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1/3-Dose Verteporfin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Sub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1
作者 Li Xu Qiushi Liu +1 位作者 Xiaotong Zhuang Dongning Liu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7年第4期310-318,共9页
Purpose: To study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1/3-dose verteporfin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for sub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 Methods: In this case series, 59 eyes (59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uba... Purpose: To study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1/3-dose verteporfin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for sub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 Methods: In this case series, 59 eyes (59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ubacute CSC in Shenyang the 4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treated with 1/3-dose verteporfin PDT and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1 year. The symptoms and the diagnosed history were more than 3 months but shorter than 6 months. The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neuroretinal thickness (NRT), height of subfoveal retinal fluid (SRF), and 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CT) were observ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treated at 1, 2, 3, 6 and 12 months with EDI-OCT,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was also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After 1, 2, 3 and 6 months of 1/3-dose verteporfin PDT treatment, the BCVA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0.05). The height of SRF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no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atrophy an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in all cases after more than 12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1/3 dose verteporfin PDT could safely and effectively reduce expansion of choroidal vessel and choroidal choriocapillary, promoting absorbance of subretinal fluid for subacute CSC. 1/3-dose verteporfin PDT may be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treat the subacute C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 1/3-Dose VERTEPORFIN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CT) Neuroretinal Thickness (NRT)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下载PDF
The analysis of macular perimetry with octopus 900 in 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2
作者 Lin Yao Xuxia Meng Haiqing Bai 《Eye Science》 CAS 2016年第3期140-145,共6页
Background:To find the changes of macular perimetry(MP)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P and 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 i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Methods:Twenty-one ey... Background:To find the changes of macular perimetry(MP)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P and 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 i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Methods:Twenty-one eyes with acute CSC and their fellow eyes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MP at 2°,4°and BCVA in the active and resolved phas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parameters in CSC eyes and fellow eyes were analyzed.Spearman correlation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MP and BCVA.Results:From 29 eyes with CSC analysed 27 eyes(93.10%) recovered to the previous VA.Compared with the active phase,MP at 2°,4° and BCVA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resolved phase(P=0.000,0.000,0.000,respectively).MP at 2°,4° and BCVA of CSC eyes were significantly poor compared with the fellow eyes in the active phase(P=0.000,0.000,0.000,respectively).In the resolved phas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SC eyes and fellow eyes(P=0.339,0.141,0.161,respectively).BCVA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MP at 2° in the active phase(ρ=-0.630,P<0.001).Conclusions:The acute CSC often had a good prognosis both in BCVA and MP.MP can provide an additional objective parameter to evaluate the retinal function changes at macula of acute C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 macular perimetry(MP) macular function
下载PDF
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鹏 张必萌 +4 位作者 张开勇 蒋会茹 寿崟 徐斯伟 赵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 观察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慢性C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肌苷片、三磷... 目的 观察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慢性C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肌苷片、三磷酸腺苷二钠片的基础治疗(4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三部配穴法针刺,隔天针刺1次,共20次(4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问卷-25(NEI-VFQ-25)、中医症状证候量表、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结果 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脱落4例。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EI-VFQ-25评分、BCV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证候量表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部配穴法针刺联合基础治疗慢性CSC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配穴法 针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小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CSC 被引量:6
4
作者 游志鹏 毛新帮 +2 位作者 赵菊莲 熊小艳 汪昌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剂量维替泊芬的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min后,在FFA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s,术后随访6~12(平均9.2)mo,随访期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FF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23眼中,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mo后视物变形改善有21眼,6mo后视物变形均有好转,FFA检查中,1mo后活动性渗漏消失的有20眼,3mo后全部消失。OCT检查黄斑部水肿均在3mo后消失。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治疗迁延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迁延性 剂量 1/3
下载PDF
关国华辨治岭南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验
5
作者 罗英子 郑香悦 俞晓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59-763,共5页
总结关国华教授辨治岭南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证思路。关国华教授根据“黄斑属脾”理论,同时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气候和人群体质特征,提出脾虚湿困是岭南地区CSC发病的根本病机,CSC中后期则逐渐累及肝肾,可致血... 总结关国华教授辨治岭南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证思路。关国华教授根据“黄斑属脾”理论,同时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气候和人群体质特征,提出脾虚湿困是岭南地区CSC发病的根本病机,CSC中后期则逐渐累及肝肾,可致血瘀水停。治疗CSC发病之初,重在治脾,方药采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以健脾利湿;中后期则强调肝脾肾同治,水血同治,方药以驻景丸合五苓散为基础方,补益肝肾,健脾活血利水。倡导治脾贯穿治疗全程,同时随证化裁、用药通权达变,以收显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岭南地区 健脾利湿 补益肝肾 活血利水 关国华
下载PDF
阈值下TTT激光治疗CCSC所致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
6
作者 阎静 闫涛 严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527-531,共5页
目的:报告阈值下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在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 目的:报告阈值下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在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持续时间达≥6mo的CCSC患者10例13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给予阈值下TTT激光治疗。通过眼科检查、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较治疗前后病损变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VCA)的对比研究。结果:TTT治疗平均(1.23±0.44)次。所有患者随访6mo。治疗前视力0.05~0.4(平均0.16±0.10),治疗后视力0.05~0.8(平均0.35±0.21),视力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均未显示荧光染料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未见明显脉络膜通透性增加,治疗区域没有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结论:阈值下TTT对存在持续神经上皮层脱离的CCSC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同时未出现显著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经瞳孔温热治疗 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慢性CSC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曦 刘庆淮 刘肖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232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安全性和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我们给予6例6眼慢性CSC患者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IVB治疗。5例患者在第一次注射后...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安全性和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我们给予6例6眼慢性CSC患者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IVB治疗。5例患者在第一次注射后3mo接受了第二次相同剂量的注射。注射后1,3,6,12,24mo时随访观察。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OCT、眼底荧光素造影(FFA)。结果:第一次玻璃体腔注射IVB后,2例患者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吸收,但其中1例在随访至3mo复发;3例患者SRF有小幅度上升或下降;1例患者的SRF先上升后明显下降;再次进行IVB后,3例患者SRF完全吸收,其他的3例患者SRF无明显变化。但是SRF的吸收与视力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治疗前后1,2a患者的视力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无一例出现眼内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IVB对于治疗慢性CSC患者是安全的,对促进SRF的吸收有一定效果,但从长期结果来看,IVB对于慢性CSC患者的远期视力预后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贝伐单抗 抗VEGF治疗
下载PDF
CCSC临床特征和PDT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亚冬 Andrew Chang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522-526,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资料,观察CCS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PDT治疗CCSC的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随访时间平均10.3±4.71mo。结果:所选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72±8.10岁。PDT治疗前,CCSC病程平均21.1±16.65mo,BCVA(log MAR)平均0.50±0.22。FFA活动性渗漏点的面积平均1.27±1.45mm2,5眼渗漏点位于或临近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8眼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失代偿,呈弥漫性窗样缺损和多灶性渗漏。ICGA可见活动性渗漏点附近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OCT检查15眼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眼合并浆液性色素上皮层脱离,中心凹厚度平均297.27±107.23μm。FAF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和RPE失代偿区域有自发荧光异常变化。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log MAR)平均0.73±0.30,比治疗前提高(P<0.05)。FFA渗漏点面积平均0.05±0.12mm2,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OCT黄斑中央凹厚度平均173.733±38.944μm,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平均4.60±3.906mo。治疗中和观察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CCSC具有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的特点。因为黄斑区视网膜持续脱离合并广泛RPE功能失代偿和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多有明显视力损伤。PDT通过改变病变区脉络膜血管高灌注和高通透性,促进RPE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治疗CCSC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征 PDT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杨美东 胡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以参考组34例34眼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首次注射后按照每个月1次进行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再次予以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组34例34眼在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做法同参考组)前两周采用SML治疗。统计两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水平和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logMAR BCVA及CM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SML能够减少CSC继发CNV患者的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次数,有助于减小CMT,且不会影响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并可避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阈下微脉冲激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矫正视力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10
作者 王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3.51±0.88)次。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扁平不规则PED最大高度、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以扁平不规则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CSC疗效良好,但对扁平不规则PED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
下载PDF
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颖 魏伟 王菁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retinopathy,CSC)的效果。方法对27例36眼慢性CSC患者,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根据中医辨证施...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retinopathy,CSC)的效果。方法对27例36眼慢性CSC患者,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随访6~12个月,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隆起最高点高度(the height of highest point of subretinal fluid,HPSF)作为疗效指标,观察该法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CVA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内视网膜下液吸收明显。末次随访时,显效22眼(61.11%),有效11眼(30.56%),总有效率91.76%。随访过程中1眼复发,经再次中药联合半量PDT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36眼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有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中药 疗效
下载PDF
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凯转 闫淑 杜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44-647,652,共5页
目的比较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110眼)慢性CS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微脉冲激光治疗组(n=60)和传... 目的比较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110眼)慢性CS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微脉冲激光治疗组(n=60)和传统激光治疗组(n=50),2组患者均给予卵磷脂络合碘胶囊和益脉康分散片治疗,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微脉冲激光治疗,传统激光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激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高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后6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CSC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BCVA、SRF高度及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BCVA、SRF高度及CR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个月,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的BCVA、SRF高度及CRT显著低于传统激光治疗组(P<0.05),治疗后3、6个月,2组患者的BCVA、SRF高度及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和传统激光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56/60)、78.00%(39/60),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激光治疗组(χ^(2)=5.445,P<0.05)。治疗后6个月内2组患者患眼均未出现激光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6~12个月,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和传统激光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33%(2/60)、12.00%(6/50),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8,P>0.05)。结论与传统激光治疗相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微脉冲激光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慢性CSC患者的BCVA、SRF和CRT,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未增加并发症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微脉冲激光 传统激光 视力 视网膜下积液
下载PDF
PDT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复发性CSC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曾晓峰 李雁朋 《当代医学》 2017年第2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PDT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复发性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光动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随访6个月后,比... 目的探讨PDT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复发性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光动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人数25例,治疗有效人数22,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人数25例,治疗有效人数13,总有效率52%,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临床愈合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12周临床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结论 PDT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视力功能恢复具有显著影响,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 高压氧 慢性复发性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
下载PDF
中医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国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1期113-115,127,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就诊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n=26)和中医组(n=26)。参照...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就诊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n=26)和中医组(n=26)。参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中医组予以中药辨证内服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记录数据,参照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医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中医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参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规疗法效果欠佳,其发生发展与患者体质差异化关系明显,而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黄斑脱离高度,恢复患者视力,并能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在临床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药 针刺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半剂量维替泊芬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为梅 雷晓琴 +1 位作者 田芳 周荣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比较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将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CSC患... 目的比较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将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CSC患者42例(42眼)纳入研究。根据患者PDT治疗过程中所接受的药物剂量和激光参数的不同分为半剂量和半能量组。半剂量组22例(22眼)接受半剂量维替泊芬(3 mg·m^(-2))和标准能量PDT(83 s,50 J·cm^(-2))治疗。半能量组20例(20眼)接受全剂量维替泊芬(6 mg·m^(-2))和半能量PDT(42 s,25 J·cm^(-2))治疗。PDT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完全吸收的比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半剂量组患者22眼(100%)SRF完全吸收,半能量患者19例(95%)SRF完全吸收,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半剂量组BCVA提高7.2字母,半能量组BCVA提高6.7个字母,BCVA提高字母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半剂量组CMT为(351±90)μm,治疗后6个月降至(178±55)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能量组CMT治疗前为(322±96)μm,治疗后6个月降至(181±47)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和PDT治疗慢性CSC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维替泊芬
下载PDF
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薛黎萍 李云琴 肖丽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激光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科... 目的探讨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激光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CCSC患者25例(33眼),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注射剂量为3 mg·m-2体表面积的维替泊芬和能量为25 J·cm-2的PDT治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重复进行BCVA、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和OCT检查,治疗后6个月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末次随访时视力改善者31眼、稳定者2眼,最佳矫正视力(0.15±0.09)LogM AR,与治疗前的(0.50±0.18)LogM 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4,P<0.001);OCT检查示,显效率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8.5%、84.8%、93.9%和100.0%。CCSC眼治疗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91.53±101.18)μm,与治疗前的(483.21±89.13)μm相比明显降低(t=-3.902,P<0.001),黄斑中心凹下平均脉络膜厚度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治疗后6个月FFA结果显示33眼渗漏病灶均完全消失。未观察到复发、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PDT治疗对于单纯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的CCSC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维替泊芬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CNV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玥 杨婷婷 +1 位作者 蒋沁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5-790,共6页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可能是影响最终眼内注药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下载PDF
三分之一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6
18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诊断为慢性CSC患者10例10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及... 目的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诊断为慢性CSC患者10例10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及经专用激光裂隙灯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 min后,在吲哚菁绿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 s。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期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FFA和IC-GA检查。结果最佳矫正视力0.1-0.9,平均0.6。视力明显改善者8只眼,占80%;视力稳定者2只眼,占20%;无1眼视力下降。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显效9眼,占90%;有效1眼,占10%;无渗漏未改善或加重者。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慢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该治疗方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维替泊芬 治疗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赖铭莹 曾键 +4 位作者 黄丽娜 古洵清 成洪波 李志 余宝花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及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关系。方法 对 3 4例 3 4只眼经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及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关系。方法 对 3 4例 3 4只眼经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结果  3 4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图像中 ,2 2只眼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 ,1 2只眼同时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 ,其中 2只眼可见色素上皮层的断裂。 2只眼FFA检查未能发现荧光素渗漏 ,OCT检查显示神经上皮浆液性浅脱离。采用OCT对神经上皮脱离和色素上皮脱离的高度和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和断裂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主要OCT图像特征。OCT不仅能区分CSC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 ,而且能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和追踪观察CSC病程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庆 曾军 +2 位作者 唐罗生 朱小华 郭小健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SC患者22例(24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4±0.25...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SC患者22例(24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4±0.25。治疗后随诊1、2、6个月时的视力,并行眼底检查、FFA及OCT检查。术后2个月渗漏和视网膜下液均消失者即为治疗成功,反之则认为失败。结果通过TTT治疗,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FFA示脉络膜渗漏消失者随诊1个月时为17只眼(70.83%);随诊2个月时为21只眼(87.50%);随诊6个月时为23只眼(95.83%);1只眼在随诊6个月时积液持续未吸收。随诊6个月时14只眼(58.33%)视力提高3行或3行以上。结论TTT治疗CSC安全且有一定疗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而影响其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