岁感染的患者最多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暴露处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经规范治疗,所有患者的犬小孢子菌均清除治愈。对家里的宠物也要同时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儿童毳毛内癣16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闫玮 符美华 +2 位作者 梅嬛 陈伟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通过对16例儿童毳毛内癣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毳毛内面癣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治疗史和动物接触史等,皮损... 目的通过对16例儿童毳毛内癣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毳毛内面癣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治疗史和动物接触史等,皮损鳞屑培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患者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和(或)口服特比萘芬联合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有动物接触史,14例有既往外用药物治疗史。致病菌鉴定结果为13例须癣毛癣菌、1例紫色毛癣菌、1例犬小孢子菌、1例未生长。1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毳毛内面癣主要为接触动物引起,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及时有效地进行真菌学检查有助于毳毛内面癣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Toll样受体TLR-2,TLR-4和TLR-9在皮肤颜面粟粒性狼疮皮损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林 孙青苗 +1 位作者 赵琰 张建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0-302,305,共4页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TLR)-2,4和9在颜面粟粒性狼疮(LMF)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LM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0例LMF,1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皮肤以及10例正常皮肤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LR-2,4和9的表达情况。结果 TLR-2在正常皮...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TLR)-2,4和9在颜面粟粒性狼疮(LMF)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LM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0例LMF,1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皮肤以及10例正常皮肤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LR-2,4和9的表达情况。结果 TLR-2在正常皮肤、银屑病及LMF均呈高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4在正常皮肤、银屑病呈低或无表达,而LMF呈中等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9在正常皮肤为低表达,而LMF及银屑病呈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TLR-4和TLR-9在LMF皮损中均存在表达,共同参与了LMF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及调节,其中TLR-4和TLR-9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提示其在LMF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共同致面癣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辉 张静 +4 位作者 薛汝增 黄怀球 朱国兴 李美荣 尹颂超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6期400-401,共2页
报道罕见由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共同感染引起的面癣1例。患者女性,70岁,反复左面部红斑伴瘙痒1年。取皮损鳞屑直接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分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及外用抗真菌软膏3周后治愈。随访3月无... 报道罕见由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共同感染引起的面癣1例。患者女性,70岁,反复左面部红斑伴瘙痒1年。取皮损鳞屑直接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分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及外用抗真菌软膏3周后治愈。随访3月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面癣1例
13
作者 聂舒 钟彬 +1 位作者 朱红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350-351,349,共3页
报道1例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面癣。患者女,60岁,右侧面颊部、右耳后红斑伴瘙痒2周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诊断为面癣。经4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盐酸特比萘芬局部外用治疗后,皮损基本消失。
关键词
下载PDF
抗菌肽LL-37,HBD-2和HBD-3在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皮损中的表达
14
作者 蔡林 孙青苗 +1 位作者 田珊 张建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1upus miliaris faciei,LMF)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门诊20例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患者和1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0例色素痣边缘正常皮肤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L-37,HBD-... 目的探讨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1upus miliaris faciei,LMF)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门诊20例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患者和1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0例色素痣边缘正常皮肤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L-37,HBD-2和HBD-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皮肤比较.LL-37,HBD-2和HBD-3在LMF的表皮全层高表达,以中上层为著(P均〈0.001);在毛囊、皮脂腺、小汗腺、血管壁、组织细胞和巨细胞的胞浆亦有高表达;它们在银屑病皮损中为中表达和高表达:但是HBD.2和HBD.3在LMF皮损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银屑病皮损(P均〈0.001).LL-37的表达则与银屑病相似(P〉O.05)。结论抗茵肽LL-37,HBD-2和HBD-3均参与LMF的免疫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面癣6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季梅 沈雪花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面癣的临床特点,误诊分析,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有病史记录的面癣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真菌镜检,部分患者加真菌培养;根据皮损的表现,给予单纯外用抗真菌药膏或外用加口服联合治疗。结果 64例中初次诊断面癣25例,外院或... 目的探讨面癣的临床特点,误诊分析,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有病史记录的面癣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真菌镜检,部分患者加真菌培养;根据皮损的表现,给予单纯外用抗真菌药膏或外用加口服联合治疗。结果 64例中初次诊断面癣25例,外院或本院第1次误诊,复诊诊断面癣39例,64例中难辨认癣15例。结论面癣易误诊,对于疑似面癣的患者一定要作真菌镜检或培养以明确诊断,并给予规范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竞 刘斌 +2 位作者 王艳春 王延婷 马睿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08,共2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560nm强脉冲光对11例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患者进行治疗。560nm强脉冲光能量密度20~27J/cm2;治疗1~8次,每间隔4周治疗1次,于治疗结束后第4周时复诊并判定疗效。结...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560nm强脉冲光对11例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患者进行治疗。560nm强脉冲光能量密度20~27J/cm2;治疗1~8次,每间隔4周治疗1次,于治疗结束后第4周时复诊并判定疗效。结果基愈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63.64%。治疗后出现暂时性轻度色素沉着1例,均无瘢痕形成。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面癣8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子刚 刘忠绪 +2 位作者 凌伟军 李晶晶 肖红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探讨面癣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断,降低误诊率。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及临床表现。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但以21~40岁多见;67.1%的面癣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典型与否和病程长短呈负相关;69.5%的患者合并一种... 目的:探讨面癣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断,降低误诊率。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及临床表现。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但以21~40岁多见;67.1%的面癣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典型与否和病程长短呈负相关;69.5%的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76.8%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湿疹、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自体接种、重体力工作、接触患病动物是诱发面癣的重要因素,滥用激素软膏可能与面癣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面癣易被误诊,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时进行真菌学检查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瓦庆彪 陈前明 +4 位作者 李烜 蔡琦 吴波 路永红 谢立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及早确诊,并依据痛期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0月本科诊治的21例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皮疹多累及眼周,表现... 目的探讨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及早确诊,并依据痛期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0月本科诊治的21例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皮疹多累及眼周,表现为先滑的红褐色丘疹或萎缩性瘢痕;组织病理主要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典型病例可见干酪祥坏死;可依据病程选择相应治疗。结论对病程长、发展缓慢的眼周及面部多发的丘疹,应借助组织病理学排除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早期诊断可加强抗炎治疗,以避免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屈慧明 王娜 张衍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10期604-605,共2页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强脉冲光治疗15例患者,波长560~585 nm,脉宽20~40 ms,能量密度18~23 J/cm2,每4周治疗1次,共治疗3~8次。结果:痊愈3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66.67%。治疗后1...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强脉冲光治疗15例患者,波长560~585 nm,脉宽20~40 ms,能量密度18~23 J/cm2,每4周治疗1次,共治疗3~8次。结果:痊愈3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66.67%。治疗后15例患者均无疤痕形成。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面癣118例的真菌学和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虹 高志琴 +2 位作者 李民 戴鹤骏 杨连娟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5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门诊2012年1~6月的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的面癣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取皮屑直接镜检的同时...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门诊2012年1~6月的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的面癣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取皮屑直接镜检的同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分离皮肤癣菌103株,包括红色毛癣菌70株(68.0%)、犬小孢子菌21株(20.4%)、须癣毛癣菌10株(9.7%)、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合并其他浅部真菌病、使用激素类药物、动物接触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因素。部分炎症明显的面癣使用医用拭子取材,可以提高真菌涂片和培养的质量。结论不典型的面癣容易误诊,需要高质量的真菌镜检和培养,降低面癣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