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崔致远交游看其旅唐之生存状态
1
作者 马舒辰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崔致远与各阶层士人的交游方式体现出了一定区别。其与高位者的来往,大多出于干谒的需求,交游行为官方性质较强。与平级、寒士的交游,尤其后者,由于其异国身份与寒门子弟在当时仕途境遇的相似性,更能产生较为真挚的情感。崔致远在与这... 崔致远与各阶层士人的交游方式体现出了一定区别。其与高位者的来往,大多出于干谒的需求,交游行为官方性质较强。与平级、寒士的交游,尤其后者,由于其异国身份与寒门子弟在当时仕途境遇的相似性,更能产生较为真挚的情感。崔致远在与这些士人交游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其对自身异国士人身份的清醒认知、对儒家价值体系的向往与遵循,以及努力融入士人风俗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晚唐 交游 生存状态 《桂苑笔耕集》
下载PDF
试论崔致远汉诗中的中国人物 被引量:2
2
作者 尹允镇 刘志峰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35-40,共6页
崔致远是朝鲜统一新罗时期最著名的汉诗人。在汉诗创作中他经常引用中国人物或典故,在有限的文字诗歌当中扩展了诗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特定的感情。引用的人物和典故,一方面丰富了崔致远汉诗的内容,一方面也体现了崔致远作为一名新罗诗... 崔致远是朝鲜统一新罗时期最著名的汉诗人。在汉诗创作中他经常引用中国人物或典故,在有限的文字诗歌当中扩展了诗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特定的感情。引用的人物和典故,一方面丰富了崔致远汉诗的内容,一方面也体现了崔致远作为一名新罗诗人驾驭汉字创作汉诗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汉诗 中国典故 中国人物
下载PDF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被引量:6
3
作者 崔雄权 《东疆学刊》 2007年第2期23-28,共6页
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关键词 崔致远 昭明文选 新罗 留学生
下载PDF
崔致远诗歌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4
作者 袁棠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52-59,142,共9页
崔致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诗文作品在中朝文学史上也极有价值。他在唐朝生活了16年,创作了大量含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具体表现在,其诗歌中含有大量中国人名、地名、景物、风俗、古人故事等元素,通过其诗歌中的中国元素,可了... 崔致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诗文作品在中朝文学史上也极有价值。他在唐朝生活了16年,创作了大量含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具体表现在,其诗歌中含有大量中国人名、地名、景物、风俗、古人故事等元素,通过其诗歌中的中国元素,可了解其在唐时期的行迹及其心中的中国情愫。其诗歌创作受唐末诗人罗隐、顾云、张乔等影响,且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如用典手法。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增强了其诗歌艺术表现力。其"知和而和"的诗学观、反对"以文害辞"的诗学批评方法等吸收了中国儒学思想,使其诗学观具有了中国诗学思想因子。其诗歌中含有大量的中国元素,既是中朝文学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诗学思想域外影响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诗歌 中国元素
下载PDF
论崔志远的道教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倪文波 《东疆学刊》 2006年第2期28-30,共3页
崔致远的道教思想体现在他的生活时代、作品创作及回国后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崔致远 道教 斋词 丹学
下载PDF
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形象
6
作者 安桂颍 马金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67-74,142,共9页
崔致远是新罗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文风多变,其留世作品在朝韩文学界及哲学界的影响悠远深长,尤其《桂苑笔耕集》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崔致远是新罗人,因此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景物形象都属于异国形象,其中蕴含着他作为新罗人独特... 崔致远是新罗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文风多变,其留世作品在朝韩文学界及哲学界的影响悠远深长,尤其《桂苑笔耕集》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崔致远是新罗人,因此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景物形象都属于异国形象,其中蕴含着他作为新罗人独特的认识、感受和社会理想。在扬州任职期间,崔致远笔下描绘出的颇具特点的扬州形象为这一时期形象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形象对后世学者来说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还原古代扬州当时的面貌,并通过梳理新罗诗人崔致远笔下异国(扬州)的特征,深入体会崔致远在中国为官时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韩两国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桂苑笔耕集》 扬州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