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胡建斌 余雨枫 +1 位作者 雷春涛 陈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08-05诊断治疗的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1眼,分析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结...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08-05诊断治疗的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1眼,分析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在这些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有6种手术方式:单纯黄斑区巩膜外垫压12眼,5眼(4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单纯玻璃体腔气体充填15眼,6眼(4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0眼,14眼(7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16眼,11眼(69%)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5眼,18眼(7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3眼,10眼(77%)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64眼(70%)首次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回贴,85眼(93%)视网膜回贴。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眼 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 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2
作者 宋学英 齐绍文 +1 位作者 王浩 谢培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949-1951,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对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01/2016-06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3例23眼,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5d后行23G玻璃体切割... 目的:探讨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对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01/2016-06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3例23眼,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5d后行23G玻璃体切割和硅油填充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和并发症情况。随诊6~9mo。结果:曲安奈德注射后前房反应均减轻,眼压升高,由入院眼压4.02±1.47mmH g升高到术前13.69±4.68mmH g,术后升高到17.72±5.88mmH g,入院时眼压与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改善,视力术后≥0.3者9眼(39%),术后≥0.05者18眼(78%)。术后1wk,1、3mo和末次随访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情况:手术后2wk有23眼(100%)全视网膜在位,一次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7%,二次视网膜解剖复位率100%。术后1mo时3眼出现下方视网膜局限性脱离,经二次手术巩膜外垫压后视网膜复位。无眼内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感染、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一过性高眼压7眼,均出现在术后12~14d,减少局部激素滴眼液使用和点用降眼压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进行预手术处理,能够提高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视力,避免了全身使用激素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腔注射 曲安奈德 玻璃体切割术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者外周血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旭辉 葛红岩 +3 位作者 张蕾 宋晗 遇颖 王宇虹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目的:系统监测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IL-12和IL-18,抑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以及炎细胞效应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方法:选取脉脱型网脱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 目的:系统监测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IL-12和IL-18,抑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以及炎细胞效应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方法:选取脉脱型网脱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ILSA)检测IL-12、IL-18、IL-4、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IL-12及IFNγ-、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8和IL-4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脉脱型网脱中,促炎因子IL-12表达增高,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同时效应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均显著增高,表明Th1介导的炎性损伤在脉脱型网脱的病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细胞因子类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
下载PDF
ILMP及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合并脉络膜脱离 被引量:4
4
作者 温晓英 张海燕 张月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989-991,共3页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28例28眼,均行...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28例28眼,均行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吲哚菁绿辅助的ILMP以及硅油填充手术,术中将曲安奈德注射于玻璃体腔,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4mo,患者手术后平均LogM AR矫正视力为1.01±0.31,与手术前平均LogM AR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8,P<0.01)。黄斑裂孔闭合19眼(68%),黄斑裂孔未闭合9眼(32%),26眼视网膜复位(93%),6眼出现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可阻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再生,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 内界膜剥除 玻璃体切除术 曲安奈德
下载PDF
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过氟萘烷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萍 赵曦泉 朱忠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1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探讨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应用过氟萘烷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3例(33眼)。患者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 目的:探讨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应用过氟萘烷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3例(33眼)。患者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联合应用过氟萘烷、视网膜激光和注硅油等治疗以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和视力,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首次术后33例患者视网膜解剖上完全复位,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术后1月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致视网膜再脱离再次手术治疗复位,1例取硅油术后2月因新的视网膜裂孔再次脱离行手术治疗后复位。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未再发现视网膜脱离,视力也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应用过氟萘烷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手术成功率高、疗效良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过氟萘烷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使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夏泽梅 张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 acitate,TA)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手术前3-5d天患眼玻璃体腔内注射T...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 acitate,TA)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手术前3-5d天患眼玻璃体腔内注射TA,观察注射曲安奈德后患者眼压、眼前段炎症反应及眼底脉络膜脱离变化情况,联合B超检查脉络膜脱离复位情况,随访3-12个月观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PVR)的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前段炎症反应减轻,15例患者眼压回升,脉络膜脱离复位;手术后随访3-12个月,15眼保持视网膜复位,1眼因PVR发展而再发视网膜脱离。结论术前使用TA玻璃体腔内注射可有效消除眼前段炎症反应,促进眼压回升和脉络膜复位,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曲安奈德
下载PDF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竺珂 张艳琼 徐格致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第3期261-265,268,共6页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危害视力最大的疾病之一。随着高度近视人群的增加,近年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玻璃体切除术、硅油填充术、黄斑裂孔周边激光光凝术、黄斑扣带术、巩...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危害视力最大的疾病之一。随着高度近视人群的增加,近年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玻璃体切除术、硅油填充术、黄斑裂孔周边激光光凝术、黄斑扣带术、巩膜扣带术、巩膜环扎术、视网膜前膜和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内界膜覆盖术等应用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式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疗效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手术治疗
下载PDF
16例复杂性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董凯 闫原野 +2 位作者 王一塞 李金平 柯根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 目的探讨复杂性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其中联合白内障手术7例,人工晶状体取出1例,根据术中情况采用剥膜、重水、激光、冷冻等手术处理。术后随访3~6个月。15例(93.75%)患者最终视网膜复位,1例(6.25%)患者术后短期出现视网膜再脱离;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2.19±0.47),术后最后1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1.9±0.43);术前平均眼压4~0(6.7±1.8)mmHg,术后最后1次随访平均眼压9.7~27(17.9±5.8)mmHg(t=-7.47,P<0.01)。结论复杂性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是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术前激素的应用,术中采用预置灌注排出脉络膜上腔积液,辅助重水激光,联合白内障手术等手术处理,可以有效治疗此类疾病,保存患者残存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金波 谢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60-1263,共4页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预后较差。目前对...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预后较差。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近来研究发现,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是一种新型的脂肪细胞因子,可参与RRDC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BP4与RRDCD相关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脂肪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炎症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填塞与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阮婷 高艳 +2 位作者 陈楠 于滨 李君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翻转填塞术治疗的47例(47只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翻转填塞术治疗的47例(47只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9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余1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填塞组)。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高眼压情况。结果剥除组和填塞组分别各8只眼(27.6%)和13只眼(72.2%)黄斑裂孔闭合(P<0.05),各28只眼(96.6%)和17只眼(94.4%)实现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P>0.05)。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但两组间术后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6只眼(20.7%)和11只眼(61.1%)出现高眼压(P<0.05)。结论在高度近视MHRD治疗中,相对于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可提高MH闭合率,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性,但在术后视力改善上本研究未发现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翻转填塞术 内界膜剥除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于文贞 孙摇遥 +5 位作者 赵敏 黎晓新 姜燕荣 赵明威 梁建宏 尹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眼内硅油填充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瑞 赵才 许行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年第8期603-605,共3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32例(32眼)。发现合并裂孔者23例。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将曲安奈德注射于玻璃体腔,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32例(32眼)。发现合并裂孔者23例。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将曲安奈德注射于玻璃体腔,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复位率为81.2%,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矫正视力最高为0.5,最低0.03,平均矫正视力0.2。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阻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再生,提高了视网膜复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曲安奈德 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
原文传递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前后眼压及眼轴改变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王文军 唐罗生 朱小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1916-1920,共5页
目的:检测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术式的术前、术后眼压及眼轴的变化,探讨眼压、眼轴与手术的相关性及两者与发病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2月间诊断为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并行手术治疗的... 目的:检测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术式的术前、术后眼压及眼轴的变化,探讨眼压、眼轴与手术的相关性及两者与发病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2月间诊断为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0例(30眼),均为首次手术使视网膜成功复位。按照需要分组后分别在确诊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然后在手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应用A超以及Goldmann眼压计对患者进行眼轴以及眼压的测量,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确诊时,患者对测眼压较患侧眼压高,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术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10天后,患眼眼压值较激素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两手术组术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位组为取硅油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眼压比术前1天眼压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1月比术后1周的眼压有所降低(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眼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确诊时,患者对侧眼轴较患侧眼轴长,有统计学差异。术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10天后,患眼眼轴较激素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视网膜手术组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均比术前1天延长,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29.46±2.12mm)至术后6月(28.29±2.63mm)的眼轴逐渐回缩(P<0.0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位组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比复位术前1天眼轴均显著延长(P<0.01);硅油取出术后1周(27.74±2.07mm)至术后6月(27.72±2.17mm)时眼轴无明显改变(P>0.05)。3.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确诊时双眼眼压差值与接受治疗前病程呈直线相关(r=0.833),病程越长眼压差值越大。结论:1.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患眼确诊时眼压降低、眼轴缩短。2.发病时间越长,患眼眼压越低。3.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提升患眼眼压。4.常规视网膜手术复位后患者眼压回升、眼轴延长,但在术后1周至术后6月内眼轴长度会有所缩短,眼压值在术后1月内也会有所回落,1个月后趋于稳定;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位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后,眼压较视网膜复位术前回升、眼轴也较视网膜复位术前延长,硅油取出术后1周至6月间眼轴值无明显改变,眼压值在硅油取出术后最初1个月内有所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眼压 眼轴
原文传递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液中前列腺素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楠楠 周莹 +1 位作者 于津津 武志峰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9期1475-1477,1573,共4页
目的验证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作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特征性分子标志物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56例原发性病例,包括26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 目的验证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作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特征性分子标志物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56例原发性病例,包括26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及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对玻璃体液分别进行前列腺素E2、F2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结果 RRDCD组玻璃体液中PGE2含量低于RR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RDCD组玻璃体液中PGF2α与RR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5)。RRDCD患者不同PVR等级(A、B、C、D)玻璃体液中PGE2、PGF2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09、0.389)。将RRDCD患者轻度PVR(A、B)合并后与严重PVR(C、D)比较,玻璃体液的PGE2、PGF2α浓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3、0.948)。结论 RRDCD患者玻璃体液中PGE2水平低于RRD组,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PGE2在诱发炎症的过程中消耗过多,或者是限制非特异性炎症的应答丧失,导致RRDCD的炎症程度较RRD严重,且PGE2并不随PVR的严重程度而发生变化。而PGF2α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表现出具有RRDCD分子标志物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前列腺素E2 前列腺素F2Α
原文传递
牵牛花综合征诊断治疗与遗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佘凯芩 张琦 赵培象 《中华眼底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7-560,共4页
牵牛花综合征(MGS)眼底典型特征为异常扩大呈漏斗状深凹的视盘,其中央见灰白色胶质样组织;视盘周围一圈隆起的嵴,嵴上脉络膜视网膜色素紊乱;数十支纤细的视网膜血管放射状自视盘发出,周边视网膜多存在无灌注区。MGS发病机制尚不... 牵牛花综合征(MGS)眼底典型特征为异常扩大呈漏斗状深凹的视盘,其中央见灰白色胶质样组织;视盘周围一圈隆起的嵴,嵴上脉络膜视网膜色素紊乱;数十支纤细的视网膜血管放射状自视盘发出,周边视网膜多存在无灌注区。MG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合并眼部及全身系统异常,常累及颅面部、中枢神经、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等。眼部最常见的合并症为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和视网膜脱离(RD)。RD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对于明确为孔源性RD的患眼,可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以及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或扩大的视盘。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进行全身合并症的排查与干预,发现和治疗眼部并发症,最大程度保留患眼残存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疾病/先天性 视网膜脱离/治疗 激光凝固术 玻璃体切除术 并发症 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贾力蕴 张永鹏 +4 位作者 周海英 佘海澄 曹绪胜 高丽琴 马凯 《眼科》 CAS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4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内界膜翻转覆盖与内界膜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观察
17
作者 潘奕吉 杨家翼 +3 位作者 易贝茜 李璐 苏钰 贺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64-968,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覆盖与ILM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MH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覆盖与ILM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MH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32例32只眼;年龄(55.28±11.40)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ILM覆盖组(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ILM多层填塞组(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分别为11例11只眼、42例4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ILM覆盖组联合行上方ILM翻转覆盖;ILM多层填塞组联合行保留黄斑区ILM的环形ILM剥离,并将裂孔周围的ILM翻转行多层ILM填塞。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以及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增生情况。结果ILM覆盖组11只眼中,手术后1周时,裂孔闭合7只眼;1个月时,所有患眼裂孔均闭合;6个月时,裂孔闭合9只眼,裂孔再次开放2只眼。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中,手术后1周及1、6个月时,裂孔闭合41只眼;裂孔未闭合1只眼。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ILM多层填塞组患眼BCVA分别为0.91±0.29、1.05±0.39;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0,P=0.260);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13.840,P<0.0001)。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11只眼中,视网膜复位10只眼;所有患眼均未见明显黄斑区增生。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视网膜均复位,其中明显黄斑区增生19只眼。结论ILM翻转覆盖或ILM多层填塞均有助于高度近视MHRD患眼裂孔闭合,改善视力。与ILM翻转覆盖比较,ILM多层填塞手术后裂孔闭合时间更早且闭合率更高,裂孔再次开放率更低;ILM多层填塞可能会导致较高比例的黄斑区增生形成,但对手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翻转覆盖 内界膜多层填塞
原文传递
20MHz B超联合UBM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诊断中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红飙 顾永昊 +1 位作者 鲍建 柯根杰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 利用20MHz B超联合UBM检查,完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声像表现,提高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检出率,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3年3月到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检查收治的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 利用20MHz B超联合UBM检查,完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声像表现,提高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检出率,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3年3月到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检查收治的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11例,其中男183例,女12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6.5±11.3)岁.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和10MHz B超检查、20MHzB超检查、UBM检查.统计各自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所得声像图.结果 311例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各种检查检出脉络膜脱离分别为:眼科体检11只眼,检出率3.54% (11/311),10MHzB超13只眼,检出率4.18% (13/311),与眼科体检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P=0.68); 20MHz B超20只眼,检出率6.43% (20/311),与眼科体检(x2=2.75,P=0.10)、10MHz B超(x2=1.57,P=0.21)检出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BM 26只眼,检出率8.36% (26/311),显著高于眼科体检(x2=6.47,P=0.0l)和10MHz 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P=0.03),与20MHzB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P=0.36); 20 MHzB超联合UBM 30只眼,检出率9.65% (30/311),显著高于10MHz 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P=0.01)和眼科体检(x2=9.43,P=0.002).结论 20MHz B超声联合UBM检查完善了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声像表现,提高了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检出率,同时说明脉络膜脱离可能先发生于睫状体和前段脉络膜,睫状体脱离可能是脉络膜脱离的早期表现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MHz B型超声 超声生物显微镜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