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iation of acute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in IgM antiHBc positive patients 被引量:6
1
作者 Ji Won Park Kyeong Min Kwak +5 位作者 Sung Eun Kim Myoung Kuk Jang Dong Joon Kim Myung Seok Lee Hyoung Su Kim Choong Kee Park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3期3953-3959,共7页
AIM: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differentiate acute hepatitis B(AHB)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acute exacerbation(CHB-AE).METHODS: From 2004 to 2013, a total of 82 patients(male n = 52, 63.4%; female n = 30, 36.... AIM: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differentiate acute hepatitis B(AHB)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acute exacerbation(CHB-AE).METHODS: From 2004 to 2013, a total of 82 patients(male n = 52, 63.4%; female n = 30, 36.6%) with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hepatitis with immunoglobulin M antibodies to the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Ig M antiHBc)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HB(n = 53) and CHB-AE(n = 29). The AHB group was defined as patients without a history of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ion before the episode and with los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within 6 mo after onset of acute hepatitis. Biochemical and virological profiles and the sample/cutoff(S/CO) ratio of Ig M anti-HBc 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factors.RESULTS: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CO ratio of Ig M anti-HBc and HBV DNA levels were meaningful factors. The S/CO ratio of Ig M anti-HB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HB group, while the HBV DNA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HB-AE group.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s of Ig M anti-HBc and HBV DNA level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conditions were 8 S/CO ratio and 5.5 log10 IU/m L,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96.2% and 89.7% for the S/CO ratio of Ig M anti-HBc and 81.1% and 72.4% for HBV DNA levels, respectively. 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both the S/CO ratio of Ig M anti-HBc and HBV DNA leve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0.933 vs 0.844, P = 0.105). When combining Ig M anti-HBc and HBV DNA, the diagnostic power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HBV DNA alone(P = 0.0056).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factors yielded a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98.1% and 86.2%, 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O ratio of Ig M anti-HBc and HBV DNA levels was a useful tool for differentiating AHB from CHB-AE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Ig M anti-H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hepATIT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hronic hep
下载PDF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DNA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吕卉 徐皖苏 +1 位作者 马立宪 张惠芸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3期1-2,共2页
对24例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患者于肝穿同日留取血清,分别进行肝组织HBV-DNA、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HBeAg量的测定, 并比较肝组织与血清HBV-DNA定量的差异,分析肝组织HBV-DNA定量与... 对24例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患者于肝穿同日留取血清,分别进行肝组织HBV-DNA、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HBeAg量的测定, 并比较肝组织与血清HBV-DNA定量的差异,分析肝组织HBV-DNA定量与血清HBV-DNA定量、HBeAg量及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型慢乙肝肝组织HBV-DNA定量的差异。结果显示,肝组织HBV-DNA定量明显高于血清HBV-DNA定量,二者的对数值呈显著相关;肝组织HBV-DNA定量与HBeAg量呈中度相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G)无关,各型慢乙肝肝组织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肝组织HBV-DNA定量较血清HBV-DNA定量、HBeAg量更能反映肝内HBV复制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组织 HBV-DNA HBEAG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肝损害患者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雷澍 吴艳春 +2 位作者 王灵聪 吴建浓 郭小文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肝损害的作用。方法 66例60岁以上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入选患者采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n=31)护肝采用静脉滴...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肝损害的作用。方法 66例60岁以上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入选患者采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n=31)护肝采用静脉滴注肌苷1. 0g,维生素C2. 0g和门冬氨酸钾镁20mL, 1次/d,连用2周。治疗组(n=35)护肝采用GSH1. 2g经静脉输入, 2次/d,连用2周。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及child pugh评分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肝损害的肝功能复常方面显示更为良好的治疗效应,ALT,AST,TBIL,TBA和child pugh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 01);治疗组30d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PT,ALB,出院时的死亡率和30d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 05)。结论 GSH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肝损害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在慢性肺心病常规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GSH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肝损害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护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慢性肺心病 肝损害
下载PDF
香菇多糖注射液对慢性活动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R表达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万克青 杨旭 郑宣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98-299,302,共3页
研究香菇多糖注射液对32例慢活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R表达的影响,其治疗前和治疗后的CD4 ̄+分别是40.10±6.22%和45.89±6;80%,IL-2R分别是38.82±7.59%和4... 研究香菇多糖注射液对32例慢活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R表达的影响,其治疗前和治疗后的CD4 ̄+分别是40.10±6.22%和45.89±6;80%,IL-2R分别是38.82±7.59%和49.16±5.64%,与治疗前比较,P<0.01。对照组10例慢活肝,治疗前和治疗后CD4 ̄+分别43.90%±7.71%和43.5%±9.87%;IL-2R分别是40.30±9.37%和42.95±7.59%,与治疗前相比,P>0.05。香菇多糖注射液使慢活肝患者的外周血CD4 ̄+细胞和IL-2R表达的增加,可能是香菇多糖对慢活肝外周血CD4 ̄+有活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多糖 T淋巴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下载PDF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Tcl/Tc2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利华 王娟华 刘志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1-92,共2页
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 ,Tc1/Tc2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关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1例重型肝炎和2 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 -γ、IL - 4的百分率,发现:1 重型肝炎Th1、Th2、Tcl分别为(2 7 .4 1&... 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 ,Tc1/Tc2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关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1例重型肝炎和2 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 -γ、IL - 4的百分率,发现:1 重型肝炎Th1、Th2、Tcl分别为(2 7 .4 1±4 . 88) %、(3 .4 8±2 . 6 7) %、(43 .85±12 . 98) %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以Th1和Tcl表达为主;2 重症期与恢复期相比,康复后Th1、Th2、Tcl显著下降,尤以Tcl下降更明显(P均<0. 0 1) ;3 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Th1、Tcl无显著性差异(P >0 . 0 5 )。Th1、Th2、Tcl与重型肝炎的发生转归有密切关系,动态检测可作为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TH1/TH2 TC1/TC2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疗效分层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元清 何子彬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15期147-148,共2页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对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根据血清HBeAg水平、LMV治疗经历、疾病进展程度、谷ALT水平不同,每组均应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日治疗。观察指标:基线及治疗12、24...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对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根据血清HBeAg水平、LMV治疗经历、疾病进展程度、谷ALT水平不同,每组均应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日治疗。观察指标:基线及治疗12、24、48周血清HBVDNA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核苷类似物初治组与拉米夫定耐药组HBVDNA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4、48周分别为54.83%、26.67%(P<0.05),61.29%、33.33%(P<0.01),77.42%、46.67%(P<0.01)。而其他分组间的病毒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德福韦酯对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确切,抗病毒效果好,但是核苷初治者明显优于拉米夫定耐药者。而其他组间对比ADV抗病毒活性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三种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探讨
7
作者 陈巧彬 陈景象 +1 位作者 林振德 廖金玉 《中外医疗》 2017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探究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乙肝患者均为福建省安溪县医院2013年5月—2016年1月间接收治,随机分组,Ⅰ组潘生丁、卡介苗治疗,Ⅱ组乙肝疫苗、猪苓多糖治疗,Ⅲ组恩替卡韦治疗,每组32例,6个月后观察3组治... 目的探究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乙肝患者均为福建省安溪县医院2013年5月—2016年1月间接收治,随机分组,Ⅰ组潘生丁、卡介苗治疗,Ⅱ组乙肝疫苗、猪苓多糖治疗,Ⅲ组恩替卡韦治疗,每组32例,6个月后观察3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ALT复常率比较,Ⅰ组为56.25%;Ⅱ组为65.62%;Ⅲ组为62.50%(P>0.05);HBVDNA转阴率比较,Ⅰ组为62.50%;Ⅱ组为46.87%;Ⅲ组为59.37%(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12%(P>0.05)。结论采用联合潘生丁和卡介苗、乙肝疫苗和猪苓多糖、单独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均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与病程的关系
8
作者 陈显兵 邓明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4-87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局部免疫状况与患者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石蜡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T、CD8+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析免疫细胞的类型、数目及分布与病程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4+T...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局部免疫状况与患者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石蜡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T、CD8+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析免疫细胞的类型、数目及分布与病程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4+T细胞多见于汇管区,CD4+T细胞数量少于CD8+T细胞数量。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绝大部分分布于坏死灶和汇管区间质中与淋巴细胞伴行。淋巴细胞浸润越多的病例中树突状细胞也越多。CD4+T、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病程具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即G1-G4、S1-S3的发展中,肝脏组织中CD4+T、CD8+T、DC的数量逐渐增加,但当发生肝硬化时(S4),三者的数量减少。结论评价慢性肝炎肝脏免疫微环境状况应当综合评价免疫细胞的类型、亚型和功能状态及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在分析、判断疾病进程和治疗上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病理学 树突细胞/免疫学 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吸入用异丙托溴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ECOPD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解鲁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3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探讨吸入用异丙托溴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诊断为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人均按常规给予吸氧、抗炎、短效β受体激动剂扩张支气管、止咳祛... 目的探讨吸入用异丙托溴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诊断为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人均按常规给予吸氧、抗炎、短效β受体激动剂扩张支气管、止咳祛痰、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治疗,观察组加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 I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 d。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浆D-二聚体、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治疗后均降低,以观察组降低明显(P<0.01);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上升及PaCO2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vs.32.5%,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ECOPD患者能有效地改善血液的黏稠度,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病情的控制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异丙托溴铵 低分子肝素钙 血浆D-二聚体 动脉血气分析
下载PDF
NLRC5对HepG2.2.15细胞中MHC-Ⅰ类分子的调节作用
10
作者 秦娇 王文龙 +2 位作者 盛云建 强丽 吴刚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913-916,共4页
目的探讨NLRC5在Hep 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类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实验分为Hep G2组、Hep G2+IFN-γ组、Hep G2.2.15组、Hep G2.2.15+IFN-γ组、Hep G2.2.15+pcDNA3.1-NLRC5-GFP组... 目的探讨NLRC5在Hep 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类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实验分为Hep G2组、Hep G2+IFN-γ组、Hep G2.2.15组、Hep G2.2.15+IFN-γ组、Hep G2.2.15+pcDNA3.1-NLRC5-GFP组、Hep G2.2.15+pc DNA3.1组,检测NLRC5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情况,以及过表达NLRC5后MHC-Ⅰ类分子表达情况。结果与Hep G2细胞相比,Hep G2.2.15细胞中的NLRC5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MHC-Ⅰ类分子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Hep G2细胞加入IFN-γ后,NLRC5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Hep G2.2.15细胞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未转染组相比,过表达NLRC5蛋白后的Hep G2.2.15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表达上调(P<0.05)。结论 HBV感染导致MHC-Ⅰ类分子表达下调,而NLRC5可上调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hep G2. 2.15细胞 组织相容性抗原Ⅰ类 NLRC5
下载PDF
HBV感染的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PGE_2的改变及其意义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光丽霞 顾长海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4-207,共4页
本文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BvDNA,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了单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 本文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BvDNA,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了单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显示,单核细胞内HBVDNA阳性者培养上清TNFα含量显著增高,PFE2含量显著下降。临床病情越重,单核细胞内ABVDNA检出率越高,其培养上清TNFα含量越高,PGE2含量越低。提示HBV感染单核细胞可导致其分泌功能异常,从而加重肝组织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单核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前列腺素E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