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袁兴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81-94,共14页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been the most serious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from 1999 to...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been the most serious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from 1999 to 2004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rea decreased from 1999 to 2004.(2) Soil and water loss mainly exists in purple soil,yellow soil,limestone soil,paddy soil and yellow brown soil distributed areas.(3) The dry slope land and sparse woodland that are intensive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experienced most serious soil and water loss.(4)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d an obvious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slope.(6)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aspect.(7) Soil and water loss mainly exists in the values of R between 300 and 340 distribution area.The very-high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nd water los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被引量:11
2
作者 ChaoGui Zheng Cheng Zhu +3 位作者 YiShun Zhong PengLian Yin JiuJiang Bai ZhiBin S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07-128,共22页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cluding time distribution,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cluding time distribution,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are analyz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The successive pollen record of deposited peat stratum since the Paleolithic Age in the Dajiuhu Basin of Shennongjia i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disaster chang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s been discussed.Study shows that 677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high land to low land.Most of the sit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river and aggregated at the confluence.Obviously,the altitude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Paleolithic Age and the Neolithic Age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historical sites.The analysis suggests:(1)the human beings of every times would like to choose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river terrace as living sites which are nearer to the water source and are easier to with- stand flood.The pre-historical sites of earlier ages are often located at the higher altitude place because of the tectonic uplift and downcutting of rivers since Holocene.(2)Due to the rugged terrain in Chongqing area,most of the sites are located along the river sides,for example,the wide river valley and terrace,which could provide wider living space caused by the latera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the river course.(3)The early residents mainly relied on fishing,hunting and agriculture,and the rugged terrain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However,in the confluence region,the fertilized plain provided an ideal location for farming and fishing.(4)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eological sites in this area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POLLEN recor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n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based on RS and GIS 被引量:13
3
作者 LI Yuech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346-358,共13页
To explor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HS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terrain, climate, hydrology,... To explor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HS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terrain, climate, hydrology, vegetation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build the livabl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Remote Sensing(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al System (GIS) to reveal geo- 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HSES. 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1) inhabitants of the TGRA of Chongqing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with moderate h.igh HSES, which is 7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distributed in 48% of the study area; (2) the HS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rrain, and it forms an arc-banded spatial succession pattern: relatively low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southeast while comparatively high in the west and the south; (3)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ar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 low suitability (with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western China), bu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se areas is quite low. Moreover, these areas are ecological sensitive and fragile, many kind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refore,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layout are reasonable op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GIS RS
原文传递
重庆三峡库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
作者 苏维词 陈邻 蒲丽 《长江技术经济》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城乡融合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阐述了重庆三峡库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规划引领、产业突破、人口流动、激活要素、人—地—业融合、创新共同富裕手段、加大投入、... 城乡融合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阐述了重庆三峡库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规划引领、产业突破、人口流动、激活要素、人—地—业融合、创新共同富裕手段、加大投入、科技支撑、示范先行及长效机制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重庆三峡库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与衔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三峡库区 城乡融合发展 共同富裕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不同树形的冠层特性、产量和品质分析
5
作者 田洋 喻莹 +8 位作者 何瑞杰 何满 郑永强 吕强 谢让金 马岩岩 邓烈 朱文祥 易时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以11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验对象,设计圆头形、主干形、开心形等3种树形处理,研究不同树形对血橙冠层特性、快速叶绿素荧光、果实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最适宜的树形,为血橙优质丰产树形培养和树体改造提... 以11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验对象,设计圆头形、主干形、开心形等3种树形处理,研究不同树形对血橙冠层特性、快速叶绿素荧光、果实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最适宜的树形,为血橙优质丰产树形培养和树体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树形的冠层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冠层透光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形、圆头形;主干形和开心形的PSII原初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春梢叶片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明显提升,反应中心的热消耗(DIo/RC)和秋梢叶片单位面积热耗散能量(DIo/CSo)显著降低.主干形和开心形均能有效提升春、秋梢叶片的光合结构性能(PI abs,PI total),以主干形处理相对最佳.2022-2023年度产量、单果质量、固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从高到低均依次为主干形、开心形、圆头形,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形、圆头形.因此,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宜选择主干形树形进行培养,以获得最佳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三峡库区 塔罗科血橙 树形 冠层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法的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生态流量及调控策略研究
6
作者 易燃 陈小娟 +7 位作者 杨志 陶江平 戴凌全 郜星晨 刘宏高 朱其广 徐薇 曹俊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揭示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的规律,确定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生态流量阈值及保护调控的方法,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三峡变动回水区的广阳-石沱江段为研究区域,选取四大家鱼、铜鱼、长... 揭示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的规律,确定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生态流量阈值及保护调控的方法,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三峡变动回水区的广阳-石沱江段为研究区域,选取四大家鱼、铜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和中华金沙鳅等8种产漂流性卵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鱼类产卵场栖息地模拟,在耦合8种鱼类生态需求的基础上计算生态流量阈值,并制定相应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在145、150、155、160、165 m和天然情形下变动回水区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6543、7130、9943、13713、17603、6106 m^(3)/s;最大生态流量分别为:17028、17526、23110、28291、29858、15753 m^(3)/s;最适生态流量分别为10002、10916、14479、18810、23226、9365 m^(3)/s,上、下阈值分别为13515、14221、18794、23550、26542、12559 m^(3)/s;8272、9023、12211、16262、20414、7736 m^(3)/s。流量较小时,一定流量范围内,降低水位有利于增加加权可利用面积(AWU);流量较大时,流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增加水位有利于增加AWU;而流量在两者之间时,可参考研究结果中的水位及生态流量阈值进行调控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法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 生态流量 调控策略 广阳-石沱江段
下载PDF
基于不同评价单元的三峡库区滑坡易发性对比——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
7
作者 安雪莲 密长林 +4 位作者 孙德亮 文海家 李晓琴 辜庆渝 丁悦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9-1644,共16页
为探究不同评价单元对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估的影响,基于网格单元与斜坡单元对三峡库区典型县域重庆市云阳县开展了滑坡易发性研究。首先选取高程、坡度、曲率等22个评价因子,根据研究区988个历史滑坡数据,通过30 m×30 m的栅格数据提... 为探究不同评价单元对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估的影响,基于网格单元与斜坡单元对三峡库区典型县域重庆市云阳县开展了滑坡易发性研究。首先选取高程、坡度、曲率等22个评价因子,根据研究区988个历史滑坡数据,通过30 m×30 m的栅格数据提取斜坡单元,并基于网格单元及斜坡单元分别建立22个滑坡影响因子地理空间数据库;然后利用随机森林与贝叶斯优化算法来构建滑坡易发性模型,对研究区滑坡进行易发性评估;最后结合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与混淆矩阵结果检验评价单元的易发性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易发性评估的结果可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5个等级;基于网格单元的滑坡易发性模型中,高程、与道路距离、坡度这3个因子对滑坡发生的贡献率大,基于斜坡单元的模型中,I_(NDV)(归一化植被指数)、剖面曲率、平面曲率这3个因子对滑坡发生的贡献率大,并且2个模型的滑坡密度均随着滑坡易发性等级的升高而变大;与网格单元相比,斜坡单元能更好地解释地形间的联系,以斜坡单元(AUC=0.744)为最小评价单元的滑坡易发性模型比网格单元(AUC=0.714)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滑坡评价单元 斜坡单元 网格单元 滑坡易发性 随机森林 三峡库区 重庆市云阳县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8
作者 刘庆果 孙丕苓 +2 位作者 王世清 向罕 王松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地名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乡村地名研究对多民族融合地区的乡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多民族融合的水系流域乡村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地名为研... 地名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乡村地名研究对多民族融合地区的乡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多民族融合的水系流域乡村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地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平均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1)乡村地名分布呈现空间集聚特征。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密度呈现东北和西南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以地形、水文、生物等命名的乡村地名主要分布于库区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海拔较低的平坦地区;地理方位类和颜色类乡村地名主要呈点状分布。(2)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集聚分布范围较广且空间差异明显。数字类和人工建筑类乡村地名主要分布于库区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城区;军事活动类和历史政治类乡村地名集聚于西南部海拔较低的主城区;姓氏类和园林景观类乡村地名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山区;美愿与纪念类和多民族文化类乡村地名空间分布基本一致。(3)乡村地名是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生物资源、经济发展、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该研究可为三峡库区的多民族融合发展、乡土文化传承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名 空间分布 平均最近邻指数 核密度估计 三峡库区 重庆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预测研究--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
9
作者 郑莉 刘权葵 +2 位作者 陈银银 冉伶 杨霏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5期74-79,共6页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及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从自然发展、城镇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4种情景展开模拟预测,再利用InVEST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0—2...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及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从自然发展、城镇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4种情景展开模拟预测,再利用InVEST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各地类间转换激烈,建设用地显著扩张;(2)2030年4种预测情景下土地利用差异显著,水域不断增加,未利用地持续减少,耕地仅在耕地保护情景下增加,林地仅在耕地保护情景下减少,草地仅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增加;(3)模拟出的2030年4种情景中,除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有所改善外,其余3种情景生境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三峡库区(重庆段)
下载PDF
CMIP6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佳文 周育琳 +1 位作者 魏兴 范祖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40,共9页
为了准确预估三峡库区未来的水文气象变化趋势,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借助12种CMIP6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多模式集合MME,采用平均值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泰勒图分析法和TS评分法,分别从季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 为了准确预估三峡库区未来的水文气象变化趋势,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借助12种CMIP6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多模式集合MME,采用平均值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泰勒图分析法和TS评分法,分别从季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突变年份和综合模拟能力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在万州段的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在降水模拟结果方面,三峡工程蓄水前模式ACCESS-CM2的模拟效果较好,蓄水后MME对降水的模拟效果较好;②在气温模拟结果方面,三峡工程蓄水前MME的模拟效果较好,蓄水后模式ACCESS-CM2的模拟效果较好;③综合来看,模式ACCESS-CM2对蓄水前后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模拟 CMIP6气候模式 平均值分析法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 泰勒图分析法 三峡库区万州段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107
11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3 位作者 闵婕 王才军 张虹 汪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达到了15%以上;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2)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比为68.80%;土壤保持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3)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极重要地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4)营养物质保持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极重要区;极重要区基本呈条带形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极重要区基本沿主要江河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和西部平行岭谷区的山脊呈条带形分布;高度重要区基本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层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营养物质保持 三峡库区 重庆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2
作者 罗友进 韩国辉 +3 位作者 孙协平 廖敦秀 谢永红 魏朝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重庆是我国缺硒(Se)的重点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土壤Se元素的分布及富集的研究,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每4 km2 1个表层和每16 km2 1个深层土壤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Se分布特征及其... 重庆是我国缺硒(Se)的重点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土壤Se元素的分布及富集的研究,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每4 km2 1个表层和每16 km2 1个深层土壤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Se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土壤Se含量在0.006~5.79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6 mg/kg,以缺Se或潜在缺Se为主,其分布面积达到73.19%,足Se面积为25.77%,富Se或Se中毒区域仅为0.16%;深层土壤Se含量在0.03~0.62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2 mg/kg,缺Se面积占到67.36%,潜在缺Se面积也占到20.68%。不同类型间以黄壤表层土壤Se含量最高,其次是石灰土,且与水稻土和紫色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以林地与建筑用地表层土壤中Se含量相对较高,但各土地利用方式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Se含量相对于深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特征,富集面积达到76.97%,但以弱富集区域为主,占到总面积的56.93%。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与表层土壤Se含量存在较好相关性;与主要重金属以及S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存在着较强的伴生关系,以Cd的伴生关系最为密切。表层土壤Se含量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pH的增加而减少。此外,Fe、Al也是影响表层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三峡库区(重庆段)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邵田 张浩 +2 位作者 邬锦明 张镜波 王祥荣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4,共6页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用3S技术获取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三级指标体系模型,并以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选取人口密度、地质灾害...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用3S技术获取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三级指标体系模型,并以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选取人口密度、地质灾害易发度等10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并分级.结果表明:①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②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质量表现出2-4级生态系统占主体(82.6%)的特点,生态质量一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较大影响;③生态系统健康质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行政范围来看,彭水县、巫山县较好,巫溪县、武隆县等次之,云阳市、万州区等则较差.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分异的成因;并从宏观尺度上提出了对该地区人为活动的不良生态后果予以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的综合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三峡库区(重庆段) 系统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被引量:30
14
作者 马骏 马朋 +2 位作者 李昌晓 彭月 魏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6,共10页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86—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86—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增的V字型趋势,1986年为953亿元,1995年下降至948亿元,2000年持续下降至943亿元,2010年大幅增加至整个研究时段的最高值968亿元,其中林地是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大致以巫溪至江津一线为界,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研究时段内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随时间总体上向东南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86—201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敏感性分析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林牧渔业GDP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在库区未来生态环境管理中,应更多地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尤其是应多保护天然林地、草地和水体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高的用地类型,发展高效绿色生态产业,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实现库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 被引量:50
15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1 位作者 赵纯勇 黄建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2-513,共12页
在TM解译的三峡库区重庆段1999年和2004年水土流失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的支持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5年来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土流失总体呈现好转趋势,极强度和剧烈水土流失面... 在TM解译的三峡库区重庆段1999年和2004年水土流失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的支持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5年来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土流失总体呈现好转趋势,极强度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变幅最大。(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水稻土和黄棕壤分布区。(3)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剧烈的旱坡地和疏林地。(4)水土流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主要集中于高程200-1500m的低山、丘陵地区。(5)水土流失与坡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主要分布在15o以上的陡坡地。(6)水土流失与坡向分异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各坡向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分布基本相当。(7)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300-320和320-340j.cm/hm2.h的降雨侵蚀力(R)值分布区。剧烈水土流失与高降雨侵蚀力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重庆市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7
16
作者 夏兴生 朱秀芳 +2 位作者 李月臣 吴建峰 何志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8-556,共9页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蓄水后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为提出有效的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从气候条件、承载体、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用层次分析...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蓄水后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为提出有效的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从气候条件、承载体、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指标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以最小信息熵将权重组合为综合权重,在GIS支持下建立评价模型,对库区农业生态环境从结构性脆弱、胁迫性脆弱及综合性脆弱进行量化评价及等级评定。【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东)北部较高、中部较低、长江两岸较高,且以长江为分界线的长江北部在较高的胁迫性脆弱和结构性脆弱共同作用下较南部明显偏高,区域内70.00%以上的区(县)农业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强度等级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不容乐观。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整体上与生态环境因子分布一致。【结论】以AHP-PCA熵组权重模型评价农业生态脆弱性具有可行性,可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 脆弱性 层次分析(AHP) 主成分分析(PCA) 最小信息熵 三峡库区(重庆段)
下载PDF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2 位作者 赵纯勇 汪洋 陈国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重庆市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则更为严重。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数量特征、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重庆市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则更为严重。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数量特征、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类型进行分区,并对每一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提出水土流失治理与防治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重庆市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泥沙沉降对水库富营养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智 曾晓岚 +1 位作者 王利利 吕平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16,共4页
为监测成库后三峡库区重庆段富营养化的状况,通过泥沙沉降对水质影响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长江原水的泥沙沉降对水体中Chla、SD、TP、TN、浊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成库后泥沙更易沉降,引起水体浊度降低、SD增大,这可能利于藻类的... 为监测成库后三峡库区重庆段富营养化的状况,通过泥沙沉降对水质影响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长江原水的泥沙沉降对水体中Chla、SD、TP、TN、浊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成库后泥沙更易沉降,引起水体浊度降低、SD增大,这可能利于藻类的生长,导致Chla的质量浓度增加,同时,泥沙沉降也使水体的TN/TP增大,对富营养化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泥沙沉降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情景模拟及指标阈值确定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梦婕 官冬杰 苏维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80-4890,共11页
根据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特征,建立了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模型的主要参数和反馈关系,通过历史值与仿真值的对比进行了检验。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型、资源衰竭型和自然状态型3种情... 根据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特征,建立了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模型的主要参数和反馈关系,通过历史值与仿真值的对比进行了检验。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型、资源衰竭型和自然状态型3种情景进行模拟最终确定其生态安全的指标阈值,并将其确定的阈值应用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得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指标的综合得分,由此看出库区生态安全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仍然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从而最终实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三峡库区 系统动力学 生态安全 阈值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起伏度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郭晓娜 苏维词 +1 位作者 李强 潘真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7-894,共8页
地表起伏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切相关。地表起伏度决定或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类型,造成不同地表起伏度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同。利用ASTER GDEM V2全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窗口分析法获得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起伏度。利用土地利用数... 地表起伏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切相关。地表起伏度决定或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类型,造成不同地表起伏度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同。利用ASTER GDEM V2全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窗口分析法获得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起伏度。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计算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分析地表起伏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貌复杂,地表起伏较大,整体来说东部高于西部,其中地表起伏度最大的是巫溪(1.360 3),最小的是渝中(0.289 0)。(2)研究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不均,东部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西部为都市重点开发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3)地表起伏度与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对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原材料生产、食物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价值总量、水文调节、保持土壤、提供美学景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废物处理。研究表明,加强对位于高地表起伏度区的天然林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的保护是维护和提高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地表起伏度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